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烷偶联剂处理金属表面

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它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耐磨性。同时,硅烷偶联剂还可以增强金属与涂层之间的附着力,提高涂层的抗脱落性能。

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金属表面可以提高金属的表面能,使其更容易被润湿和附着,从而改善涂层的附着力和耐久性。此外,硅烷偶联剂还可以与无机填料反应,改善其与有机聚合物的相容性,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硅烷偶联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钢铁、铝、铜等金属表面的处理。例如,在钢铁表面处理中,硅烷偶联剂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在钢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提高钢铁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在铝表面处理中,硅烷偶联剂可以改善铝表面的润湿性和附着力,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和耐久性。

总之,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金属表面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耐磨性,同时还可以改善金属与涂层之间的附着力,提高涂层的抗脱落性能。

环氧的硅烷偶联剂

环氧的硅烷偶联剂 环氧的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硅化合物,它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本文将从硅烷偶联剂的定义、特性、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我们来了解一下环氧的硅烷偶联剂的定义。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具有硅-碳键的有机硅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硅原子和有机基团。其中,环氧的硅烷偶联剂是指具有环氧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环氧基团是由两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化学稳定性。 环氧的硅烷偶联剂具有多种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其在界面改性中的应用。由于硅烷偶联剂分子中的有机基团可以与有机物相容,而硅原子又可以与无机物相容,因此环氧的硅烷偶联剂可以在有机与无机界面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提高两者之间的相互粘附性。此外,环氧的硅烷偶联剂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 环氧的硅烷偶联剂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首先是在涂料和粘接剂中的应用。由于环氧的硅烷偶联剂具有优异的粘接性能和耐候性,可以用于提高涂料和粘接剂的附着力和耐久性。其次是在橡胶和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环氧的硅烷偶联剂可以与橡胶和塑料分子链发生化学反应,增强其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此外,环氧的硅烷

偶联剂还可以用于纤维素材料的改性,提高其湿强度和耐水性。此外,环氧的硅烷偶联剂还可以用于金属表面的处理,提高金属与涂层之间的结合力。 总结一下,环氧的硅烷偶联剂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硅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在涂料、粘接剂、橡胶和塑料改性以及纤维素材料和金属表面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环氧的硅烷偶联剂,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环氧的硅烷偶联剂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巨大潜力,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工艺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工艺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 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 -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OH含是来4-12个/μ㎡,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 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Y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Y3SiX价昂,且覆盖耐水解性差,故无实用价值。此外,基体表面的Si-OH 数,也随加热条件而变化。例如,常态下Si-OH数为5.3个/μ㎡硅质基体,经在400℃或800℃下加热处理后,则Si-OH值可相应降为2.6个/μ㎡或<1个/μ㎡。反之,使用湿热盐酸处理基体,则可得到高Si-OH含量;使用碱性洗涤剂处理基体表面,则可形成硅醇阴离子。硅烷偶联剂的可润湿面积(WS),是指1g硅烷偶联剂的溶液所能覆盖基体的面积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

硅烷偶联剂在新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胡登平 08080323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摘要:硅烷偶联剂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在硅烷偶联剂产生到应用已经有很多年了,随着新材料的研究成为热门,硅烷偶联剂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本文简单简单介绍一下硅烷偶联剂在新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是偶联剂在光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电化学材料,烤瓷中的应用。关键字:硅烷偶联剂新材料 一.硅烷偶联剂的组成和作用机理: 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具有特征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可以表示为:Y-R-SiX3:表达式中的Y表示可以与有机物起反应的基团,比如乙烯基,苯基,氨基等,R是短链烷撑基,通过它把Y和SiX3连接起来,X是可以水解生成Si-OH的基团,可以使卤素,乙酰基等。可以形象地表示成:无机材料-分子桥-有机材料。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有五种理论:化学键理论,表面浸润理论,变形层理论,拘束层理论和可逆水解键理论。 二,硅烷偶联剂在新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面极广,可以处理有机材料,也可以处理无机材料。通过硅烷偶联剂的处理后材料的某些性能会得到显著提高。以下介绍几种硅烷偶联剂的在新材料中的具体应用研究。 1.硅烷偶联剂在光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西安交大重点研究了硅烷偶联剂对太阳电池铝浆性能的影响及分析,他们重点研究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w(硅烷偶联剂)(0.5%-3.0%)对铝浆有机载体的表面张力、铝膜表面划痕、起灰、导电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w(硅烷偶联剂)为2.5%时,有机载体的表面张力可从约30 mN/m 降低至25.69 mN/m,提高了铝粉颗粒之间以及铝膜与硅片之间的黏附作用,从而减少划痕和灰化,进而可使铝电极的接触电阻由0.60 Ω降低至0.19 Ω。[1]而又有学者将目光对准了玻璃的发光性能,而这种玻璃是硅烷偶联剂改性的芪3 掺杂铅-锡-氟磷酸盐的玻璃,具体的操作是:采用溶有芪3 的硅烷偶联剂KBM403对SnF2粉末进行改性, 经改性的SnF2 粉末有利于提高有机染料芪3 掺杂的分散性。将含有芪3的改性SnF2 粉末掺入低熔点铅锡氟磷酸盐玻璃,获得了芪3掺杂的有机/无机杂化玻璃。这种玻璃有更好的投射性和均匀性。[2] 2.硅烷偶联剂在纳米级材料及复合材料中应用研究: 复合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是复合材料的固有缺点不能消除。通过利用硅烷偶联剂的加入可以制备性能更佳的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中加入偶联剂后就像增强体一样,可以显著提高材料性能。 用硅酸钠制备纳米SiO2乳液,用氯化铵控制粒径大小,然后与天然胶乳共混共沉制备出SiO2/NR复合材料。采用SEM 对SiO2 / NR 复合材料断面进行分析, 观察SiO2 粒子大小和形态, 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 经过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纳米SiO2 在复合材料中分散均匀,力学性能较好。[3]除了无机复合材料,在纳米氧化锌制备中也加入了硅烷偶联剂,采用的硅烷偶联剂有KH550、KH 560、KH 570对纳米ZnO进行了改性, 研究表明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效果较好。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研究表明改性后纳米ZnO 粉体表面包覆了KH 570; 通过XRD衍射,TEM分析可知改性后纳米ZnO 粉体的晶型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分散性变好。[4]

硅烷偶联剂kh550使用方法

硅烷偶联剂kh550使用方法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主要有表面预处理法和直接加入法,前者是用稀释的偶联剂处理填料表面,后者是在树脂和填料预混时,加入偶联剂原液。硅烷偶联剂配成溶液,有利于硅烷偶联剂在材料表面的分散,溶剂是水和醇配制成的溶液,溶液一般为硅烷(20%),醇(72%),水(8%),醇一般为乙醇(对乙氧基硅烷)、甲醇(对甲氧基硅烷)及异丙醇(对不易溶于乙醇、甲醇的硅烷);因硅烷水解速度与PH值有关,中性最慢,偏酸、偏碱都较快,因此一般需调节溶液的PH值、除氨基硅烷外,其他硅烷可加入少量醋酸,调节PH值至4-5,氨基硅烷因具碱性,不必调节。因硅烷水解后,不能久存,最好现配现用,适宜在一小时用完。下面是一些具体应用,以供用户参考:(1)、预处理填料法:将填料放入固体搅拌机(高速固体搅拌机HENSHEL(亨舍尔)或V型固体搅拌机等),并将上述硅烷溶液直接喷洒在填料上并搅拌,转速越高,分散效果越好。一般搅拌在10-30分钟(速度越慢,时间越长),填料处理后应在120℃烘干(2小时)。(2)、硅烷偶联剂水溶液(玻纤表面处理剂):玻纤表面处理剂常含有:成膜剂、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偶联剂、水。偶联剂用量一般为玻纤表面处理剂总量的0.3%-2%,将5倍水溶液首先用有机酸或盐将PH调至一定值,在充分搅拌下,加入硅烷直到透明,然后加入其余组份,对于难溶的硅烷,可用异丙醇助溶。在拉丝过程中将玻纤表面处理剂在玻纤上干燥,除去溶剂及水份即可。(3)、底面法:将5%-20%的硅烷偶联剂的溶液同上面所述,通过涂、刷、喷,浸渍处理基材表面,取出室温晾干24小时,最好在1 20℃下烘烤15分钟。(4)、直接加入法:硅烷亦可直接加入“填料/树脂”的混合物中,在树脂及填料混合时,硅烷可直接喷洒在混料中。偶联剂的用量一般为填料量的0.1%-2%,(根据填料直径尺寸决定)。然后将加入硅烷的树脂/填料进行模型(挤出、注塑、涂覆等)。大致的填料直径和使用硅烷的比例如下:填料尺寸使用硅烷比例60目0.1%,100目0.25%,200目0. 5%,300目0.75%,400目1.0%,500目以上1.5%常用硅烷醇/水溶液所需PH值:产品名称处理时的溶剂适宜PH值KH-550乙醇/水:9.0~10.0 硅烷偶联剂怎么样处理填料 你好,硅烷偶联剂kh570一、概述:偶联剂kh570是一类具有两不同性质官能团的物质,它们分子中的一部分官能团可与有机分子反应,另一部分官能团可与无机物表面的吸附水反应,形成牢固的粘合。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在于它既能与增强材料表面的某些基团反应,又能与基体树脂反应,在增强材料与树脂基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层,界面层能传递应力,从而增强了增强材料与树脂之间粘合强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同时还可以防止不与其它介质向界面渗透,改善了界面状态,有利于制品的耐老化、耐应力及电绝缘性能。化学名称: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化学结构式:CH3CCH2COO(CH2)3Si(OCH3)3对应牌号:中科院KH-570、美国联碳公司A-174、美国道康宁公司Z-603、日本信越公司KBM-503典型特征:偶联剂570为甲基丙烯酰氧基官能团硅烷,外观为无色或微黄透明液体,溶于丙酮、苯、乙醚、四氯化碳,与水反应。沸点为255℃,密度P25'g/m1:1.040,折光率ND:1.429,闪点:88℃,含量为≥97%二、应用领域:1、用于玻璃纤维的表面处理,能改善玻璃纤维和树脂的粘合性能,大大提高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电气、抗水、抗气候等性能,即使在湿态时,它对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提高,效果也十分显著。目前,在玻璃纤维中使用硅烷偶联剂已相当普遍,用于这一方面的硅烷偶联剂约占其消耗总量的50%,其中用得较多的品种是乙烯基硅烷、氨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基硅烷等。2、用于无机填料填充塑料。可预先对填料进行表面处理,也可直接加入树脂中。能改善填料在树脂中的分散性及粘合力,改善工艺性能和提高填充塑料(包括橡胶)的机械、电学和耐气候等性能。3、用作密封剂、粘接剂和涂料的增粘剂,能提高它们的粘接强度、耐水、耐气候等性能。硅烷偶联剂往往可以解决某些材料长期以来无法粘接的难题。硅烷偶联剂作为增粘剂的作用原理在于它本身有两种基团;一种基团可以和被粘的骨架材料结合;而另一种基团则可以与高分子材料或粘接剂结合,从而在粘接界面形成强力较高的化学键,大大改善了粘接强度。硅烷偶联剂的应用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作为骨架材料的表面处理剂;二是加入到粘接剂中,三是直接加入到高分子材料中。从充分发挥其效能和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前两种方法较好。三、使用方法1、表面预处理法:将硅烷偶联剂配成0.5~1%浓度的稀溶液,使用时只需在清洁的被粘表面涂上薄薄的一层,干燥后即可上胶。所用溶剂多为水、醇、或水醇混合物,并以不含氟离子的水及价廉无毒的乙醇、异丙醇为宜。除氨烃基硅烷外,由其它硅烷偶联剂配制的溶液均需加入醋酸作水解催化剂,并将pH值调至3.5~5.5。长链烷基及苯基硅烷由于稳定性较差,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完整篇)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完整篇)

硅烷偶联剂的使用(完整篇) 一、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 已知,硅烷偶联剂的水解速度取于硅能团Si-X,而与有机聚合物的反应活性则取于碳官能团C-Y。因此,对于不同基材或处理对象,选择适用的硅烷偶联剂至关重要。选择的方法主要通过试验预选,并应在既有经验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聚酯多选用含CH2=CMeCOO、Vi及 CH2-CHOCH2O-的硅烷偶联剂;环氧树脂多选用含CH2-CHCH2O及H2N-硅烷偶联剂;酚醛树脂多选用含H2N-及H2NCONH-硅烷偶联剂;聚烯烃选用乙烯基硅烷;使用硫黄硫化的橡胶则多选用烃基硅烷等。由于异种材料间的黏接可度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诸如润湿、表面能、界面层及极性吸附、酸碱的作用、互穿网络及共价键反应等。因而,光靠试验预选有时还不够精确,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组成及其对硅烷偶联剂反应的敏感度等。为了提高水解稳定性及降低改性成本,硅烷偶联剂中可掺入三烃基硅烷使用;对于难黏材料,还可将硅烷偶联剂交联的聚合物共用。硅烷偶联剂用作增黏剂时,主要是通过与聚合物生成化学键、氢键;润湿及表面能效应;改善聚合物结晶性、酸碱反应以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生成等而实现的。增黏主要围绕3种体系:即(1)无机材料对有机材料;(2)无机材料对无机材料;(3)有机材料对有机材料。对于第一种黏接,通常要求将无机材料黏接到聚合物上,故需优先考虑硅烷偶联剂中Y与聚合物所含官能团的反应活性;后两种属于同类型材料间的黏接,故硅烷偶联剂自身的反亲水型聚合物以及无机材料要求增黏时所选用的硅烷偶联剂。 二、使用方法 如同前述,硅烷偶联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处理有机聚合物使用的无机填料。后者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即可将其亲水性表面转变成亲有机表面,既可避免体系中粒子集结及聚合物急剧稠化,还可提高有机聚合物对补强填料的润湿性,通过碳官能硅烷还可使补强填料与聚合物实现牢固键合。但是,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效果,还与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基材的特征、树脂或聚合物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场合、方法及条件等有关。本节侧重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两种使用方法,即表面处理法及整体掺混法。前法是用硅烷偶联剂稀溶液处理基体表面;后法是将硅烷偶联剂原液或溶液,直接加入由聚合物及填料配成的混合物中,因而特别适用于需要搅拌混合的物料体系。 1、硅烷偶联剂用量计算 被处理物(基体)单位比表面积所占的反应活性点数目以及硅烷偶联剂覆盖表面的厚度是决定基体表面硅基化所需偶联剂用量的关键因素。为获得单分子层覆盖,需先测定基体的Si-OH含量。已知,多数硅质基体的Si-OH含是来4-12个/μ㎡,因而均匀分布时,1mol硅烷偶联剂可覆盖约7500m2的基体。具有多个可水解基团的硅烷偶联剂,由于自身缩合反应,多少要影响计算的准确性。若使用Y3SiX处理基体,则可得到与计算值一致的单分子层覆盖。但因Y3SiX价昂,且覆盖耐水解性差,故无实用价值。此外,基体表面的Si-OH数,也随加热条件而变化。例如,常态下Si-OH数为5.3个/μ㎡硅质基体,经在400℃或800℃下加热处理后,则Si-OH值可相应降为2.6个/μ㎡或<1个/μ㎡。反之,使用湿热盐酸处理基体,则可得到高Si-OH含量;使用碱性洗涤剂处理基体表面,则可形成硅醇阴离子。硅烷偶联剂的可润湿面积(WS),是指1g硅烷偶联剂的溶液所能覆盖基体的面积(㎡/g)。若将其与含硅

硅烷偶联剂疏水的原因

硅烷偶联剂疏水的原因 硅烷偶联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其疏水性是其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从分子结构、作用机制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来阐述硅烷偶联剂疏水的原因。 我们来了解硅烷偶联剂的分子结构。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含有硅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硅-碳键。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分子式为RnSiX4-n,其中R代表有机基团,X代表官能团,n代表硅原子的配位数。硅烷偶联剂的分子结构中的有机基团决定了其疏水性。 硅烷偶联剂疏水的原因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的有机基团的疏水性。有机基团通常由碳和氢组成,碳-碳键和碳-氢键都是非极性键。由于非极性键的存在,有机基团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因此,硅烷偶联剂的疏水性主要来源于其有机基团。 硅烷偶联剂的疏水性使其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硅烷偶联剂在涂料和胶粘剂中起着增湿剂的作用。由于硅烷偶联剂的疏水性,它可以在涂料和胶粘剂中起到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其更容易湿润基材表面,提高涂层的附着力。 硅烷偶联剂在纺织品和纤维素材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硅烷偶联剂的疏水性,它可以在纺织品和纤维素材料中起到防水和防油的作用,提高其耐水性和耐油性。同时,硅烷偶联剂还可以改善纺织

品和纤维素材料的柔软性和手感。 硅烷偶联剂还可以用作表面处理剂。由于硅烷偶联剂的疏水性,它可以在金属、陶瓷和玻璃等材料表面形成一层疏水膜,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同时,硅烷偶联剂还可以在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面修饰过程中起到调控材料性能的作用。 总结起来,硅烷偶联剂疏水的原因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的有机基团的疏水性。硅烷偶联剂的疏水性使其在涂料和胶粘剂、纺织品和纤维素材料、表面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硅烷偶联剂的应用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会。

偶联剂作用

偶联剂作用 偶联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在它的分子中,同时具有能与无机材料 ( 如玻璃、水泥、金属等 ) 结合的反应性基团和与有机材料 ( 如合成树脂等 ) 结合的反应性基团。常用的理论有化学键理论、表面浸润理论、变形层理论、拘束层理论等。偶联剂作表面改性剂,用于无机填料填充塑料时,可以改善其分散性和黏合性。 一、偶联剂作用与机理: B . Arkles 根据偶联剂的偶联过程提出了4步反应模型,即:①与硅原子相连的 SiX 基水解,生成 SiOH ;② si — OH 之间脱水缩合,生成含 si —OH 的低聚硅氧烷;③ 低聚硅氧烷中的 SiOH 与基材表面的 OH 形成氢键;④加热固化过程中,伴随脱水反应而与基材形成共价键连接。一般认为,界面上硅烷偶联剂水解生成的 3 个硅羟基中只有 1 个与基材表面键合;剩下的 2 个 si — OH ,或与其他硅烷中的 si — OH 缩合,或呈游离状态。因此,通过硅烷偶联剂可使 2 种性能差异很大的材料界面偶联起来,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增加黏结强度,并获得性能优异、可靠的新型复合材料。硅烷偶联剂广泛用于橡胶、塑料、胶黏剂、密封剂、涂料、玻璃、陶瓷、金属防腐等领域。现在,硅烷偶联剂已成为材料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助剂之一。 二、偶联剂的起源: 1945 年前后由美国联碳 (UC) 和道康宁 (DowCorning) 等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结构的硅烷偶联剂; 1955 年又由 UC 公司首次提出了含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从1959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20 世纪6O年代初期出现了含过氧基的硅烷偶联剂,60年代末期出现了具有重氮和叠氮结构的硅烷偶联剂。近几十年来,随着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偶联剂的研究与开发。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过氧基硅烷偶联剂和叠氮基硅烷偶联剂的合成与应用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我国于2O世纪6O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硅烷偶联剂。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开始研制官能团硅烷偶联剂,南京大学也同时开始研制官能团硅烷偶联剂。本文仅对硅烷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三、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1) 偶联改性是在粒子表面发生化学偶联反应,粒子表面经偶联剂处理后可以与有机物产生很好的相容性。施卫贤等用硅烷偶联剂 KH - 570 对磁性 Fe3O4 进行表面改性,并进一步对磁性复合粒子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用硅烷偶联剂 KH - 550 处理Fe3 O4磁性微粒;用扫描电镜检测改性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 引言: 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的化学物质。它们在材料表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材料的改性和功能化。本文将重点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以及它们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1. 硅烷偶联剂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硅烷偶联剂是一类有机硅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硅原子和有机基团。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不同的应用要求。硅烷偶联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1) 亲硅性: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团能够与硅氧键发生反应,形成硅氧硫键,从而与材料表面形成化学键合。 2) 疏水性: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团通常具有疏水性,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疏水层,改善材料的耐水性和耐候性。 3) 亲水性: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团也可以具有亲水性,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亲水层,提高材料的润湿性和表面活性。 2.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 硅烷偶联剂在材料表面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界面作用和化学反应。 2.1 界面作用

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团可以与材料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一层有机膜。这层有机膜可以增加材料表面的疏水性或亲水性,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例如,硅烷偶联剂可以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疏水膜,使其具有防水和防污染的功能;同时,硅烷偶联剂也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亲水膜,提高其润湿性和涂覆性。 2.2 化学反应 硅烷偶联剂的有机基团中的官能团可以与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合。这种化学键合可以增强材料与硅烷偶联剂之间的结合强度,并实现材料的改性。例如,硅烷偶联剂可以与聚合物表面的官能团发生缩合反应,从而使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化学交联网络,增加其力学强度和耐磨性;同时,硅烷偶联剂也可以与无机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发生反应,形成一层化学键合的界面层,提高材料的界面附着力和耐候性。 3. 硅烷偶联剂的材料应用 硅烷偶联剂在材料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3.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硅烷偶联剂可以增强玻璃纤维与塑料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增强塑料的力学性能和耐候性。 3.2 涂料和油墨

硅烷偶联剂对铜箔性能影响的研究

硅烷偶联剂对铜箔性能影响的研究 摘要: 硅烷偶联剂对铜箔抗剥和耐化学性能有明显影响,当其浓度达到4‰后铜箔 抗剥和耐化学性能得到明显的提升;硅烷偶联剂对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无明显影响;硅烷偶联剂溶液的PH值和温度对铜箔性能影响相对较小,但PH值控制在5~6, 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好些。 关键词:铜箔偶联剂性能影响 0前言 硅烷偶联剂作为覆铜板及PCB用铜箔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但铜箔从业人 员对硅烷偶联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简单 阐述,并对硅烷偶联剂对铜箔各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1硅烷偶联剂作用机理 硅烷偶联剂是由有机物以及硅成的化合物,其分子中具有能够与无机材料进 行化学性合的和能够与有机材料进行化学结合的两种以上的不同反应基团(见图1),当硅烷偶联剂遇水后分解成硅烷醇,部分缩合后形成聚合状态[1],基于此 机理,硅烷偶联剂经常用于铜箔生产的表面处理过程中,使得在覆铜板生产过程中,作为无机材料的铜箔与作为有机材料的PP进行更好结合,从而提高两者之 间的结合力。 图1:硅烷偶联剂分子中的两个反应性不同的官能基

2硅烷偶联剂对铜箔性能的影响 2.1物料及设备 2.1.1物料 硅烷偶联剂、醋酸(用于调节PH值)、未涂硅烷偶联剂的铜箔、压板用的P 片、12%盐酸 2.2.2设备 抗剥测试仪、万能实验机、压板机、吹风机、秒表 2.2实验过程 用同一个经表面处理后但未涂覆硅烷偶联剂的35μ铜箔卷,取其中A4大小样品若干张用于涂覆硅烷偶联剂实验,本实验采用正交的实验方法(3因素4水平),实验方案见表1。 表1:正交实验方案 因素 偶联剂浓 度,‰ PH值温度,℃ 水平10325水平22430水平34535

氧化铝载体表面处理方法

氧化铝载体表面处理方法 氧化铝作为一种常见的载体材料,在催化剂、吸附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表面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提高氧化铝的表面性能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氧化铝载体表面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一、氧化铝载体表面处理方法 1.氢气还原法 氢气还原法是一种常用的氧化铝表面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高温下用氢气对氧化铝进行还原,使氧化铝表面的氧化态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其表面活性。具体步骤如下: (1)将氧化铝载体放入还原炉中; (2)通入氢气,排出空气; (3)加热至一定温度(通常在500-800℃之间),保持一段时间; (4)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氧化铝载体。 2.酸处理法 酸处理法是通过使用酸性溶液对氧化铝载体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变其表面性质。常用的酸有硫酸、盐酸、硝酸等。具体步骤如下: (1)将氧化铝载体浸入酸性溶液中; (2)保持一定温度(通常在室温至60℃之间),搅拌一段时间; (3)取出氧化铝载体,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 (4)干燥,备用。

3.碱处理法 碱处理法与酸处理法类似,但使用的是碱性溶液。碱处理可以改善氧化铝的表面亲水性,提高其在水相体系中的应用效果。常用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具体步骤如下: (1)将氧化铝载体浸入碱性溶液中; (2)保持一定温度(通常在室温至60℃之间),搅拌一段时间; (3)取出氧化铝载体,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 (4)干燥,备用。 4.硅烷偶联剂法 硅烷偶联剂法是一种通过硅烷偶联剂对氧化铝表面进行改性的方法。硅烷偶联剂可以与氧化铝表面的羟基发生缩合反应,从而在氧化铝表面形成一层有机硅烷层。具体步骤如下: (1)将氧化铝载体浸入硅烷偶联剂溶液中; (2)保持一定温度(通常在室温至60℃之间),搅拌一段时间; (3)取出氧化铝载体,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 (4)干燥,备用。 二、总结 本文介绍了四种氧化铝载体表面处理方法,包括氢气还原法、酸处理法、碱处理法和硅烷偶联剂法。这些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氧化铝载体的表面性质,提高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效果。

硅烷偶联剂使用方法

硅烷偶联剂kh550使用方法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主要有表面预处理法和直接加入法,前者是用稀释的偶联剂处理填料表面,后者是在树脂和填料预混时,加入偶联剂原液。硅烷偶联剂配成溶液,有利于硅烷偶联剂在材料表面的分散,溶剂是水和醇配制成的溶液,溶液一般为硅烷(20%),醇(72%),水(8%),醇一般为乙醇(对乙氧基硅烷)、甲醇(对甲氧基硅烷)及异丙醇(对不易溶于乙醇、甲醇的硅烷);因硅烷水解速度与PH值有关,中性最慢,偏酸、偏碱都较快,因此一般需调节溶液的PH值、除氨基硅烷外,其他硅烷可加入少量醋酸,调节PH值至4-5,氨基硅烷因具碱性,不必调节。因硅烷水解后,不能久存,最好现配现用,适宜在一小时用完。下面是一些具体应用,以供用户参考:(1)、预处理填料法:将填料放入固体搅拌机(高速固体搅拌机HENSHEL(亨舍尔)或V型固体搅拌机等),并将上述硅烷溶液直接喷洒在填料上并搅拌,转速越高,分散效果越好。一般搅拌在10-30分钟(速度越慢,时间越长),填料处理后应在120℃烘干(2小时)。(2)、硅烷偶联剂水溶液(玻纤表面处理剂):玻纤表面处理剂常含有:成膜剂、抗静电剂、表面活性剂、偶联剂、水。偶联剂用量一般为玻纤表面处理剂总量的0.3%-2%,将5倍水溶液首先用有机酸或盐将PH调至一定值,在充分搅拌下,加入硅烷直到透明,然后加入其余组份,对于难溶的硅烷,可用异丙醇助溶。在拉丝过程中将玻纤表面处理剂在玻纤上干燥,除去溶剂及水份即可。(3)、底面法:将5%-20%的硅烷偶联剂的溶液同上面所述,通过涂、刷、喷,浸渍处理基材表面,取出室温晾干24小时,最好在120℃下烘烤15分钟。(4)、直接加入法:硅烷亦可直接加入“填料/树脂”的混合物中,在树脂及填料混合时,硅烷可直接喷洒在混料中。偶联剂的用量一般为填料量的0.1%-2%,(根据填料直径尺寸决定)。然后将加入硅烷的树脂/填料进行模型(挤出、注塑、涂覆等)。大致的填料直径和使用硅烷的比例如下:填料尺寸使用硅烷比例60目0.1%,100目0.25%,200目0.5%,300目0.75%,400目1.0%,500目以上1.5%常用硅烷醇/水溶液所需PH值:产品名称处理时的溶剂适宜PH 值KH-550乙醇/水:9.0~10.0 偶联剂是一种重要的、应用领域日渐广泛的处理剂,主要用作高分子复合材料的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二氧化硅(1)

硅烷偶联剂改性纳米二氧化硅 概述 现代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是一门由多种学科发展而来的技术组合,其发展经历了很长,很复杂的过程。表面改性技术通过对基体材料表面采用化学的、物理的方法改变材料或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或组织结构以提高机器零件或材料性能。它包括化学热处理(渗氮、渗碳、渗金属等)、表面涂层(低压等离子喷涂、低压电弧喷涂)、激光重熔复合等薄膜镀层(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等)和非金属涂层技术等。这些用以强化零件或材料表面的技术,赋予零件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损、抗疲劳、防辐射、导电、导磁等各种新的特性,使原来在高速、高温、高压、重载、腐蚀介质环境下工作的零件提高了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推广价值。 纳米粉体是能够通过表面处理的方法来获得或者保持其特有的纳米粒子的特性,这种表面处理方法工业上称为包膜处理或表面改性处理。由于对纳米粉体的制造要求不同于常规无机粉体的制造要求,因此表面改性处理主要针对防止纳米粉体团聚,并帮助纳米粒子在应用体系中也以纳米形态存在,这个处理过程通常称为粉体改性处理,使用的表面处理剂称为有机改性剂。 粒子增韧改性聚合物和杂化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显近年来,用无机纳米SiO 2 著效果。由于纳米SiO 具有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 2 特殊光、电特性,高磁阻现象以及其在高温下仍具有的高强、高韧、稳定性好等 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奇异特性,使纳米SiO 2 业价值。但同时由于纳米SiO 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具有亲水基团(一OH),表 2 面活性高,稳定性差,使得颗粒之间极易相互团聚在聚合物中不易分散,并且由 表面亲水疏油在纳米效应引起的一系列优异特性会被减弱或消失。同时由于SiO 2 有机介质中难以浸润和分散,直接填充到材料中,很难发挥其作用,为了避免此现象发生就需要在其颗粒表面进行接枝改性。常用的改性剂有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超分散剂等。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表面改性的目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2)掌握KH-520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制备方法及操作。 3)掌握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表征方法。 二、实验原理 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低分子有机硅化合物, 其通式为RSiX3,式中R代表氨基、巯基、乙烯基、环氧基、氰基及甲基丙乙烯酰氧基等基团,这些基团和不同的基体树脂均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X 代表能够水解的基团, 如卤素、烷氧基、酰氧基等。因此, 硅烷偶联剂既能与无机物中的羟基又能与有机聚合物中的长分子链相互作用, 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偶联起来, 从而改善生物材料的各种性能 硅烷偶联剂在两种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机理已有多种解释, 如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