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瘤治疗指南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PPT

血管内药物涂层球囊
通过在球囊表面涂覆药物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防止动脉狭窄的复发 ,但药物释放量和球囊扩张压力的控制需要精确掌握。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
患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 膜下腔出血,经过动脉瘤介入栓 塞术治疗后,动脉瘤完全闭塞, 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常见并发症
栓塞后综合征
手术后可能出现恶心、 呕吐、发热等症状,一
般一周内自行缓解。
动脉瘤破裂
手术后动脉瘤可能发生 破裂,需及时处理。
血栓形成
手术后可能形成血栓, 导致血管阻塞,需及时
溶栓治疗。
感染
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 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与处理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 安全。
开颅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患者 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
药物治疗
适用范围有限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控 制病情发展,无法根治动脉瘤。
副作用明显
药物治疗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如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疗效不确切
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且疗效 不够稳定。
其他介入治疗方式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成功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多发动脉瘤,经过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所有动 脉瘤均得到有效栓塞,患者恢复 良好,无严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就诊,经过动 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未能 完全闭塞,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等并 发症,患者预后不良。
失败案例二
患者患有颅内巨大动脉瘤,经过动脉 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动脉瘤仍继续 增大,并出现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预后较差。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

《2024 AHA科学声明:成人颈动脉夹层的治疗及预后》要点颈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夹层可发生在无重大创伤的情况下,通常是由于血管内膜撕裂或血管破裂。
这可能导致腔内血栓、血管狭窄、闭塞或夹层动脉瘤形成。
颈动脉夹层可表现为局部体征和症状(如疼痛或颅神经受压)或脑或脊髓缺血颈动脉夹层是导致年轻人中风及卒中相关残疾的重要原因尽管有高质量的研究,但在疑似非主要外伤性颈动脉夹层伴或不伴脑缺血患者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结局方面的数据存在冲突相互矛盾的证据导致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的临床平衡和变化。
流行病学颈动脉夹层是青壮年中风的常见病因,由合并症、遗传或先天性因素、解剖因素和环境触发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临床诊断对于伴有局部缺血或部分Horner综合征症状的头痛或颈痛患者,特别是有轻微颈椎外伤史或其他颈动脉夹层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新发或加重头痛或颈痛患者,采用CTA或MRI伴MRA进行紧急颈椎血管显像。
诊断的影像学工具对于怀疑颈动脉夹层的患者,MRA或CTA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合理检查。
对于CTA阴性且临床持续关注颈动脉夹层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含有脂肪抑制图像的MRA,因为它对壁血肿的可视化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应避免将DSA作为一线诊断工具,但在临床关注且MRA和CTA阴性的患者中可以考虑。
超声可能有助于动脉重塑的随访评估。
提示夹层诊断的影像学征象。
A,双腔。
B,典型解剖部位呈锥形或火焰状闭塞。
C,内膜瓣。
D,假动脉瘤。
E,脂肪抑制T1的壁内血肿。
F,颈动脉成像双壁血肿(白色箭头)为低回声结构,损害椎动脉(V3段)的动脉血流。
G,左侧颈内动脉(ICA)完全闭塞并夹层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颈部轴向源图像,显示环状征,颈动脉壁强化,颈动脉管腔内有新的非强化血栓。
这一征象对ICA夹层不是特异性的,但表明最近发生的闭塞,而不是慢性闭塞。
H,左侧椎动脉夹层患者CTA颈部轴向源图像,血栓围绕发育不全但明显正常的椎腔动脉,称为枕下环征,累及寰枕(V3)节段。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全文)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全文)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疾病(extracranial carotid stenostic disease)指可引起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
一、流行病学资料脑卒中(stroke)是目前我国人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20% ,农村为19%。
25~74 岁年龄组人群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为270/10 万,女性为1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 万,女性为61/10 万,平均年龄标化病死率男性为33%,女性为38%[1]。
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比例为4:1。
其中颅外颈动脉狭窄与脑缺血性疾病特别是脑卒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2年卒中发生率可以高达26%[2]。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㈠发病原因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90%的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放射性血管炎及淀粉样变性等[3]。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形式是颈动脉形成硬化斑块造成狭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是颈总动脉的分叉处,特别是颈动脉球。
按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斑块可分为纤维性板块和复合性斑块两类。
(1)纤维性斑块,早期的动脉硬化斑块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其中主要成分是胆固醇。
同时斑块周围的炎症反应又伴发血管壁纤维增生,覆盖于斑块表面。
(2)复合性斑块,纤维性斑块经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复合性斑块。
引起临床症状的颈动脉复合性斑块通常具有溃疡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内出血等特点。
斑块进展造成血管内膜层破裂,粥样物质碎屑释放入血管腔内。
随着粥样碎屑的不断脱落,在病变的中心可出现溃疡腔。
颈动脉瘤

• • •
术前特殊检查
• 肺功能检查。 • 双侧股动脉以及双侧下肢血管超声。 • 心脏超声?、24小时Holter?(有最近 的报告)。 • 头颅MRI。
介入治疗材料准备
• 穿刺材料:穿刺针、10F、5F血管鞘 • 造影材料:5F单弯造影管、5F Mani导管,、9F导引 导管; 0.035普通泥鳅导丝(260cm\180cm) • 微导管系统:(Prowler-14/Assence14/Trancent14) • 球囊闭塞试验系统:不可脱闭塞球囊(直径7 mm), 6F单弯导引 导管(Envoy) • 支架系统:带膜支架(根据超声提示初步选择 8x50mm Wallgraft 支架,备其他各种规格若干),0.035 SV-5导丝。 • 扩张球囊:(备)6x20,30,40mm • 特殊材料:(备)鹅颈捕捉器,可脱球囊若干(2#) • 溶栓材料:(备)微导管。
• 如果有渗漏或贴壁不好,保留导丝并撤 出支架后选择合适球囊支架内轻扩张。 • 支架移位或没有完全覆盖动脉瘤,可以 置入第二个带膜支架。
术中用药
• 麻醉药品(需麻醉科配合) • 抗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类,内科配 合) • 抗凝药物(肝素钠,内科配合) • 抗心率失常药物(内科配合) • 预防消化道出血药物(内科配合)
CTA提示左侧颈 内动脉动脉瘤
超声提示动脉瘤大小 3.35x2.37cm,瘤内无 血栓。
颈部动脉瘤病因以及治疗方法
• 原因(外伤、炎症、夹层、发育不良 等) • 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操作较复杂需要 阻断血流、患者不愿意接受) 介入治疗(创伤小、不需阻断血流)
介入治疗原理
使用带膜支架在病变部位隔绝动脉瘤,重 新塑型病变血管。
介入治疗步骤2-造影评价及闭塞试验阶段
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2021版本)

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2021版本)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目录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一)流行病学(二)病因(三)病理(四)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六)辅助检查(七)狭窄程度测量与分级(八)诊断(九)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理论基础(一)手术时机(二)临床证据(三)手术适应证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相关治疗(一)围手术期治疗(二)麻醉方式选择(三)术中监测四、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方法(一)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二)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三)补片成形修补技术(四)改良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五)术中转流技术(六)关于几种术式的选择(七)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八)手术入路相关的讨论五、手术并发症与处理(一)脑卒中和死亡(二)心血管意外(三)血流动力学障碍(四)颈部血肿(五)颅神经损伤(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但在我国该手术起步较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于2015年组织专家编写了第1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为CEA 的宣传推广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指导。
在2015年指导规范基础上,参考2016年颈动脉血运重建内膜切除术对比支架置入术试验(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CREST)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ACT)结果以及2017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疾病的管理指南》和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的部分内容修订新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
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现作简要概括。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

基质降解,偏头痛患者该酶活性增加也提供了颈部动脉
夹层危险增加的一种生理学解释。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病因
血管性疾病相关因素: 吸烟 高血压
口服避孕药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发病机制
动脉壁包括 3层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当动脉壁撕裂, 血液侵入动脉壁各层之间,形成肌间血肿,出现夹层。另 外,血管滋养管破裂产生肌间血肿,常常累及内膜。
对于C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抗栓治疗,中国指南(2010) 推荐意见为: 1.无抗凝禁忌证的动脉夹层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或者TIA 后,首先选择肝素静脉注射,维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50~70s或低分子肝素治疗,随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抗凝
治疗(INR 2.0~3.0),通常使用3~6个月。随访6个月如 果仍然存在动脉夹层,需要更换为抗血小板长期治疗(Ⅲ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病因
偏头痛
大多数研究都支持偏头痛增加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
可能与偏头痛发作时血管壁水肿易产生夹层有关。 Rist等对2010年前5个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分析,Meta
结果表明发生偏头痛患者颈部动脉夹层的危险增加2
倍,而这种危险似乎与有否先兆或不同性别无关。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病因
偏头痛与颈部动脉夹层都有内皮功能障碍,也存在某些 共同的易感性,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编码变异; 另外,血清弹性蛋白酶是一种金属内肽酶,参与细胞外
临床表现与ICAD相似,表现为剧烈的颈枕部疼痛之后, 发生后循环缺血症状如眩晕、复视、构音障碍和共济失
调。TIA较ICAD少见。部分患者不继发缺血症状。延髓背
外侧综合征和小脑梗死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颈部动脉夹层诊治-辅助检查
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动脉瘤是指血管壁的局部膨胀和脆弱,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于患有动脉瘤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
一、手术前的护理1. 了解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该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瘤的大小、位置、是否有破裂、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
对于高危患者,应该进行更加细致的护理。
2. 心理护理:患者在手术前往往会感到焦虑、恐惧、不安,护理人员应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缓解焦虑情绪。
3. 生活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感染。
并且帮助患者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手术中的护理1. 局部护理:在手术中,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瘤部位的局部消毒和包扎,避免感染。
2. 术中监测: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随时报告医生。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处理。
三、手术后的护理1. 观察病情:手术后,患者往往会感到疼痛、乏力、恶心等不适,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向医生汇报。
2. 动脉压迫:手术后,动脉瘤部位往往需要进行压迫止血,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医嘱做好动脉压迫,避免再次出血。
3. 床旁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翻身、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预防压疮的发生。
4. 饮食护理:手术后,患者应该尽快开始少量多餐的饮食,保证营养供应,避免消化不良。
5. 活动护理:手术后,患者应该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但要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引起出血风险。
四、其他护理1. 疼痛管理:在手术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疼痛管理,包括药物止痛和理疗等。
2. 密切观察: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出血、感染、血压波动等情况,随时向医生报告。
3. 家属教育: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的家属介绍动脉瘤护理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休息、药物管理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024年最新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颅内动脉的壁上形成的异常凸起,它可能导致动脉破裂并引起严重的出血和中风。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是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制定的,旨在帮助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首先,管理指南强调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包括初发病征、是否有与动脉瘤相关的家族史以及既往的中风或颅内动脉瘤破裂。
体格检查时应特别关注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体征。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包括颅内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管理指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治疗的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以及患者对手术干预的意愿和风险承受能力等。
一般来说,动脉瘤较小、形状规则且位于较安全区域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观望的治疗策略,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
相反,动脉瘤较大、形状不规则或位于较危险区域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
管理指南还指出,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包括脑缺血、脑出血、血管壁损伤等。
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技术。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与此同时,管理指南还着重强调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管理。
术后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破裂的关键。
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影像学随访,以监测动脉瘤的变化和再出血的风险。
如果出现任何症状或病理改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最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管理指南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全面评估患者、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术后管理等都是当前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关键环节。
医生应根据最新的管理指南,结合临床实践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瘤治疗指南
1.引言
颈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壁的局部扩张,可能会导致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后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颈动脉瘤治疗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
2.诊断
颈动脉瘤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磁共振和CT血管成像
血液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态和手术风险
3.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小型和无症状的颈动脉瘤,非手术治疗可能是合适的选择。
非手术治疗包括:
药物治疗: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或抗凝剂来控制动脉瘤的生长和预防破裂
血管内治疗:通过导管介入的方式,将血管内支架或栓塞物放置在动脉瘤内,以阻止血流进入瘤腔
4.手术治疗
对于较大、快速增大、症状明显或已经破裂的颈动脉瘤,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颈动脉内膜修复术:通过切除动脉瘤并重建动脉瓣膜的方式来修复动脉瘤
颈动脉植入术:通过将人工血管植入主动脉来取代患者的颈动脉
颈动脉术:通过完全颈动脉来阻止血流进入动脉瘤
5.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保持休息和减少运动,避免剧烈活动
定期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动脉内超声波等
遵循医生的嘱咐,定期服用药物
6.预防
预防颈动脉瘤的关键是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
以下是一些建议: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定期运动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血管问题
7.结论
正确的颈动脉瘤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来决定,
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防破裂的风险。
本指南提供了相关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建议,但请在进行具体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