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理论(theory):指涉一系列相当抽象和一般化的陈述,其目的在于解 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某些的经验世界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我们如 何系统地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现象,并且能够进一步构思如何 做适当的介入反应。 理论说明为什么一个行动能够导致或引起某些特定结果,并辨识在什么环 境条件下会如此。
第一章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四章 心理社会模式 第五章 人本主义理论 第六章 功能派社会工作
问题解决模式 第七章 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第 十 章 系统理论 第十一章 生态理论 第十二章 激进批判理论 第十三章 社会支持理论 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理论 第十五章 赋权/倡导理论 第十六章 优势视角理论 第十七章 叙事治疗理论 第十八章 后现代/多元文化理论
介入项目
助人的方法、过程、角色
预估
计划
技术与风格
干预
评估
技术性实施原
理论与实务工作相辅相成
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服务技术和理论基础的关系,以确保理论发 展过程持续不断,从而提高工作者介入的准确性、效能性和效率。 一个专业的专业服务人员必须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和何时去做,缺 乏理论基础的服务,是无法详尽分析现象并提供解释和预测,处遇也缺乏依据。 所以理论与实务工作不是对立,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当我们对理论熟悉内化之后,在理解问题时不一定从理论分析入手,有时是直 觉反应,好像技巧是自然而来的,常常忘记技巧背后与理论的连接,但这并不 是没有理论基础,这是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察觉这一切活动的理论根源。
社会工作理论
➢课程简介 ➢课程目标 ➢授课内容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参考教材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3)九、社会支持网络 (4)十、优势视角理论 (4)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7)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8)十三、社会化理论 (8)十四、活动理论 (8)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9)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11)十八、场地论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1. 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学科和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提供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
2. 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论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通过分析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困境的来源,并找到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4. 希望复原理论希望复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应用理论,着重于个人康复和社会融入。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困境和挫折中都有内在的力量和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来恢复和复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希望复原理论来鼓励个人积极面对困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复原和融入社会。
5.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评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群体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可以帮助工作者提升专业实践的效果和效率,使得工作更加科学和可行。
6. 总结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其中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是几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应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评估个人的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社会工作的理论

强调社区居民的权力和行动,通 过组织和动员居民来争取权益和 改变现状。
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个体的问题置 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考虑。
优势视角理论
强调个体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来 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
整合性实践理论
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服务计划,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社会工作反思技巧
自我反思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 行为,确保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团队反思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共同反思社会 工作服务的成效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督导反思
社会工作督导者需要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定 期评估和反思,提供指导和支持。
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加强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的理论
$number {01}
目 录
•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 •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社会工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对社会工作 实践的反思等。
预测和解释
社会工作理论可以预测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结果,解释社 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推动学科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成熟和完善, 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社会工作理论的 本土化、专业化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叙事治疗模式的形成及其运用0990101089 刘海桃社会工作一班摘要: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方法,一经提出在家庭治疗、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
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概念、兴起与发展及理论脉络之后,主要介绍了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以及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调试、大学生心理咨咨询前言近几十年间,对叙事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世界性潮流。
关于语言的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话语和行动的关系,自我同一性建构与存在的时间性维度等问题,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也受到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治疗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叙事治疗一度在各个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且被广泛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优势作用。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概念叙事治疗就是指治疗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叙事治疗认为,个人的问题来源于主流故事的压制。
当个体生活中被他们所描述的故事的方式与其个人经历不相符时,问题就产生了。
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主要方面可能与主流叙事想矛盾。
而叙事治疗为替代性故事开启了空间。
这些替代性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假设(一)、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脉络叙事治疗1980 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以第二层控制论(Steven D. Mills and Douglas H,1995)和社会建构论来解释当事人的问题。
叙事治疗理论强调当事人问题的社会建构本质,其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叙事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富于生命力的实践范式。
当前,学界对叙事治疗的理论译介投入了高度的热情,但因其专注于当事人的认知改变而非关系的调适(隋玉杰、杨静,2007:364)尚未争取到稳定的位置;已有的应用型研究大多围绕着青少年群体展开,而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富于生命故事的婚姻关系调适尚且少见。
本文结合笔者在个案工作教学中的体会试图就叙事疗法及其在“谁也说不清的”婚姻(李子勋,2006:1)关系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叙事治疗模式把人的生活视为日常生活经验故事化的过程,在故事中不断组织、呈现和实现自己的生活;而人的故事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生活的意义(童敏,2007:142)。
Jill Fredman 和Gene Combs 在《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中认为,叙事治疗有4 个基本理论假设(Freedman & Combs,2000:56):第一,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一个外在的、性质和人类不同的世界是“天然”地存在着的,而且这个世界被动地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和反映。
而建构主义认为人类认识的世界正是自己不断建构的世界,是在长时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人们一起构建的,必然受到家庭、文化、语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二,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在叙事治疗模式中,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看世界,也告诉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语言并不是中性的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时,就揭示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语言表达时,就把语言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Freedman &Combs,2000:64)。
可以发现,叙事治疗模式是坚持认为,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并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现实是借助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的。
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叙事充斥着的整个社会生活,甚至排斥、压迫边缘文化,这样以来,日常生活经验本身的重要意义就被剥夺掉了。
叙事治疗正是要借助主流叙事之外的生活经验,发现新的经验,并依此为基础逐渐发展出新故事,抗争主流文化的压迫(童敏,2007:144)。
其实,这样的过程不仅是表达,同时也是参与不同故事的体验过程,是生活不断再建构的过程。
第四,没有绝对的真理。
在叙事治疗模式的逻辑中,人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认识和理解生活事件,并通过故事的不断讲述构建自己的生活。
这样以来,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解和解释就具有多种进路,产生出多种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叙事治疗模式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方式都可以。
按照笔者的理解,叙事治疗模式只是通过强调没有绝对真理的方式,要求人们检视自己故事形成的过程及影响的要素,小心选择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和价值。
三、叙事治疗模式的现实运用(一)、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融会多元助人理念、理论和艺术的应用社会科学,其专业价值是将“青少年自身”视为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助其自助”;其专业功能是协助青少年改善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态度,改良行为动机,改进行为模式,强化生活适应能力,激发潜能,培育耐挫力;其实质是处理个体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生活境域系统之间的关系。
这些专业的价值、功能和实质注定了它与后现代叙事治疗有着某种不解之缘:首先,后现代叙事治疗倡导“去专家化”、“主体能动性”、“多元性”、“异质性”、“自我关切”等;其次,后现代叙事治疗是在家庭治疗领域中兴起的一股新思潮,也将面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
据此,当前我们尝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叙事治疗,不仅拓展了叙事治疗的应用范域,而且丰富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义,这对于减缓青少年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都有其现实意义。
青少年作为一个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群体,主要任务是发展同一性。
同一性的发展主要是整合过往、当下和未来从而形成“自我概念”。
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特纳认为自我概念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同一性,而且是一种社会同一性。
[5](P217-218)身处不同文化、社区、家庭、性别、阶层、群体和情境中的青少年遭遇“问题”时,可能会注意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以及他人对这些差异的反应,进而建构自我,内化问题。
因此,叙事对于解构自我,外化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社会学家鲁诺·贝特尔海也认为,叙事对于青少年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促进其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消除青少年可能经受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压力。
(二)、叙事治疗模式在婚姻关系调试中的运用当代社会的婚姻正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紧张。
男女两性之间的对抗日益升温,一方面婚姻生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脆弱,但另一方面人们为爱而结婚或离婚已成为找到真爱和归属的信念([英] 安东尼·吉登斯,2003:170)。
人们对爱的追求使得我国高稳定低质量的婚姻现实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动荡不安(叶文振、徐安琪,1999),由此导致的婚姻问题既是全球化时代婚恋价值观重构的必然,也是个人内化的结果。
社会化过程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建构了个人的生活机遇并强烈影响着个人社会功能的发挥。
性别社会化与生产、生育、性关系相互交织(王金玲,2005:45)而形成了男女两性在社会权力和物质资源分配方面不平等的事实以及刻板的性别角色规范,比如,男人坚强女人娇弱,男人主动女人被动,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人赚钱女人管家,这种性别叙事框架建构了两性不同的婚姻感受与期待。
“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的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都没有,只有引用男人去解释女人的论调……男人是主宰,有绝对的权威,女人则是另外的一种性别而已。
”([法]西蒙·波伏娃,1986:5)这样一来,父权社会的性别文化成功地实现了对个体的标签化和边缘化的压制,男女各自固守着自己的性别角色。
但处于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刻板性别规范正经受着巨大的挑战,强调女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男性建立工具性能力使得人们“如何对待异性感到极为困惑”([美]戴维·波普诺,1999:358),男性对女性支配的合法性正在减弱,婚姻整合难度增加,婚姻问题因此增多。
从个体来讲,婚姻问题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建构。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文化网络上的动物(周怡,2004:134),当事人的问题源于对文化安排的不当内化。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进入婚姻关系的成年男女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和繁殖感(林崇德,2000:37)。
固有的性别文化强调男性工具性的繁殖角色和女性表达性的亲密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因此被广泛认同。
然而,当今社会女性有了私人领域之外的众多选择,这一现实与刻板的性别角色矛盾日益突出,但是否会演变成婚姻问题,依赖于个体的内在归因。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将行为归因为内部的个人性格或外部环境。
如果将挫败的经验进行内在归因,就会将问题内化,认为我本身即是问题;如果将失败经验归因为外部情境因素,则会将问题外化,即我不等同于问题,问题也不等于我,我是被问题所困扰,应该站在问题之外与问题对抗。
但内因和外因的界限通常很模糊,当事人很难认识到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内部的改变([美]戴维·迈尔斯,2006:62)。
因此,在婚姻调适的社会工作中,社工应该帮助婚姻当事人觉醒并摆脱内化了的存在问题的主流婚姻叙事。
(三)叙事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运用1、叙事治疗的终极目标。
人类学者兹尼瓦斯说, “人类的成长需要三次诞生, 第一次是在本族文化中,受其熏陶而形成惫识主体;第二次诞生于异族文化,学习他们的生活、思维、行为,将熟悉的变陌生, 将陌生的变熟悉;再回到本土文化经历第三次诞生, 这时, 你就拥有了文化最大的扩展性与生命最完整的意义”。
文化被建立,被创击,再被整合,我们就能够拥有多元的视野而逃离了文化的限制。
叙事治疗就是在倡导一个理想的多元文化的社会,这个社会应该让所有人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主流文化与地方性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任何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义,理想和谐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独善其身,快乐幸福地完成生命。
2、叙事治疗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意义。
叙事治疗更适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
其一,大学生正是青年末期,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短期咨询形式更适合这个年龄群体。
其二,大学心理咨询的资源有限,不适合开展深人的长程的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咨询形式,叙事治疗是短期心理治疗的流派之一,是间题解决式的咨询方式,个案的人格成长部分将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慢慢完成。
其三, 叙事治疗在人的意识层面做工作,需要个案一定的思考能力、反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思维敏捷、思考深刻,有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强,咨询师与个案之间的互动工作将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结语综上所述,叙事治疗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无论是叙事的隐喻还是社会建构的隐喻都展现了现实是社会建构的,所谓的问题或诊断都值不够是建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