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搭石》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搭石》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教学过程: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齐读课题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
出示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重点理解脱鞋绾裤)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自主交流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搭石》教案8篇

《搭石》教案8篇《搭石》语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学情分析】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搭石教学设计15篇

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乡亲们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美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书上的图片2.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时,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搭石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找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师:“绾”是个生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卷)师:那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总之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辛苦、不方便)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大多是在夏天,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来过小溪,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一起来读读“进入秋天……”这个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受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师:你们说得都不错,与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描写搭石,写得很美的句子,请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并勾画出来。
2.学习走搭石的句子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1).学生自由读课文2—4段,用波浪线画出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并想一想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句子: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搭石》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搭石》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搭石》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
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谈话,并课件出示:(),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搭石》教学设计(15篇)

《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1理念奠基:在语文教育中,言语形式更重要。
我们要关注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由过去的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城里的孩子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的城市学生,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
__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在合作探究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画面体验,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策化:一、课前1、大胆变革教材——将原文删减,“缩水”成一篇“粗布”__。
2、大胆使用教材——将“粗布”__,分段裁剪成条状,编上序号,提前放在学生的桌子上。
3、不布置预习作业。
二、课中:(一)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约5分钟)请学生将“碎片课文”重新拼接,说明拼接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走进文本,担将“碎步头”文字变成“成衣”的使命。
旨在理清__脉络,了解__主要内容。
(二)第二次小组合作(约20分钟)独立:请学生将__空白处补白。
(约5——10分钟)交流:相互读读同伴佳作,欣赏与提出意见均可。
(约5——10分钟)【设计意图】在语文课堂上落实“写”,这次小练笔,提供语境,提供语言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与文本接轨,与作者接轨,努力呈现开放的课堂,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搭石》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搭石》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搭石》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乡村搭石照片,课文演示文稿)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生字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导入:师:(课件播放乡间搭石图片若干)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风景:无名的小溪从乡间流过,过往的村民根据水的深浅,从岸边、找来一些平整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
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就踩着这些石头过河。
这些石头有意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石》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作者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写过许多诗歌和散文。
2、初读:自由读课文。
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
3、交流初读感受。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播放乡村搭石照片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一则可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美的意境之中,二则巧妙地解释了课题,由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而富有美感。
初读课文后谈谈感受,意在了解学生初读之后获取了多少信息,产生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学词,扫清障碍:1、出示:谴责懒惰(带点字为生字)指名读,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有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2、俗语: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
大多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搭石》教案优秀8篇

《搭石》教案优秀8篇搭石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想”。
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整节课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努力实现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到人性美。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培养能力。
1、生字词学习情况。
(点拨学法)2、理解课题“搭石”的意思,并了解其特点。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2、交流。
相机点拨并板书:摆走四、品读体验,感受美。
(一)、默读课文,寻找美。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
(二)、交流感受,感悟美。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教学:△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当你读着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体验。
(2)、当这位上了年岁的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会怎样想?当他满意离去时,又会怎样想?(3)小结:从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板书)“为人着想”。
让你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佩服他!赞美他!……)(4)、师引导用相应的感觉品读。
《搭石》教案(6篇)

《搭石》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搭石》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搭石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搭石》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较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
(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检查预习效果。
(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⑴、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有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⑴、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
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较佳拍档是哪两个?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石》教学设计课文: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
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 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二会字:谴责、懒惰、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绰、伏下身子四会字:山洪暴发溪水猛涨脱鞋绾裤方便之美懒惰勤劳之美平稳细心之美平衡协调有序和谐之美伏下身子助人之美学习目标:1 .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写出美。
教学过程:一、提前一晚课前预习:速读速记,积累名言读: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2.爱可以战胜一切。
——(瑞士希尔泰)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美国爱因斯坦)4.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法国彭沙尔)5.生命的单方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6.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
——(美国罗莎琳.德卡斯奥)第一课时一、单元小诗导入,心生暖爱。
1.感知内容,师生接读:师:将一地爱的花瓣,生:一片片揉进我的心波,师: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出发,生:驾清风,伴明月,师:为孩子的梦里加点牛奶,生:给年轻人的心上放点果酱,师:帮老年人的回忆抹点蜜糖。
生:噢!差点忘了,师:还要给窗前的茉莉洒点月光。
二、了解背景,以文带文。
1.自觉提示,批注阅读:(1)默读课文和主题读写中的42.《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2)什么叫搭石?画出两篇课文中的句子。
(3)比一比,两篇课文中写的搭石有什么不同?2.整体感知,师生对读:师:之前,刘章这样写搭石: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
生:之后,刘章又这样写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品词析句,师生对比读:师读:年年雨季过后,秋风将至之时,生比: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师读:人们为了不涉凉水,在每一个跨溪水里摆上一排方石,这就叫“搭石”。
生比: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读:摆上一排方石生读: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师读:摆上一排生读: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4.师生问答背诵读: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问生背:(1)家乡的人们根据什么来搭石?(2)家乡的人们根据什么,从哪里找来石头搭石?(3)家乡的人们根据什么,从哪里找来怎样的石头搭石?(4)家乡的人们根据什么,从哪里找来怎样的石头按什么规律搭石?(5)家乡的人们根据什么,从哪里找来怎样的石头按什么规律什么方法搭石?根据学生填空背诵,老师板画小河与四块搭石。
师小结:家乡人爱的花瓣,一片片揉进作者的心波,才能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出发,搭石才能在作者心中记忆犹新,把搭石写得如此具体吧。
三、探究搭石,发现美情。
1、自学提示,批注阅读:(1)读《搭石》和主题读写《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两篇课文,用“——”画出直接赞美搭石的句子。
(2)默读思考:读一读课后的思考题2“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2.感知内容,生生齐读:(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
三、发现搭石,读懂美感。
1、自主发现,呈现画面之美: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会发现的美的眼睛。
请同学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发现了乡亲们心灵之美。
2、交流语句,品词感悟:例句1:“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1)多解文本,变形文本读: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因为村里的人们,人人都很勤劳。
(2)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美的眼睛,请你把勤劳二字写在板书中的一块搭石上。
(3)发现勤劳,强调重音读:师说:哪些词让你发现了勤劳之美?请重音读生读: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4)品词析句,词句设比读:师说:“谴责”是什么意思?你能给谴责换一个词而意思不变吗?生读: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这里的人懒惰。
(5)语用实践,想像补白读: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道:“”。
(6)激发情趣,角色体验读:生1读: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师问:你这处是村子的哪一处?生1答:我这是村口生2读: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师问:你这处是村子的哪一处?生1答:我这是小路的尽头生3读: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师问:你这处是村子的哪一处?生1答:我这是通往学校的路.师问:你猜想村子里还有哪一处需要搭石的地方却没有搭石呢?生齐:没有,全都有搭石了。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师说:所以,不用担心有人被谴责懒惰,因为句子开头说的是“如果。
”生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7)激情升华,回扣中心读:师:村口、小路尽头、通往学校的路上,女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男生: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齐读: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
第二课时例句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真到满意了才肯离开。
”1、读写联动---补充想象读:师: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急着赶去哪儿做什么?发现哪块搭石不稳的时候,脸上出现了怎样的表情?心理会想些什么?他如何细心地挑选石头?搭完石,脸上又露出怎样的神情?可能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生小练笔:(1)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急着赶去,可能急着赶去,还可能急着赶去,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真到满意了才肯离开。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心里想:。
这么想了,就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真到满意了才肯离开。
(3)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来到河的两岸,只见他,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真到满意了才肯离开。
(4)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开,这真是一位的老人。
2、体会表达,强调重音读:师:孩子们对老人的表情神态描写丰富,心理刻画也很深刻,动作描写也很具体,可是,作者刘章写老人丰富的表情了吗?写深刻的心理活动了吗?也某一处的动作细节描写了吗?师:刘章只抓什么来写老人的细心与爱心呢?再读读课文的句子。
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开。
师:作者用了什么关联词把这些朴实的动作连起来,在朴实的语言中体现了细心、我为人人之美?(无论……只要……一定……再……)3、语用实践,读写联动创作读:师:村子里应该还有许多像老人一样勤劳的人?还有谁,怎样做?请你也来写一写,用上这一组关联词,注意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体现勤劳之美。
(无论……只要……一定……再……)4、交流小练笔:的人,无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直到才肯离开。
5、以文带文,升华情感:师:难怪,当我见到人们抢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真到满意了才肯离开。
6、回扣中心句:师:这许许多多细心的身影,构成了——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善良的人们搭起的——一生: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齐读: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
例句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1.解读生字,领会词意:师:请看“协”这个字,左边几个人?(十个人)右边是办法的办,十个人想办法干什么?2.自学提示,批注阅读:请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说明了协调有序的意思?用“——”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