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合集下载

第4、第5章:微生物学复习题

第4、第5章:微生物学复习题

第4、第5章:微生物学复习题《微生物学》复习题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一、名词解释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碳氮比;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二、填空题1、微生物的营养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六大类。

2、营养物质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微生物细胞膜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

3、化能自养微生物以为能源,以为碳源,如属于此类微生物。

4、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基本碳源是,能源是,其代表微生物是________和_______等。

5、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的、、及等方面。

6、液体培养基适用于以及的研究。

7、半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及等。

8、琼脂是配制培养基时常用的凝固剂,它的熔点是_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

9、高氏1号培养基常用于培养;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常用于培养;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常用于培养。

10、培养基的主要理化指标通常有、、和等。

三、判断题(在括号中写上“√”或“×”以表示“对”或“错”)1、培养自养细菌的培养基中至少应有一种有机物。

()2、异养型微生物都不能利用无机碳源。

()3、碳源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很重要的,它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也是提供能源的物质。

()4、在微生物学实验室中,蛋白胨、牛肉膏和酵母膏是最常用的有机氮源。

()5、在固体培养基中,琼脂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之一。

()6、需要消耗能量的营养物质运输方式是促进扩散。

()7、按照所需要的碳源、能源不同,可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8、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对配制任何微生物培养基时都是缺一不可的。

()9、培养基配制好后,在室温下放置半天后再灭菌是不会有不良影响的。

()10、EMB培养基是一种用于分离大肠杆菌的选择培养基。

微生物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安徽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安徽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哪种微生物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A:病毒 B:立克次体 C:支原体 D:细菌答案:病毒2.仅含有一类核酸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 B:病毒 C:细菌 D:真菌答案:病毒3.第一位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A:Robert Koch B:Pasteur C:LeewenhoekD:Lister 答案:Leewenhoek4.首次发现结核分枝杆菌的人:()A:Robert Koch B:Leewenhoek C:ListerrD:Pasteur 答案:Robert Koch5.被称为沙眼衣原体之父的是:()A:余贺 B:汤飞凡 C:谢少文 D:伍连德答案:汤飞凡第二章测试1.杀灭物体上微生物最彻底的方法称为:()A:过滤除菌 B:灭菌 C:防腐 D:消毒答案:灭菌2.被污染的血清、毒素采用哪种方法处理:()A:干烤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滤过除菌答案:滤过除菌3.外科手术敷料采用哪种方法处理:()A:滤过除菌 B:干烤法 C:巴氏消毒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答案:高压蒸汽灭菌法4.牛乳、酒类常采用哪种方法处理:()A:滤过除菌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巴氏消毒法 D:干烤法答案:巴氏消毒法5.关于紫外线杀菌不正确的是()A:紫外线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 B: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害; C:紫外线损伤细菌DNA构型; D:紫外线杀菌与波长有关;答案: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害;第三章测试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组分:()A:肽聚糖 B:外膜 C:脂多糖 D:磷壁酸答案:磷壁酸2.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A:线粒体 B:中介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答案:核糖体3.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A:芽孢 B:菌毛 C:鞭毛 D:荚膜答案:芽孢4.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A:水解细胞壁磷壁酸 B:破坏细菌外膜结构 C:抑制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的合成 D:溶解细胞膜答案:抑制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的合成5.关于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不正确的叙述是()A: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B:含有磷壁酸 C:含有大量脂多糖 D:对青霉素敏感答案:含有大量脂多糖第四章测试1.不属于细菌代谢产物的是:()A:细菌素 B:抗毒素 C:抗生素 D:外毒素答案:抗毒素2.病原菌大多数属于:()A:微需氧菌 B:专性需氧菌 C:兼性厌氧菌 D:专性厌氧菌答案:兼性厌氧菌3.观察细菌动力最常用的培养基是:()A:血琼脂培养基 B:固体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 D:液体培养基答案:半固体培养基4.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为:()A:7.2-7.6 B:5.2-7.1 C:3.2-5.2 D:7.7-8.8 答案:7.2-7.65.多数细菌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代时)为()A:30-40分钟 B:2小时 C:20-30分钟 D:1小时答案:20-30分钟第五章测试1.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A:质粒 B:胞质颗粒 C:菌毛 D:异染颗粒答案:质粒2.卡介苗的变异属于:()A:毒力变异 B:形态结构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抗原变异答案:毒力变异3.L型细菌属于:()A:菌落变异 B:形态结构变异 C:毒力变异 D:耐药性变异答案:形态结构变异4.噬菌体在分类上属于:()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真菌答案:病毒5.编码性菌毛的质粒是()A:K质粒 B:Col质粒 C:Vi质粒 D:F质粒答案:F质粒第六章测试1.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A:脂多糖 B:蛋白质 C:荚膜多糖 D:肽聚糖答案:脂多糖2.类毒素是经甲醛处理后的:()A:脱毒外毒素,并保留抗原性质 B:内毒素 C:脱毒外毒素,并失去抗原性质 D:抗毒素答案:脱毒外毒素,并保留抗原性质3.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A:血液 B:肝脏 C:上呼吸道 D:肾脏答案:上呼吸道4.内毒素的毒性成分是:()A:脂质A B:脂蛋白 C:特异性多糖 D:核心多糖答案:脂质A5.关于外毒素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A: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B:耐热,不容易破坏 C: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D: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答案:耐热,不容易破坏第七章测试1.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A:分解甘露醇 B: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C: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D:产生耐热核酸酶答案:胆汁溶解试验阳性2.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是:()A:专性需氧 B:耐盐性强, 可在含10%~1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 C:均能产生金黄色色素 D:营养要求高 ,必须在血平板上才能生长答案:耐盐性强, 可在含10%~1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3.SPA在致病中的作用是:()A: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是一种毒素 C:因其有抗原性 D: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答案: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因素是:()A:杀白细胞素 B:血浆凝固酶 C:溶血毒素 D:肠毒素答案:肠毒素5.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的微生物是()A:回归热螺旋体 B:肺炎球菌 C:衣原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金黄色葡萄球菌第八章测试1.可增强链球菌扩散能力的致病物质是:()A:多糖蛋白 B:透明质酸酶 C:M蛋白 D:红疹毒素答案:透明质酸酶2.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试验原理是:()A:凝集溶解反应 B: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 C:溶血反应 D:血凝抑制反应答案: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3.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A:产褥热 B:猩红热 C:波状热D:风湿热答案:风湿热4.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链球菌分20个群 ,对人致病的90%属于:()A:D群B:A群 C:C群 D:B群答案:A群5.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的抗生素是()A:链霉素 B:红霉素 C:青霉素D:灭滴灵答案:青霉素第九章测试1.关于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是:()A: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增菌培养基 B:在霍乱病人粪便悬滴标本中可见“穿梭运动”现象 C:霍乱弧菌耐酸不耐碱 D:革兰染色阴性答案:霍乱弧菌耐酸不耐碱2.霍乱肠毒素:()A: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B:为耐热外毒素 C:为不耐热内毒素 D:致泻毒性不强答案: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3.可用作霍乱弧菌运输保存的培养基为:()A:碱性蛋白胨水 B:LB培养基 C:血平板 D:SS琼脂答案:碱性蛋白胨水4.一男性病人,43岁,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1天。

微生物课后习题题目及答案

微生物课后习题题目及答案

微⽣物课后习题题⽬及答案微⽣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绪论1.什么是微⽣物和微⽣物学答:微⽣物是指⾁眼难以看清的微⼩⽣物,包括病毒,亚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动物。

微⽣物学指研究微⽣物在⼀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理⽣化,遗传变异,基因和基因组以及微⽣物的进化,分类,⽣态等⽣命活动规律以及其应⽤的⼀门学科。

2.微⽣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个体⼩,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3.为什么说微⽣物与⼈类的关系⾮常重要并不能被其他⽣物所代替答:微⽣物给⼈类带来了巨⼤的利益,也涉及到⼈类的⽣存。

许多重要产品如⾯包,奶酪,抗⽣素,疫苗,维⽣素和酶的⽣产离不开微⽣物,同时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是⼈类⽣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但它也给⼈类带来许多灾难,许多疾病及⾷品腐败等也是由微⽣物引起的。

4.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物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答:虎克:利⽤⾃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物世界巴斯德:a.彻底否定了“⾃然发⽣”学说b.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次制成狂⽝病疫苗,进⾏预防接种c.证实发酵是由微⽣物引起的d.创⽴巴斯德消毒法柯赫:a.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证实肺结核的病原菌c.提出柯赫原则d.创⽴了分离纯化微⽣物的技术等5.简述微⽣物学在⽣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根据你的观点描述发展前景答:a.20世纪40年代,随着⽣物学的发展,许多⽣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是微⽣物这样⼀种简单⽽⼜具有完整⽣命活动的⼩⽣物成了⽣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物学被推到⽣命科学发展的前沿,获得迅速发展,为声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b.未来微⽣物学更加绚丽多彩,多学科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和扩展将使微⽣物的基础研究及其应⽤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局⾯第⼆章微⽣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为什么要进⾏微⽣物的分离纯化?什么叫⽆菌技术?因为在天然条件下,所采集的⽤于培养的材料中,多种微⽣物呈共⽣关系,⽽⼀般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重复的结果,故需进⾏微⽣物的分离纯化。

微生物课后习题

微生物课后习题

(二)微生物的5个共同特点(小、多、快、强、广)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种类多,分布广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一、何为无菌技术?试列举属于无菌技术X围的具体实验操作环节与注意事项。

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与培养纯培养物是,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二.哪些固体培养基分离技术可以被用来获得目的微生物的纯培养?它们的适用X围与特点如何?(总结)1. 涂布平板法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是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

2. 稀释倒平板法稀释: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倒平板: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培养: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

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

3.平板划线法:操作简单,多用于已有纯培养的确定和再次分离。

4. 稀释摇管法:稀释倒平板的一种变通形式,但由于菌落形式在琼脂柱的中间观察和挑取困难三、在何种情况下,你会选择使用液体分离法或单孢子(细胞)分离法来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自己总结)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若稀释后同一梯度的平行试管中大多数(>95%)没有,那么有微生物的可能是纯培养,否则可能性下降。

单细胞(孢子)分离:采取显微镜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货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叫单细胞分离法,适合较大的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较易。

初级检验士考试(微生物学检验)练习题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初级检验士考试(微生物学检验)练习题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五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一、A1
1、血清学分型主要用于鉴定
A、属间血清型
B、种间血清型
C、种内血清型
D、属内血清型
E、科内血清型
2、下面有关原核生物说法错误的是
A、无核膜
B、只有拟核
C、有完整的细胞器
D、基本成分肽聚糖
E、二分裂
3、下面有关细菌的命名说法错误的是
A、细菌种的命名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
B、中文译名的属名放在前面
C、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D、前一字为属名
E、后一字为种名
4、细菌分类等级的科和属之间可以添加的等级为
A、亚门
B、亚属
C、族
D、目
E、亚纲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分型是一个细菌种内不同的血清型。

【答疑编号100031169】
2、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答疑编号100031167】
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国际上一个细菌种的科学命名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前一字为属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后一字为种名,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印刷时用斜体字。

中文译名则是以种名放在前面,属名放在后面。

因此B选项的说法错误。

【答疑编号100031165】
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原核生物界,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有时在两个相邻等级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亚种,科和属之间还可添加族。

【答疑编号100031161】。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第一章一.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有哪些特点?答:类群:1.真核细胞型;2.原核细胞型: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式体;3.非细胞型:病毒。

特点:1.体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二.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答:研究领域有制药、治理环境污染等,微生物的基因科学,微生物病毒学,现代微生物学已发展出很多的分支学科,如病毒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应用微生物(生物农药,浸矿微生物等),病源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海洋微生物,古细菌等,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的遗传背景,市场化应用等,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用菌的生产、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等。

三.简述微生物与制药工程的关系。

答:1.人类除机械损伤外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造成的2.微生物又是人用来防治疾病的常用方法3.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来源很多4.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相当多样,可用于生物制药5.微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涉及人、微生物、植物的协同进化6.遗传学与生态学名词对照:古菌域:Archae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古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细菌域:bacteri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细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真核生物域:Eukary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真核生物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所有形态体积微小的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第二章一.比较下列各队名词①.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无染色体,其细胞核为拟核,细胞内么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大多为单细胞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有明显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核糖体为80S型。

②.真细菌与古菌:相同点: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

人教版生物 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病毒 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生物 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病毒 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1. 下面是三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类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B.丙生物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C.乙和丙生物都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D.三种生物的繁殖方式完全一样2. 下列是四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大肠杆菌噬菌体,它的细胞结构简单B.乙是毛霉,其营养菌丝用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C.丙是青霉,人类利用它提取了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D.丁是细菌,该细菌有荚膜和鞭毛,靠芽孢繁殖后代3. 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包括()①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可制成疫苗②利用噬菌体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③利用病毒繁殖快的特点生产胰岛素④病毒的代谢产物可以制成抗生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是一种动物病毒B.青霉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C.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蘑菇不同D.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5. “双十二”刚过,包裹量激增,为防止“物传人”引发新冠疫情,在收取包裹时,可用75%的酒精对包裹外包装进行消杀,随后拿回家等待半小时再拆包裹。

下列关于新冠病毒说法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有细胞结构B.新冠病毒会生长、繁殖C.新冠病毒不会变异D.新冠病毒生活不需要营养物质6.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结构是()A.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壁B.草履虫体内的叶绿体C.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D.黄瓜表层果肉细胞的叶绿体7. 如下图是几种微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它们均为单细胞生物B.图中③与⑤在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是没有叶绿体C.②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生活,④⑤则能够进行自养型生活D.酿酒时要常开盖,以保证③的活性,有利于酒精的形成8. 下图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①B.②C.③D.④9.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引起的病斑不同,如图甲。

将TMV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分离,并分别单独感染健康烟叶,结构如图乙。

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

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

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涉及到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对于学习微生物学的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参考答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的概述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细胞结构、生活方式和遗传物质等特征进行分类。

3. 微生物的重要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细菌的结构: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核酸等结构。

2. 细菌的功能:细菌具有多样的功能,如合成蛋白质、分解有机物、产生抗生素等。

3. 真菌的结构:真菌包括菌丝、孢子、菌核和菌盖等结构。

4. 真菌的功能: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酶、参与土壤生态系统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包括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分裂等过程。

2. 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台期和死亡期等阶段。

第四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式发生遗传变异。

3. 微生物的遗传传递: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进行传递。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与生态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多种类型。

2.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参与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等功能。

3. 微生物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可以形成微生态系统,如肠道微生态系统、土壤微生态系统等。

第六章:微生物与人类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参与人体免疫、引起疾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陈代谢:是生物维持生命的动力源泉,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有机大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一般以ATP形式存在)和还原力(一般以[H]表示)的作用。

合成代谢:又称同化作用,是指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是:1、代谢旺盛;2、谢极为多样化;3、代谢的严格调节和灵活性。

生物氧化: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微生物产能代谢可归纳为两类途径和三种形式:发酵、呼吸;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发酵:广义的发酵: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方式。

狭义的发酵:指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未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糖酵解: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以1分子葡萄糖为起始底物,经历10步反应,产生2分子ATP,同时生成2分子NADH2和2分子丙酮酸。

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EMP途径生理功能:供应ATP能量和NADH2还原力;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又称磷酸戊糖途径或支路,是循环途径。

葡萄糖未经EMP途径和TCA 途径而彻底氧化,由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循环一次用去1分子葡萄糖,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5-磷酸核糖可以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进一步合成核酸,5-磷酸核糖也是合成辅酶[NADP,FAD和CoA]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前提;HMP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羟化酶催化下固定CO2,这对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菌有重要意义;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2)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

3-磷酸甘油醛随后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

1分子葡萄糖经ED 途径最后产生2分子丙酮酸,以及净得各1分子的ATP、NADPH2和NADH2。

ED途径特点:1、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是有别于其他途径的特征性反应2、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ED途径特有的酶3、ED途径中最终产物,即2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1分子是由KDPG直接裂解产生,另1分子是由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获得。

4、1mol葡萄糖经ED途径只产生1molATP,从产能效率而言,ED 途径不如EMP 途径。

细菌酒精发酵:ED途径产生丙酮酸对于运动发酵单细胞菌这类微好氧菌来说,可脱羧成乙醛,乙醛又可以被NADH2还原成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WD途径:WD途径中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所以又称磷酸解酮酶途径。

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叫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叫HK 途径。

PK途径:肠膜明串珠菌,PK途径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途径中关键反应5-磷酸木酮糖裂解为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催化反应的酶是磷酸戊糖解酮酶,乙酰磷酸进一步生成乙酸,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乳酸。

1分子葡萄糖生成乳酸、乙醇、CO2、ATP和NADH+H+各1分子。

HK途径:两歧双歧杆菌是利用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酸和乳酸的。

这条途径中,1分子6-磷酸果糖由磷酸己糖解酮酶催化裂解为4-磷酸赤藓糖和乙酰磷酸;另1分子6-磷酸果糖则与4-磷酸赤藓糖反应生成2分子磷酸戊糖。

其中1分子5-磷酸核糖在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催化下分解成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

1分子葡萄糖经磷酸己糖解酮酶途径生成1分子乳酸、1.5分子乙酸和2.5分子ATP。

Stickland反应:以一种氨基酸作氢供体,另一种氨基酸作为氢受体进行生物氧化并获得能量的独特产能方式。

Stickland反应是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其产能效率相对较低,1分子氨基酸仅产1分子ATP。

发酵途径中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ATP的形成直接由一个代谢中间产物上的高能磷酸基团转移到ADP分子上的作用。

酵母菌的发酵:I型发酵:即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又称同型乙醇发酵,发酵产物只有乙醇一种。

酵母菌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生成2分子终端产物丙酮酸,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使NADH2氧化生成NAD+,同时乙醛被还原生成乙醇。

II型发酵: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亚硫酸氢钠可与乙醛反应,生成难容的磺化羟基乙醛,该化合物失去了作为受氢体使NADH2脱氢并氧化的性能,而不形成乙醇,转而使磷酸二羟基丙酮替代乙醛作为受氢体,生成α-磷酸甘油,α-磷酸甘油进一步水解脱磷酸生成甘油。

III型发酵: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丙酮酸后,脱羧生成乙醛,如处于弱碱性环境条件下,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积累,2个乙醛分子间发生歧化反应,1分子乙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乙醇,另1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乙酸。

而磷酸二羟丙酮作为NADH2的氢受体,使NAD+再生,产物为乙醇、乙酸和甘油。

歧化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一种元素变价,且一部分化合价升高,一部分化合价降低.氯气和水反应就是典型的歧化反应.归中反应可以说与歧化反应刚好到过来,是只有一种元素变价,且部分元素化合价降低,部分升高,最终化合价在反应物中该元素化合价之间硫化氢和浓硫酸就是典型的归中反应:-2价和+6价的S归中生成0价的硫单质和+4价二氧化硫气体.细菌乙醇发酵:运动发酵单细胞菌和厌氧发酵单细胞菌利用ED途径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最后生成乙醇。

一些生长在极端酸性条件下的严格厌氧菌,胃八叠球菌和肠杆菌是利用EMP 途径进行乙醇发酵。

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是指1分子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2分子丙酮酸,而后2分子丙酮酸被2分子NADH2全部还原成2分子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发酵后产生乳酸、乙醇(或乙酸)和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由于缺乏EMP途径中的醛缩酶和异构酶,因而只能依赖HMP(或WD)途径分解葡萄糖。

葡萄糖分解成2-磷酸木酮糖,由磷酸戊糖解酮酶催化裂解成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乙酰磷酸经两次还原称为乙醇,3-磷酸甘油醛经丙酮酸转化为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只净产生1分子ATP,比同型乳酸发酵细菌产能低。

混合酸发酵:某些肠杆菌能通过发酵将EMP途径产生的丙酮酸转变成琥珀酸、乳酸、甲酸、乙醇、乙酸、H2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由于该代谢产物中有多种有机酸。

2,3-丁二醇发酵:肠杆菌、沙雷氏菌属和欧文氏菌属中的一些细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大量2,3-丁二醇和少量的乳酸、乙醇、H2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

EMP 途径产生的丙酮酸通过缩合与脱羧两步反应产生乙酰甲基甲醇,然后进一步还原成2,3-丁二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ATP。

丁酸发酵:丁酸梭状芽孢杆菌能够发酵葡萄糖产生丁酸,该过程称为丁酸发酵。

EMP途径产生丙酮酸首先被脱去CO2生成乙酰-COA和H2,乙酰COA进一步生成乙酰磷酸,乙酰磷酸可与ADP反应生成ATP。

同时乙酰COA能够在缩合后逐步还原成丁酸。

丙酮-丁醇发酵丙酮丁醇梭菌在EMP途径基础上进行丙酮-丁醇发酵。

丙酮酸脱羧脱氢生成乙酰COA,2分子乙酰COA缩合成乙酰乙酰COA,其中一部分脱COA,脱羧生成丙酮;而另一部分先后经还原脱水,还原脱COA和第三次还原成丁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ATP。

呼吸或呼吸作用:微生物在降解第五十,释放出电子(氢)通过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最终传递给外源电子受体O2或氧化型化合物,从而生成H2O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以氧以外的外源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巴斯德效应:由于葡萄糖在有氧呼吸中产生的能量要比发酵中产生的多,所以在有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微生物终止厌氧发酵转向有氧呼吸,这种抑制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系统,在沿呼吸链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出能量并合成ATP,最终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能分解的有机物种类繁多,包括糖类、脂肪酸、氨基酸和许多醇类等。

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通过有氧呼吸彻底氧化为CO2和H20并产生38分子ATP。

有氧呼吸由三部分组成: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2分子ATP和2分子NADH2;丙酮酸氧化脱羧、脱氢并与COA结合生成2分子乙酰-COA和2分子ATP和2分子NADH2;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辅酶A 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生成四分子还原当量(NADH+H+和FADH2)和2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这一循环反应过程。

两用代谢途径:不仅是分解代谢产能,还是物质代谢枢纽,为很多重要物质的合成代谢提供碳架原料。

TCA循环,EMP和HMP途径都是重要的两用代谢途径。

中间代谢物的回补途径:是指补充两用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物的反应。

TCA 回补途径是乙醛酸循环,又称TCA循环支路。

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的按氧化还原势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氢(电子)传递体,其功能是把氢(电子)从低氧化还原的化合物处逐级传递到氧化还原势高的分子氧或其他无机、有机氧化物,并使它们还原。

复合体I:为NADH-Q还原酶,又称NADH脱氢酶。

FMN、CoQ、NAD均为NADH-Q 还原酶的辅酶。

此酶的作用是先与NADH结合并将NADH上的两个高势能电子转移到FMN辅酶上,使NADH氧化,并使FMN还原。

复合体II:琥珀酸-Q还原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的酶蛋白。

完整的酶还包括柠檬酸循环中使琥珀酸氧化为延胡索酸的琥珀酸脱氢酶。

FADH2为该酶的辅基。

在传递电子时,FADH2将电子传递给琥珀酸脱氢酶分子的铁-硫蛋白。

电子经过铁-硫蛋白又传递给CoQ从而进入了电子传递链。

复合体III:为细胞色素还原酶,又称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复合体或简称bc1。

除了极少数的专性厌氧微生物外,细胞色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

细胞色素还原酶通过接受和送走电子的方式传递高势能的电子。

复合体IV:为细胞色素氧化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又称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