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箴图赏析1000字
顾恺之《女史箴图》浅析

顾恺之《女史箴图》浅析发表时间:2018-09-27T18:55:53.8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李抒情[导读]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堪称人物画的巅峰,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摘要: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堪称人物画的巅峰,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顾恺之;《女史箴图》顾恺之(344-405),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博学多能,工诗善书尤其精通丹青。
有“才绝、画绝、痴绝”的雅号,并提出著名的绘画理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其“游丝画法”和“传神写照”画论都在此幅作品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但此图真迹早已失传,现存两个摹本,一宋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而另外一唐摹本则由大英博物馆收藏。
顾恺之的个性正如《晋书·顾恺之传》上记:“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存)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
玄乃发其出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
绐云未开。
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
’了无怪色。
”他的狡黠,痴语痴相和当时社会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谐。
在魏晋南北朝这种政局动荡的时代,实际上也不失是一种超脱,为他更好的绘画做学问节省下了时间。
在以后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代文人画家中,很多有才情的在野文人画家承延顾恺之这种精神道路,既是充满了智慧,也是画家生存的一种无奈。
《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凤而作,劝诫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
选文如下:玄熊攀槛,冯媛趋进。
夫岂无畏?知死不吝。
班婕有辞,割驩同辇。
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日中则昃,月满则微。
崇犹尘积,替若骇机!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性之不饰,或愆礼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
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
传世名画《女史箴图》欣赏

传世名画《女史箴图》欣赏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名迹之一,晋代顾恺之(传)《女史箴图》,2022年10月3日到11月13日,在大英博物馆91号展厅“墨香堂”中,特制展柜内以它稳定的面貌呈现。
《女史箴图》这幅传世名画在异国他乡的每一次公开亮相,都会成为博物馆的内容焦点,令无数世人对中国艺术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受。
它的展柜总是被人群包围,说明这件名迹的魅力所在。
这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绢本墨笔设色《女史箴图》则被学者公认为唐代摹本,也是最早、最好的一件摹本。
2010-2011年《女史箴图》入选《展示世界历史的100件文物》位列第39。
先看一段视频,简单介绍一下1600多年前的名画《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345-406)《女史箴图》(传唐摹本)。
历经千年,如今已无法寻得原作,但顾恺之在艺术史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画绝、才绝、痴绝”。
最早提到《女史箴图》的是米芾,但他并未说明是以什么方式认定这件是顾恺之的作品;到了宋徽宗时期,这幅画被记录在《宣和画谱》中,作为宋徽宗所藏九件顾恺之作品之一。
流转之中,画作上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后它进入清宫,成为乾隆的收藏。
画卷引首就是乾隆所书“彤管芳”包首题签上有乾隆御笔“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内府珍玩神品”隔水上还有乾隆所绘兰花,当然还有大段的题跋与钤印。
直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女史箴图》辗转来到克拉伦斯·约翰逊(1870-1937)船长手中。
相传当时大英博物馆仅以25英镑的价格购入,1903年作为其收藏入库。
西晋时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252-307),是历史上有名的“愚帝”,他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大权独揽、祸国殃民,导致了“八王之乱”,十几年来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朝中大臣张华(232-300)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又不便直接说,于是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在292年写成了《女史箴》来劝诫和警示皇后,教导嫔妃们的行为举止规范。
“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这是一篇政治讽刺作品。
浅谈顾恺之《女史箴图》

浅谈顾恺之《女史箴图》《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349厘米英国伦敦博物馆藏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东晋画家。
出身名门望族。
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多才多艺,他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的成就,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
他为人机敏狡黠,曾为自己珍爱的佳作,一橱封题后暂时寄存在权贵桓玄处,被桓玄窃走,他万般无奈,只说:画妙通神,变化飞去,好象凡人成仙一样。
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他的绘画理论,是以“以形写形”及“迂想妙得”为核心的“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画论著作有《魏晋胜流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
张华原文歌颂古代具有贤德的宫廷“女史”(即女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
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
存世9段的内容分别描写“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等。
此长卷背景空白,重点刻画人物,对人物神态的表达尤为重视。
线描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等。
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
《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
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之连环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
这种线条的出现与篆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后人也逐渐将这种画风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画种,谓之“白描”。
“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基本功。
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女史箴图》鉴赏

《女史箴图》鉴赏2014年,《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现身,它据传为东晋顾恺之画作,原为清宫藏画,曾被多位文人、帝王收藏玩赏,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流落到英国。
在大英博物馆,我们再次见到的《女史箴图》画卷被截成四段,裱褙成平板式进行展示,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做法是对文物的伤害。
然而,割裂画作的做法毕竟发生在百年之前。
在今天的纷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和无法复原的珍贵文物,在无法改变的历史面前,解读画中涵义和寻找画作流失经过,也许能够给后人更多启示。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这幅《女史箴图》已然被整个世界视作一个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
尽管学者们对作者年代和身份有着诸多猜想,但这幅长卷仍被公认是出自魏晋时期古典人物画派顾恺之;其次,长卷的每一段故事都以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宫廷女性模范事迹为蓝本。
这些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儒家精炼总结后的关于古代女性应该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戒律信条,是理想化女性美的标准。
后人对这幅教化图的推崇大抵是源于该作品在技法、内容到涵义等各个层面,树立了古代文化观念与艺术表现的规则与典范。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不美的大脸凤眼与“内在美”“女史”一词出自《周礼》,是指掌王后之礼,书内令的女性史官。
《女史箴》本意也正是借女史的口吻总结历代贤女的事迹以鉴戒讽刺贾后的专权善妒。
《女史箴图》所有图像的内容和细节都能与张华《女史箴》的文字一一对应。
长卷中的最后一组题字为“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即是原文最后一句(图①)。
“司”是主持、掌管;“箴”是劝告、劝诫;“敢”是大概;“庶姬”就是嫔妃。
和前面有名有姓的八女故事不同,这一组三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执笔而书的女性正如《汉书》里所记载的“女史彤管,书功记过”那样手执毛笔认真记录着前面那些女性的善思、善言和善行,她正是张华想象出的一位无名女史。
有二嫔妃做相视状,其中一人手放于胸前,好像对女史所云颇有感触。
这样,“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八个字被无一遗漏地以形象表现出来。
女史箴图作品赏析800字

女史箴图作品赏析800字
《女史箴图》是中国古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写照,宣扬封建社会的女性道德规范。
全图按题材划分,共 12 段,现存 9 段,每一段画一个故事及小楷书写的箴文:第一段画的是汉元帝率宫人看斗兽,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冯婕妤挺身护主的故事。
画卷中的冯婕妤长带宽衣,虽聘婷苗条,但面对跑过来的黑熊毫无惧色,挺身护主精神表现得很突出。
第二段是画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
画卷中画了八个宫人抬着车辇,汉成帝坐在辇中回首看着后面步行的班婕妤,似乎怪她不肯同乘。
同时又倾听班婕妤的慷慨陈词。
辇后班婕妤侧身站立,面容庄重美丽。
由于作者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一些真实的侧面。
该作品在绘画技巧上,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画家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我们看到,画面里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
女史们那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在整个画图上,都以细线勾勒,只是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敷染颜色,稍加点缀,显得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
而配景所画的山石、树木均勾勒无皴,且与人物的比例则大小不相称,画风格外古朴,色
泽非常鲜艳。
画家创作《女史箴图》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
《女史箴图》赏析

PS:双击文字部分,ctr+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绘画史上当此巨赞者,唯有《女史箴图》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频、生灵涂炭的动荡时期,痛苦的社会现实促进了精神领域的全速 发展,并给此期艺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松弛,各种学术思 想相对显得活跃,艺术要表现的主观情趣被凸现出来,画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画人物的性格方面
《女史箴图》赏析
“女史箴图”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中学时期的历史和美术课本上都看到过它的出现。 但是当时并没有机会对它的艺术价值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了解。直到这学期选修了美术鉴赏课,在老 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又查阅了资料,这才算对女史箴图有了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女史箴图》现存两个绢本,一本现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 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女史箴图》是中国唐代的摹本,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 本。它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有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 ,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 史箴》词句十一行。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唐本的《女史箴图》于 1900 年,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后存大英博物馆。 不得不说,国宝流失在外格外让人心痛,扼腕叹息却无力。 《女史箴图》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绘画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 之图” 。原画作于东晋时期,故事源于西晋晋武帝时期。公元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 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 正业,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大臣张华 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一文,以示劝诫和警示,当时流传甚广。后东晋著 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为画,除第一段外每段皆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 《女史箴图》 。 鉴赏绘画作品则不得不提它的作者:顾恺之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 “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自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其笔法如春 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 然。女史箴图中,人物神态宛然,仕女端庄娴静,神态优美而庄重,布置闲雅,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 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 容华贵。在整个人物构图上,均以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傅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 晕饰。整个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高妙的绘画技艺是无懈可击的。 “春蚕吐丝,流水行地, 以形写神,皆出自然。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当此巨赞者,唯有《女史箴图》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频、生灵涂炭的动荡时期,痛苦的社会现实促进了精神领域的全速 发展,并给此期艺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松弛,各种学术思 想相对显得活跃,艺术要表现的主观情趣被凸现出来,画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画人物的性格方面
女史箴图详细解析

《女史箴图》详细解析《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
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
《女史箴》是西晋张华写的一篇讽谏贾后的辞赋。
贾后名南风,是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立过大功的贾充的女儿。
她在晋惠帝司马衷做太子时,就被册封为王妃。
后来成为皇后,独揽大权八、九年。
《女史箴图》的这个唐代摹本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
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纸本墨色,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
唐摹本流传情况:唐朝:贞观十三年八月望日之前,可能流传于民间。
董其昌曰:“永兴曾见之耳。
”贞观十三年八月望日至贞观十五年六月丙辰之间(639-641)收入唐内府。
米芾《画史》说:“《太宗实录》载购得顾笔一卷。
”弘文馆藏,有弘文馆印。
又有唐太宗时期的皆作半字的编号“卷字柒拾号”和加盖的骑缝印玺长椭圆形“四端俱”双龙小玺。
到了唐朝末年,由于战乱,《女史箴图》流入民间,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之前藏于刘有方家。
米芾《画史》著录。
宋朝:宋徽宗政和年间收入内府,《宣和画谱》著录,画面盖有“政”、“宣”、“御书”诸印。
至南宋绍兴年间藏于内府,有“绍兴”、“内府图书之印”、“睿赏东阁”诸印为证。
《墨缘汇观录》有所记载。
十三世纪中期,由贾似道收藏。
有“秋壑图书印”。
明朝:16世纪中《天水冰山录》记载藏于明代严嵩家。
1570年左右属中书顾正谊。
画面董其昌跋、何良俊跋可得知。
1580-1590年间属大收藏家项墨林。
印章极多,不逐一列举。
明崇祯至清顺治间归张孝思,有“张则之”印。
《女史箴图》赏析

《女史箴图》赏析
春蚕吐丝,流水行地,以形写神,皆出自然。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早期人物画中的杰作,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绘画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
这幅珍贵的名画自诞生以来就被历代宫廷收藏。
现存《女史箴图》的九个片断为:冯姬挡熊、班婕辞辇、山水寓理、修容饰性、家族欢聚、同衾以疑、爱极则迁、静恭自思、女史司箴。
《女史箴图》中女性的着装多以白色为主,饰以红色飘带、裙尾或外裙,风格简单典雅;人物表情非颦非笑,她们的目光所及处如果不是画中人物就一定是落在某虚无处,从不投向画外,更不会与观者的你对视,这样的处理使人物不带半点挑逗,只余内敛与自持。
《女史箴图》蕴涵了妇女应当遵守的道德信条,但是对上层妇女梳妆妆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无论身姿、仪态、服饰都合乎她们的身份和个性。
《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史箴图赏析1000字
“女史”一词出自《周礼》,是指掌王后之礼,书内令的女性史官。
《女史箴》本意也正是借女史的口吻总结历代贤女的事迹以鉴戒讽刺贾后的专权善妒。
《女史箴图》所有图像的内容和细节都能与张华《女史箴》的文字一一对应。
长卷中的最后一组题字为“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即是原文最后一句(图①)。
“司”是主持、掌管;“箴”是劝告、劝诫;“敢”是大概;“庶姬”就是嫔妃。
和前面有名有姓的八女故事不同,这一组三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执笔而书的女性正如《汉书》里所记载的“女史彤管,书功记过”那样手执毛笔认真记录着前面那些女性的善思、善言和善行,她正是张华想象出的一位无名女史。
有二嫔妃做相视状,其中一人手放于胸前,好像对女史所云颇有感触。
这样,“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八个字被无一遗漏地以形象表现出来。
这整幅作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儒家对绘画“成教化、助人伦”功能的要求。
如何审视《女史箴图》的美?画面中所有女性都是一张长方形的大脸,微睁的丹凤眼,小到几乎无法张开的嘴,从脸部到表情都是非常明显的程式化。
如果不结合文本,我们几乎无法分辨她们的身份。
其实不止这张画,这种并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女性容貌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绘画史。
然而,这其实恰恰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又一个规则和特征所在。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辨相当兴盛,先贤们笃信,容颜易老,而美德却能流传,外在美的过分粉饰会影响人们对精神世界美好的思考
和追求。
“人咸知饰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这一段(图②),有梳理头发者,有对镜化妆者,其实就是这种道理的图像阐释。
所以,中国传统人物画里的女性很少有西方绘画中那种直白外露的美感表达,画家们正是以这种外在的“不完美”引发人们对注重内在美德的“理想美”的思考。
这张画开创了以理想化的形式规则去表现理想化道德规范的先河,从而赢得无数帝王与藏家的宠爱。
然而,就像“欢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所画的那样,面对自己心爱之人的断然拒绝,又有多少女人能够坦然接受呢?这种冷漠的规范大概只有神仙才能做到吧?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画家用各种办法神化笔下的人物。
我们看“冯媛”(图③)等人物的描绘:大面积的空间空白,没有地平线和参照物,长长的衣裙又舍去了对脚部和鞋子的描绘,大大削弱了人物的体量感;头部端正,眼睛平视前方,平面化的人体结构中没有任何性征的凸显;紧劲连绵的线条组织使衣裙和丝带看起来摇曳飞扬……这些人物拥有一种异于常人的行走姿态,后世评价为“春蚕浮空,流水行地”。
有形的衣纹与无形的风以及无限空间所带来的飘忽之感恰恰能给人以微妙的不真实感,甚至是瞬间闪耀出神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