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图名词解释
《女史箴图》:魏晋时期的绘本

《女史箴图》:魏晋时期的绘本作者:王欢欢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05期近年來,随着《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等清宫剧的热播,我国的一门传统工艺——点翠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唐代词人牛峤曾在词作中提到点翠:“绿云高髻,点翠匀红时世。
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满头珠翠、遍体绫罗是古代女子的奢华装饰,粉黛间的点翠装饰更是衡量女子之美的一种标志,这一将器物之美与动物之灵完美结合的工艺也因此成为无价可求的时代绝唱。
无价之宝有渊源西晋时有位皇后名叫贾南风,据《晋书》记载,她容貌丑陋,性格霸道,倚势挟权,不过这位心狠手辣的皇后对大臣们倒挺客气。
当时,朝堂上有位老先生叫张华,张老先生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搬家时仅藏书就拉了三十车,他还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书中包罗万象,记录了山川河海、人情风貌、故事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原型就出自这部书,因此深得贾皇后敬重。
张老先生想劝贾皇后别太好勇斗狠,于是将历代贤女的故事编成一篇讽谏文章,名为《女史箴》,“女史箴”是宫中女官教导后宫生活规范的意思。
可惜贾皇后并未听劝,结局不得善终,张华也遭牵连,倒是他用心写就的教化文《女史箴》成了传世名篇。
约百年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将《女史箴》画成了插图版手卷《女史箴图》,穿越千年流传至今,称得上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职业画家作品,被誉为“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画作”,可谓无价之宝。
画中有戏细细看《女史箴图》手卷共有十二段,与原文的十二段文字一一对应。
虽然张华的原文写得庄重严肃,但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毫不刻板,别具生趣,其中的人物表情丰富、姿态多样,仿佛每个人都有一段内心故事,用顾恺之自己的话说,这就叫“传神”,所以这幅画的名气可比原文大多了。
《女史箴图》中描绘了几位前朝贤妃的故事,比如“玄熊攀槛,冯媛趋进”一段,说的是公元前三十八年,汉元帝带妃子观看猛兽表演,一头黑熊突然跳出围栏准备袭击汉元帝,妃子冯媛立刻挺身挡熊,护住了汉元帝。
女史箴图赏析1000字

女史箴图赏析1000字“女史”一词出自《周礼》,是指掌王后之礼,书内令的女性史官。
《女史箴》本意也正是借女史的口吻总结历代贤女的事迹以鉴戒讽刺贾后的专权善妒。
《女史箴图》所有图像的内容和细节都能与张华《女史箴》的文字一一对应。
长卷中的最后一组题字为“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即是原文最后一句(图①)。
“司”是主持、掌管;“箴”是劝告、劝诫;“敢”是大概;“庶姬”就是嫔妃。
和前面有名有姓的八女故事不同,这一组三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执笔而书的女性正如《汉书》里所记载的“女史彤管,书功记过”那样手执毛笔认真记录着前面那些女性的善思、善言和善行,她正是张华想象出的一位无名女史。
有二嫔妃做相视状,其中一人手放于胸前,好像对女史所云颇有感触。
这样,“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八个字被无一遗漏地以形象表现出来。
这整幅作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儒家对绘画“成教化、助人伦”功能的要求。
如何审视《女史箴图》的美?画面中所有女性都是一张长方形的大脸,微睁的丹凤眼,小到几乎无法张开的嘴,从脸部到表情都是非常明显的程式化。
如果不结合文本,我们几乎无法分辨她们的身份。
其实不止这张画,这种并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女性容貌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绘画史。
然而,这其实恰恰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又一个规则和特征所在。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辨相当兴盛,先贤们笃信,容颜易老,而美德却能流传,外在美的过分粉饰会影响人们对精神世界美好的思考和追求。
“人咸知饰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这一段(图②),有梳理头发者,有对镜化妆者,其实就是这种道理的图像阐释。
所以,中国传统人物画里的女性很少有西方绘画中那种直白外露的美感表达,画家们正是以这种外在的“不完美”引发人们对注重内在美德的“理想美”的思考。
这张画开创了以理想化的形式规则去表现理想化道德规范的先河,从而赢得无数帝王与藏家的宠爱。
然而,就像“欢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所画的那样,面对自己心爱之人的断然拒绝,又有多少女人能够坦然接受呢?这种冷漠的规范大概只有神仙才能做到吧?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画家用各种办法神化笔下的人物。
顾恺之《女史箴图》浅析

顾恺之《女史箴图》浅析摘要: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堪称人物画的巅峰,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顾恺之;《女史箴图》顾恺之(344-405),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博学多能,工诗善书尤其精通丹青。
有“才绝、画绝、痴绝”的雅号,并提出著名的绘画理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其“游丝画法”和“传神写照”画论都在此幅作品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但此图真迹早已失传,现存两个摹本,一宋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而另外一唐摹本则由大英博物馆收藏。
顾恺之的个性正如《晋书·顾恺之传》上记:“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存)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
玄乃发其出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
绐云未开。
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
’了无怪色。
”他的狡黠,痴语痴相和当时社会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谐。
在魏晋南北朝这种政局动荡的时代,实际上也不失是一种超脱,为他更好的绘画做学问节省下了时间。
在以后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代文人画家中,很多有才情的在野文人画家承延顾恺之这种精神道路,既是充满了智慧,也是画家生存的一种无奈。
《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凤而作,劝诫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
选文如下:玄熊攀槛,冯媛趋进。
夫岂无畏?知死不吝。
班婕有辞,割驩同辇。
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日中则昃,月满则微。
崇犹尘积,替若骇机!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性之不饰,或愆礼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
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
勿谓幽昧,灵监无象。
勿谓玄漠,神听无响。
无矜尔荣,天道恶盈。
无恃尔贵,隆隆者坠。
鉴于小星,戒彼攸遂。
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欢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
专实生慢,爱极则迁。
致盈必损,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冶容求好,君子所仇。
结恩而绝,职此之由。
女史箴图从美育角度解读

女史箴图从美育角度解读
女史箴图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幅书画作品,由宋代书法家马远创作。
从美育角度来解读,女史箴图可以看出宋代对美德教育的重视,通过图中众多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姿态,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礼仪礼节的画面:一位太太抱着孩子站在前面,正在下训诫,其他家庭成员都围在旁边,表现出谦逊恭敬的态度,表明当时的家庭气氛良好。
而画面的底部,有一个大大的“箴”字,正是强调了“箴言”的重要性,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图中人物的着装也表明了宋代家庭文化的高度发展,提醒人们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保持良好的道德标准。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

《女史箴图》卷(宋摹本)《女史箴图》是顾恺之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现存世的为后人摹本。
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
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
《女史箴》是教导宫中的女官如何修养自己的生活规范教科书,它的出现是来源于对西晋皇后贾南风的丑闻的批判。
贾南风是西晋太子司马衷之妻,其貌不扬,晋武帝称她“丑而短黑”,不宜做太子妃。
但因为贾南风的父亲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所以她还是成为了太子司马衷的妃子。
可见贾充在西晋政权中地位牢固,权势显赫。
贾南风为人十分残酷,曾亲手杀过人。
对此,晋武帝十分厌恶,一度曾想将她废掉,但因外戚干预,遂使废妃之事不了了之。
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贾南风被册立为皇后。
惠帝无能,国家政事,皆由贾南风干预。
她虽是女流,但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
故西晋政局,从贾南风立为皇后之日起便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她滥杀无辜,诛灭异己,将朝廷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且大肆委用亲信、党羽,派他们担任重要官职。
“八王之乱”以后,贾南风更是彻底地掌握了政权,惠帝完全成为她任意摆布的一个傀儡。
此外,贾南风还挑选美男子进宫淫乱享乐,为世人所不耻。
贾南风的“暴戾”和“专制天下”及废黜太子奸谋,引起司马氏宗室诸王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用韵文形式,以女史的口气写宫廷规箴。
规劝教育宫廷中妇女遵循封建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
同时,也列举历史故事来讽喻放荡而堕落的贾后。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以这篇文章作画题,展现了他的绘画艺术。
《女史箴》原文共12节,《女史箴图》卷亦分12段,前三段已失,尚存9段。
9段内容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依次为,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峭恭自思、女史司箴。
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故事当属冯媛当熊和班姬辞辇,描绘封建社会宫廷妇女忠于君主的道德操守。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简介《女史箴图》是中国东晋绘画作品。
作者顾恺之。
“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而失传,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
绢本是指绘在绢、绫、丝织物上的字画。
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历史背景《女史箴图》原画作于东晋时期。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
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
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大权尽落皇后贾氏之手。
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
张华便收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示劝诫和警示。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配画,做出《女史箴图》,画面形象地提示了箴文的含义内容&影响现存的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描绘冯媛以身阻熊,护卫汉元帝的故事,令人感戴。
第二段画汉成帝班婕妤辞辇的故事,插题箴文“班婕有辞……防微虑远”,后妃之德令人动容。
第三段画冈峦重叠,人物射猎于山间。
插题箴文“道罔隆而不杀……替若骇机”,意思是日月有常、天下万物莫不盛极而衰,维持中庸平和是明哲保身之举,也是一种美德。
第四段画两女相对妆容。
插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意思是说,人们都通常只知修饰自己容貌,却不注意加强自己品质的修养,其实个人品质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修容饰性”观念也影响到民间,普通女子也要按《女史箴》所定下的“女子标准”来规范自己。
第五段画床帏间夫妇相背,男子揭帏作仓猝而起状。
插题箴文“出其言善……同衾以疑”。
第六段画夫妇并坐,妾侍围坐,群婴罗膝。
插题箴文是“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
第七段画男女二人相向对立,男子对女子举手做相拒之势。
插题箴文“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争宠。
第八段画一妃端坐,有贞静之态。
插题箴文是“静恭自思,荣显所期”,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必须谨言慎行。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女史箴图》:后宫女子要遵守哪些德行?这一讲,讲的是赫赫有名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原作已经佚失了,不过还有一件非常珍贵的唐代摹本存世,被公认是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 现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这件作品不仅是中国美术史绕不过的经典,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审美价值,深深植入我们的历史了。
不过,《女史箴图》虽然人人都知道,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仔细看过,借此机会,我就带你仔细阅读一遍吧。
《女史箴图》总长度是348厘米,宽25厘米,尺幅很窄。
画面呈现岀深深的咖啡棕黄色,这是丝绢老化的结果。
这件作品经过多次装裱以及时代的磨损,已经千疮百孔。
这件作品原来是清朝宫廷的收藏,圆明园被掠之后不久,就在英国出现了。
有文章透露,在圆明园被烧那年的年底,很多圆明园的东西就岀现在了伦敦的拍卖行、古董市场上,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提起这件事依然十分痛心。
这件作品原来有12段,但现在只剩下九段,每段都是一个独立的场景。
这些场景表达的是什么故事呢?这就要从题目说起。
《女史箴图》来自《女史箴》,这是西晋大臣张华写的一篇文章。
顾恺之生活的两晋时期,充满了混乱和战争,从上层到下层的价值体系也濒临崩溃。
西晋惠帝的时候,贾皇后独揽权力/扰乱宫廷。
贾皇后败落后,大臣张华收集了历史上各个朝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女史箴》,"箴”就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这篇文章告诫女官和妃子遵守规范,崇仰妇德,避免再岀现一个贾皇后。
这篇文章被称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顾恺之就根据他这篇文章,创作了一幅画。
现存的九段画,因为经过切割和重新装裱,我们无法肯定就是原本的顺序。
但既然这件作品是为《女史箴》作图,那么按照《女史箴》的文字来排列,是比较合理的。
下面,我先介绍这九段的内容,然后再挑出几段精彩的来做分析:1.第一段叫”冯婕妤挡熊“,"婕妤,是当时宫廷里地位比较高的妃嫔的称号。
描绘了冯的妃子站在黑熊前面,保护皇帝汉元帝。
魏晋时期的“绘本”——《女史箴图》

文/王欢欢绘本,作为一种图书形式逐渐融入我们当今的阅读生活中,它蕴藏着宏大的画面、微观的细节、安宁的意境、饱满的情感。
可如果说我国魏晋时期的绘画便已潜藏着“绘本”的萌芽,你相信吗?无价之宝有渊源西晋时有位皇后叫贾南风,据《晋书》记载,她长相难看,性格霸道,为夺权无所不用其极。
不过,这位心狠手辣的皇后对普通大臣倒挺客气。
那时朝堂上有位老先生叫张华,贾皇后特别敬重他。
张老先生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搬家时仅藏书就拉了三十车。
他还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书中包罗万象,记录了山川河海、人情风貌、故事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原型就出现在这部书里。
张老先生想劝贾皇后别太好勇斗狠,于是由晋朝开始出现的书画手卷,就是把文字和图在一条窄长的画纸或薄绢上呈现。
平时可把它卷起来随身携带,看的时候从右向左一点点展开,展开一段读一段,每段图文都是独立的,就像今天的绘本。
没错!《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为当时的贵族女性所画的绘本。
可惜的是,《女史箴图》原作已经找不到了。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朝摹本(临摹的复制品)为绢本设色(画在薄绢上的彩色画),被认为比较接近顾恺之的原作。
它原有十二段,因保存不当,现在只剩下九段。
另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朝摹本是纸本墨色(画在纸上的水墨画),艺术价值较唐摹本略低,但多出樊姬、卫女两段。
将历代贤女的故事编成一篇讽谏文章,名为《女史箴》。
“女史箴”是“宫中女官教导后宫生活规范”的意思。
可惜贾皇后并不听劝,不得善终,张华也遭牵连,倒是他用心写就的教化文《女史箴》成了传世名篇。
大约一百年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将《女史箴》画成了插图版手卷《女史箴图》。
手卷穿越千年,流传至今,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职业画家作品,被誉为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画作,可谓无价之宝。
画中有戏细细看《女史箴图》手卷共有十二段,与原文的十二段文字一一对应。
虽然张华的原文写得庄重严肃,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毫不刻板、别具生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史箴图名词解释
女史箴图简称《女史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
原作已佚,现仅存唐代周昉绘制的两幅宋摹本。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唐代双幅绢本设色画,为宋代大内秘藏,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
《女史箴图》曾经被清朝著名的乾隆皇帝收藏,也被誉为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稀世珍宝”。
西晋张华绘制,绢本设色,纵24。
5厘米,横248。
6厘米。
现存有南宋时期临摹的两个绢本卷子,其中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宋摹本最为精细。
最早的刻本为明代嘉靖年间,其中有明人的题记,但是关于本图的创作背景并没有确切记载,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它不是张华所做,而可能出自顾恺之或者是唐代韦偃。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幅卷子则相对忠实于原作,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这件作品是张华受汉成帝之命所画,描述的是王昭君出塞的故事,表达了对于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它和其他绘画作品一样,强调外形的写实,多用焦墨勾线,敷色以淡彩为主,再配以赭石、朱砂等颜色,然后点染。
这种画法虽然比较简略,却显得生动自然,既朴素又协调。
因此,这幅作品具有初唐遗风,比起以后的界画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但是其精美的笔触使得观者感到赏心悦目,无论从构图还是画面色彩都堪称一绝。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图像之一,隋代展子虔的名作。
绢本,青绿设
色,纵26厘米,横255厘米,图中描绘春天山林溪泉的盎然生机,
画家将富有装饰趣味的青绿山水发展到极致。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字文通,隋代画家,琅琊人。
早年学习曹不兴、董伯仁,后来师从北齐曹仲达,因此历来被认为是曹氏风格的传人。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此画说:“点画秀劲,当为首尾不懈。
”这幅画以崇山峻岭为背景,以峻拔的高峰直耸入云,以森林密布的高山,与奇峰突起的山石构成巨大的山谷,把山石和江河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采取俯视角度,用了极大的篇幅和浓重的色彩刻画峰峦坡石,并通过布置主体物的方式,增强了画面的气势。
《女史箴图》的主要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描写了女性美好的形象,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张彦远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看法,其“启发讽谏”的功能,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