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无机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教案高职版本

无机化学教案高职版本

合物时的热效应,叫做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热,简称生成热或生成焓。以 △fHmΘ表示,其单位为kJ·mol-1。
据上述定义,最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热为 0,O2(g)、H2(g)、Br(l)、I2 (s)在 298.15K,100KPa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热为 0;石墨是C元素的最稳定单质。
由生成热的数据可很方便地计算一个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679.97 kJ·mol-1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要求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有效碰撞理论,了解过渡状态理论,理解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及 其意义。 3.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掌握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概念。 5.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及平衡的有关计算。 6.掌握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了解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等 方面来选择合理的生产条件。
p总 = p(H2) + p(H2O) p(H2) = p总 - p(H2O) = 98.6 kPa - 3.17 kPa = 95.4 kPa
(2)
m(H2) =
p(H2)VM(H2) RT
95.4×103 Pa × 0.00250 m3 × 2.02 g·mol-1
=
8.314 J·mol-1·K-1 × 298 K
求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混合气体进行气体分析,测得各
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Vi V总 。
1.2 液体
1.液体的蒸汽压:
当液体的蒸发速率与其气体的凝聚速率相等时,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液面
上方该种液体的蒸汽为饱和蒸汽,饱和蒸汽的压力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
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与液体的性质有关,可表示液体挥发能力

无机化学基础全套课件ppt全册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基础全套课件ppt全册电子教案
的分子,都是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称为共价分子,它包括单质分子和化合
物分子。
化学键
共价键
H2、HCl两分子虽然都是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但这两个分子中的共价键是有
区别的。H2分子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化合物,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
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因此成键原子不显电性。这
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如Cl2、O2、N2等是由非极性键
空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原子的组成
原子核
原子核发现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它是由更小的
微粒质子和中子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
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由于原子显中性,所以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也等于核外电子数。既表示为:
核电荷数(Z)=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 +
极性
分子
+非极性
分子
- +
固有偶极
-
+
诱导偶极
诱导力
分子的作用力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为零,似乎不存在相互作用。事实上分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都处在不断运动
中,经常会发生正、负电荷重心的瞬间相互位移,从而产生偶极。这类偶极称为瞬时偶极。当两个
或多个非极性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充分靠近时,就会由于瞬时偶极而发生异性相吸的作用。这种由瞬
1s2
2
3
Li
1s22s1
2
1
4
Be
1s22s2
2
2
5
B
1s22s22p1
2
3
6
C
1s22s22p2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

大专无机化学教案-化学平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如平衡常数、平衡浓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平衡的定义与含义2. 化学平衡的表示方法3.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5. 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的计算、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平衡常数的推导与计算、化学平衡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表示方法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在生产、科研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碱制取二氧化碳,引出化学平衡的概念。

2. 讲解基本知识:讲解化学平衡的定义、表示方法、平衡常数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合成氨、硫酸工业等,了解化学平衡在生产中的应用。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平衡常数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练习。

5. 影响因素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1. 评估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小型测试进行评估。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对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讨论意见,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2. 分析课后习题,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3.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化学平衡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无机化学精品教案(完全版)

无机化学精品教案(完全版)

无机化学精品教案(完全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为无机化学课程完全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1) 原子、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 常见物质分类: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等。

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焓变等。

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2) 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路易斯结构、分子轨道理论等。

4. 溶液与溶液化学(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剂、溶质、溶液的浓度等。

(2) 溶液化学的重要现象:酸碱中和、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

5. 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组成及其意义。

(2) 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6. 无机化合物性质与应用(1) 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用途。

(2)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用途。

(3) 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化学现象。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2. 终结性评价:定期进行笔试、实验操作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催化剂
许多配位化合物可用 作催化剂,加速化学
反应的进行。
分析化学
利用配位反应进行物 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物医学
配位化合物在药物设 计和生物医学领域有 广泛应用,如抗癌药
物、金属蛋白等。
材料科学
配位化合物可用于制 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材 料,如发光材料、磁
性材料等。
2024/1/28
18
教案五:无机物性质及变化
2024/1/28
位平衡常数
01
表达配位平衡状态的物理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配位平衡移动
02
通过改变条件(如浓度、温度、pH等)使配位平衡发生移动的
过程。
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
03
包括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性质、溶液pH值、温度等。
17
配位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通过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配平,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024/1/28
12
原电池与电解池工作原理
2024/1/28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在原电池中,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形成电流。
电解池工作原理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在电解池中,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形成电流。
2024/1/28
20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卤素
包括氟、氯、溴等,具有 极强的氧化性,能与金属 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包括氧、硫等,能与金属 包括氮、磷等,能与氢反 反应生成氧化物或硫化物。 应生成相应的氢化物。

无机化学教案

无机化学教案

《无机化学》教案1、教材:董敬芳主编,《无机化学》(第四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是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标准,在《无机化学》(第三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新版适当降低了基础理论的深度和难度,精选叙述性内容,压缩了篇幅,对实用性不甚广泛的内容以及一些与分析化学重复的内容做了删减,增加了每章学习目标,同时对配套的《〈无机化学〉练习册》也做了相应修改。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基本量和化学计算,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硼、铝和碳、硅、锡、铅,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氮族元素,氧和硫,配位化合物,过渡元素等。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化工工艺专业、工业分析专业的教材,亦可作冶金、轻工、石油化工等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及函授、电教的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

实验教材:林俊杰编,《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本书是根据全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无机化学教学大纲》和《无机化学实验大纲》并结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具体情况编写的。

其内容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验证实验,有玻璃棒、玻璃管的加工以及天平的使用、酸碱滴定、无机物的提纯和制备、常见离子的鉴定等。

编人了部分课外实验内容,以增强趣味性。

同时还编人了一些阅读材料,以扩大知识面。

本书另有实验报告与之配套。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化工类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

也可作为职业教育其他相关专业的化学实验教材。

2、参考书:尹学琼、潘勤鹤主编.《无机化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10月刘君、李振泉、孔凡栋主编.《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党信、苏红伟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 (附练习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池雨芮主编. 《无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董敬芳主编. 《无机化学--习题解答(四年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伍承木梁著.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丁杰主编黄生田副主编. 《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冯务群著.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8月申泮文主编. 《无机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张祖德等编. 《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黄佩丽编. 《无机元素化学实验现象剖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3.教学安排讲课:124学时,实验:80 学时考试课:平时成绩占30% ; 实验课占30% ; 期末考试占40%4.授课内容(1)普通化学原理部分:重点围绕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讲授四大平衡及其变化规律。

无机化学教案(在办公室打印格式正常

无机化学教案(在办公室打印格式正常

无机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2 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无机化学的历史发展,著名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了解我国无机化学的发展概况。

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理论计算等。

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理解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镧系元素的特点。

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等。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命名规则。

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周期表的关系掌握元素的主要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等。

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与周期表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3.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化学键的特点。

理解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

3.2 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掌握分子的轨道理论,如杂化轨道理论等。

了解分子几何形状与化学键的关系。

3.3 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晶体的基本类型,如离子晶体、共价晶体等。

理解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第四章:化学反应原理4.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2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机制熟悉化学反应速率的定律,如一级反应、二级反应等。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4.3 化学平衡与反应方向掌握化学平衡的原理,如勒夏特列原理等。

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掌握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理解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如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5.2 离子平衡与离子反应熟悉离子平衡的原理,如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等。

了解离子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5.3 溶度积与溶解度掌握溶度积的概念及其应用。

理解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上(一至七章)目录撰写人张荣绪论 (3)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4)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4)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7)本章要求 (9)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9)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方法 (9)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1)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13)第四节化学平衡 (15)本章要求 (22)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22)第一节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状况 (22)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23)第三节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25)第四节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27)第五节盐类的水解 (30)第六节酸碱质子理论 (34)第七节沉淀和溶解平衡 (36)第八节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38)本章要求 (43)第四章氧化和还原 (43)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43)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47)第三节电极电势的应用 (51)本章要求 (55)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56)第一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6)第二节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59)第三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60)第四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61)本章要求 (63)第七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63)第一节离子键 (64)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65)第三节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69)第四节晶体的特征 (71)第五节离子晶体 (72)第六节原子晶体 (73)第七节分子间力和分子晶体 (73)第八节金属晶体 (77)第九节离子极化 (77)第十节混合型晶体 (79)本章要求 (79)第七章配位化合物 (79)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80)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81)第三节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状况 (84)第四节螯合物 (89)本章要求 (90)绪论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自然科学在纵向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变化中的能量转换。

化学理论已渗透到许多技术学科当中,如采矿和冶金工业的需要,推动了无机和分析化学的发展;纺织、印染、煤、石油的综合利用又使有机化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四大化学:化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四大化学"这些都属于纯粹的化学。

无机化学:以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除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有机化学:以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鉴定方法及其原理;物理化学:以应用物理测量方法和数学处理方法来研究物质及其反应,以寻求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间本质联系的普遍规律。

另外,随着化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又产生了许多应用化学:如工业化学、高分子化学、放射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半导体化学等等。

三、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内容:1、目的:化工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2、主要内容:主要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应用以及其变化的基本原理。

本教程分为两部分:化学理论与元素及其化合物其中化学理论又分为:四大平衡(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结构理论3、学习方法:一理论大课中学的学习模式: 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少, 讲授的内容重复较多, 大量作业, 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 自学内容少。

大学的学习模式: 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多, 讲授内容重复性小, 作业量少, 无课堂练习, 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 针对大学学习特点, 提出如下要求:1. 课堂认真听讲, 跟上教师讲授思路, 有弄不懂的问题暂且放下, 待以后解决, 不然, 由于讲授速度快, 容易积累更多的疑难问题。

2. 作好课堂笔记. 留下一定的空白处, 做标记, 提出问题, 写出结论。

二习题与答疑课目的: 解决课程的疑难问题形式: 讲解习题, 作业中存在问题, 自由解答疑难问题方式: 每周一次, 每次2学时, 从第二周开始要求: 在笔记或讲义中标明疑问, 做记号, 在答疑课堂向教师请教和探讨. 没有问题的同学可以不参加答疑课.学习方法:多提问,常讨论无机化学内容丰富,又抽象,仅依靠个人苦思冥想,学习效果往往不佳。

充分利用时间,老师与同学或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可使基本概念与理论日益清晰,容易理解。

三实验课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对于理论的理解十分重要. 课程安排了近25个相关的制备, 测定和元素性质实验.目的: 掌握基础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深化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预习报告, 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学习方法:1.多动手,勤思考;无机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无机化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了仔细听老师的讲解以外,还需要结合理论课学过的基本知识,多动脑,多思考,主动接受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才能牢固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

2.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多动笔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课不仅要做好每一个操作步骤,掌握实验技术与方法,要特别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不要放弃一个实验现象,新的理论往往就是在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中发现的。

更要坚持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3. 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是发现知识的最好方法以上是供同学们参考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把别人的优势学到手,一定能学好无机化学课程。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体系:被研究的对象,例如一个烧杯中的溶液一、物质的聚集状态: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存在的气、液、固为三种聚集状态,各具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气体(g):扩散性和可压缩性2、液体(l):流动性、无固定形状、一定条件下有一定体积3、固体(s):具有一定体积、一定形状及一定程度的刚性。

二、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相:在体系中任何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部分称为相。

相与相之间有界面隔开。

g-s,l-s,s-s一般为两相g-g混合物为一相l-l混合物:一相:如5%HCl溶液,HCl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两相:如油和水组成的体系,O/W,O以较多分子聚成粒子,以一定的界面和周围的水分开,是不连续的相,W是连续相。

g-L混合物:也存在如上关系:H2S溶于水为一相S-S混合物制成合金时为一相。

物质的聚集状态或相可以相互变化,亦可共存。

如:S-L相平衡这一点温度即为凝固点。

气体的存在状态主要决定于四个因素:P、V、T、n,而几乎与它们的化学组成无关。

反映这四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式子叫气体状态方程式。

理想气体:分子间完全没有作用力,分子只是一个几何点,没有体积。

实际上所碰到的气体都是真实气体,只有在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时,实际气体的存在状态才接近于理想气体,可以用理想气体的定律进行计算。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 V n T R标准单位Pa m3mol K 8.314R:常数,可由实验测得:1 mol气体在273.15K(0℃),101.325kPa下测得其体积22.4×10-3m3这是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而实际上气体分子本身必然占有体积,分子之间也具有引力,因此应用该方程进行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

对于常温常压下的气体,这种偏差很小,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增大,偏差逐渐增大。

四、混合气体分压定律:1、混合气体分压定律:1801年,由Dalton(道尔顿)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因此又称为Dalton分压定律。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混合,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之和。

A、容器中注入30mL N2,压力为300mmHgB、容器中注入20mL O2,压力为200mmHgC、容器中注入30mL N2 + 20mL O2,压力为500mmHg即:P总= ∑PiPi:分压力(简称分压),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气体的压力,等于该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理想气体定律同样适用于混合气体:PiV = niRT , P总V = n总RT ====> ∑PiV = ∑niRTPi:分压; V:总体积2、分压的计算:P总可通过压力表测出,Pi则很难被直接测出,可通过分析、计算求得:PiV = niRT (1) P总V = n总RT (2)由(1)÷(2),得: Pi / P总 = ni / n总 = Xi(摩尔分数)∴Pi = Xi P总计算分压的关键在于如何求得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求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混合气体进行气体分析,测得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 Vi / V总。

例1-1:已知在250℃时PCl5能全部气化,并部分离解为PCl3和Cl2。

现将2.98gPCl5置于1.00L容器中,在250℃时全部气化后,测定其总压力为113.4kPa。

其中有哪几种气体?它们的分压各是多少?例1-2:1.34gCaC2与H2O发生如下反应:CaC2(s)+H2O(l)=C2H2(g)+Ca(OH)2(s)产生的C2H2气体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体积为0.471L。

若此时温度为23C,大气压为99X103kPa,该反应的产率为多少?(已知23℃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2.8X103kPa)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全部生成物的总质量。

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规定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相等。

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或物质的量之比来进行计算。

例1-3 某硫酸厂以硫铁矿(FeS2)为原料生产硫酸,其基本反应为:4FeS2 + 11O2→ 2Fe2O3 + 8SO22SO2 + O2→ 2SO3SO3 + H2O → H2SO4如投入800吨含S40.0%的硫铁矿,问理论上能生产出浓度为98.0%的硫酸多少吨?由于生产条件、操作技术的影响,物料的损耗,产率不可能达到100%,实际产量比理论产量要低。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键的断裂和生成过程会有能量变化,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

键的断裂需吸收热量;而键的生成会放出热量。

一般的反应常在恒压条件下进行。

这里的恒压条件是因为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与外界压力(大气压)相等。

Q P = H 生成物 - H 反应物= △ H恒压热效应焓(无法测定)焓变化学热力学:△H < 0 放热反应△H > 0 吸热反应注意:① △H与化学计量数有关;② 需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③ 注明反应的温度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