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性格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
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
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一。
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
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修齐治平,仁义忠孝;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
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
中国各地人的性格特点

5、湖北人性格特点
湖北地处华中长江边上,北邻河南,南接湖南,自然条件不错,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使湖北人的性格有很强的兼容性,湖北人既有北方人的率 直, 又有南方人的精明,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造成了湖北人的火暴性格,而道家文化的潜在影响,又使湖北人为人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不爱显山露水。因此,他们兼 具楚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而好勇斗狠,出了不少文人武将。
东北人“霸气”而又“灵动”,其不胜不归的心劲体现为一种比野生东北虎更勇猛,比牛皮筋更柔韧的硬汉精神。东北人有较为强烈的建功、立业、扬名的义。雪村的那首歌《咱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对这种性格的最好解释。在东北,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
8、四川(重庆人)性格特点
四川盆地群山环抱,物产丰饶,尤其是成都平原,更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多神仙类的人物,精明能干而散漫悠闲,既能 享受吃喝玩乐,又很喜欢谈玄探幽。与爽直幽默的川人聊天是一桩快事,他们见识独特,有丰富的民间智慧,摆起“龙门阵”来,趣味横生,荤素皆宜,硬是要得。 四川出美女,川妹子聪慧能干,做事麻利,发起嗲来风情万种,勾人魂魄,故民间有“少不入川”之说,以防有人误入歧途,忘了家中的老娘。四川是中国的人才大省,无论文人武将,川人都有上佳表现。不过,川人偏居一隅,独享其乐,虽藏龙卧虎,但窝在盆地 中,毕竟视野逼仄,难免有“夜郎自大”之嫌,如不走出夔门,充其量是个土霸王,终难成大器。从古到今,能够冲破险阻,走出夔门的川人,大多成为了各个时期 的精英,象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苏东坡,近现代的朱德、邓小平、陈毅、郭沫若和巴金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川中蛟龙。重庆人本来就是川人,同其他川人有许多共同点。不过重庆古为巴国,与蜀人相比,重庆人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或许是因 为多山的缘故,重庆人的性格狡诘而不乏豪放,像闻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他们紧跟各种潮流,从穿着打扮到新潮思想,形形色色的时髦玩意儿在这里流行 很快。重庆盛产美女,人都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是一个温柔之乡。但与温暾的成都人相比,重庆娃子的“砣子”(拳头)硬,敢打敢 骂,更带了巴人的火气和豪气。时髦漂亮的重庆妹子说起话来,不是妩媚多姿,就是嘴快如飞,一般大老爷们没有三下两下是抵挡不了的。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

中西方民族性格比较何亚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通过举例简单阐述了中西方民族性格的特点,并分析了民族性格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关于民族性格的几点启示,以期人们在认识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同时,能够理性地看待并做出恰当的取舍。
关键词: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原因;启示一、民族性格的概念所谓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可见,民族性格的形成需要历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人们在经受各种磨难、各种外族入侵后彼此之间相互磨合、相互扶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己之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民族性格也会有所变化。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特点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是:忠孝、尚节、守义;谦虚、谨慎,恪守中庸之道;既含蓄忍让、又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慈悲温厚。
西方民族的性格特点是:猎奇、冒险、竞争;惜时、坦率、真诚;自信自立,开拓创新。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一)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1:习语在中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儒家文化“人生于自然”、“天地万物一体”,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习主席也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从此思想出发,老子又提出了为人处世的两个原则,一是“不敢为天下先”;二是“崇俭养德”。
受此影响,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谦和保守、勤俭节约的民族性格。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
——陆游”西方人富有冒险精神,总是乐于尝试新事物。
如“To put all hi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bell the cat自告奋勇去冒险,老虎头上拍苍蝇”。
(二)中西方民族性格举例2:神话在中国的神话里,神仙们都是要经历成百上千年修炼才能得道,待修得正果时,他们往往法力无边,几乎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总能斩妖除魔、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神仙们必须遵守天规,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与人类恋爱结婚,如若违背,必遭重罚。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反思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不是一时造成的,而是中华民族长期的性格缺陷造成的,这两种具有缺陷的民族性格分别是:1、不思进取,安于现状;2、逐渐偏向重文轻武。
在这两大性格中,第一性格是主体性的,第二性格是附属性的。
下面分别就这两大性格从客观与主观情况进行分析。
一、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客观原因:1、地理环境与其它文明的隔绝。
世界有五大古代文明,分别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中国文明。
古西方文明集大成者为古希腊文明、古东方文明集大成者为古中国文明。
现代的西方文明以古希腊文明为基础并吸收了前三大古文明的优点、这四大文明相互之间影响强烈且都中断了各自独立地发展,而古中国文明则相对独立地连续发展到了近代。
这与古代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古代中国在地理上相对隔绝:北面是寒冷人稀的草原与森林,东面是浩瀚的大洋,西面是大漠与高山,南面是海洋与交通不便的雨林半岛地区。
这样的地理环境虽然避免了大量的外敌入侵,但也阻碍了与其他先进文明的正常交流。
2、古代经济因素的局限。
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是:炎黄部落→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头是炎黄部落,其发展而成的华夏族融合其他中原各族而形成汉族,汉族为主体又联合其他各少数民族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可见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民族不断融合而成的结果。
从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形态来看,大致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大陆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
这两种文明表现在经济上则大致可以分成:中国是农业文明,而西方是商业文明。
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又大致可分为:中南部的种植业和北方的游牧业,由经济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中南部的中原农业民族和北部的北方游牧民族。
这种农业文明的主体是种植农业,次体是游牧业。
农业文明的局限性是区域比较固定,不同经济体间的交流较少;而商业文明则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这上,它的特点是区域开阔,不同经济体间的交流很多。
而古代中国经济因为客观或人为的原因长期处于农业文明,没有及时地发展到商业文明。
中华民族性格

社会心理学姓名:学号:班级:浅谈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优秀部分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民族性格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特征,如中庸、智慧、坚韧、孝悌、内刚外柔、缺乏独立自由思想等。
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份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古代思想; 民族性格;性格特征;一、民族性格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其本民族范围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体现在民族成员间的整体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核心意义的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直接影响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取向。
民族性格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求民族成员之间的整体认同。
因此相应的也就要求民族性格表现为本民族的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族性格在整个民族群体中的稳定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基于整个民族群体而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一定历史文化阶段具有稳定的表征。
二、中国古代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思想。
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1]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之后3的思想大体上是在儒、墨、道三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时也就形成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也正由于儒道二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立互补,因此使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多重特征。
(一)中庸之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强得以成为大国

中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强得以成为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胸怀世界、包容万象的国度,所以才成其大。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来的佛家、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滋养着、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前进。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由老子创造,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人,即现在河南省商丘市鹿邑县人。
曾做过周朝史官,管理过藏书,熟悉各国典章制度,相传《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他的著作。
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道,这个道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无形无迹,看不见摸不着,是产生天地万物之宗,他还主张辩证法、无为而治。
他的思想包含以下内容:1、宇宙观。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无所不能,永恒不灭。
2、辩证法。
人与宇宙和谐统一,无为而治。
3、无神论。
道是万物的主宰,没有其它神灵。
4、养生长寿。
后来演化为多种养生的手段,比如:练习书法、学习音乐等使人长寿就包含道家思想。
5、教会做人、励志上进。
实事求是、能屈能伸、懂得放弃、顾全大局、上善若水、知人者智等思想都是出自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子(前551--前479年)所创。
他是鲁国邹邑人,即现在山东省曲阜人。
其父叔梁纥做过邹邑大夫,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孔子五十岁时做过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著述。
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述在《论语》里。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1、思想上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反对苛政、举贤才。
他的思想包含以下内容:①治国理政。
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维护礼治。
②教化众生。
教会普通民众遵守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是仁爱,爱人,互相关心。
义是宜、仁义,仗义。
礼是遵守社会规则。
智是知道、了解、见解。
信是诚实不欺诈。
恕是不计较。
忠是忠诚老实。
孝是赡养、尊重。
悌是对兄长的尊爱。
2、教育方面创立私学,有教无类。
3、编辑文献,著名的有《诗》、《书》、《礼》、《易》、《春秋》。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有: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研究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课题名称研究小组长:研究小组成员指导教师摘要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客观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上与中国民族性格的基础,寻求出前者对后者有何影响、如何影响;进而回答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爱国、守法、含蓄、忠孝、谦让等)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进步非常重要,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性格影响正文:一、问题背景:在课堂上,为什么中国学生保持沉默者居多,而西方国家的学生大多数踊跃发言?为什么在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是谦辞和愧疚,而西方人表现出来的是认同和感谢?这就是民族性格的不同。
这些现象表明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正如上面所说中西民族性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性格生长的土壤也是相去甚远,所以说明影响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如今在国人眼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出路者甚众,他们崇信西学文化,彻底地否认中国之传统,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前途,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之发展,中国应当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学才有“前途”,他们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藐视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最能代表中国人品质的10句话_2018经典语录

最能代表中国人品质的10句话_ 2018经典语录中华五千年,无数圣人先贤、名士豪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或慷慨豪迈或智慧深沉的豪言精语,他们以及他们发自肺腑的话,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与道统所在。
下面这10句话,浓缩中国人品质,撑起中国人的气质。
1、中国气概:人若犯我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司马光《稽古录》这部惜墨如金的《资治通鉴》简编本中,除天象天灾之外,国政几乎从略,但司马光却以大量的文字记载了汉武帝时代“虽远必诛”的事实。
虽远必诛的前提是被犯,属于自卫反击。
所以,汉武帝的多数征伐还是师出有名。
国力强盛,则是底气。
“兵者,不详之器”。
战争对交战双方都造成大量牺牲,这是人类的悲哀。
不过,当国家间尚存利益、理念的纠纷,人类还不尽是谦谦君子之时,文虽可以化人,但保障依然还需要。
2、中国品格:法乎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精神,在人生的过程中,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不断前进、勇于拼搏。
“自强不息”代表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不断地有新的成就。
人的一生,只有在这种新的追求中,才能更有意义,才能创造出幸福和安乐。
“自强不息”是—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始终如—地坚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厚德载物”是一种深厚的修养和处世原则。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载育万物、生长刀物。
在做人与处世上,心胸开阔、意志高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深刻认识和应对方法。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
3、中国操守:穷达不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姓名:学号:班级:浅谈中国古代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优秀部分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民族性格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特征,如中庸、智慧、坚韧、孝悌、内刚外柔、缺乏独立自由思想等。
正确认识我们的民族性格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份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古代思想; 民族性格;性格特征;一、民族性格所谓的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其本民族范围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体现在民族成员间的整体的、统一的,稳定的民族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核心意义的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直接影响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取向。
民族性格作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要求民族成员之间的整体认同。
因此相应的也就要求民族性格表现为本民族的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族性格在整个民族群体中的稳定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基于整个民族群体而表现为核心价值体系,并在一定历史文化阶段具有稳定的表征。
二、中国古代思想影响下的民族性格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其中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代思想。
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1]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之后3的思想大体上是在儒、墨、道三家的基础上变化发展起来的。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同时也就形成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内容,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也正由于儒道二家文化思想,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立互补,因此使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具有多重特征。
(一)中庸之道《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几千年的中庸思想已发展成为中庸之道。
“中庸”,在字面上,是折中平常的意思。
“中庸”又称“中和”。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中庸》(《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许多人认为其为子思所作。
子思为战国初年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的孙子。
)一篇。
《中庸》提出,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澹然平静的,叫做“中”。
表现出来以后经过整饰,符合常理,叫做“和”。
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正常运行,万物生长发育,国家也就太平了。
《中庸》中认为,“中庸”是行为最高准则。
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在好坏两个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并要求人们安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做越权非分的事。
身居上位不傲慢,身居下位不背叛。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责求别人。
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符合中庸,小人则肆无忌惮,违反中庸。
中庸的要求,包含了古人在处理矛盾,协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等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认识。
中庸要求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属于情之节制、情之正,是平常而不怪戾的状态。
中庸在传统上既是一种社会规范,又在长期实践中成为一种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在心理上它也正是处于人之本性与人之社会性之间,起着调节、规定的作用。
中庸作为民族性格,与其它民族性格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人一些更具体、更明显、更表面化的性格特征,如宽厚、有礼、心平气和,以及克己、修己、忍耐等。
孔子曾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即中庸是最高的德。
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的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恪守的处世原则。
深深的影响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二)忠孝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是“善事父母”之伦理意识,体现着亲亲、尊尊、长长、贵老等伦理精神。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的宗教意义,从而强化着中国人的家族、宗族意识。
如孔子就认为,所谓“孝”,既包含有恭敬、赡养的义务,又包含有忠诚的要求。
学生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里仁第四》。
)另外,孝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深层的元意识。
这种忠孝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敬老尊长的优良传统。
它并不只是个简单的的礼仪形式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情感。
忠孝的观念既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有深刻影响,又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在中国,孝这种人伦关系可以构成一种秩序,可以作为社会与群体控制的工具。
《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所以《孝经》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经·五刑章》。
)古人甚至认为,一切事情的败坏其根源都与孝心的缺乏相关。
《礼记·祭义》讲,“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不忠君,是缺乏孝心;为官不尽职,是缺乏孝心;不诚心待友,是缺乏孝心;甚至打仗不勇敢也是缺乏孝心。
由此可见,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发挥着多大的作用。
忠孝作为一种民族性格基质,与中国人性格中其它基质相互作用,形成了中4国人其它一些更具体、甚至更为明显的性格特征,如“仁”、“礼”、等等。
孔子认为,对人有爱心,是一切优良道德品质的开端。
孟子继成孔子的仁爱思想,将5仁爱之心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进入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
墨家提倡“兼爱”,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作践,诈不欺愚。
”(三)重义轻利道德本位是儒家根本的价值取向。
孔子强调君子以义为上,“义”就是指道德原则,“上”就是价值取向,就是说,君子首先讲求的是道德,而不用考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按照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最大的道德,实现了最大的价值。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不必日利,有仁义即可。
董仲舒则进一步说“正其道不谋其利”,后被人进一步发挥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儒家有意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并要人们对此择其一。
孔子告诉人们“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告诉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重的是义,是道德至上。
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是人们的首要选择。
这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都把气节操守看得至高无上,都把人格尊严看得无比高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
成为中华民族催人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动力。
(四)君子风范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人的内心,“文”是人的外表。
“人内心的修养超过仪表.就会失之粗放;仪表的俊美超过内心的修养,就会失之虚浮。
一个既注重外表.又注重内在美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可见,要成为一个儒雅的君子,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仪表也是不能忽视的,也就是内外兼修。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即在通达时要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惜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来治国平天下。
贫困之时要安贫乐道,守节、忍让、含蓄、内向,有“固穷”的君子风范。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人们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为内圣之功,要求人们以养“浩然之气”,育“天地之性”。
将内在的道德品质推广与社会,是为外王之功。
外王之功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才能治国安邦、教化百姓,治国平天下。
谦恭也是君子必不可少的品质。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以有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
”孔圣人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也一样向知识少得人请教:有却显得跟没有一样,充盈却显得跟空虚一样:北人侵犯了.也不计较什么。
”敢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说不知道.向地位和财力、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更是一种谦虚谨慎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气量,也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人格魅力,。
正是在孔子这种信条的教导之下,中华民族才养成了一种谦虚谨慎、内敛沉静的性格。
这种性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往往能够克己复礼、循规蹈矩、不走极端、求同存异、推崇和谐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五)智慧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被称为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
通常,我们民族的智慧表现在我们民族的实用理性上。
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纷纷授徒立说,使得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索。
[2]实用理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构成了一种性格----思想模式,使中华民族获得和承续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
中华民族的智慧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文学智慧、中华民族的医学智慧、中华民族的农学智慧、中华民族的科学智慧、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智慧等。
可以说,中华民族从来就不乏大智慧。
我们的民族智慧大部分是探讨生存之道和发展之道,这集中表现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上。
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高度智慧型的文化。
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很有针对性,如能大力弘扬,必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是全世界华人华裔的精神纽带.它的传承与弘扬必能增强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凝聚力,从而同心同德共谋祖国的振兴。
[3]我们民族的大智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表现出来,并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智慧。
民族智慧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传承和培育我们的民族智慧就有了现实的理论依据,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智慧,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
三、中华民族性格的弘扬与摒弃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性格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沉淀下来的,它必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这其中传统的思想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国家,它的古代思想也就具有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