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中的“他者”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现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现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它与传统文学相比,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在这个广阔的文学领域中,有许多杰出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代表性人物。

本文将介绍几位现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奇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百年孤独》,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展现了拉丁美洲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深深吸引了读者,被誉为拉丁美洲文学的里程碑。

二、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象征主义和荒诞主义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变形记》,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变形,探讨了人性的孤独和社会的异化。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考和令人不安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温斯顿·史密斯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创造的虚构人物,他是《1984》这部反乌托邦小说的主角。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下的恐怖统治和个人自由的丧失。

温斯顿·史密斯作为一个普通人,试图反抗政府的操纵和思想控制,但最终被迫屈服于体制。

《1984》通过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四、村上春树(Haruki Murakami)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幻想现实主义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渡边的成长和爱情经历,探讨了人生的迷茫和孤独。

《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世界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 欧洲文学1.1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哈姆雷特》(Hamle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麦克白》(Macbeth)1.2 雨果 (Victor Hugo)•《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巴黎圣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浮士德夫人》(Madame Bovary)1.3 契诃夫 (Anton Chekhov)•《三姐妹》(Three Sisters)•《樱桃园》(The Cherry Orchard)•《海鸥》(The Seagull)2. 美洲文学2.1 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ia Marquez) •《百年孤独》(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霍乱时期的爱情》(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秋天的风景》(Autumn of the Patriarch)2.2 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看不见城市》(Invisible Cities)•《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一个旅行者》(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我们的祖先》(Our Ancestors)2.3 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红字》(The Scarlet Letter)•《黑玫瑰与白玫瑰》(The Black Veil)•《纯白法妮的故事》(The Story of Fanny Farmer)3. 亚洲文学3.1 村上春树 (Haruki Murakami)•《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1Q84》•《追逐草原之风》(Dance Dance Dance)3.2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3.3 莫言 (Mo Yan)•《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以上仅是世界文学史中一小部分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每位作家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对生活、爱情、社会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创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主人公。

他的复仇行动和内心挣扎,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使他成为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2. 贾宝玉(《红楼梦》):曹雪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江南贵族后裔。

他的复杂性格、对美感的追求以及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使他成为中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形象之一。

3. 汤姆·索亚(《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的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他和好友哈克·费因的冒险故事,使他成为美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4. 伊丽莎白·班内特(《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一个独立思考、聪明机智的女性,她的性格和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使她成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形象之一。

5. 唐吉诃德(《唐吉诃德》):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说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幻想和不切实际的冒险行为,使他成为西班牙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1。

中国文学著作内容人物

中国文学著作内容人物

中国文学著作内容人物
中国文学著作内容涉及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些代表性的人物。

1. 古代文学中的人物: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家族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描绘了他们的冒险故事和修行历程。

《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武松等英雄人物,展现了他们的义气和对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2. 现代文学中的人物:
鲁迅的小说中常出现的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阿Q正传》中的阿Q,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老舍的作品中的人物,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茶馆》
中的王铁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余华的小说中的人物,如《活着》中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展现了个人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的命运起伏。

3. 当代文学中的人物:
莫言的小说中的人物,如《红高粱家族》中的杨二嫂、《蛙》中的蛙,呈现了中国农村的变革和人性的挣扎。

余秋雨的作品中的人物,如《文化苦旅》系列中的余秋雨自己,记录了他的成长和思考。

韩寒的小说中的人物,如《三重门》中的小二黑、《后会无期》中的阿北,描绘了年轻一代的迷茫和反叛。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例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
多样,每个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人物构建和表达方式。

这些人物形象
通过作者的笔触,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命运、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文学名人大全

文学名人大全

文学名人大全文学名人大全是一个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学界重要人物的综合性名单。

这些名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贡献和影响力在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下面是一些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他们的作品跨越了不同的时代、文化和文学流派。

1.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戏剧之王”。

他的作品包括了许多经典的悲剧、喜剧和历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等。

2. 丰子恺 (Feng Zikai, 1898-1975)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绘画和散文作品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以幽默、温情和深刻的洞察力为特点,深受读者喜爱。

3. 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 1854-1900)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爱尔兰的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以其机智幽默的言辞和对社会偏见的批判而闻名。

他的作品包括了《道林·格雷的画像》和《温夫人的扇子》等。

4. 约翰·史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1902-1968)约翰·史坦贝克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描写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和《鼠疫》等作品揭示了贫困、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5. 简·奥斯汀 (Jane Austen, 1775-1817)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其对爱情、婚姻和社会阶级的描写而闻名。

她的作品包括了《傲慢与偏见》、《爱玛》和《理智与情感》等,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

6. 弗兰兹·卡夫卡 (Franz Kafka, 1883-1924)弗兰兹·卡夫卡是捷克作家,以其复杂而令人困惑的故事而闻名。

他的作品《变形记》和《审判》揭示了现代生活的荒谬和个体面对无力感的挣扎。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汇总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汇总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之作家与作品汇总文学是人类创作的精神财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用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让人们享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下面是一些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1. 鲁迅: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闻名于世。

2.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创作了许多经典剧本,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宝”。

3. 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文学家,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罪与罚》、《白痴》、《地下室笔记》等,作品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性。

4. 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以其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和对战争与生活的描写而著名,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别为我哭泣》、《太阳照常升起》等。

5. 卡夫卡:奥地利作家,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有《变形记》、《城堡》、《审判》等,作品反映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6. 雨果:法国著名作家和政治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道主义精神。

7. 契诃夫:俄国作家,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钝感的心》、《河上的桥》、《杀人犯》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8. 塞万提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为《堂吉诃德》。

这部小说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善良却荒唐的骑士形象。

9. 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对中国文学界有着重要的贡献,尤其以其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而闻名于世。

10.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作家,代表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展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和迷失。

这只是一小部分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文学世界辽阔无垠,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文学带来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乐趣。

世界文学史上二十位伟大的作家,以及其代表作品

世界文学史上二十位伟大的作家,以及其代表作品

世界文学史上二十位伟大的作家,以及其代表作品(注:1、序号是为了方便阅读,不是排名。

2、小编只是写20位作家,肯定有些作家不能囊括。

)一、莎士比亚世界上伟大的作家那么多,而他,是文学的代名词。

代表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二、雨果法兰西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品:《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笑面人》《九三年》,以及诸多戏剧。

三、歌德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德国最伟大的作家。

代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托尔夸托·塔索》《克塞尼恩》四、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

(PS:他就是个传奇,小说、电视剧中经常用到的“刀下留人”这种桥段,他真实经历过。

)代表作品:《白夜》《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五、托尔斯泰世界文学史上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

(PS:他很伟大,不过却是小编唯一没有好感的伟大作家。

因为他一生都在攻击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连二流作家都不如……这就过分了。

)代表作品:《安娜卡列琳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六、塞万提斯毫无疑问,他是西班牙文学史最伟大的作家,《堂吉诃德》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品:《堂吉诃德》七、但丁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神曲》《新生》《论俗语》《牧歌》及《诗集》等著作。

八、狄更斯由记得《神秘博士》中有一集,狄更斯有些蹉跎的问博士:“我的作品能流传多久?”博士停顿了一下,说:“永远。

”代表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双城记》《圣诞颂歌》等。

九、司汤达曾经跟随拿破仑大帝南征北战,失败后,毅然拿起笔,立志要用笔完成拿破仑没有完成的事业!代表作品:《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十、卢梭他的主要身份或者说影响整个世界的身份是思想家,但他文学方面的造诣同样也是伟大的。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人物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人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涌现了许多经典人物,他们或英勇,或智慧,或仁爱,或忠诚,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瑰宝。

这些人物的形象和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感动,更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人物。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他是贾府的公子,聪明伶俐,却也颇为放荡。

贾宝玉的形象丰满而复杂,他既有天真烂漫的一面,又有深思熟虑的一面。

他对待感情真挚而执着,对待生活态度豁达而洒脱。

贾宝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遭遇和成长过程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作为一只猴子,孙悟空具备了无比的智慧和勇气。

他机智灵活,善于变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能够化解危机,战胜敌人。

孙悟空的形象给人以力量和勇气,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就能够战胜一切。

再来,我们认识一下《水浒传》中的宋江。

宋江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领导才能的人物。

他身负重任,带领着一群江湖好汉,与不义之徒进行斗争。

宋江的形象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正义和真理,就能够改变自己和世界。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

刘备是一个仁爱而有魅力的人物。

他心胸宽广,善待他人,能够化解纷争,团结众人。

刘备的形象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善待他人,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尊重。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几位经典人物,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念,但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经典人物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们的形象和故事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感动,更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经典中的“他者”作者:王雅琴来源:《求是学刊》2013年第03期诺贝尔文学奖因其世界性和权威性成为世界文学中的最高荣誉。

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有不少获奖者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但绝大多数获奖者作品都在历史的变迁中成为文学经典载入文学史册。

诺贝尔文学奖的创始人诺贝尔在1895年写下遗嘱,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同时“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

的确,与英国的布克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这些地域性奖项相比,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更公平、更公众,具有“跨文化”色彩。

然而,一百多年间评选出的获奖者及其作品却并不一如诺贝尔所愿。

根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各大洲的获奖人次数分别是:欧洲81人(其中8人为女性)、美洲18人(其中3人为女性)、亚洲5人、非洲4人(其中1人为女性)、大洋洲1人。

从这个数字可见,特别是在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诺贝尔文学奖绝大多数落在欧洲、北美国家作家头上,东方和女性毫无疑问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他者”。

一、何为“他者”“他者”(the Other)这一概念在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批评等众多学科或流派中频繁出现,已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

“他者”并非是第三人称的“他”,而是一个包含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种族、民族、宗教、性别、年龄、地域等诸多内涵的一个复合性概念。

虽然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他者”一词经常出现,但真正开启了现代意义上“他者”概念的则是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对自己的对方或差异者设定为“非存在”也就是“他者”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1](P121)。

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对立方之间“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

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1](P127)。

后殖民批评家和女性主义思想家将黑格尔的“他者”理论运用于文化和文学批评中,将其作为理论斗争工具,强调平等、差异和多元,反对种族或性别歧视,力图挖掘出“他者”理论中的巨大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二、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他者”自1901年法国诗人普吕多姆首次获奖,到目前为止共有109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大多数获奖者都是西方人和男性。

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就如同一个旋转的陀螺,中心轴是西方和男性。

自1909年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1913年印度作家泰戈尔获奖起,这只陀螺才开始将“他者”旋进去。

但在这只不停旋转的陀螺中,西方和男性中心始终是主脉,“他者”只是偶尔被光顾下。

即便如此,拨开这些获奖者身上的光环,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发现获奖者身上被灌注的身份标签——“他者”。

一方面,以东方和女性为身份的文学家很难被旋进诺贝尔文学奖这只陀螺中;另一方面,那些荣幸被旋进陀螺中的文学家又成了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他者”。

在大多数获奖的“他者”文学家作品中,西方和男性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着相似的特点:白人和男人都以积极、勇敢、诚实、现代、进步、开放、文明、理性、道德的形象出现,而有色人种和女人则被魔化成消极、胆小、被动、顺从、懦弱、落后、封闭、非理性、淫荡等刻板性的形象。

正因为如此,西方对东方、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以及东方对西方、女性对男性的反抗也往往有着相同的主题:强暴。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中,“强暴”一词就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含义。

在其代表作《耻》中,卢里教授作为男性、白人的代表对有色人和女性的统治正是通过“强暴”(强暴学生梅拉妮)这一与“性”相关的方式来完成的。

同样在萨莱姆镇,黑人对白人的反抗也是通过对白人的强暴来完成的:三个黑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强暴了卢里的女儿露西。

正因为如此,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有了相同的话语内容和研究对象。

在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他者”,即那些具有东方和女性色彩的获奖者中,其作品中往往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帮助完成西方中心和男性中心的自我框架。

通过对历年获奖者代表作品赏析发现,这些获奖者的作品呈现出两个方向:一部分是具有反抗意识的作品。

这些作品试图通过揭示西方中心和男性中心的文化霸权,以作品为反抗工具来取得自身的话语权。

为了获得话语权,这些作品冒充男性口吻,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暂时得以发声,其“女性”身份却一再强化。

另一部分作品则强化了东方和女性的特点,以自我身份的展示来满足和帮助完成西方对东方的规定、描述和想象,成为“悦己者”的女性。

在诺贝尔文学奖中,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表现反抗意识的“他者”身份作品获奖的频率越来越高。

如1966年女作家萨克斯通过对苦难的描绘进而表现犹太民族的大悲剧;1991年南非女作家戈迪默的作品直接讴歌反抗种族隔离制度人物;2003年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充满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情感;2004年的获奖者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对当代奥地利社会问题、伊拉克问题、反犹主义所持的立场,作品中“发出的反抗之声”;2010年获奖者秘鲁作家略萨对权力结构制图般地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以及反独裁的主题;等等。

从表面上来看,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肯定似乎是在努力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和男性主义的桎梏,实际上,“他者”身份无论是在作品中还是作家本身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充分和真实地表现自身。

一方面,在这些获奖者的作品中,反抗和斗争虽然是作品的主题,但在反抗和斗争中“他者”始终处于沉默状态中,在非“他者”的世界中他们根本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抗和斗争只是主体的自说自话和自我想象。

如《等待野蛮人》中的野蛮女孩,《耻》中的梅拉妮、佩特鲁斯。

1993年获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构建女性的叙事声音,展现黑人女性这一“他者”在白人社会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主体实现,然而,斯坦纳在评论《黑暗中的游戏》时指出:“莫里森以一个女性和一个黑人的身份说话,恰恰强化了她以一个美国人身份说话的能力。

”[2]另一方面,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和评选过程中,“他者”的身份往往削弱了获奖的可能性。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时瑞典文学院以“公然批评《圣经》”为由拒绝了托尔斯泰;拒绝提名高尔基的原因是认为“他从事和他祖国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政治活动”;1938年赛珍珠获奖是因为评委们“不愿意过度干预欧洲事务或触怒世界当权人物”[3];而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则是连续多年获得提名但一直未获奖,直到2010年为了避免“欧洲化”才实至名归。

三、“他者”——西方和男性主体身份的自我构建事实上,在“他者”的获奖者中,其获奖的根本原因往往并不是对“他者”主体身份的肯定,而是因为“他者”作品中以东方和女性的身份完成了西方对东方的想象,仍然是西方和男性主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作品中出现的大量东方情节和东方描述,用符合西方和男性思维、文化的东方和女性形象来完成这种“他者”构建。

如《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逆来顺受、邪恶、闪烁着阴性灵魂的黑奴托比;在《最蓝的眼睛》中,大量使用黑人的方言土语、布鲁斯、爵士乐等;《秀拉》中黑人家庭的死亡与自我毁灭;《耻》中佩特鲁斯与强暴、阴险密切相关;等等。

在很多作品中,东方人和女性都是以小眼睛、高颧骨、突眼球的丑陋、“黄祸”、魔鬼的形象出现。

除了作品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者”作家中,大多数获奖者都有着多国游历和生活的经历,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经历。

他们的身份复杂,并不是单一、纯粹的“他者”身份。

如泰戈尔出生在一个有深厚印度文化底蕴又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的家族;赛珍珠是生在美国长在中国;奈莉·萨克斯是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家庭的德国女作家;南非女作家纳丁·戈迪默的父亲是立陶宛的犹太移民,母亲是英国人;奈保尔是一位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具有英国国籍的印度裔作家;库切出生于南非一个中产阶级白人家庭,是荷兰人和英国人的后裔;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有着多年的美国访学经历;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后移居英国;略萨出生于秘鲁,先后移居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等。

这些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一方面为他们扩展了艺术创作的领域,以双重甚至多重的文化视角理解文化冲突和政治冲突,另一方面又无形中受到西方主流意识和主体身份的影响,成为西方想象中的“他者”。

中国作家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界当前的一大焦点。

对西方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关注本身就是潜意识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而其获奖原因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其作品被大量翻译成外文,莫言成为中国当代小说家中作品被译介至国外数量最多的。

这些作品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与语言间的沟通,更是文化与文化间的交融。

莫言本人也承认,自己的作品在被翻译成他国文字时往往会根据他国的文化和阅读习惯进行变动。

由此,陈安娜(莫言作品在瑞典的翻译者)在将其作品翻译并介绍给瑞典诺贝尔委员会时就不可避免地介入西方文化,委员们所看到的仍是西方语言和西方文化视域中的作品,而这恰恰是莫言获奖的一个隐形却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诺贝尔文学奖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随着东方的崛起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东方和女性的“他者”也开始逐步走进诺贝尔文学奖的游戏中来,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西方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

西方/东方、男性/女性并不仅仅是地域区别、种族区别、性别区别,而是表现在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等方面,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文化霸权,只要不平等的经济基础存在,这种文化上的帝国统治、文化上的“他者”就无法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1]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等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 斯坦纳. 最清澈的眼睛[N]. 纽约时报书评,1992-04-05.[3] 黄发有. 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当代文学[J]. 天津社会科学,2008,(2). [责任编辑杜桂萍马丽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