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女史箴图》浅析
中华五千年第39集,顾恺之《女史箴图》艺术赏析

8/12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体现
• 妇德典范:《女史箴图》通过描绘古代女性的行为准则,体现了儒家对于女性品德的理想化 追求,强调了谦逊、贞洁和顺从的社会期待。
• 礼教传承: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举止端庄,服饰得体,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 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维护的要求。
• 和谐家庭观念:画面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家庭和睦、夫妻 敬重的价值观,以及女性在维护家庭和谐中的作用。
• 主题内容:《女史箴图》通过描绘不同身份女性的生活场景,传达了对妇女贞操美德的推崇, 以及对当时女性教育的思考。
• 艺术成就:顾恺之运用 “骨法用笔” 和 “气韵生动” 的绘画原则,使画面既有力度又不失细 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
4/12
画面解析
人物描绘
• 女性形象的细腻刻画:通过精准的线条与柔和的色彩,展现女性的温婉与端庄,每一笔都透 露着古代中国对女性美的独特理解。
顾恺之《女史箴图》艺术赏析
Overview
1. 引言 2. 画面解析 3. 艺术成就 4. 文化内涵 5. 结语
2/12
引言
顾恺之简介
•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活跃于公元 4 世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 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 “画圣” 之称: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顾恺之被后人尊称为 “画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
• 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顾恺之的作品,尤其是《女史箴图》等,不仅在当时受到高度评价, 而且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3/12
《女史箴图》概述
• 作品背景:东晋时期,顾恺之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创作了《女史箴图》,此画不仅展现了当 时的社会风貌,也体现了画家对女性品德的赞颂。
传世名画《女史箴图》欣赏

传世名画《女史箴图》欣赏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名迹之一,晋代顾恺之(传)《女史箴图》,2022年10月3日到11月13日,在大英博物馆91号展厅“墨香堂”中,特制展柜内以它稳定的面貌呈现。
《女史箴图》这幅传世名画在异国他乡的每一次公开亮相,都会成为博物馆的内容焦点,令无数世人对中国艺术多了一份真切的感受。
它的展柜总是被人群包围,说明这件名迹的魅力所在。
这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绢本墨笔设色《女史箴图》则被学者公认为唐代摹本,也是最早、最好的一件摹本。
2010-2011年《女史箴图》入选《展示世界历史的100件文物》位列第39。
先看一段视频,简单介绍一下1600多年前的名画《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345-406)《女史箴图》(传唐摹本)。
历经千年,如今已无法寻得原作,但顾恺之在艺术史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画绝、才绝、痴绝”。
最早提到《女史箴图》的是米芾,但他并未说明是以什么方式认定这件是顾恺之的作品;到了宋徽宗时期,这幅画被记录在《宣和画谱》中,作为宋徽宗所藏九件顾恺之作品之一。
流转之中,画作上留下了大量藏家的印章,最后它进入清宫,成为乾隆的收藏。
画卷引首就是乾隆所书“彤管芳”包首题签上有乾隆御笔“顾恺之画女史箴并书真迹,内府珍玩神品”隔水上还有乾隆所绘兰花,当然还有大段的题跋与钤印。
直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女史箴图》辗转来到克拉伦斯·约翰逊(1870-1937)船长手中。
相传当时大英博物馆仅以25英镑的价格购入,1903年作为其收藏入库。
西晋时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252-307),是历史上有名的“愚帝”,他的皇后贾南风趁机大权独揽、祸国殃民,导致了“八王之乱”,十几年来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朝中大臣张华(232-300)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又不便直接说,于是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在292年写成了《女史箴》来劝诫和警示皇后,教导嫔妃们的行为举止规范。
“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这是一篇政治讽刺作品。
浅谈顾恺之《女史箴图》

浅谈顾恺之《女史箴图》《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5厘米横349厘米英国伦敦博物馆藏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东晋画家。
出身名门望族。
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多才多艺,他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的成就,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
他为人机敏狡黠,曾为自己珍爱的佳作,一橱封题后暂时寄存在权贵桓玄处,被桓玄窃走,他万般无奈,只说:画妙通神,变化飞去,好象凡人成仙一样。
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他的绘画理论,是以“以形写形”及“迂想妙得”为核心的“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画论著作有《魏晋胜流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此画根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绘。
张华原文歌颂古代具有贤德的宫廷“女史”(即女官),宣扬宫廷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据传是为了讽谏放荡性妒、擅权祸国的贾皇后。
全卷共12段,现存9段,每段后有“箴”文。
存世9段的内容分别描写“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修容饰性”、“同裘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和“女史司箴”等。
此长卷背景空白,重点刻画人物,对人物神态的表达尤为重视。
线描用笔如“春蚕吐丝”、“紧劲联绵”等。
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
《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
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之连环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
这种线条的出现与篆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后人也逐渐将这种画风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画种,谓之“白描”。
“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基本功。
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女史箴图》鉴赏

《女史箴图》鉴赏2014年,《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现身,它据传为东晋顾恺之画作,原为清宫藏画,曾被多位文人、帝王收藏玩赏,在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流落到英国。
在大英博物馆,我们再次见到的《女史箴图》画卷被截成四段,裱褙成平板式进行展示,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做法是对文物的伤害。
然而,割裂画作的做法毕竟发生在百年之前。
在今天的纷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和无法复原的珍贵文物,在无法改变的历史面前,解读画中涵义和寻找画作流失经过,也许能够给后人更多启示。
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这幅《女史箴图》已然被整个世界视作一个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
尽管学者们对作者年代和身份有着诸多猜想,但这幅长卷仍被公认是出自魏晋时期古典人物画派顾恺之;其次,长卷的每一段故事都以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宫廷女性模范事迹为蓝本。
这些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儒家精炼总结后的关于古代女性应该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戒律信条,是理想化女性美的标准。
后人对这幅教化图的推崇大抵是源于该作品在技法、内容到涵义等各个层面,树立了古代文化观念与艺术表现的规则与典范。
图①图②图③图④不美的大脸凤眼与“内在美”“女史”一词出自《周礼》,是指掌王后之礼,书内令的女性史官。
《女史箴》本意也正是借女史的口吻总结历代贤女的事迹以鉴戒讽刺贾后的专权善妒。
《女史箴图》所有图像的内容和细节都能与张华《女史箴》的文字一一对应。
长卷中的最后一组题字为“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即是原文最后一句(图①)。
“司”是主持、掌管;“箴”是劝告、劝诫;“敢”是大概;“庶姬”就是嫔妃。
和前面有名有姓的八女故事不同,这一组三人不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执笔而书的女性正如《汉书》里所记载的“女史彤管,书功记过”那样手执毛笔认真记录着前面那些女性的善思、善言和善行,她正是张华想象出的一位无名女史。
有二嫔妃做相视状,其中一人手放于胸前,好像对女史所云颇有感触。
这样,“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八个字被无一遗漏地以形象表现出来。
女史箴图作品赏析800字

女史箴图作品赏析800字
《女史箴图》是中国古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写照,宣扬封建社会的女性道德规范。
全图按题材划分,共 12 段,现存 9 段,每一段画一个故事及小楷书写的箴文:第一段画的是汉元帝率宫人看斗兽,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冯婕妤挺身护主的故事。
画卷中的冯婕妤长带宽衣,虽聘婷苗条,但面对跑过来的黑熊毫无惧色,挺身护主精神表现得很突出。
第二段是画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
画卷中画了八个宫人抬着车辇,汉成帝坐在辇中回首看着后面步行的班婕妤,似乎怪她不肯同乘。
同时又倾听班婕妤的慷慨陈词。
辇后班婕妤侧身站立,面容庄重美丽。
由于作者顾恺之对贵族妇女的生活比较熟悉,所以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生活的一些真实的侧面。
该作品在绘画技巧上,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画家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我们看到,画面里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
女史们那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在整个画图上,都以细线勾勒,只是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敷染颜色,稍加点缀,显得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
而配景所画的山石、树木均勾勒无皴,且与人物的比例则大小不相称,画风格外古朴,色
泽非常鲜艳。
画家创作《女史箴图》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其卓越的绘画语言是无懈可击的。
论顾恺之《女史箴图》的绘画特点

论顾恺之《女史箴图》的绘画特点作者:刘霞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5期摘要:《女史箴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之作,是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中国人物画作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文将从“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悟对通神”三个方面来分析其绘画艺术特点,从而提高读者对于画作的鉴赏力,能更好的解读绘画作品,更好的感受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顾恺之;《女史箴图》;特点一、两晋时代,道释宗教画逐渐发达起来,人物故事画极为流行,纯粹的山水画业已成立,伴随着寺观的建立,又产生了大量的壁画,陆续出现了伟大的画家。
东西两晋之间,以画闻名于世的画家不下二三十人,东晋的顾恺之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个。
顾恺之遗品中属卓绝的当推《女史箴图》,该图是我国尚能见到的最早的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
顾恺之,原名长康,小字虎头。
晋陵人,出身士族。
精通诗文、书画,善于谐谑,时人称“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
《女史箴图》是依据晋代张华所作《女史箴》一文创作而成,以图文相间的横卷形式再现了《女史箴》内容,《女史箴图》题文(即张华文《女史箴》)的大意主要在于规劝贵族女子要遵从妇道,要如同君子一样克制自己的欲念,如修饰外表形象一样修饰内在心灵,进而走向圣贤之路。
张华的原文本是12节,但现存的唐代摹本仅存9幅,每段箴言均配了画,诗与画相得益彰,可以说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为文章配画的佳作。
人物用游丝描,笔法细密精致,沉着有力,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山石、树木勾勒无皴,风格古朴,色泽鲜艳。
有的直绘其形,有的托物比興,也有的借题发挥。
目的在于宣传女德规范,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全卷结构为典型的早期横卷式,每一段相对独立,而又前后呼应,有整体感。
全卷又通过不同层次的空间体现,来显示物体形象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构成关系。
空间本是物理学概念,用以区别与时间相对的具体物质的存在方式,用来表示在茫茫宇宙中具体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女史箴图详细解析

《女史箴图》详细解析《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
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
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节,所画亦为十二段,现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
《女史箴》是西晋张华写的一篇讽谏贾后的辞赋。
贾后名南风,是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立过大功的贾充的女儿。
她在晋惠帝司马衷做太子时,就被册封为王妃。
后来成为皇后,独揽大权八、九年。
《女史箴图》的这个唐代摹本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画面上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11行。
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故宫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纸本墨色,水平稍逊,而多出樊姬、卫女2段。
唐摹本流传情况:唐朝:贞观十三年八月望日之前,可能流传于民间。
董其昌曰:“永兴曾见之耳。
”贞观十三年八月望日至贞观十五年六月丙辰之间(639-641)收入唐内府。
米芾《画史》说:“《太宗实录》载购得顾笔一卷。
”弘文馆藏,有弘文馆印。
又有唐太宗时期的皆作半字的编号“卷字柒拾号”和加盖的骑缝印玺长椭圆形“四端俱”双龙小玺。
到了唐朝末年,由于战乱,《女史箴图》流入民间,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之前藏于刘有方家。
米芾《画史》著录。
宋朝:宋徽宗政和年间收入内府,《宣和画谱》著录,画面盖有“政”、“宣”、“御书”诸印。
至南宋绍兴年间藏于内府,有“绍兴”、“内府图书之印”、“睿赏东阁”诸印为证。
《墨缘汇观录》有所记载。
十三世纪中期,由贾似道收藏。
有“秋壑图书印”。
明朝:16世纪中《天水冰山录》记载藏于明代严嵩家。
1570年左右属中书顾正谊。
画面董其昌跋、何良俊跋可得知。
1580-1590年间属大收藏家项墨林。
印章极多,不逐一列举。
明崇祯至清顺治间归张孝思,有“张则之”印。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斫琴图和女史箴图卷赏析(下)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斫琴图和女史箴图卷赏析(下)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
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
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
《女史箴图》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
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
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
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顾恺之像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
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
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
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
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一个制作场面。
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
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
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
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
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顾恺之简介 1.《中国画鉴赏》: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恺之《女史箴图》浅析
摘要: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堪称人物画的巅峰,对后世所产生的影
响非常大。
关键词: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344-405),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博
学多能,工诗善书尤其精通丹青。
有“才绝、画绝、痴绝”的雅号,并提出著名的
绘画理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其“游丝画法”
和“传神写照”画论都在此幅作品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但此图真迹早已失传,现
存两个摹本,一宋摹本现藏故宫博物院,而另外一唐摹本则由大英博物馆收藏。
顾恺之的个性正如《晋书·顾恺之传》上记:
“恺之尝以一厨画,糊题其前寄(存)桓玄,皆其深所珍惜者。
玄乃发其出厨后,窃取画,而缄闭如旧以还之。
绐云未开。
恺之见封题如初,但失其画,直云:‘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
’了无怪色。
”
他的狡黠,痴语痴相和当时社会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谐。
在魏晋南北朝这种政
局动荡的时代,实际上也不失是一种超脱,为他更好的绘画做学问节省下了时间。
在以后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代文人画家中,很多有才情的在野文人画家承延顾
恺之这种精神道路,既是充满了智慧,也是画家生存的一种无奈。
《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谏晋惠帝的皇后贾南凤而作,劝诫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
选文如下:
玄熊攀槛,冯媛趋进。
夫岂无畏?知死不吝。
班婕有辞,割驩同辇。
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
日中则昃,月满则微。
崇犹尘积,替若骇机!
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
性之不饰,或愆礼正。
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
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
勿
谓幽昧,灵监无象。
勿谓玄漠,神听无响。
无矜尔荣,天道恶盈。
无恃尔贵,隆隆者坠。
鉴于小星,戒彼攸遂。
比心
螽斯,则繁尔类。
欢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
专实生慢,爱极则迁。
致盈必损,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翩以取尤。
冶容求好,君子所仇。
结恩而绝,职此之由。
故曰:翼
翼矜矜,福所以兴。
靖恭自思,荣显所期。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1] 张华《女史箴》原文十二节,顾恺之所画亦为十二段。
至少在北宋政和年间,《女史箴图》卷已经少了前三段,现存后九段,每段之首都有《女史箴》的题文。
《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旧为清宫所藏,1903年入大英博物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有意把顾恺之《女史箴图》当作谢礼和潜水艇二选一,由于战争年代中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
大英博物馆现存世9段的内容,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
色彩典丽、秀润。
第一卷“玄熊攀栏、冯媛趋进”,画面描绘汉元帝率宫人幸虎圈
看斗兽,后宫一众佳丽跟随。
有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冯婕妤挺身护主的故事。
一念之间的心意,往往最令人动容。
画卷中的冯婕妤长带宽衣,临危不惧的精神
表现的很突出。
顾恺之在这一段中,利用不同人物面部表情的细微刻画,充分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形象和性格。
第二段是画班婕妤汉成帝辞辇的故事,插题箴文“班婕有辞...防微虑远”,旨在
表达后妃之德也令人动容。
画卷中画了八个宫人抬着车辇,汉成帝坐在辇中不停
回头看着,似乎怪她不辞辇不愿意同乘车,又担心爱妃过于劳累。
辇中还坐着一
衣饰雍容华贵的妇人(可能是皇后),但她没有正视班婕妤的表情和辇后另一殡
妃两眼望着辇中辇外的一切,应该是略显羞愧,同班婕妤高贵的品质形成形成鲜
明比对。
第三段画面峰峦重叠,人物在山间涉猎,与汉代画像石、敦煌北魏壁画画法
相似。
插题箴文“道罔隆而不杀...替若骇机”。
表现“崇犹尘积”意思史是日月有常,天下万物盛极而衰,维持中庸平是明哲保身之举,不失为一种美德。
画面中一匹
刚露出头颈的马在山川峡谷之中。
顾恺之是在用象征手法表达《女史箴》文中的“旧中则员,月满则微”的道理。
山下有一个人搭箭弯弓欲射,表现了“替若骇机”。
从画面的布局来看,人物画中,间杂山水、飞禽走兽,明明是静止的画面却是异
常的生动活泼富有韵味。
第四段画的是两个妇女对镜整理自己的妆容。
用来表现“人咸知修其容,而莫
知饰其性”,千载之下,仍掷地有声。
其中一个妇女正对镜自理,镜中映出自己娇俏面容,画面巧妙地展现出古代女子顾影自怜的神态。
另一妇女在梳妆台前照镜,身后有一女子在为其梳头,梳头的少女容颜也尤为的秀丽。
三个人的姿态各不相同,却都让人感觉到文静又不失典雅庄重。
顾恺之的画面显示了魏晋女性浓郁的
生活气息,为我们真实的展现中国古代妇女的妆容发饰,以及日常生活的某些侧面,此画在艺术上淋漓的表现。
第五段插题箴文“出其言善...同裘以疑” ,画床帷间夫妇相背,男子揭帷作仓
促而起状。
一张悬挂有帷慢的床,床前有几。
一妇女侧坐床内,一只胳膊搭在窗
权上,面容严肃。
一个男子坐床边,鞋尚未穿好,回头看着妇女。
这是意在说明“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咫尺成千里,最远的距离莫过于如此。
第六段画的是夫妻二人并肩端坐,妾侍围坐,群婴罗膝。
插题箴文“夫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意指正妻不妒忌,家里就会人丁兴旺。
画面中一妇女怀抱一孩童,孩同手中握有圆球,另有一孩童在地上爬行还回首张望。
画卷的上边一中年男子
端坐在一旁手持书本,像是在为身旁的少女讲解书本的内容,一派融融的景象。
顾恺之对于全段众多人物的描写,人物的表情姿态动作的表现非常丰富多彩。
这
正是“鉴于小星,戒彼饮遂。
比心盘斯,则繁尔类”的形象体现。
画面第七段画一男一女,男子在前,女子紧随其后,见男子回身做摆手相拒
之状,便停了下来,作出一种扣心自问的姿态。
这段是用来表示“欢不可以读,宠不可以专...实此为由”,规劝女子不能刻意专宠,专宠而性骄。
第八段画一妃嫔端坐,微微低下头,似乎若有所思,尽显贞静之美。
顾恺之
对人物面部线条的描绘仿佛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尽显柔和之美。
充分表现了“翼翼矜矜,福所以兴。
靖恭自思,荣显所期”的箴文内容,意思是女子若想尊贵,必须谨言慎行。
第九段表现了三个女子的形象。
或许正在谈论女史宣读的篇言。
这正是“女史
箴篇,敢告庶姬”,宫廷女官在劝导后宫妃嫔谨言善行,甚至普天下女子都应该以此为鉴。
” 画中人物衣着飘逸,眼波流转传神,她们身姿仪态中透露中国古代宫
廷妇女的身份和风采。
顾恺之《女史箴图》长卷为中国最古之画迹,人物用游丝描。
其笔法尤其的
精密细致,保留了线条的连绵不断、悠然自得、非常有节奏感。
画中色彩与线条
的复杂韵律配合的非常和谐,人物衣带飘逸,就连画中人物精心梳理的发型等都
表现出感性与活力。
潇洒生动树木山石勾勒无皴,风格古朴,对于人物画内心活
动的描述,追求“以神写形”。
作为卫协的学生,顾恺之并不是简单追随老师“不备
该形似”的美学趣味,而是非常注重人物的写神。
清代书画鉴藏家安岐称:“色泽
鲜艳,神气完足”。
[3]此长幅图卷每段都是文图对应,有着“成教化,助人伦”性质。
“春蚕吐丝,流水行地。
以形写神,皆出自然。
”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当此巨赞者当属顾恺之的绢画《女史箴图》,其无愧是难
能可贵的瑰宝。
参考文献
[1]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大观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2]李林主编:信佳敏,郭怀宇,姜鹏,刘志艳编.《百看不厌的那些中国画》.辽
海出版社,2011-12.
[3]张丹.《女史箴图》:从教化到审美的转型[D].美术学.2009.
作者简介:李抒情(1991年2月—),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在读,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