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二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二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挑①。
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
原仲者何?陈大夫也。
大夫不书葬,此何以书?通乎季子之私行也②。
何通乎季子之私行?辟内难也③。
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
内难者何?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皆庄公之母弟也④。
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⑤,以胁公。
季子起而治之,则不得与国政,坐而视之,则亲亲⑥,因不忍见也。
故于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
冬,杞伯姬来,其言来何?直来曰来⑦。
大归日来归⑧。
莒庆来逆叔姬。
莒庆者何?莒大夫也。
莒无大夫,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大夫越竟逆女⑨,非礼也。
杞伯来朝。
公会齐侯于城蹼⑩。
注释:①二十有七年:鲁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
杞伯姬:鲁庄公的女儿,嫁到祀国,为杞伯夫人。
桃: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泅水县东南。
一说在今山东蹼阳县西南。
②私行:何休注:“不以公事行曰私行。
”③辟:躲避。
通“避”。
④母弟:同母弟弟。
⑤通: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⑥亲亲:亲其所当亲。
何休注:“亲,至亲也。
”⑦直来:没有什么事情回来。
何休注:“直来,无事而来也。
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唯自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宗。
”⑧大归:被夫家抛弃。
何休注:“大归者,废弃来归也。
”⑨越竟:越过国境。
⑩城骥:卫国地名。
在今河南陈留县。
一说在今山东淮县南。
译文:鲁庄公二十七年,春天,鲁庄公在挑这个地方会见杞伯姬。
夏天,六月,鲁庄公会见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在幽这个地方共同盟会。
秋天,公子友到陈国去,参加原仲的葬礼。
原仲是什么人?陈国的大夫。
大夫的葬礼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呢?因为这涉及到公子友的私人行动。
为什么说涉及到公子友的私人行动呢?因为公子友要躲避国内的祸乱。
君子应该躲避国内的认乱,而不应该躲避国外的祸乱。
鲁国国内有什么祸乱呢?公子庆父、公子牙和公子友都是鲁庄公的同母弟弟。
公子庆父、公子牙都与庄公夫人姜氏私通,而且威胁到庄公。
公羊传:《昭公七年》原文译文

公羊传:《昭公七年》原文译文【原文】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①。
三月,公如楚。
叔孙舍如齐莅盟。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秋,八月,戊辰,卫侯恶率②。
九月,公至自楚。
冬,十有一月,癸未③,季孙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④,葬卫襄公。
【注释】①七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暨齐平:与齐国讲和。
暨,与,和。
按:从行文的体例来看,这句话的主语应是鲁国,但鲁国与齐国这几年均未发生争执或战争。
《左传》认为是北燕国与齐国讲和。
因为《昭公六年》冬,“齐侯伐北燕”。
现从《左传》说。
②戊辰:八月二十七日。
卫侯:即卫襄公,名恶,卫献公之子,在位九年。
③癸未:十一月十三日。
④癸亥:十二月二十四日。
【译文】鲁昭公七年,春季,周历正月,北燕与齐国讲和。
三月,鲁昭公到楚国去。
鲁国大夫叔孙舍到齐国参加盟会。
夏季,四月,甲辰这天,初一,发生日食。
秋季,八月,戊辰这天,卫襄公恶死了。
九月,鲁昭公从楚国回来。
冬季,十一月,癸未这天,鲁国大夫季孙宿死了。
十二月,癸亥这天,安葬卫襄公。
扩展阅读:《公羊传》名言一、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点评: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扭转乱世,是使社会、政治回归正道,从这方面的功能看,没有哪本书比《春秋》更合适了。
二、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点评:按《春秋》的写作原则,鲁国大的恶事,是应该避讳的,为什么这里又明确标注出来了呢?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各个时代说法也都有所不同。
既然这么久远了,为什么还要为隐公避讳呢?因为作者认为隐公比较贤良,而桓公比较卑贱低劣。
三、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点评:《公羊传》就是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的一部注解。
什么是“元年”?就是君主摄政的第一年。
襄公二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襄公二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二十有七年,春,齐侯使庆封来聘①。
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缓、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②。
卫杀其大夫宁喜。
卫侯之弟鲜出奔晋③。
卫杀其大夫宁喜,则卫侯之弟鲜曷为出奔晋?为杀宁喜出奔也。
曷为为杀宁喜出奔?卫宁殖与孙林父逐卫侯而立公孙剿④。
宁殖病将死,谓喜曰:“默公者非吾意也,孙氏为之。
我即死,女能纳公乎瑟?”喜曰:“诺。
”宁殖死,喜立为大夫。
使人谓献公曰:“黯公者非宁氏也,孙氏为之。
吾欲纳公,何如?”献公曰:“子苟纳我,吾请与子盟。
”喜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鲜约之。
”献公谓公子鲜曰:“宁氏将纳我,吾欲与之盟,其言曰:‘无所用盟,请使公子鲜约之’,子固为我与之约矣。
”公子鲜辞曰:“夫负羁挚⑥,执铁领⑦,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⑧。
若夫约言为信,则非臣仆庶孽之所敢与也。
”献公怒曰:“黯我者非宁氏与孙氏,凡在尔。
”公子鲜不得已而与之约。
已约,归至,杀宁喜。
公子鲜掣其妻子而去之。
将济于河,携其妻子而与之盟⑨,曰:“苟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锥彼视⑩。
”秋,七月,辛巳,豹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曷为再言豹?殆诸侯也⑩。
曷为殆诸侯?为卫石恶在是也。
曰:恶人之徒在是矣攀。
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⑩。
注释:①二十有七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时6年)。
庆封:又称庆季、子家、庆氏,齐国大夫。
②赵武:又称赵文子、赵孟。
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晋国正卿。
石恶:又称悼子,卫国大夫。
③卫侯之弟鲜(zh叻n专):又称母弟鲜、子鲜。
④宁殖:即宁惠子,卫国大夫。
孙林父:又称孙文子、孙子、孙氏,卫国大夫。
公孙票l:即卫侯票业,又称子叔。
卫荡公。
⑤黝(chu触):贬,废免。
这里为逐出。
女:即汝。
⑥羁:马笼头。
紫:何休注:“繁,马绊也。
”⑦铁(fu夫)领(zhi至):铁,斧子;锨,古行刑之具,为腰斩时所用砧板。
按:腰斩之具以两斤相合,如后之铡刀。
言其上下之斤,则为斧属。
僖公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僖公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①、夏,灭项②。
孰灭之?齐灭之③。
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④,善善也乐终⑤,桓公尝有断绝存亡之、功⑥,故君子为之讳也。
秋,夫人姜氏会齐于卞⑦。
九月,公至自会。
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⑧。
注释:①十有七年:鲁禧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
英氏:堰姓国,故地在今安徽金寨县与霍山县之间二何休注:“称氏者,春秋前黝称氏也。
”②项:国名。
故地在今河南项城县境。
③齐灭之:据《左传》载,是鲁国军队灭了项国,为此齐植公还拘留鲁僖公J④恶恶也疾始:厌恶丑恶的事情恨在开始。
③善善也乐终:喜爱好事爱到最终。
⑥断绝存亡:何休注:“立僖公也。
”“存邢卫祀。
”即使断绝了的朝代得以继续,让将要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
⑦姜氏:鲁僖公夫人声姜,齐女。
卞: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泅水县东。
⑧齐侯小白:即齐桓公,齐国第十五君,在位四十三年。
齐桓公是十月初七死的,十二月初八(乙亥)才向诸侯报丧。
所以这里记载为“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自卒”。
译文:鲁禧公十七年,春季,齐国军队和徐国军队联合攻打英氏国。
夏季,灭亡了项国。
是谁灭亡了项国?是齐国灭亡了项国。
为什么不说齐国灭亡了项国呢?因为要替齐桓公避讳。
《春秋》为贤良的人避讳,这是灭亡别人的国家,有什么贤良呢?君子憎恨丑恶的事情,主要恨在开始;喜爱美好的事情,却爱到最终。
齐桓公曾经有过使将要断绝的朝代得以继续,让将要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的功绩,所以君子为他避讳。
秋季,鲁禧公夫人姜氏在卞这个地方会见齐侯。
九月,鲁僖公从诸侯盟会的地方回到鲁国。
十二月,乙亥这天,齐国国君小白死了。
庄公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十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瞻①。
郑瞻者何?郑之微者也。
此郑之微者,何言乎齐人执之?书甚债也②。
夏,齐人徽于遂③。
徽者何?徽积也④。
众杀戍者也。
秋,郑瞻自齐逃来。
何以书?书甚债也。
曰:“债人来矣,按人来矣!"冬,多糜。
何以书?记异也。
注释:①十有七年:鲁庄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
郑瞻:郑国执政大臣。
《左传》作“郑詹”。
②佞(ning泞):奸巧谄谈,花言巧语。
③齐人徽于遂:庄公十三年齐国灭遂国,并派兵戍守遂国。
这年夏天,遂国的四大家族因氏、领氏、工娄氏、须遂氏设宴招待齐国戍守的将士,讙醉后杀了他们。
何休注:“齐人灭遂,遂民不安,欲去齐强戍之,遂人共以药投其所饮食水中,多杀之。
古者有分土无分民,齐戍之,非也。
”徽(Jian尖),消灭。
同“歼”。
④徽积:指被杀者多,尸休堆积。
何休注:“擞者死文,徽之为死,积死非一之辞,故曰徽积。
”溅,《左传》、《穀梁传》都作“歼”。
译文:鲁庄公十七年,春天,齐国人拘囚了郑瞻。
郑瞻是什么人?是郑国地位低下的人。
既然他是郑国地位低下的人,为什么还要记载齐国人拘囚他呢?这是记载特别奸巧的人。
夏天,齐国人在遂国被“淑”。
“徽”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被杀的人很多,尸体堆积。
这是遂国民众杀害齐国戍守的将士。
秋天,郑瞻从齐国逃到鲁国来。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为了记载特别奸债的人。
就好像说:“奸候的人来了,奸按的人来了!”冬天,鲁国的糜鹿很多。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这是记载怪异现象。
文公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文公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七年①,春,公伐掷娄。
三月,甲戌,取须胸②。
取邑不日,此何以日?内辞也,使若他人然。
遂城部③。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④。
宋人杀其大夫。
何以不名⑤?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
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⑥。
晋先眯以师奔秦⑦。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⑧?敌也。
此晋先眯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外也⑨。
其外奈何?以师外也。
何以不言出?遂在外也。
狄侵我西鄙。
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启⑩。
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⑥。
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肤晋大夫使与公盟也⑩。
冬,徐伐莒。
公孙敖如莒往盟⑩。
注释:①七年: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
②甲戌:三月十七日。
须胸:原为国名,鲁禧公二十一年为邾娄国所灭,次年僖公伐邾娄,取须胸,并入鲁。
当年又被邾娄国夺回。
地在今山东东平县。
《左传》作“须句”。
③部:鲁国邑名。
在今山东泅水县东南。
④王臣:宋成公的名。
宋成公是宋襄公之子,在位十七年。
⑤何以不名:《左传》认为:“不称名,众也。
”因为被杀的人太多了,而且不是他们有罪。
⑥令狐: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猜氏县西。
戊子:四月初一。
⑦先昧:《左传》作“先蔑”。
先昧,晋国大夫。
⑧何以不言师败绩:何休注:“据秦师败绩。
”⑨外:何休注:“怀持二心,有功欲还,无功便持师出奔,故于战贬之,起其以师外也。
本所以怀持二心者,其咎亦由晋侯要以无功当诛也。
”⑩启(hu护):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原武县西北。
⑩公失序:鲁文公失去了排列顺序的资格。
《左传》载:是因为鲁文公去晚了,所以《春秋》不记载与会诸侯的次序。
凡是和诸侯会盟,如果《春秋》不记载与会的诸侯,就是因为晚到的缘故,不记载是为了避免弄不清而误记。
⑩肤(shen瞬):目动,以目示意。
兔公孙敖:即穆伯,又称孟穆伯,鲁国大夫。
莅盟:参加盟会。
译文:鲁文公七年,春季,鲁文公率兵攻打邾娄国。
文公三月,甲戌这天,鲁文公夺取了须胸。
夺取城邑是不记载日期的,这里为什么记载日期呢?这是鲁国的说法,让它好像是别人干的一样。
庄公元年(1)—《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元年(1)—《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元年①,春,王正月。
公何以不言即位②?《春秋》君弑子不言即位。
君就则子何以不言即位?隐之也③。
孰隐?隐子也④。
三月,夫人孙于齐⑤。
孙者何?孙犹孙也。
内讳奔,谓之孙。
夫人固在齐矣,其言孙于齐何?念母也。
正月以存君⑥,念母以首事⑦。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
曷为贬?与弑公也。
其与狱公奈何?夫人潜公于齐侯:“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
”,齐侯怒,与之饮酒。
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于其乘焉,摘干而杀之⑧。
念母者,所善也。
则曷为于其念母焉贬?不与念母也⑨。
夏,单伯逆王姬⑩。
单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⑥。
何以不称使?天子召而使之也。
逆之者何⑩?使我主之也。
曷为使我主之?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卞夕。
注释:①元年: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蛇年)。
②即位:指庄公即位。
庄公名同,恒公子。
⑧隐;怜悯。
④隐子:何休注:“隐痛是子之祸,不忍言即位。
"⑤夫人孙于齐:何休注:“孙。
犹遁也。
……自去之义故日遁也。
”⑥存君;存,想念。
想念逝去的国君。
⑦首事:主持练祭之事。
何休注:“礼:“练祭取法存君,夫人当首祭事。
”练,古丧丰L。
小祥之祭称练。
⑧摘(la拉]干:折断肋骨。
何休注:“摘,折声也,扶上车以手摘折其干。
“一于。
肋也。
”⑨不与念母:何休注:“念母则忘父背本之道也。
故绝文姜不为不孝。
”即不赞成庄公思念母亲。
⑩王姬:周天子的女儿。
⑧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何休注:“礼:“诸侯三年一贡士于天子,天子命与诸侯辅助为政,所以通贤共治。
示不独专,重民之至二大国举三人。
次国举二人,小国举一人。
”够逆之者何:何休注:“逆者,鲁自往之文。
方使鲁为父母主嫁之,故与鲁使自逆之。
”译文:鲁庄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
为什么《春秋》不记载庄公即位呢?《春秋》的体例是:国君被弑,他的儿子就不说即位。
国君被弑,他的儿子为什么不说即位呢?是表示怜悯。
怜悯谁?怜悯他的儿子。
桓公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桓公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①。
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
咸丘者何?掷娄之邑也。
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②。
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夏,毅伯绥来朝③。
邓侯吾离来朝④。
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
其称侯朝何?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⑤。
注释:①七年: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
己亥:二月二十八日。
咸丘:邾娄国邑名。
今址不详。
②国之:以之为国。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它当作一个国家。
③毅伯绥:毅国国君,名绥。
毅国,在今湖北毅城县西北。
④邓:古国名。
曼姓。
故址在今河南邓县。
后为楚国所灭。
吾离:邓国国君名。
⑤待之以初:何休注:“毅、邓本与鲁同贵为诸侯,今失爵亡土来朝,托寄也。
义不可卑,胡明当待之如初,所谓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按:鲁桓公七年也缺秋冬记载。
译文:鲁桓公七年,春天,二月,己亥这天,咸丘被焚烧。
用什么焚烧它?同柴焚烧它。
为什么要用柴焚烧它呢?这是用火攻城。
为什么要记载用火攻城呢?《春秋》的作者憎恨开始用火攻城这件事。
咸丘是什么地方?是掷娄国的一个城邑。
为什么不挂靠在邾娄国呢?因为作者把它当作一个国家。
为什么把它当作一个国家呢?因为有国君在那里。
夏天,毅国国君绥来鲁国朝见。
邓国国君吾离来鲁国朝见。
为什么都称他们的名字呢?因为他们都是失爵亡土的国君。
那么为什么还称他们为侯和称他们来朝见呢?尊贵的人虽然失去了后世基业,但仍然应该按照原来的规格对待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公七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①。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②。
夜中星霓如雨③。
恒星者何?列星也。
列星不见,何以知?夜之中星反也④。
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
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⑤:“雨星不及地尺而复。
”君子修之曰:“星震如雨。
”何以书?记异也。
秋,大水。
无麦苗。
无苗,则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
何以书?记灾也。
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毅。
注释:
①七年: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
防: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②恒星:常见的星。
何休注:“恒,常也。
常以时列见。
”③霓(yun允):通“陨”。
坠落。
④反:何休注:“反者,星复其位。
”⑤不修春秋:即未经修订的历史记载。
何休注:“不修春秋谓史记也。
古者谓史记为‘春秋’。
”
译文:
鲁庄公七年,春天,鲁桓公夫人姜氏与齐侯在防这个地方会面。
夏天,四月,辛卯这天夜里,恒星看不见了。
半夜里流星落下来像雨一样。
恒星是什么?就是常见的按时排列出现的那些星星。
那些常见的按时排列出现的星星看不见了,怎么会知道呢?因为半夜时那些星星又返回原位了。
像雨一样是什么意思?像雨一样,并不是雨。
既然不是雨,那为什么要说像雨一样呢?因为在那些没有修订过的历史记载里是这样写的:“落下来的星星在离地面不到一尺的地方又返回去了。
”孔子修正这种记载,才写:“星星落下来像雨一样。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呢?为了记载怪异现象。
秋天,鲁国发大水。
麦子不收,地里无苗。
既然地里无苗,那为什么要先说麦子不收,然后才说地里无苗呢?因为一种自然灾害,《春秋》是不记载的。
只有等到麦子不收这灾害出现了,然后才记载地里无苗。
为什么记载这些事?这是
记载灾害。
冬天,鲁桓公夫人姜氏在毅这个地方会见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