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学导论(第五版)》第一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_2

克思主义,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一点和历史制度主义的
“路径依赖”理论有些相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
4
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
而导致的权力结构,这一点直接影响着新制度主义的“制度(权力结构)的重要性”。
5
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
目录/CONTENTS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第二节 政治学 第三节 政治学方法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什么是政治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三、政治的地位
一、什么是政治
我们认为,政治就是关于维护国家性和分配正义的体系与能力。这个极为简单的 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所谓国家性(the stateness) 第二,与国家性密切相关的是“国民性”(the nationality) 第三,国家性前提下的分配正义 第四,国家性和分配正义不但是制度体系,更是制度能力或者治理能力 第五,政治的公正原则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 第一,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 第二,阶级性。 第三,革命性。 第四,发展性。
二、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3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 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 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 1 )历史制度主义。 ( 2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政治学基础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和政治学的内涵一、政治的涵义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基于阶级立场和统治的需要,对政治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可谓见解百出,观点各异。
归纳起来,对政治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道德说。
2.权术说。
3.法律说。
4.管理说。
除上述几种解释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政治是交易;政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是不同范围内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治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等等。
这些关于政治的阐述都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的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政治的涵义。
人们对于政治的解释之所以多种多样,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
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要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而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又往往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解释政治。
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定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对政治做出科学的界定,他们都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阶级性这一实质问题,没有揭示出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上述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讲都是非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复杂的政治现象放在社会经济、阶级和国家活动的背景下考察,真正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政治学基础

政治学基础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名词:1.政治P92.氏族、胞族P11简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P62.政治的定义的三个基本点P93.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和机关的特点P11第二章政治学名词:1.政治学P18;2.简答:1.政治学定义的三个基本点P182.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的三个特征P223.政治学原理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P22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P285.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P336.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P347.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P34第二篇政治关系第一章利益与政治名词:1.利益P47;2.利益关系P53;3.共同利益P54;4.利益矛盾P58;5.横向利益矛盾、纵向利益矛盾;简答:1.利益关系与政治权力、政治权利的关系P442.利益定义的构成因素P473.利益的内在矛盾P494.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P545.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P616.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P627.政治权利的基本功能——实现共同利益,解决矛盾获得的资格P628.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P62第二章政治权力1.简答:1.政治权力的本质P67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P673.政治权力的特性P714.政治权力的类型P755.不同类型政治权力的关系P806.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P847.政治权力的作用P88第三章政治权利名词:1.权利P94;2.政治权利P96;简答:1.对政治权利定义的理解P962.政治权利的特性P973.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P103——P1074.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P1075.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P1096.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P111第三篇政治行为第一章政治统治名词:1.政治统治P118;2.政治统治的方式P129;简答:1.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不等于政治权力关系P1162.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发生政治统治行为P1173.对政治统治定义的理解P1184.政治统治的特点P1195.政治统治的基础P1236.政治权力强大取决于的因素P1237.社会基础决定的因素P1248.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意义P1259.心理基础的关键;政治认同和合法性取决因素P12510.政治认同的三个指向P12611.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P12612.马克思关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的理解P12713.政治统治的方式P12914.政治统治的作用P132第二章政治管理1. 政治管理P136;2.自然经济P152;3.市场经济P154;简答:1.对政治管理定义的理解(内含与政治统治的比较)P1362.政治管理的特征P1373.政治管理的职能(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P1404.政治管理的类型P1485.政治管理的方式(政治行为方式、管理行为方式)P1526.自然经济形成的政治管理方式的特点P1537.市场经济形成的政治管理方式的特点P1558.从管理行为方式分析政治管理的不同方式及特点P1569.政治规划与政治决策的特点P15710.政治管理的作用P16111.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在作用上的比较P163第三章政治参与名词:1.政治参与P166;简答:1.政治参与定义的基本特点P1662.政治参与的类型(自动、动员、消极)含义、特点及评价P1683.马克思划分政治参与(比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参与)P1694.政治参与的方式P1715.政治投票和政治选举的异同P1716.解析公民个人既能管理社会政治事务,又不能直接或者充分管理社会政治事务P1757.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P1758.政治社会学对于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研究主要有三点结论P1779.政治学研究将政治参与动机归纳为六个方面P17710.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P17911.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P18012.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P18213.如何促进政治参与的发展P183第四篇政治体系第一章国家名词:1.政治体系P184;2.国家P192;3.国家政权组织形式P197;4.国体P197;5.君主政体P198;6.共和政体P198;7.国家结构形式P201;8.单一制P201;9.复合制(联邦制、邦联制)P201;10.君合国、政合国P202;11.国家机构P203;1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P203;13.民主集中制P204;14.国家元首P205;简答:1.对国家定义的理解P1902.国家作为暴力机器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P1913.法西斯国家特点P1954.福利国家发展趋势P1965.政体与国体关系P1976.国家机构的特征P2037.国家机构设置原则考虑因素及三种类型P2038.分权制衡原则是资产阶级设立不同的国家机构为自己阶级利益服务的原则P2049.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形式、产生方式及职权P205第二章政党名词:1.政党P209;2.政党制度P216;3.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P217;4.两党制P217;5.多党制P219;6.一党制P220;7.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P221;简答:1.政党具有的基本特征P2102.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可是,并非有阶级就有政党存在P2103.区分政党阶级的标准P2124.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方式及特点P2125.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P2136.政党的作用P2147.无产阶级政党集合和发展政治力量的基本方式P2148.政党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的方式在获得政权前后的区别P2159.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P21610.政党制度的特点P21711.比较英美两国的两党制(异同)P21812.资本主义两党制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P21813.多党制形成原因及类型P21914.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的基本特点P21915.法西斯主义与当代民族主义国家P22016.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有以下因素决定P22117.无产阶级领导制及特点P22118.无产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特点P22219.我国政党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影响P223第三章政治社团名词:1.政治社团P224;2.压力集团P230;简答:1.政治社团不同于利益、压力、院外集团P2242.政治社团的形成是社会政治关系的要求也是政治参与行为的组织和制度体现P2253.政治社团的特征P2264.政治社团与社会团体和政党的区别P2275.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P2286.压力集团的产生原因、特点、及评价P2307.社会主义政治社团产生原因和性质作用P2308.资与社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P2349.政治社团的功能P23710.政治社团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资、社)P238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名词:1.政治心理P244;2.社会环境P248;3.物质环境P248;3.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P248;4.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P251;5.政治心里的客观基础、主观基础P248/252;6、气质P252;7.个体心理背景P253;8、政治认知(政治知觉、政治印象、政治认知判断)P253;9、政治情感P254;10、政治动机P254;11、政治态度P255;12个体政治心理P256;13政治领袖P256;14群体政治心理P257;15阶级政治心理P258;16.民族政治心理P259;17.集团政治心理P259;简答:1.对政治心理定义的理解P2452.政治心理的特点P2463.社会环境是政治心理的特点P2484.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发达程度决定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发展水平P2495.物质环境作用政治心理的途径P2496.社会关系和利益对政治心理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P2507.政治制度作用政治心理的表现P2518.政治态度的特点P2559.群体政治心理的特点P25810.阶级政治心理体现的三个水平层次P25811.阶级政治心理特点P25812.民族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P25913.民族政治心理的基本内容P25914.集团政治心理的特点P25915.政治心理的作用P25916.政治心理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P261第二章政治思想名词:1.政治思想P263;2.事实判断(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P271;3.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P272;4.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P272;5.单一性、专门性、综合性政治理论P273;6.政治哲学P274;7.政治科学P275;简答:1.对政治思想定义的理解P2632.政治思想的特性P2643.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人、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研究)P2684.马克思政治思想对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P2695.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因果分析、价值判断)P2716.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单一性、专门性、综合性政治理论)及基本特点P2737.政治哲学的特点及主题P2758.政治科学符合的标准P2759.中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P27710.政治思想的作用P278第三章政治社会化名词:1.政治社会化P281;简答:1.政治社会化的特点P2812.政治社会化的媒介P2843.政治社会化影响因素P2864.政治社会化类型P2895.政治社会化作用P293第六篇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革命名词:1.政治革命P300;2.政治革命战略P308;3.政治革命策略P308;4.政治妥协P309;5.暴力革命P310;6.非暴力革命P311;简答:1.马克思对政治革命定义的观点P2982.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政治革命的含义P2993.政治革命的特征P3014.比较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P3035.比较政治革命与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P3036.农民革命自发性的表现P3057.农民是一个阶级又不是一个阶级P3068.评价农民革命P3069.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评价P30610.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P30711.政治革命的战略与策略的异同P30812.制定正确政治革命战略和策略的要求P30913.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政治革命都采用暴力方式P31014.暴力革命方式P31115.非暴力革命的方式和条件P31216.比较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异:含义、形式、条件;同一性)P31317.政治革命的作用P313第二章政治改革名词:1.政治改革P316;2。
政治学基础

目录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三,政治的定义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二,政治的社会地位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含义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绵延几千年。
在当今世界上,它在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一切社会成员。
由于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和人们观察分析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差异,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于政治的含义有着迥然相异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按照这一观点,可以把政治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人类对于政治的认识实现了革命性飞跃,按照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原则,可以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政治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丰富,领域大大拓展,方法途径多样,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导下,分析,吸收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政治展开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多方法研究,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的概念(1)最早出现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
《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政治不悔”等说法。
政治学导论重点

政治学导论第一篇政治的性质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政治:即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研究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动作规律的科学。
3、政治的地位:○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4、政治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1科学性:关注政治的实证性。
○2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6、当代政治学方法论:(1)行为主义;(2)理性选择主义:○1社会选择理论○2集体行动理论○3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1历史制度主义○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第二章政治权力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2、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命令,而是来自被统治者的心理认同。
3、信仰体系:即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
4、有限政府:是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5、权威:即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
6、合法律性:是指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关如何建制政府的组织法。
7、政治权力的类型○1强制性权力:是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以威胁为基础,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就实施制裁的权力类型。
○2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与强制性权力相反,权力主体通过提供某种好处而达到自身目的的权力类型。
○3操纵性权力:通过隐蔽的方式改变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权力主体的目标。
操纵性权力形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如作为宣传手段的“洗脑”。
○4人格型权力:又称克里斯马型权力,是通过自身的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等人格力量而达到目的的权力类型。
8、合法性权力的获取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政治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名词解释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特别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多选题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从狭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从广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2、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3、中世界神学政治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4、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代表人物: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
5、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代表人物: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结构-功能研究法。
7、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社会的出现第二章政治主体一、名词解释1、政治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政治事务,享有政治权利,承担政治义务的政治实体。
2、领袖:领袖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不同阶级的长期的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具有卓越政治见识和杰出政治才能,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本阶级中拥有最高权威的政治人物。
3、政党: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和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4、两党制: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5、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6、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阶级统治、政治统治的政治运筹机制性政治组织机构。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的涵义
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三、政治的定义
1/11/2021
6
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
1.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中国盛行过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奉天承 运”或“君权神授”思想的实践。“天子受命于 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的以“天”为出 发点的“三纲”成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基石。
1/11/2021
15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这一观点揭示了政治的 基本特征。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社会的实体是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生产关系,要把握政治的基本特征就不能停留在政治本身, 否则就会以表象掩盖本质。 过去人们从政府、权力及其他方 面研究政治,都未能揭示政治的基本特征。
1/11/2021
16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
一规定性要求我们:
• 在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上认识政治,不把政治看成孤立的、 静止的东西。
• 政治在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要求和客观过程,反 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集团、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利害冲突, 没有纯粹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
韩非认为为了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除了严 明法度外,还要擅长权术。法、术、势相结合。 有人总结韩非的“术”有七条: (1)权势不可假人; (2)深藏不露; (3)把人当做坏蛋;(4)毁坏一切伦理价值; (5)厉行愚民政策;(6)罚须严峻,赏须审慎; (7)必要时不择手段。
1/11/2021
10
马基雅维利的王道思想
1/11/2021
11
思想的后世影响
政治的王道说直接影响了普通人对政治的看法。 1850年《牛津英语词典》对“政治”的解释可以说代表 了普通百姓的政治观:“是计算、谋略、诡计;精心计 谋或被算计的外交。”虽然这种表述不甚精确,但也触 及了政治的核心——权力。显然,这里的权力指政治家 或政治统治机构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10/14
21
5、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诞生,引起人类思想史上 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共产党宣言》(1848年2日)为经典的 思想成果标志,以阶级、国家、政治斗争、专政、政党、自由联 合全体等问题为思想要素,天才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 三个特征: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革命与实践性的统一。时代 性与发展性统一。 随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 学说 6、20世纪政治学说理论呈现出新的景观,进入到现代时期。 20世纪前半叶,政治学说派别林立,思潮纷杂局面。 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现代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等。 邓小平1979年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 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
7
2015/10/14
(1)政治上一种社会价值追 (2)政治是一种起自然、起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5)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6)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7)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8)政治是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 (9)政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权力现象; (10)政治是统治与服从的关系等。 以上诸种不同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部分展示了对政治的理解, 其中,有的观点具有合理的成分,有的论据则失之偏颇。 《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著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孔子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政治家《伦语》
2015/10/14
4
(2)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分工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三次社会 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手工业和农业以及商业和 其他行业的分工。 社会分工的后果。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由此产生。 与社会相脱离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即政治的力量得 以产生。 第二,阶级社会的出现 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的利益第一次以阶 级利益的对抗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不同社会集团的对 抗关系。 基于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便产生了统治与被统 治,压迫与被压迫的政治关系。公共权力被统治阶级 所掌握。
2015/10/14
3
(1)在原始社会并没有政治现象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人们的血缘 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那时并没有出现政治现象。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递进式社会演 变) 母权制和父权制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成员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一 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权力”即氏族社会的公共权 力应运而生。 这种权力带有明显的道德强制,主要体现在氏族民主 制。例如在部落联盟中,以联盟议事会和最高军事首 长的形式。这时,人类社会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 政治现象。
2015/10/14
15
(二)什么叫政治学? 政治学作为研究政治的科学,是研究政治的本 质及政治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 1、就质与量的统一而言,它是探索、研究、 揭示政治本质的学问。 2、政治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政治作为动态 的高级实践活动 3、从客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人类社会带有普 遍性和特殊性现象
18
2015/10/14
(三)政治学理论体系与哲学、经济学、社会 学、法学、行政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 新政治学的逻辑框架是: (1)逻辑支点:政治本质及演变规律 (2)逻辑结构、政治社会、政治行为、政治 发展; (3)逻辑要求:政治主体、政治行为的内容
2015/10/14
2015/10/14
13
3、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列宁论述 政治是社会发展的统帅和灵魂。(表现在五个 方面)
2015/10/14
14
第二节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不 同理解 1、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 3、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制度的科学 4、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或政治形态的科学
19
二、政治学的历史沿革 政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古至今,政治学在东西方都有着悠 久的历史传统和不同的文化分野,呈现出繁纷复杂、绚丽多彩的 发展景观。 1、政治学的产生 政治学首创于西方。因《政治学》一书的创作,古希腊的亚里士 多德(公元前384—322)成为政治学的创始人。公元前5世纪, 地中海沿岸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西方古典政治 学得以产生的政治沃土。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不少杰出思想家围绕着 许多政治问题进行激烈的争鸣,并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政治文化体 系。 2、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学(公元5—15世纪) 这时政治学也和哲学等科学一样,成了科学的分歧。欧洲文艺复 兴这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 (1)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君主论》(2)法国的布丹《主权论》 (3)英国莫尔(4)德国闵采尔(5)意大利康帕内拉近代空想社 会主义
2015/10/14
11
三、政治的社会功能 政治在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政治对于经济具有巨大反作用,它推动或 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经 济(基础决定作用)政 治(反 作 用) 政治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1)经济的社会性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 决定政治的性质原则和方式 (2)政治对经济起着巨大的反作用(表现在 六方面)015/10/14
4、政治的 基本和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列宁指出:“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的机构”。 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 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5、政治是一种高级的活动实践。 政治活动是社会诸种活动的一种科学化的高级实践活动具体五种 表现形式。 6、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它具体化为一定社会阶层、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的分配,即社会 公共权力的阶级属性。 政治不过是用来实现和维护经济利益的手段 7、广而言之,政治的空间或政治关系也体现在超越国家范围的国 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 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物质利益呈社会地位等方面集中表现。 国际政治关系已成为当代世界最广泛最复杂的政治关系。
2015/10/14
20
3、17、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欧美出现一大批思想家 (1)英国霍布斯《论公民》(2)洛克《政府论》(3)孟德斯鸠 《论的精神》(4)卢梭《社会契约论》(5)黑格尔《法哲学》 (6)美国杰斐逊执笔《独立宣言》(1776年7月) 他们提出了完整的系统的政治原则和治国方案。这一时期西方政 治学的基本理论支点是自然法,国家契约说,天赋人权论,自由 观平等观等。 4、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学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地位确立,西方政治学变成“不革命的政治学” 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1)以边沁、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2)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 无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 义者学说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2015/10/14
1
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 方面。政治是一种高级的实践活动,政治是经 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政 治现象特别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 学。
2015/10/14
2
第一节 政 治 一、政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1、政治的起源 政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也不会永 恒存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为了集中 保护和体现一定的社会集团的根本物质利益而 产生的一种现象,它将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 消失。
5
2015/10/14
2、政治的历史发展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现象 阶级之间的利益对抗和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成为主要的政治现象。 全部政治问题的中心,是维护、保持或夺取、建设国家政权,以 维护现存的所有制和所有制关系。 (2)社会主义的政治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抗的基础,人民成为 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力成为实现和维护人 民利益的权力,另一方面,作为完整的阶级的政治对抗已不复存 在。 (3)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 三大差别逐步消失,公共权力自行消亡,政治关系也将退出历史 舞台。 无政治社会→ 政 治 社 会 (阶级斗争,政治权力)→无政治社 会(辩证运动)
2015/10/14
16
(三)政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科学的研究内容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20世纪末 期,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政治学 的研究方向重新进行思索。 1、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情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了某些调 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工人股份制,“福 利政治”——高工资、高消费、失业救济金。 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特别是社会主 义政治发展的重大事件。 处于低潮阶段的社会主义政治再面临着一场新的机遇和挑战,社 会主义政治进入真正的思考阶段。对中国政治的研究方兴未艾。 3、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已由革命与战争转变到和平与发展。政治 沟通、政治对话成为一种时尚,直接的对抗理论逐渐淡化。以人 权政治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文明式”的政治对抗,成为不同社会 政治制度和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形式。(和谐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