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档”关系考析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一、引言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是一项重要的历史研究工作,旨在翻译和编纂清朝初年内国史院所收集的满文档案。
这些档案记录了满洲统治者的日常事务、政策制定、外交往来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深入了解清初满洲政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任务主题。
二、满文档案的重要性1. 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身份满文档案是研究清朝统治者的满洲身份的重要来源。
清朝建立之初,满洲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保持了满洲的特点。
满文档案中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满洲统治者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揭示清朝政权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2. 清朝的政策制定满文档案中的材料还可以为我们研究清朝的政策制定提供线索。
清初内国史院作为统治者制定政策的机构,收集了大量的满文档案,其中包含了关于税收、土地政策、军事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档案,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清朝政策背后的思考过程,以及清朝初年政治的演变和发展。
3. 清朝的对外交往满文档案不仅记录了清朝统治者的内政举措,还包含了他们与外国的交往活动。
这些档案涉及到清朝与邻国的外交关系、贸易往来、战争冲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档案,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清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清朝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三、满文档案的编纂过程内国史院对满文档案的译编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研究工程。
具体的编纂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档案的整理和归类首先,内国史院需要对所收集的满文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类。
这包括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分类,将相关的档案进行整合,以便于研究人员的使用和查阅。
2. 档案的翻译和校对在整理和归类完成后,研究人员将对档案进行翻译和校对工作。
由于满文与中文有所区别,所以需要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工作,并由其他人员进行校对,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档案的编纂和出版翻译和校对完成后,内国史院将对档案进行编纂和出版工作。
先清时期国号新考_卢正恒

《 , 《 蔡美彪: 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 族名与纪年》 历史研究》 1 9 8 7年 第 3期 。 《 》 , 《 》 高庆仁: 年 上 尊 号后 努尔哈赤政权 名 称考 辨 满 族 研究 1 6 1 6 1 9 9 7年 第 1期 。 《 ) 佚名编: 皇明诏令》 卷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续修四库全书》 影印明嘉靖二十八年( 刊本, 第 4页 。 1 9 9 5年 《 1 5 4 9 《 《 》 ( ) , 朱国祯: 涌幢小品》 卷二, 台南: 庄严文化公司, 年 四 库 全书存目 丛 书 影印明 天启 二年 刊本 第 1 9 9 7 1 6 2 2 1页 。
“ 一、 后金” 用法之可信度
在深入分析前, 我们或许该先厘清相关诸国的正式国名。查朱元璋在即位诏书中有云: 百司众庶合辞劝进, 尊朕 为皇帝, 以主黔黎。 俯徇舆情, 于 吴 二年正 月初四告 今文武大臣、 ⑦ , 祭天地于钟山之阳, 即皇帝位于南郊, 定有天下之号“ 大 明” 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 ? 1 )尝称: “ 又, 明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 ( 国号 上 加 大字, 始 于 胡 元, 我朝 因 之。 盖 返 左 衽 之 旧, 6 3 2
① ② ③
[ 《 , 日] 稻叶岩吉: 清朝全史》 但焘译, 上海: 中华书局, 上册之一, 第1 上册之二, 第5 1 9 2 4年 , 0 5 1 0 6页 ; 5 6 1页 。 《 , 。 萧一山: 清代通史》 卷上,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年 修 订 本 第 页 1 9 6 3 4 8 5 3
) ” 更有甚者, 倘若“ 后金 ( 是国号, 理应屡出现于清代的一手史料中。但“ 后金” 一词在入关后 a m a a a i s i n g 纂修的太祖、 太宗两朝《 实录》 中从未被记载, 仅见于前述之《 原档》 或《 老档》 一次。由于《 原档》 是研究清 前期历史最重要的一手史料, 故下文将全面分析此文献中所有其他涉及国号的用语。 先前若要从事相关查索, 将是一 旷 日 废 时的 大 工程。 幸 运 的是, 近 年 哈 佛 大 学 满 洲 研究 群 已 将 《 老档》 以拼音转写的方式逐字输成可供全文检索 的 电 子 档 ②, 遂 使 翻 检 的 工 作 十 分 便 捷。 笔 者因此 , 先查阅此转写文件, 再 对 照《 原档》 即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精确的资讯。 ) ” “ ) ” 据此, 我们发现 《 原档》 中 自称 “ 金国 ( 金汗 ( 或“ 金的 汗 ( a i s i n u r u n 8 7 次; a i s i n h a n a i s i n i g ) ” ; “ ( ) ” “ ( ) ” ; “ ( ) ” h a n 1 9次 大金汗 a m b a a i s i n h a n 或 大金的汗 a m b a a i s i n i h a n 3次 仅称 大金 a m b a a i s i n 而 , 。 ( ) ( ) 。至 无h 或 者 则 有 次 另外 还 有 处 将 金国 删 改 成 满 洲 国 a n g u r u n 7 1 7 a i s i n u r u n m a n u u r u n g j g ( ) ( 于j 可译为“ 诸申” 或“ 诸伸” 共出现4 但仅2 称j 诸 申 汗) 则 u e n 6 0次, 0次以j u e n 称呼国号, u e n h a n ( ( 共4次③。由于《 原档》 在同一年内曾以 m 满洲) 及j 诸申) 作为国号, 也同时自称 a a n u u e n i s i n u r u n j g ( , 金国) 甚至同月或同日亦尝出现两种国号的称谓, 知《 原档》 对相关用语并无严格的体例规范。 “ 。 为 求 通 彻了解 朝鲜 官 方 用法 的 演 变, 除 了《 原档》 的孤证外, 后金” 用法亦见于《 朝鲜 实 录 》 笔 ④ 者乃透过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所提供的电子资 料 库, 全面 检索 《 朝鲜 实 录》 中 的相关 用 辞 。 发现 最 , )六月二十五日” 早论及努尔哈赤政权国号者, 是太白山本的《 光海君日记》 在“ 六年 ( 条有云: 1 6 1 4 佟奴儿哈赤, 本名东 □, 我 国 讹 称 其 国为 奴可 赤, 此 本酋名, 非 国 名。 酋本姓佟, 建州夷酋, , 其后或称金, 以女真种故也。或称 雀 者, 以其母吞雀卵 而生 酋故也。 今者, 国号 僭 称 “ 金” 中原 ⑤ 。 人 通 谓 之“ 建州” 知朝鲜人尝称努尔哈赤政权为奴可赤、 金或雀者。 《 》 “ ” 光海君日记 十一年四月十九日 条 载努尔哈赤 遣 郑 应 井 ( 萨 尔 浒 之 役 被 俘 之朝鲜 将 军 ) 出使 朝鲜, 其国书上写有“ 后金国汗谕朝鲜国王” 等字 ⑥。 朝鲜 当 时曾 聘懂蒙 文的 通 事 翻 译该 国书 上 之印 ⑦ 然该译 文 仅 六 字, “ ” 玺, 该通事称: 俱 是‘ 后金 天命 皇帝’ 七 个 字。 所 谓 的 七 字, 当指原文 a b k a i f u l - ( , 天命金国汗之印) 而此翻译之误已由李学智撰文厘清了。 i n a a i s i n u r u n h a n i d o r o n g g g 朝鲜在几经讨论如何复书后, 决议由 平安 道 观 察 使 朴烨挂 名 回 信, 依 边 境女真人 与 朝鲜 书 信 往 ⑧。《 ( 来的旧例, 修书称努尔哈赤为“ 建州卫马法” 原档》 亦 记 此 信 中 称金 方 为 g 建州 i a n e o u i m a f a y j 。金国对“ 、 “ 卫马法) 建州” 马 法” 之称 谓 及 国书 由 平安 道 观 察 使 挂 名 一 事 颇感愤怒, 称“ 文书无一 句 ⑨ ) , “ 好话” 。光海君十三年( 金国即就此次答书斥责当 时的 朝鲜 使臣 郑忠 信 曰: 此不 过 欲 书 ‘ 建 1 6 2 1
《满文老档》、《旧满洲档》的翻译和研究

《满文老档》、《旧满洲档》的翻译和研究《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是两本被广泛研究的满文档案,它们保存着一个特殊文化背景中的历史记录。
这两个档案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它们涉及到满族的文化语言、社会习俗、蒙古文的传播和发展等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的基本情况,分析它们的翻译价值和研究价值,优劣势和特点,并就翻译方法提出观点,为其研究者提供深入的讨论。
《满文老档》这本书,也称为《老清档案》,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满清档案之一,记录了满人民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来源于清朝末年,满文着于清代老清洲的文档,共25册,涉及广泛的文化领域,包括历史、宗教、哲学、文学、社会习俗、蒙古文等。
该文档的翻译对满人民的文化传承很重要,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
《旧满洲档》是从清朝末期收集并编纂而成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满清统治下满洲地区的人文资料,以及满清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
此文档共有20册,被广泛用于历史研究。
《旧满洲档》的翻译非常重要,它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有关满洲地区文化、政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历史沉淀,有重要意义。
两本书的翻译,在不同时期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
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的翻译价值十分显著,它们可以帮助更多的国内外学者深入了解满族文化传统,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等。
但是,这两本书的翻译技术并不完善,有些时候会出现风格差异、拼写错误和词汇汉化的问题。
此外,满文的发展也影响了它们的翻译,使得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应用最新的满文词汇资料。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翻译?首先,必须了解满文的特点,认识到其语言风格的特质,搞清档案本身的信息,将这些内容融合到翻译过程中,才能将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翻译得更好。
其次,应该在翻译时准确地捕捉文本的原意,用准确、流畅、传神的文字来表达原文中的内容,使读者能够理解文本的实质。
最后,翻译者应该灵活运用满汉两种语言的词汇,运用活泼的翻译技巧来体现原文的内容,以便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让读者有机会根据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的历史文献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
_满文老档_太宗朝的多铎应为杜度考

《满文老档》太宗朝的多铎应为杜度考杜家骥笔者前此撰文,考述《满文老档》太祖天命朝关于多铎的19处记录,有14处应是杜度。
认为致误的原因,是当时所记的《旧满洲档》因是用老满文,杜度与多铎的名字字形字头字中字尾皆相同,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四十几年,据《旧满洲档》编抄《满文老档》,因编抄者知道较多的是大名鼎鼎的豫亲王多铎,因而多次将杜度误抄为多铎,造成很多史事的张冠李戴(详见拙文《<满文老档・天命朝>多铎多处应为杜度考》,载《南开学报》1998年1期)。
迨至太宗朝,由于多铎自天聪二年赐嘉号“额尔克楚虎尔”,以后称其名字时常加此嘉号,或只称嘉号,后来又加爵号豫亲王,与杜度的名字已有明显不同的标志。
而且自天聪六年三月此后又创行新满文,此后记录的《旧满洲档》,以新满文所记两人名字的字形也已有区别,因而后来的《满文老档》太宗朝部分,这两人被编抄错乱的现象已大为减少,但天聪六年三月以前的部分仍有错抄之处,现将仅发现的两处考述如下。
《满文老档》天聪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条,记“致台吉・多・铎书云:‘由遵化、永平凯旋军士所载财帛,禁入沈阳城。
”按:该条所记之事,是指占领关内遵化、永平四城的清军主力于天聪四年三月班师沈阳后,随即命原留守沈阳的二贝勒阿敏等去驻守,皇太极因致书命暂驻那里的台吉准备撤回。
这里的受书的台吉,便应是杜度,而不是多铎。
此次证明,多铎、杜度二人皆从征,但多铎已于天聪四年三月同皇太极一起回沈阳,《满文老档》记这一月的初一日阿敏出城迎接时,明确记:“出征台吉阿济格、墨尔根戴青、额尔克楚虎尔・多・铎台吉,向贝勒阿敏叩拜,行抱见礼。
”同书天聪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条,记皇太极在沈阳大宴诸台吉,在座者也有“额尔克楚虎尔”即多铎,怎么会四天后又在遵化由皇太极召回呢?而杜度,则在班师前留在了遵化驻守,《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己卯条,记有命“杜度统本旗护军往驻遵化。
”卷六天聪四年正月戊戌条仍有“镇守遵化贝勒杜度”的记载。
日本满文古籍文献及其整理研究概况_黄金东

2010年3期满族研究№3,2010(总第100期)MANZU MINORITY RESEARCH(General№.100)日本满文古籍文献及其整理研究概况黄金东(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北京10081)摘要:日本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满文文献,其收藏数量是除了中国以外最多的国家。
同时,日本满文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很长时间都处于较为显著的地位。
本文对日本满文古籍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总结经验,促进相关工作发展。
关键词:日本满文;古籍文献;研究概况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10)02-0101-06一、日本满文古籍文献保存状况满文在清代作为“清文”通行全国,具有特殊地位,被广泛用于社会各方面,因此留下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
这些满文文献数量庞大,可谓“浩如烟海”。
据统计,迄今保存下来的满文档案有200万件以上,其他古籍图书约1000种,若按版本计算,可达2000余种。
[1]现存的满文古籍文献主要分布在国内外几十余所图书馆和科研机构。
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收藏,其中以日本收藏数量最多。
日本从古代开始就有中国书籍输入,特别是江户时代(1603—1867年),通过长崎港口,大量中国书籍被输入日本,这当中就有不少的满文古籍图书。
进入20世纪以后,日本更是通过不同方式有意识地搜集中国满文古籍文献。
1905年,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内藤湖南利用日俄战争结束之机对沈阳周边地区的古迹和历史文献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沈阳故宫崇谟阁存放的乾隆重抄本《无圈点字旧档》。
第二年回国后,内藤湖南在《早稻田文学》上发表了题为《在奉天宫殿看到的图文》一文,对乾隆重抄本《无圈点字旧档》进行了介绍,引起世人注意。
1912年,时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的内藤湖南与同事羽田亨博士再次来到沈阳,将全套《满文老档》及部分《五体清文鉴》照相后,把底片悉数带回日本。
有关满族开国史的古籍整理与研究

有关满族开国史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刘小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巴蜀書社1997年。
满族是继蒙古族以后,在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建立起统一王朝的少数民族,在清代近三百年统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研究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是满族史的重要课题。
满族建立起的清朝,继承了历代封建王朝的体制,但是又带有不同于前代的许多特征,对于这些特征,如果不联系满族的早期历史,往往难以说明。
清初满族虽处在社会制度迅速变革的阶段,但作为一个统治民族,它的某些落后性,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发展又曾一度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研究满族早期历史,对清朝制度史、政治史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满族史、清史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明代女真和清入关前满族历史的论文论著,但大多偏重某一专题的研究。
如何从制度史的角度,对元末以迄明季三百余年间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形成进行比较系统的说明,仍是一个有待努力的工作。
满族的先民女真,几乎没有留下关于自身历史的文字史料,考察这段历史主要依据当时外部明朝、朝鲜的一些记载,以及后来清朝满族统治者对其祖先业绩的追述。
朝鲜世代与女真民族为邻,历史关系悠久。
与我国明朝同期的朝鲜,由于国力比较单弱,对东北境剽悍的女真部落不能不持有强烈戒心,比起以泱泱大国的明朝来,显然更关注女真社会的动向。
因此,在研究女真史和满族兴起史方面,朝鲜史料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朝鲜李朝实录》(简称《朝鲜实录》,是朝鲜李氏王朝用汉文记载的官修史书。
李朝建于1392年,止于1910年,基本与中国明清两代相始终。
《朝鲜实录》大量记述明代女真在东北和朝鲜沿境的活动,特别是关于女真社会内部的调查和报告,是我们在明朝官私史籍中绝少看见的。
《朝鲜实录》卷帙浩繁,全阅不易,日本学者从30年代初开始整理(朝鲜实录》,并从中摘抄女真《满》、蒙古史料,直到1954年《满蒙史料》才陆续出版,至1959年共十五册全部出齐,这部史料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各种版本认真校勘,并编有人名地名索引,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地方志与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的互证分析

地方志与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的互证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诸多历史事件、变法革新、人物事迹等往往在地方志中可以找到事件的发生地、人物的相关情况及变法革新对后世的影响等。
方志的地域性特征,使历史记述由宏观变得具体,细节更能展现历史的真实,也更能打动人心。
在教学中,利用方志史料与历史教材相互印证,让学生触摸历史细节,感知历史场景,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感,有利于从微观体察宏观,以小见大,更深层面理解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
本文以河南地方志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尽地力之教”对后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战国时期魏、秦、楚等国的变法革新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可见其变法的重大作用。
李悝变法中有“尽地力之教”一条,彭林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新编》谈到其内容包含三项: 其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即同时种植稷、黍、麦、菽、麻五种作物,以防止单一作物受灾难以补救; 其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即农民应当勤劳耕作,深耕易耨,收获时要抓紧抢救,防止风雨突袭; 其三,“环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即应充分利用田地,见缝插针发展多种经营,使桑树、蔬菜、瓜果等副业一并丰收。
“尽地力之教”的主旨就是在种植结构上实行多种种植; 在农业生产上精耕细作,不误农时; 在土地利用上,充分开发地力,实行瓜果菜蔬、农林副业相结合等形式。
赵毅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谈到李悝的“尽地力之教”时指出,政府部门制定如此细致的农业生产政策,并推广至全国,“这在我国古代是第一次”。
李悝在农业生产领域推行的“尽地力之教”,不但挖掘了农副业的生产潜力,使农民增产增收,而且也使魏国的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为魏国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这一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从《旧满洲档》到《满文老档》》范文

《从《旧满洲档》到《满文老档》》篇一一、引言《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作为满族历史文献的瑰宝,记录了满族从兴起至繁荣的历程。
这两部文献不仅是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资料,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珍贵遗产。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部文献的深度解读,揭示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二、关于《旧满洲档》《旧满洲档》是一部以满文记录的原始档案资料,涵盖了满族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成书时间较早,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旧满洲档》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满族早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三、关于《满文老档》相较于《旧满洲档》,《满文老档》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满族的历史与文化。
它不仅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了满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
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我们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四、《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的比较研究《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在内容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侧重。
两者都记录了满族的历史变迁,但《满文老档》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
通过对这两部文献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满族的历史与文化,揭示其发展脉络与特点。
五、两部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满族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还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这两部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六、结论总之,《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作为满族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两部文献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满族的历史与文化,揭示其发展脉络与特点。
同时,这两部文献也为我们的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与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档”关系考析
乔治忠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94()1
【摘要】一《旧满洲档》与内国史院满文档册清入关之前,在创建和巩固其民族政权的军政活动中,还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满文书写公文、记录史事,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满文档册,其中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的记事性档册不仅部帙庞大,而且内容丰富、年代连续,史料价值最为珍贵。
这些入关前的记事性满文档册,在其编写、保存和留传的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两种典籍,即《旧满洲档》和内国史院满文档册(后简称“内国史院档”)。
1.《旧满洲档》。
清入关前的满文档册,在清廷入主中原之际,随同其他许多文件一起运到北京,一直存放于内阁库中。
乾隆六年七月,鉴于当时所见及的三十七册入关前满文档册多由无圈点老满文写成,清高宗谕令编辑一部老满文字书,以作为阅读满文旧档的工具。
十一月间,这部字书基本完成,大学士鄂尔泰等在进呈该书时奏称:“再查此档因年久残阙,既期垂之永久,似应逐页托裱装钉,为此谨奏请旨。
”这个提议得到批准,于是,三十七册旧档得到裱装,并编以《千字文》的字号。
但这次编号乃信手拈来、漫无顺序,如清太祖朝记事最早的一册编为“荒”字,在《千字文》中为第八字,而清太宗朝的一册却编为第一字“天”字号。
【总页数】4页(P80-83)
【关键词】《旧满洲档》;国史;满文档案;《清太宗实录》;史事;清入关前;乾隆朝;考析;史料价值;千字文
【作者】乔治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9.29
【相关文献】
1.《旧满洲档》删划史料价值初探 [J], 徐丹俍
2.《旧满洲档》所记大清建号前的国号 [J], 薛虹;刘厚生
3.《满文老档》、《旧满洲档》的翻译和研究 [J], 神田信夫;董万仑
4.《旧满洲档》中的jisami与《满文老档》中的kijimi [J], 成百仁[1];李贤淑[2]
5.《旧满洲档》与《满文老档》的比较 [J], 刘厚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