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传神论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

浅谈顾恺之的“传神论”作者:文琦琪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在此我仅以自己的认识浅析“传神写照”这个命题的提出和背景。

“传神写照”中“神”的内涵,以及“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地位及发展。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写照”;形神论;神;眼睛;绘画美学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著,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

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

在这个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

(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著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

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

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

《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

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

《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

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

顾恺之传神论

顾恺之传神论

顾恺之顾恺之,字长康,国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评论家和留有画迹的画家,提出“传神论”。

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一)顾恺之在人物画上的成就“传神论”主要是关于人物画和肖像画方面的, 要求不仅要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更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感情。

“传神论”加强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后经历代艺术家承续推演,逐渐突破了人物画范畴,广泛渗透到山水画理论中,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审美追求,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阿睹传神”对人物神情的把握是达到传神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关键的手法在于晤对神通。

在他看来眼睛是传神的一个关键部位,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画面人物间不能手揖眼视,面前无所对。

经晤对神通处理,画面形象之间产生了空间位置关系也产生了自身的相互制约,整个画面成为可供欣赏者神游其中的境界。

2、“以形写神”他认为神应与形为依据,注意形体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其中有一定可寻的规律。

如画裴楷像时,其面颊加三豪,使之形象顿生神采。

3、“环境衬托”典型人物需与典型环境相结合,以景衬托人物的思想情感。

如画谢鲲像时,将其画于川岩之中,以表意趣。

4、“迁想妙得”画员把自己的情思迁入绘画中,神与物游,浸润于对象。

充分抓住对象特征,深入揣摩对象的思想情感,是为“迁想”,经分析归纳得到艺术构思,是为“妙得”。

迁想妙得的过程,亦创造形象与激发思维活动的过程。

5、如《列女仁智图》把形与神的关系转换为风与骨的关系,突出了线群的表现功能。

通过对形骸骨节结构的准确描绘和人物的形体动态来展现人物的风骨。

画中,顾恺之用了大小相同、首位一致、略显圆弧形、刚劲凝重的铁线描以平行或互相包抄的形式组成密集有序的线群。

使之围绕人物的造型结构层层相包相绕,形成一个有确定趋向的整体,产生一种风动的视觉效果。

在处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性格神态时,讲究晤对神通。

顾恺之的“传神论”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影响

顾恺之的“传神论”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也普遍认为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其实就是顾恺之所讲的传神是在顾恺之传神论的基础上生发而来但谢赫之所以用气韵代替神是因为气韵说比传神论更全面更具体传神以眼睛为重点气韵则指包括眼睛在内的整个人体所显露出的神情和风姿
第2卷 第 4 4 期
20 09年 4 月
乐 山师 范学 院学 报
Ju o m ̄ o eh nT a h  ̄ C l g f sa ece L ol e e
二、 传神论与 山水 画理论 的 初步结合
顾恺 之的“ 传神论” 对人物画创作 实践 的理论总结 , 是
魏晋 以后 , 随着绘画 的发展 , 画科逐 渐趋 于独 立 ,传 神 各 “
论” 开始进入到了山水画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在顾恺之
“ 神论” 传 如此 重要 , 我们应 该如何去理 解 呢?笔 者以
为应 当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
“ 与“ 关 系的论述 。 国时期 的思想家韩非则从审美 形” 神” 战
首先 , 该正确理解顾恺之 “ 应 传神论 ” 神 ” 中“ 的具体含
收 稿 日期 :0 8 0 —1 20— 5 9
作为 国粹 的中国绘 画是 以我 国人文 环境为背景 , 中 是
华 民族传统 文化精 神滋养 下的一门独特 的艺术形式 。综观
和艺术创作 的角度提 出了画“ 犬马最难 ” “ ,鬼魅 最易” 的主
张 。到了汉 代 , 刘安在 《 淮南子》 一书 中对 “ ” 神” 形 与“ 的关
系有 了更 明确 的把握 , 他说 :夫 形者 , “ 神之 舍也 ; 者 , 气 神


前所未有 的高度 。“ 传神论 ” 是顾恺之绘 画理论 的核 心 , 也 是一套完整 的理论体 系 , 它不仅作 为中国画创作 和品评 的 标 准而存在 ,并且其 中还 阐发 了相应 的技 法要求 。“ 传神

论顾恺之传神论

论顾恺之传神论

(三).唐代 孙过庭 书法家 《书谱》
他在论及王羲之的书法时说他“岂唯会 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和。”就是说王羲 之在书法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 笔墨与感情,形与神的统一。
• “传神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不仅波及到今 天,将来也不会消退,达到“传神”是一个好画家 毕生所追求的。传神才是更真实的写照形似只是皮 相而已。
列女仁智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1)
洛神赋图(局部2)
四. 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影响
(一)南齐 谢赫 《古品画论》
六法论: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二).东晋 宗炳 《画山水序》
“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人影迹”
山川之神,本无端绪,让人难以把握,它 寓于山川的形内而感通于所绘之景,这样 神就进人了山水画之中。
(二)以形写神说
顾恺之还非常注意形体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并发现 其中有一定可寻的规律。为此,顾恺之在《论画》 和《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了“以形写神”主张, 并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三)环境衬托说
他认为典型人物需要与典型环境相结合,以景物衬托 人物,用环境衬托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果不是这样, 就违背了以形写神,传神也达不到了。处理不好这个 问题,那是大毛病,处理得好的话,是个小毛病,不能 不明白这个道理。
谢谢观看
二.“传神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老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庄子
三.传神论的主要论点
(一)阿堵传神说
顾恺之在“传神论”这一理论的实践中,对人物神 情的把握是达到传神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这一手 段关键的手法在于他所总结出的“阿堵传神”。在 这一总结中,说明了眼睛是达到传神的一个关键部 位,他当年绘画的时候没有画眼睛,就觉得绘画可 能会功亏一篑。他说:“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 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这样处理既 能够达到美的效果也可以达到传神的境界。

论顾恺之“传神观”的美学思想

论顾恺之“传神观”的美学思想

论顾恺之“传神观”的美学思想作者:卢莉华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6期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观在中国绘画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传神观主要谈及对于眼神、形体和环境关系的把握。

他认为想要使人物传神,首先,必须注重眼睛的描绘以及对于描绘对象特有动作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表现人物的突出特征。

其次,在环境方面还要注重人物与人物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做好这几点,人物画才能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观;美学思想《世说新语·巧艺》里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

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①顾恺之在这里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即“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正所谓,人的眼睛是人的灵魂之窗,人物画中眼睛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物的形象,眼睛是最能够反映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的。

因此,顾恺之十分注重酝酿感情,揣摩人物的神态,直至熟记于心,一气呵成,从而点明了人物眼神所传达的神韵。

这样画出的人物自然就精妙传神、栩栩如生,例如顾恺之在其代表作《列女仁智图》中并未过多地刻画故事情节,而是注重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

在这幅作品中,顾恺之打破了过去死板的人物画传统,没有“观念化”的表现手法,而是对十几位女性的形貌、神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生动,人物的神态和姿态的刻画可谓浑然天成。

顾恺之还认为,想要使得艺术形象“传神”,还应注意对角色特有动作和意味的把握。

“言谈举止”和“姿态动作”是体现人物内在的一种方法。

因此,画家只有善于把握最丰富的表现瞬间,才能获得“悟对通神”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作为主角,其始终愁眉不展的神情、忧伤的目光、无力的双手,与当时的歌舞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将韩熙载的志向和野心表现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人物情操和心境的完美融合。

此外,顾恺之的传神观在后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例如晚唐时期的周昉,他擅长用细部描写来表现仕女们丰富的内心。

顾恺之“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顾恺之“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顾恺之“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作者:张钰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顾恺之的“传神论”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顾恺之非常重视对形体的把握,即是他所说的“美丽之形”;二是在形体之上,通过画眼睛来“传神写照”,传达神韵;三者,顾恺之还强调充分调动主观审美想象(迁想妙得),使得所绘人物具备辨识性和自身特点,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他注重人物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强调以景托人。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论”;绘画中图分类号: 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45-02一、概述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绘画美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二者兼而有之的顾恺之,他最著名的绘画理论观点就是“传神论”。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擅诗赋、书法,尤善绘事,时人称之三绝,画绝、文绝、痴绝。

顾恺之有画圣之称,与同时代的张僧繇、陆探微合称“六朝三杰”,著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提到顾恺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绘画名作《洛神赋图》,从留存下来的理论著作,我们不难看出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传神”理论。

顾氏的传神理论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顾恺之非常重视对形体的把握,即他所说的“美丽之形”;二是在形体之上,通过画眼睛来“传神写照”,传达神韵;三者,顾恺之还强调充分调动主观审美想象(迁想妙得),使得所绘人物具备辨识性和自身特点,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他注重人物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强调以景托人。

二、“美丽之形”顾恺之在《论画》里讲:“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并贵。

”这里顾恺之表现出他唯美主义的情怀,在他看来,世界上美丽的事物是珍贵的稀有资源,作为艺术家,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同时还要将其加工成美的艺术形象,反映到绘画作品上。

论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

论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

论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受时代的影响,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理论,“形”与“神”这一核心问题贯穿了中国画论的整个发展过程,经由历代画论家的发展,最终演变为当代画家齐白石所提出“似与不似”的理论。

标签:传神写照;顾恺之;形;神“传神写照”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绘画思想。

这一思想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并对当时乃至后世的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一、“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与背景《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1]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这一重要的绘画思想。

这与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战乱时期,但其间的文学艺术却奇迹般的飞速发展,真正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因为动乱社会与艰难人生等客观现实造成了知識分子思想上的普遍消极,佛教的迅速蔓延,老、庄哲学的渐次盛行,使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学逐渐被玄学所代替。

据《文心雕龙》记载:“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元论。

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涂矣。

”[2]玄论之风大盛,清谈玄理之风日浓。

同时,由于当时的统治者残酷镇压异己,新兴士人不敢妄谈朝政,只得转而品评人的形貌、容止及风神才情。

再加上六朝时的绘画以人物为主,重视人物的精神才貌成为时代的主流。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遍应运而生。

二、绘画中的“形”与“神”探源“传神写照”中的“神”是指人的风神,即描绘对象的内在个性和气质;“照”指描绘对象的外在形体和形象。

“传神写照”传达的实质是绘画中的“形”与“神”即形体和精神的相互关系。

这是中国传统画论的精髓。

汉代以前,中国绘画以“写形”为主,自魏晋南北朝始,进入了以“传神”为表现核心的阶段并延续至今。

需要指出的是,顾恺之重“神”但轻“形”,恰恰相反,他主张“以形写神”。

他在《魏晋盛流画赞》中强调:“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就会“神气与之俱变矣”[3]。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及其认识-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 引言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顾恺之的传神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翻开任何一部中国绘画理论专着,都可以感受到传神论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神论在我国美学理论家的剖析下,一点一点以系统的完善的面貌见于世人,像在周积寅的《中国画论辑要》中便把顾恺之的传神论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1 顾恺之传神写照思想的提出及背景谈及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提出的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回归到魏晋南北朝那个充满个性和人性自觉的年代,亦是文化艺术自觉的时代.在这个思想开放, 的年代,究竟充斥着何种思想,怎样一种氛围,促使顾恺之会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一理论.(1)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理论的着述为传神写照这一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意识上的准备.追溯战国到汉代这段哲学史,会发现有很多哲学家都曾经致力于研究形和神的关系.汉代的《淮南子》对形与神的关系有好多的论述,这些都与书画理论的形神关系问题密切相关.《淮南子原道训》有记录:夫形者生之合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这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整体用四分法加以分析,出现了形、生、气、神.其中神者生之制,就是指由神来制约生命活动《.淮南子》此种论断在那个时代着眼点虽然不在于绘画,而是养生之道,但把其所用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灵活的运用到书画创作的形神关系上来,就极具有价值.书画的形象的创造,要由神来掌控形,神采为上,但是神采的存在又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形的创造和存在.而形又必须有生(生机、生命),必须贯以气(生气、气势、气力、气韵).如果形、生、气、神四者,其中有一个不存在了,其他三个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于有可能不存在.透过这种论析,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命题迟早会产生和确立的.(2)魏晋玄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魏晋玄学发展至东晋,辨明哲理的清淡之行.对人物的才情风貌、言谈的超尘绝俗的美是极其讲求的,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美的追求,给人一种只可欣赏而无法用言语道明的感觉.就像《魏晋胜流画赞》里写道: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是因为道教、玄学经常使用得鱼忘筌来形容得意忘形或得意忘象,反映了形而上的思考.超言忘象而追求意的理论.而生与神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中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荃生也就是传神.在这里,毫无疑问顾恺之通过魏晋玄学的观点,说明绘画不应拘泥于形似形象,根本目的在于写神传神.(3)魏晋风度对顾恺之形神论的影响.六朝的绘画以人物为主.在玄风大振中,人们的思想也难免随之变化,于是乎出现了品评人物时将重神而轻型的思想贯穿.魏晋时期士大夫之间多重视人的精神面貌,只要高逸,形骸是可以忽视的.于是,一种新的美学标准便成立了.王弼的《周易略例* 明象》云:故立象尽意,而像可忘也,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言论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美学标准作了强有力的后盾.说到这里我的大脑不禁浮现出了许多顾恺之作画的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顾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的故事.在画裴叔则时,顾将特征的表现锁定在了面部,遂加上了三毛.通过这原本子虚乌有的三毛,就将裴非凡的见识表露的淋漓尽致.这里顾恺之的创作思想和王弼的言论竟是如此出奇的一致啊!2 对传神写照中神的理解提到传神写照无疑神是重中之重了.这里所讲的神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是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是一种具备审美意义的人的精神,是人性本质的一种呈现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品格.顾恺之对神的理解充分表露在他的作品中,脍炙人口的有: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缺少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晋书* 顾恺之转》)此画论大意应为顾每画一幅人物画,往往好几年不点睛,有人问这是为什么,他回答: 的人物在姿态的美丑方面本来并不缺少什么,不过传神写照正在这里(指眼睛).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神的基本含义是眼神,眼睛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具有和鉴一样的特点,正如达芬奇的名言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归其一点就在于虽然眼睛也是有形的一个物,但这个物不同其他,它有清、虚的特点,不是呆板而无生命.所以,眼睛可以通达道德,体现神.值得一提的是顾恺之虽然强调传神的重要性,但他并不忽略,更不形的作用.传神写照的基础还是在于写照,只有恰如其分的写照才能达到传神的要求.正如顾氏有云:若长短、刚柔、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可见神气必须通过外形表现出来,外形必须寄寓着神气在它里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后才能表现出它的生动性和真实感.3 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发展传神论在绘画中的影响是深远的,自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一出,后人对它的认同及发展可谓异彩纷呈.最为有名的三大论述莫过于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和顾的传神写照既是一脉相承的,是传神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朝,清四僧的着名代表石涛提出了不似之似的美学原则,亦在强调传神.这些美学理论经齐白石大师后遂演变成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此我截取了我国绘画美学发展家最为熟知的三大论述来展现传神写照的发展.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讲做到了从古至今,即从南齐到清初再到时期.若要细数传神写照的发展与衍变那就有太多的着录可寻了,像六朝宋宗炳和王微、五代着名山水画家荆浩、宋代的苏轼等在这方面都有颇多的笔墨记载.传神论的发展不仅遍及了中国画的各个领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它的触角还延伸到了我国传统的世界艺术上独一无二的书法创作中去了.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就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笔墨与情感,形与神的统一.4 结语传神论这个在绘画美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汇集了中国绘画的全部精神,成了艺术家进行创作和理论家品评画作时至高无上的理论指导.因而系统地掌握传神论有助于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艺术思想.参考文献:[1] 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杨成寅. 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M].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3] 俞剑华,等. 顾恺之研究资料[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4]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M]. 齐鲁书社,19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恺之的传神论对中国的影响?
一、传神论的提出及含义
(1)所谓“神”,是指对象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神死而神散,人的生命精神衰竭了,其外在形貌也随之腐朽。

相对于形体外貌来说,神贵于形。

顾恺之在指出,人物画艺术的关键在“传神”,而外形、动作、服饰、用笔等等皆是为了达到或有助于“传神”而进行;
(2)顾惜之非常重视对形体的把握,即他所说的“美丽之形”,第二是在形体之上,通过画眼睛来“传神照”,传达神韵三者,他还强调充分调动主观审美想象,使得所绘人物具备辨识性和自身特点,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最后,他注重人物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氛围的营造,强调以景托人。

二、影响
(1)对中国画的影响:传神思想不仅构成了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构成了中国古代书画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他的理论思想和美学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绘画发展,追求神韵和内在美成为中国审美品格的重要基点,也成为衡量和评价中国绘画艺术重要的品评标准;
(2)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如苏轼所言:“书必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成为书也。

”要具有生命,神居首位,非有“神”而不可,有自然天公美时,也要传达出对象神韵得同时传出作者之神,才能形成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
(3)对艺术家的影响:顾恺之的传神论,让他们明白:艺术只能成立于第二形体之中。

“以形写神”就是以第一形体写第二形体而第二形体才是实质、是目的、是一名艺术家应当去追求去实践的;
(4)消极影响:过于把神强调高于形的位置,抛开形而谈神,驱使一些画家在创作中有意无意地使神、形不能统一,限制了一些画家的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