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学设计】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探究

合集下载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目标】1.辨识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归纳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2.结合图文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3.分析自然的成因及危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4.理解自然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

【教学重难点】1.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

2.自然灾害的类型。

3.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一)自然灾害指导学生自读课本,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当然,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合作探究1】自然灾害损失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近7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害。

这两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差不多,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

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唐山地震,而直接经济损失却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问题探究:造成两次地震灾害损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过渡)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引出自然灾害损失,并明确概念和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二)自然灾害损失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的因素: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自然异变发生地人口密度,自然异变发生地产业布局,自然异变发生地经济发展。

(三)自然灾害类型【合作探究2】自然灾害类型(1)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至少10项重大自然灾害。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关于自然灾害类型的调查成果,同组同学进行补充。

(2)根据自然灾害七类型的划分,说出你了解到的这些重大自然灾害分布属于哪一类型。

(3)选择其中一例,思考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描述其造成的主要危害。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结合图4-1-3进行总结归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地不同,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

长江流域示意图
通过视频和相关资料,你认为1998 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选派 代表回答。后面的同学请不要重复前 面同学的观点,时间2分钟)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知识研究
阅读课本110页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回答下 列问题:(请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回答,时间1分钟)
案例分析
阅读课本109页的文字和图片,找出1998年 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特点。(独立阅读思考, 然后举手回答,时间2分钟) 1、洪水发生早、来势猛。 2、洪峰次数多、水位高。 3、洪水持续时间长。
相关视频
1998年长江洪灾相关资料:
(1)水情:1998年长江流域相继遭 受特大洪水,长江干流先后出现8次 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 位多次超历史最高。在19条主要支流 中,有一些水文站最大流量和最高水 位均超过实测历史记录。
(2)雨情:1998年长江以南地区暴雨日数多、 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长江流域降 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 一阶段: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区和洞庭湖区。
二阶段:降雨集中在四川、重庆、鄂西北等地。
三阶段:降雨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
四阶段:降雨集中在长江上游。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670mm, 比多年平均降雨值多183mm,偏多37.5%。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整体感知
阅读课本108页《阅读——20世纪90年代 我国洪涝灾情》,你从表格中体会到了什么? (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回答。) (1)洪涝灾害是我国频繁发生、十分常见 的自然灾害。 (2)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极其广泛。
树立概念
阅读课本108页表格上面的自然段,思考 什么叫洪涝灾害?(找到之后请举手回答)

洪涝、干旱——讲学案

洪涝、干旱——讲学案

第二节气象灾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常发且危害严重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2、分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结合实例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4、学会当洪涝灾害发生时的一些自救方法【重点、难点】分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探究一、洪涝灾害的分布与发生机制——以我国为例读图1“中国洪水频率分布(1949-1989)”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1)时间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各地的洪涝灾害基本上多发于季节,尤其是集中在季;(2)简述我国洪涝灾害的地区分布特点:2、发生机制分析:案例分析:简述A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总结:一般情况下,某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探究二、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以我国为例读“我国旱灾频次分布图”,回答问题:1、我国两大区域旱灾特点及原因:(1)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的发生频次大多为以下,受灾程度,原因是:(2)在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旱灾的发生频次大多为以上,受灾程度,原因是:2、我国旱灾多发中心(1)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旱灾频次达30%以上,请填出它们的名称:A 平原B 平原C 流域D 地区(2)从旱灾的发生季节看,我国四大旱灾中心有所不同:①我国受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A平原旱灾多发生在每年的季(月到月),称为“旱”,成因是:②B地区的旱灾多发生在每年的季(月到月),俗称“旱”,此时如受台风影响,则可缓解旱情。

B地区旱灾的成因是:③C流域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D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探究三、旱涝关系——以我国为例1、时间上的关系:想一想:(1)黄河流域每年的旱灾一般多发生在季节,洪涝灾害一般多发生在季节(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一般多发生在—月,洪涝灾害一般多发生在—月结论:旱灾和洪涝灾害在时间上发生,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海河流域等地区是主要的旱涝交替地区。

高中地理2.3中国的水文灾害名师制作优质教案(人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2.3中国的水文灾害名师制作优质教案(人教版选修5)

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1.(1)总体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2)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2.暴雨洪水(1)特点: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2)成因类型:台风暴雨、梅雨锋暴雨。

(3)时空分布⎩⎪⎨⎪⎧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3.雨涝(1)分布:主要发生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的地区。

(2)原因: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4.受灾体(东部平原)⎩⎪⎨⎪⎧农业: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城市、交通、工业)发达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5.灾情变化(1)特点:灾情日益严重。

(2)原因①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河流蓄洪泄洪能力下降。

②低洼地开发和建设,低洼地的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

(3)解决措施: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水土流失与低洼地的过多经济活动。

1.冰凌洪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受河道流向的制约,分布在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的河段,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1.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2.类型2.强风暴潮只影响沿海地区,不影响内陆地区吗?【提示】强风暴潮不仅影响沿海地区,给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且可以深入我国陆地内部,在内陆地区形成暴雨洪涝、山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

1.分布:长江流域是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2.多发的原因迎风坡排水不畅滥伐森林围湖造田1. 长江、珠江等河流流域易发生洪水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提示】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量大,汛期长,河流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 为什么我国洪水灾害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提示】东部为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山脉东坡和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易出现洪灾。

洪涝灾害说课稿

洪涝灾害说课稿

洪涝灾害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作为自然灾害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洪涝灾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培养科学素养。

1. 作用与地位洪涝灾害说课稿在本单元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使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影响,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2)通过学习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较为重要,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其他自然灾害打下基础。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洪涝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形成原因。

(2)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包括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

(3)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严重性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洪涝灾害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

(2)掌握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学会使用相关地图资料,分析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对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 洪涝灾害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与地理图表的运用。

教学难点是:1. 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的理解,特别是气象、水文等专业知识。

高中地理_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课件.21页PPT

高中地理_中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析课件.21页PPT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国的洪涝灾害及成因分 析课件.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6.1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c.分析题:给出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3.教师批改与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练习,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内容总结:
a.洪涝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发生特点;
b.我国主要洪涝灾害分布区域及防治措施;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洪涝灾害为什么会发生?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有效地防治洪涝灾害?
3.引入新课: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洪涝灾害。
(二)讲授新知
1.内容讲解:介绍洪涝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发生特点等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洪涝灾害的成因、发展过程及防治措施,如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治理措施。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作贡献的志向。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洪涝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地理知识,掌握了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洪涝灾害的认识相对初步,需要进一步深化。在思维发展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案例、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尚不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1)导入:通过展示洪涝灾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洪涝灾害问题。

洪涝灾害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洪涝灾害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洪涝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成因、特点、危害等;2. 培养学生识别洪涝灾害风险的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3. 增强学生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 洪涝灾害概述- 洪涝灾害的定义、成因、特点- 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及危害2. 洪涝灾害的风险识别- 洪涝灾害的预警信号及应对措施- 洪涝灾害易发区域的识别- 洪涝灾害风险等级划分3. 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个人层面的防灾减灾措施- 家庭层面的防灾减灾措施- 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措施- 政府层面的防灾减灾措施4. 洪涝灾害的自救互救技能- 洪涝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 洪涝灾害发生时的救援技巧- 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心理疏导5. 洪涝灾害案例分析与讨论- 国内外洪涝灾害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与讨论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洪涝灾害的基本知识、风险识别、防灾减灾措施等;2. 案例分析法:通过国内外洪涝灾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洪涝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3. 角色扮演法:模拟洪涝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救援场景,让学生掌握自救互救技能;4. 小组讨论法:围绕洪涝灾害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课程实施1. 课堂教学:按照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和案例分析;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洪涝灾害易发区域,了解实际情况;3. 实践演练:模拟洪涝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救援场景,让学生掌握自救互救技能;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程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3. 实践演练表现:评价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自救互救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探究》讲授课教学设计
【探究过程】
教学活动一:引入中国洪涝灾害分布图,
观察中国洪涝灾害多发区在哪里?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感官上先对中国洪涝灾害的分布有一个感性认知,让学生带着“这些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问题听课,为学生探究成因做好伏笔。

才能展现:就我们现在所学和所知道的,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能够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可能会有哪些(自然和人为)?试着说一下!
具体探究求知过程:
活动1:引入中国气候分布图
让学生根据中国气候分布图来从气候角度思考气候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小结1:气候对降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洪涝灾害
东部: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多;东南沿海地带夏秋季节多台风
西北、青藏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为主,全年降水较东部少。

活动2:引入中国地形图
夏季风是什么风向?从哪里吹来?夏季风在这一系列山脉的哪侧是迎风坡?哪侧是背风坡?各对降水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东部:迎风坡,降水多;西北:背风坡,降水少;青藏区:海拔高,降水少;
活动3:引入中国地形图,来看中国各地的海陆位置
东部地区距海远近如何?对降水产生何种影响?
西部地区距海远近如何?对降水产生何种影响?
小结3: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
东部:距海近,降水多;西部:身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
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探究2
活动4:引入中国水系图
比较东西部河流数目?
小结4:河流数目对洪涝的影响
东部:河流多,水量大;西部:河流少,水量小;活动5:引入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水系图
东部地区的长江黄河支流特征和流域面积会对其洪涝灾害产生什么影响?西部地区的塔里木河支流特征和流域面积会对其洪涝灾害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5:支流数目流域面积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东部河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量大;
西部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水量小;
活动6:引入河道特征示意图
比较河流1、2河道特点,分析河道弯曲程度及河流两岸湖泊分布对滞洪泄洪能力产生什么
影响?
小结
6:
河流1泄洪滞洪能力强,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河流2泄洪滞洪能力弱,易发生洪涝灾害
总结:影响中国洪涝灾害的自然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气候
2.地形地势
3.海陆位置
4.水系特征(流域面积、支流状况)
5.河道特征(弯曲程度、湖泊分布、淤积状况)
6.其它:如水文特征也会影响,比如含沙量等
除自然因素外,影响中国洪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包括哪些?(前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已经学过,复习一下)在此小结
人口增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破坏植被(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围湖造田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发生变化
此外: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则同样强度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同样强度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越小。

所以,以上的授课主旨就是让学生对于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能有一个基本模式,从而提升了地理学习能力。

【学以致用】学生自己整理作答
请同学们综合分析:我国长江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河流1
河流2
【课下地理小论题】
同学们课下讨论探究:作为我们人类,如何更好的应对洪涝灾害的发生?
以上仅是我结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所采用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