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
合集下载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 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12.50、60年代的散文创作

这时期艺术散文的通病是:1)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 实之间发生背离,不敢或不愿正视现实;2)“非我化”,散文家用“政治的 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3) “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 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最典型的是 “杨朔模式”。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色彩的文体,它有新闻作品 的真实性、实效性的特点,又有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欣赏性的特 点。五十年代初期,报告文学多是一些通讯报道式的作品,作品 的真实性有余而艺术性不足。经过几年的发展后,报告文学的艺 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50、60年代出现的较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中国青年报》 记者集体写作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刘白羽的《万炮震 金门》,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陈广生、董希文的《毛 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徐迟的《祁连山下》等。这些 作品虽然内容各异,但主题基本一致,主要反映的建国后各条战 线上涌现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新风貌,歌颂了人民群众 和英雄模范人物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艺术散文
1956年,“双百”方针发表以后,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百花时 期”,散文创作中开始出现一些包含“个人性”经历和体验的散文,抒情 散文开始“复兴”。杨朔的《香山红叶》,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碧 野的《天山景物记》,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郭风的《叶笛》、丰子恺 的《庐山游记》、魏巍的《我的老师》是较为优秀的作品。 60年代初期,我们党对文艺政策进行了调整,呼吁繁荣题材。从1961年 1月起,《人民日报》又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发表一些重要的理论文章, 从而为复兴抒情散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当时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文章 有:菡子的《赞一两千字的散文》、秦牧的《散文领域——海阔天空》、 冰心的《关于散文》、老舍的《散文重要》、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 、 李健吾的《竹简精神》等。其中,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影响最 大。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色彩的文体,它有新闻作品 的真实性、实效性的特点,又有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欣赏性的特 点。五十年代初期,报告文学多是一些通讯报道式的作品,作品 的真实性有余而艺术性不足。经过几年的发展后,报告文学的艺 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50、60年代出现的较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中国青年报》 记者集体写作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刘白羽的《万炮震 金门》,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陈广生、董希文的《毛 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 禄》,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徐迟的《祁连山下》等。这些 作品虽然内容各异,但主题基本一致,主要反映的建国后各条战 线上涌现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新风貌,歌颂了人民群众 和英雄模范人物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艺术散文
1956年,“双百”方针发表以后,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百花时 期”,散文创作中开始出现一些包含“个人性”经历和体验的散文,抒情 散文开始“复兴”。杨朔的《香山红叶》,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碧 野的《天山景物记》,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郭风的《叶笛》、丰子恺 的《庐山游记》、魏巍的《我的老师》是较为优秀的作品。 60年代初期,我们党对文艺政策进行了调整,呼吁繁荣题材。从1961年 1月起,《人民日报》又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发表一些重要的理论文章, 从而为复兴抒情散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当时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文章 有:菡子的《赞一两千字的散文》、秦牧的《散文领域——海阔天空》、 冰心的《关于散文》、老舍的《散文重要》、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 、 李健吾的《竹简精神》等。其中,萧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影响最 大。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精)

(三)散文名家都在这一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 杨朔《香山红叶》标志了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秦牧《社稷坛抒情》是他由杂文、小品转入散文创作的重 要起点; 魏巍《我的老师》是他写的最“纯正”的一篇散文; 老舍的《养花》他建国后写得最轻松最见个性的散文。 (四)开始出现了散文“小说化”的倾向。 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白桦的《洛灯灯火》,筱石的 《入学》,谷峪的《挂起了防火旗之后》,李纳的《一 次会见》等,离开了艺术散文写“我”、主“情”、讲 “散”、求“美”的内向化之路。
作品: 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 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 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 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 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 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 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 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 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 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 另有:巴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P25-28 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P28-30
B.现实政治的需要。以经历了“大跃进”的 挫折和三年困难时期,需要发扬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也 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 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C.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 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艺术环境。
第三章 50、6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散文创作概况 (一)“大散文”观念,即将通讯、特写、 报告文学、 回忆录、游记、小品、随笔、 传记文学、杂文、散文诗等,统统归纳于 散文这一体裁。
第三章50、60年代的散文-53页文档资料

和三年困难时期,需要发扬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也 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 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C.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 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艺术环境。
杂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杂 文创作的批判和讽刺的锋芒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 虽然在50年代中期因为“双百”方针的感召而出 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很快便遭受到更严厉的批判 和打击。 50年代初仅有马铁丁的《思想杂谈》,双百时期 出现巴人、茅盾、叶圣陶、任晦等人的杂文。
巴人的《况钟的笔》,通过况钟 三起三落的用笔 过程,阐明了“笔下有人”的道理,说明了要在 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这两支笔锋中间“杀出一条 真理的路来”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对那些保守的“老太”们 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任晦《废名论存疑》 江有生《行行有禁忌,事事得罪人》 金绣龙《何必曰利》 秦似《比大和比小》 唐弢《“言论老生”》 闻壁《八股文种种》
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 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 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 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 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 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 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阶段艺术散文特点(第二次崛起)
(一)散文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着“我” 之色、显“我”之情的作品显然增多, “报道化”、“小说化”的倾向有所克服。 象《荔枝蜜》、《雨中登泰山》、《长江 三日》、《从镰仓带回的照片》等,都通 过“我”的志向、性格、胸襟、情趣表现 出了活泼的人格力量。
C.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 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艺术环境。
杂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杂 文创作的批判和讽刺的锋芒开始减弱和走向萎缩。 虽然在50年代中期因为“双百”方针的感召而出 现了短暂的复苏,但很快便遭受到更严厉的批判 和打击。 50年代初仅有马铁丁的《思想杂谈》,双百时期 出现巴人、茅盾、叶圣陶、任晦等人的杂文。
巴人的《况钟的笔》,通过况钟 三起三落的用笔 过程,阐明了“笔下有人”的道理,说明了要在 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这两支笔锋中间“杀出一条 真理的路来”需要大勇气、大智慧。 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对那些保守的“老太”们 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任晦《废名论存疑》 江有生《行行有禁忌,事事得罪人》 金绣龙《何必曰利》 秦似《比大和比小》 唐弢《“言论老生”》 闻壁《八股文种种》
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 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 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 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 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 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 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阶段艺术散文特点(第二次崛起)
(一)散文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着“我” 之色、显“我”之情的作品显然增多, “报道化”、“小说化”的倾向有所克服。 象《荔枝蜜》、《雨中登泰山》、《长江 三日》、《从镰仓带回的照片》等,都通 过“我”的志向、性格、胸襟、情趣表现 出了活泼的人格力量。
第6周 上 五六十年代散文

3、善于用绚丽华美的语言显示文采,尤其 是以缤纷的排比造成气势。 不足:刘白羽“战歌散文”的模式,由于过 分强调主观感情的抒发和深刻哲论过多,过露、 过浮。
三、《长江三日》在处理景、情、理三者的 有机结合上的独到探索。 1、作者所要揭示的哲理,所要表现的情感是 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感受中逐渐产生的, 这样,散文的思想含蕴就不显得架空。 2、在景物的描述上,既做到具体真切,又有 一个明确的焦点。 3、作者还巧妙引用一些故事、传说,语录书 简,拓展了作品的时空和容量,使散文的哲 理色彩更加突出的得到了强调。
语言举例
说起野花,也是海岛的特色。春天有 野迎春。夏天太阳西斜,漫山漫坡是一片 黄花,散发一股清爽的香味,黄花丛里, 有时会挺起一枝火焰般的野百合。凉风一 起,蟋蟀叫了,你就会闻到野菊花那股极 浓的药香。 到冬天,草黄了,花也完了,天上却 散下花来,于是满山就铺上一层耀眼的雪 花。 (《海市》)
第三章 50~60年代的散文
●重点关注的问题:
★散文三大家的创作特色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概述 一、两个阶段、两个高潮
1、49—56年 50年代初中期 叙事散文大丰收 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
2、57—65年
抒情散文的黄金期 61年被称为“散文年”
① 抒情散文的繁荣 ② 报告文学的新发展 由重记事到重写人,强调时代感和新闻 性。 ③ 杂文的兴盛 《三家村札记》(吴南星) 作者: 邓拓、吴晗、廖沫沙
语言举例
“有神气蛮横的犀牛,鬼鬼祟祟的麝猫,俏皮的 羚羊,怯生生的角马,还有一摇一摆迈着八字步 儿的鸵鸟”, (《生命泉》) “山头上忽然漫起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 挤进门缝来。” 《泰山极顶》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 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 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 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 《画山绣水》)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一、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
(50年代前期)
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 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 规范“松动”期间,戏剧 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 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 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 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 剧本”、“农民剧本”、 “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 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 剧本” 。
的团泊洼,位于
.
天津市静海县和
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
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
4.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 要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 桦、李瑛、邵燕祥、流沙河等。
◦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了诗歌艺术的种种异样探索。
.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漫卷,为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 高唱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旗 帜与方向。
.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 》
50-7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 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 势、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形式。
(50年代前期)
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 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 规范“松动”期间,戏剧 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 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 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 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 剧本”、“农民剧本”、 “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 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 剧本” 。
的团泊洼,位于
.
天津市静海县和
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
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
4.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 要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 桦、李瑛、邵燕祥、流沙河等。
◦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了诗歌艺术的种种异样探索。
.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漫卷,为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 高唱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旗 帜与方向。
.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 》
50-7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 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 势、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形式。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主,追求典型性。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二节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2、当代话剧的变革
3、当代歌剧的发展: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
话剧,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 结合,如《白毛女》;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 歌剧。
二、重要剧作家作品
1、老舍和《茶馆》(1957年创作)
《茶馆》构思独特。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
和国第一代杰出的诗人。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 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 作期。
《深深的山谷》
建国后:《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
60年代:《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
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阳关》 “文革”期间:《团泊洼的秋天》、《祝寿》、 《秋歌》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诗体的几个特点
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回延安》
创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自己的“楼梯体” :
《放声歌唱》 “凹凸体” :《雷锋之歌》
《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抒情诗代表诗人
1、郭沫若:《新华颂》、
《毛主席的旗帜迎风飘扬》、《百花集》、
《百花齐放》、《骆驼集》等诗集。这些诗 歌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具有标语口号的倾向。 《新华颂》是献给新生政权的第一声歌唱。
郭沫若解放后诗歌欣赏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寻求清新隽永的诗的意境,能够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海市》写奇异的海上幻景,把海市蜃楼写得影影 绰绰、飘飘缈缈,有仙风扑面之感; 《泰山极顶》写山是“眉目分明”,写古松是颜色 “浓得好象要流下来”,天光山色,流水松涛, “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 《雪浪花》姑娘们嬉戏海边观赏浪花击打礁石、 “老泰山”妙语解疑,欢快奇警,富有境界; 《荔枝蜜》“我”沉吟地望着远方,辛劳的农民们正 在水田里俯身插秧,画面开阔、静谧,令人遐想。
(4)杂文创作:
杂文由讽刺世事的硬骨头到注重知识传授的引 导、谈心式的软性风格。 以《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 晗、廖沫沙)和《长短录》为代表的杂文创作, 用“以古论今”的方式,通过介绍历史知识, 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将知识性、趣味性和 思想性熔为一炉,创造பைடு நூலகம்一种“知识性杂文” 体裁,推动了杂文创作的发展。 虽然缺少批判和讽刺的锋芒,但能给人以知识 和教益,平易、委婉、朴素,其中也蕴含着他 们对生活缺陷的敏感关切以及质疑性的批判。
第二节 杨朔、刘白羽、秦牧、吴伯 萧的散文
一)杨朔的散文 1、生平及创作: 杨朔(1913~1968), 山东省蓬莱人。 1956年开始致力于 散文创作,当代“诗体散文”的开创者。 主要的散文作品:《香山红叶》、《雪浪 花》、《海市》、《荔枝蜜》、《京城漫 记》、《泰山极顶》、《樱花雨》等。
2、特色及风格
(二)发展概况:
(1)从50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前后,是 纪实性的散文兴盛的时期。主要形式是文 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和个人自传 性质的作品。
报告文学
(1)反映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华山、靳以、菡子等人 的作品集; 合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和《志愿军英雄 传》; 巍巍的成功在于: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 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为通讯的“文学化” 一条可喜的新路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壮丽山河 秦兆阳 《王永淮》、李若冰《陕北札记》,有小说化倾向。<祖 国在前进> (3)56年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 《本报内部消息》
(三)散文名家都在这一年奠定了他们创作的基本格调。 杨朔《香山红叶》标志了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秦牧《社稷坛抒情》是他由杂文、小品转入散文创作的重 要起点; 魏巍《我的老师》是他写的最“纯正”的一篇散文; 老舍的《养花》他建国后写得最轻松最见个性的散文。 (四)开始出现了散文“小说化”的倾向。 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白桦的《洛灯灯火》,筱石的 《入学》,谷峪的《挂起了防火旗之后》,李纳的《一 次会见》等,离开了艺术散文写“我”、主“情”、讲 “散”、求“美”的内向化之路。
陆定一代表党中央向文艺界、知识界传达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激 发了作家、学者的创造热情. 3.中共八大召开,宣布大规模的、群众性的 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提出了先进的生产 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 要矛盾的观点,号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 速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切都有助于形成一种自由、宽松、活跃 的气氛.
(3)结构曲隐、布局精巧,深得古典诗词结构严谨之妙。
A.讲究“起笔”,先声夺人,起势不凡; B. 波澜跌宕,往复三折,极尽“转弯”之能 事,以收“曲径通幽”之妙; c.“卒章显志”,认识骤然升华,顺势翻出新 意,从容“点睛”,含蓄止笔。 严谨的结撰功夫,使作品似精心修剪的盆景。 (4)语言苦心经营、精心锤炼,清新柔婉。 既有口语的明白畅达、简洁朴素,又显得 含蓄隽永、精练醇厚。
作品: 周立波《灯》,老舍《养花》,杨朔《香 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魏巍《我的老 师》,丰子恺《庐山真面》,姚雪垠《惠泉吃茶 记》,菡子的《小牛秧子》,郁风《浩伯伯—— 三十年的医生》,万全《搪瓷茶缸》,徐迟《归 来》,徐开垒《竞赛》,沈从文《天安门前》, 李根全《关于金达莱的传说》,晓立《节序、风 俗和艺术》,葛洛《龙店乡的喜日》,肖凤《豆 芽菜和小松树》,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 青《欧行书简》,碧野《天山景物记》. 另有:巴金《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P25-28 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P28-30
B.现实政治的需要。以经历了“大跃进”的 挫折和三年困难时期,需要发扬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的精神,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激励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也 需要文艺性的散文这种自由灵活、感染力 强的形式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C.文艺政策的调整。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 整所带来的短暂的“百花齐放”的局面, 也给文艺性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 艺术环境。
杨朔明确提出了“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 “我素来喜欢读散文。常觉得,好的散文 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动笔写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 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 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 成文章。”
杨朔散文的突出贡献____杨朔式的“诗体散文”。 (1)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取富有诗意、宏大政治 性主题,使之带着时代的气息,是“历史洪流中 的一朵浪花,时代琴弦上的一声绝唱”。 《香山红叶》里,“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双 关写法,使香山“红叶”和“老向导”随着文章 内容的渐次展开而逐步靠拢、贴近,终于相互沟 通,融为一体,在象征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诗 意; 《茶花赋》中,一句“童子面茶花开了” 象诗眼一样,使画出“祖国”面貌特色的“难题” 迎刃而解,全文诗意顿生 。
2.50年代中后期到文革以前的散文
(1)抒情散文繁荣: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原因: A.理论的倡导。1961年上半年《人民日报》 开辟的“笔谈散文”专栏,对散文的文体特点、 创作规律和历史传统等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古今散 文的一些名篇佳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评析, 使散文作家开始有了艺术追求的自觉和学习借鉴 的对象,在创作中更加重视构思和传达的技巧, 使文艺性散文的创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革命回忆录、史传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5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 征文活动和“大跃进”期间群众性的文学创作 热潮的推动,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公社史、 工厂史、部队史)的写作,取得了重要的收获。 《烈火燎原》、《红旗飘飘》 陶承《我的一家》、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 征》、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邓洪《潘 虎》、罗广斌等《在烈火中永生》、杨植霖等 《王若飞在狱中》
艺术散文
1956年提出复兴散文,继承“美文”的传统。散 文由写事件向写意境转化,审美功能、抒情性加 强. 原因: 1.1956年,政治安定、思想活跃、百业俱兴.充满了 生机与希望。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国内呈现 了一派建设社会主义、向科学与文化进军的繁忙 景象; 2.作协第二次理事会、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相 继召开,毛泽东、陈毅号召作家们努力繁荣文学 创作,满足人民对文学的殷切期望。
2、其整体趋向是:
个性意识的淡化,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 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 照; 审美观念的削弱,功利观念的强调,‘工 具’论取代了‘自娱’论; 主观抒情成分减弱,客观记叙成分增强, 抒情小品体制让位给通讯特写体制; 以文化‘现代化’为核心的‘西方热’消 退,民族化、大众化运动勃兴,散文由多 元的横向借鉴转向单一的纵向继承。”
《香山红叶》
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 玉笏”、“西山晴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 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 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 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 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 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 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 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 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 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杨朔的《茶花赋》《樱花雨》《雪浪花》 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红玛瑙》《樱花漫记》 秦牧的《花城》《古战场春晓》 吴怕萧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曹靖华《花》《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巴金的《从镰仓带回的照片》 冰心的《樱花赞》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丰子恺的《上天都》 翦伯赞的《内蒙访古》 于敏的《西湖即景》 唐弢的《琐记》 魏钢焰的《船夫曲》 严阵的《牡丹园记》 冯牧的《湖光山色之间》等都在这一年内问世。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 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拢岸的渔 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 上。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别 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 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 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 娘们,你们信不信?”
本阶段艺术散文的倾向(第一次崛起) (一)题材较为开阔。 写“养花”、“吃茶” ;“游山”、“赏秋” 也出, 搪瓷“茶缸”,“金达莱”、“五色土”。作为个人 的情趣、嗜好,它们开始明显地复归。 (二)思想、文笔洒脱。 晓立的《节序、风俗和艺术》,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 “简单化”、“贫乏”现象,《惠泉吃茶记》批评了 茶具不整,态度生硬,依赖“虚名”经营生意的情况。 散文写作思想上少有顾忌,文笔上也较通脱,颇有锋芒 与才性——这不仅在前几年很罕见,而且此后(直至 “文革”结束)再无显现。
3、缺陷:
散文具有小说化、通讯化倾向,偏离散文 的内在轨迹。 表现自我不足,将自我置换 为普通劳动者。 结构模式化,开头设悬念, 中间记人或记事,结尾夹叙夹 议,卒章显 志。 文章雕琢痕迹较重,失之太“做”.
作品欣赏 《雪浪花》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 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 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 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 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 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 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 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 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 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 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 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