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吸收与解吸(讲稿)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doc

(完整版)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doc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1.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 P 与气速u的关系如图一所示:L 3> L 2> L 1aPk,P32L 0 = 01u , m/s图一填料层的P ~u关系当液体喷淋量 L00 时,干填料的P ~u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P ~u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 - 解吸实验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 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气膜G A k g A( p A p Ai ) ( 1)液膜G A k l A(C Ai C A ) (2)式中: G A—A组分的传质速率, kmoI s 1;2A —两相接触面积, m;P A—气侧A组分的平均分压,Pa;P Ai—相界面上A组分的平均分压,Pa;C A—液侧A组分的平均浓度, kmol m 3C Ai—相界面上A组分的浓度kmol m 3k g—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kmol m 2s 1Pa 1;k l—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m s 1。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

实验四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体力学性能。

2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设备主要技术数据及附件1. 设备参数:⑴ 风机:XGB-12 型,550W;⑵ 填料塔:玻璃管内径 D = 0.1m,内装$ 10X 10mm鲍尔环,填料层高度Z= 1.2m;⑶ 填料塔:玻璃管内径 D = 0.1m,内装$ 10X 10mm鲍尔环,填料层高度Z= 1.2m;⑷二氧化碳钢瓶1个、减压阀1个(用户自备)。

2. 流量测量:⑴CO2转子流量计: :型号:LZB-6 ; 流量范围:0.06 〜0.6m3/h; 精度: 2.5%⑵空气转子流量计: 型号:LZB-10 ; 流量范围:0.25 〜2.5m3/ h; 精度: 2.5%⑶空气转子流量计: 型号:LZB-10 ; 流量范围:0 〜50m3/ h; 精度:2.5%⑷水转子流量计:型号:LZB-25 ; 流量范围:0 〜20m3/ h; 精度: 2.5%⑸ 解吸收塔水转子流量计:型号:LZB-6流量范围:60〜600L/h 精度:2.5%3. 浓度测量:吸收塔塔底液体浓度分析:定量化学分析仪一套4. 温度测量:PT100铜电阻,液温度。

三、实验装置图3图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装置流程1-水箱;2-解吸液泵;3-吸收液泵;4-风机;5-空气旁通阀;6-空气流量计;7-吸收液流量计;8-解吸塔;9-解吸收塔底取样阀;10、11-U 型管放;12-吸收塔;13-吸收塔底取样阀;14-解吸液流量计;15- CO2流量计;16-吸收用空气流量计解;17-吸收用空气泵;18- CO2钢瓶;19-水箱放水阀;20-减压阀;21-解吸液取样阀;22-吸收液取样阀吸收质(纯二氧化碳气体或与空气的混合气)由钢瓶经二次减压阀和转子流量计15,进入吸收塔塔底,气体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水逆流接触,到塔顶经放空;吸收剂(纯水)经转子流量计7进入塔顶,再喷洒而下;吸收后溶液流入塔底液料罐中由解吸泵2经流量计14进入解吸塔,空气由6流量计控制流量进入解吸塔塔底由下向上经过填料层与液相逆流接触,对吸收液进行解吸,然后自塔顶放空,U形液柱压差计用以测量填料层的压强降。

2吸收基本理论PPT课件

2吸收基本理论PPT课件

或难溶组分(B)。
吸收剂:所用的溶剂
(S)。吸收液:得到的溶液,来自主要为A+S。
吸收尾气:吸收后排出
的气体,主要为B和
少量A。
精品ppt
3
精品ppt
4
精品ppt
5
2、吸收分离操作的目的与任务 制取液体产品:如盐酸、硝酸,碳化氨水吸收CO2 制碳酸氢氨等。 分离混合气体吸收获得某些组分:如用液态烃吸收 裂解气中的乙烯、丙烯等。 气体净化除去混合气体中杂质:如合成氨原料气脱 CO2等; 尾气处理和废气净化:脱SO2、NOx等
精品ppt
18
亨利定律的其他形式
1)p*~C:
精品ppt
19
H
E M S 精品ppt
20
2)x~y(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组成):
y* —与组成为x 的液相呈平衡的气相中溶 质的摩尔分数; m —相平衡常数(或分配系数),无因次
精品ppt
21
总压P,pA*=PyA*=ExA
精品ppt
22
3)X~Y(摩尔比)
26
吸收剂的选择
选择的原则: ①溶解度大:溶解度↑,溶剂用量↓,传质速率 ↑;随工艺条件变化大;若有反应应可逆。 ②选择性好:对溶质的溶解度大; ③不易挥发,以减少溶剂损失; ④粘度低,改善流动状态,阻力小,降低能耗。 ⑤无毒、腐蚀性小、不易燃、价廉、不发泡、冰点 低、化学稳定等。
精品ppt
27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分离基础:各组分溶解度的差异
精品ppt
6
3、吸收分离操作的分类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 H2O吸收CO2 (单纯溶解) • NaOH溶液吸收CO2 单组分吸收与多组分吸收:

《吸收与解吸》PPT课件演示教学

《吸收与解吸》PPT课件演示教学

6-2-4 流率与温度的校正 用假定的流率与温度初值,逐级算出气相,液相
组分流率分布后,必须通过迭代计算对流率与温度假 设值不断加以修正,使之逐步逼近,最后达到收敛要 求,为避免同时修正诸变量的复杂性,采取流率与温 度分布校正的办法。 (1). 流率分布的校正
当用式(6-39)逐级计算出气相组分流率后,逐级 将组分流率值加和即得新一轮气相流率值:
(2). 假设vn(k), ln及Tn(Kn,i)初值。(k纪录迭代次数, 此时,k=0)。
(3). 计算An,i=ln/(vn(k) Kn,i)
(4). 用式(6-39)自第N级至第1级逐级算出全部vn,i及 ln,i。
(5). 计算新的
c
c
vn(k+1)= vn,i及 ln= ln,i(n=1,N )
当吸收剂中不含溶质时,相对吸收率等于吸收率。
表达了相对吸收率、平均吸收因子和理论板数 之间的关系。
15
φ
吸收因子(或解吸因子)图
16
平均吸收因子
有二种平均方法: (1)平均吸收因子法(低浓度吸收)
吸收因子法
(2)有效平均吸收因子法(高浓度吸收)
理论板数的直接求解
AN+1 - A =
AN+1 -1
v n+1 l n
n. +1 .
N
-l0 (A2A3AN+A3A4AN++AN+1) vN+1 A 1A2AN+A2A3AN++AN+1
原料气VN+1
(3-72)
LN吸收液
v N +1 - v1 v N +1
—吸收率;Aj—第j板上的吸收因子;N

化工原理下册课件第二章 吸收第6次课解吸及其他条件下的吸收

化工原理下册课件第二章 吸收第6次课解吸及其他条件下的吸收

V
6k 7m h -1ol
Z K ya N O G 1.0 3 k2 m m 3h o 1 l 0 .8 2 m 2 6 .3 7 8 .3m 2
4
点评:此题是对吸收章节的全面复习, 涉及到下面五个重要的知识点。 1.吸收平衡关系——亨利定律,涉及了m与H的换算
公式,H的单位,也复习到了。 2.操作线方程和最小液气比的计算。 3.传质系数及其关系的换算, 4.平均推动力法求算填料层高度。 5.吸收因数法求算填料层高度。还有吸收率和理想
L
思路就是由所求目标推至已知条件。
( 1) 求 x1
L y1 y2 V x1 x2
y1 y2 y1

y2
1 y 1
L 1 .5 L 1 .5 y 1 y 2
V
V min
y1 / m x2
y1
x1
mE
s
P M s H P
解题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即求出 m
L V
y2
已知:在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E=1.73×105kN/m²。水溶
液的密度取1000kg/ m³,CO2的分子量44。
7. 常压25℃下,气相溶质A的分压为0.054atm的混 合气体分别与
– 溶质A浓度为0.002mol/l的水溶液; – 溶质A浓度为0.001mol/l的水溶液; – 溶质A浓度为0.003mol/l的水溶液; 接触,求以上三种情况下,溶质A在二相间的转移
2. 对于难溶气体,吸收时属于______控制 的吸收,强化吸收的手段是_____。
3. 物理吸收的极限取决于当时条件下______ __________,吸收速率取决于吸收质 从气相主体传入液相主体的_______。
4. 用Δp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速率方程有两种,以气相 传质膜系数表达的传质速率方程为 ________________,以总传质系数表达的传质速率 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 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尖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尖,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与气速u的尖系如图一所示:图一填料层的P〜U尖系当液体喷淋量LoO时,干填料的P〜u的尖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 P U 的尖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O 这两个转折点将 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 系数。

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 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 •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侦J 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G A kgA(pAPAi)⑴液膜 6Akl A (c AlC A )式中:G A -A 组分的传质速率, 1kmol s ;A —两相接触面积,m ;P A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Pm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C A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kmol m 3C A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kmol m 3\ kg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kmol Pa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 达为:G A K G A(P A P A ) / (3) G A K L A(C A C A )(4)式中:P A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C A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kmol m 3 ;P 〜U 尖系分为三个区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 ,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kmol m s PaPi=PAi C Al F L当气膜阻力远大于液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式受气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K G kg ;反之,当液膜阻力远大于气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受液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K L k| o如图三所示,在逆流接触的填料层内,任意载取一微分段,并以此为衡算系统,则由吸 收质A 的物料衡算可得:dGAF k dCA(7a)LP A +C I P AC A +C IC A图二双膜模型的浓度分布图图三填料塔的物料衡算图若气液相平衡尖系遵循享利定律:C A HP A ,则:式中:F L——液相摩尔流率,kmol s 1 ;,且称H L 为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TU ;N L “G ,且称1\1_为液相传质单元数(NTU o CA 2 C A C A因此,填料层高度为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之乘积,即\ h H L N L若气液平衡矢系遵循享利定律,即平衡曲线为直线,则式((10)法解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式,亦即可采用下列平均推动力法计算填料层的高度或液相 传质单元高度:VsLK^aSN L —C A1 C A2CAm___ h __VsL -(11)(⑵L ■■-液相摩尔密度5kmol m 3。

吸收解吸

吸收解吸

一、实训目的1.认识吸收解吸设备结构2.认识吸收解吸装置流程及仪表3.掌握吸收解吸装置的运行操作技能4.学会常见异常现象的判别及处理方法二、吸收与解吸实训装置功能:1开车前准备和正常开停车实训任务1.1工艺文件准备能识记吸收、解吸生产过程工艺文件(能识读吸收岗位的工艺流程图、实训设备示意图、实训设备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能绘制工艺配管简图,能识读仪表联锁图。

熟悉吸收塔、解吸塔、填料及附属设备等主要设备的结构和布置)。

1.1.1吸收与解吸基本原理气体吸收是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其原理是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选定液体吸收剂中物理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而实现气体组分分离的传质单元操作。

前者称物理吸收,后者称化学吸收。

吸收操作所用的液体溶剂称为吸收剂,以S表示;混合气体中,能够显著溶解于吸收剂的组分称为吸收物质或溶质,以A表示;而几乎不被溶解的组分统称为惰性组分或载体,以B表示。

吸收操作所得的溶液称为吸收液或溶液,它是溶质A在溶剂S中的溶液;被吸收后排除出的气体称为吸收尾气,其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B,但仍含有少量未被吸收的溶质A。

吸收操作在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以及环境工程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按工程目的可归纳为:①净化原料气或精制气体产品;②分离气体混合物以获得需要的目的组分;③制取气体溶液作为产品或中间产品;④治理有害气体的污染、保护环境。

与吸收相反的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出来而转移到气相的过程(用惰性气体吹扫溶液或将溶液加热或将其送入减压容器中使溶质放出),称为解吸或提馏。

吸收与解吸的区别仅仅是过程中物质传递的方向相反,它们所依据的原理一样。

⑴.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即气-液平衡关系在一定条件(系统的温度和总压力)下,混合气中某溶质组分的分压若一定,则与之密切接触而达到平衡的溶液中,该溶质的浓度也为一定,反之亦然。

对气相中的溶质来说,液相中的浓度是它的溶解度;对液相中的溶质来说,气相分压是它的平衡蒸汽压。

吸收与解吸.ppt

吸收与解吸.ppt

来自吸收 塔的富液
被吸收气体 C4出装置
14
系统压力平衡
1.2
吸 收 塔 吸收塔
自压
解吸塔
自压
储罐
0.5
解 吸 塔
常压(0)
储罐
15
主要控制参数
控制器位号 描述 正常值 单位
PIC1003
PIC1004 PIC1005
D102压力控制
T102塔顶压力控制 T102塔顶压力控制
1.2
0.55 0.50
3
马林液 吸收H2S
应用
气中的醋酸
3
4
小组讨论
4
启 示
精馏与吸收的区别 分离混合物
精馏 液体 混合物 气体 混合物
依据原理
不同组分沸点 或挥发度差异 不同组分在同 一吸收剂溶解 度不同
5
吸收
基本概念
富气:要进行分离的混合气体富含溶质
称为富气。 贫气:被吸收后剩余的混合气体称为贫
气,又称为惰性气体或载体。
手动打开 PV1005 至70% 启用再沸 器 E105
塔顶温度 高于50℃
保持热循 环十分钟
FIC1008与 TIC1007投串级
TIC1007稳定 到102℃时
启动泵P102A 建立回流
20
进富气 打开V1E101 阀,启用冷 凝器E101 逐渐打开富 气进料阀 V1T101, 开始进富气 手动控制调 节阀PV1003 使压力恒定 在1.2Mpa
21
保持冷 循环五 分钟
T102液位 LIC1004≥50
为吸收塔 T101进C6
T101液位 LIC1001≥50
LIC1004设 定在50%, 投自动
手动打开 LV1004,向 D-101倒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吸收与解吸2.1 概述吸收(absorption)是依据不同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让混合气体与适当的液体溶剂相接触,使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液,难以溶解的组分保留在气相中,从而达到混合气体初步分离的操作。

所用液体称为吸收剂(或溶剂)。

气体中能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

不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惰性气体或载体。

使溶质从溶液里脱除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吸。

它是吸收操作的逆过程,一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往往包括吸收与解吸两个部分。

为实现气体吸收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选择合适的溶剂(吸收剂);②溶剂的再生,这项费用往往占整个吸收操作费用的很大比例;③设计或选用合适的传质设备。

吸收操作根据物系气—液组分间是否发生发生化学反应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根据吸收过程热效应是否显著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根据混合气体浓度高低分为低浓度吸收和高浓度吸收;根据被吸收组分数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本节主要讨论单组分、低浓度、等温、物理吸收。

2.2 气液相平衡2.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恒定温度和压力下气液两相接触时将发生溶质气体向液相转移,使其在液相中的浓度增加,当充分接触,两相达到相平衡。

此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和溶质气体的分压而不同,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

平衡分压p ﹡与溶解度间的关系曲线,这些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加。

故加压和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

反之,升温和减压则有利于解吸过程。

2.2.2 亨利定律亨利定律:当总压不太高(一般约小于500kPa)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或理想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Ex p A =*式中——*A p 溶质A 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E ——称为亨利系数,kPa 。

采用其他的气、液相组成时,亨利定律有如下几种表达形式:(1)气相组成用溶质A 的分压*A p ,液相组成用溶质的浓度c A 表示时,亨利定律可表示为Hc p A A =*式中c A ——液相中溶质的浓度kmol/m 3;H ——溶解度系数,kmol/(m 3﹒kPa)。

易溶气体H 值很大,难溶气体H 值很小。

H 值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气、液两相组成分别用溶质A 的摩尔分数y 与x 表示,则亨利定律可表示为y ﹡=mx式中 y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摩尔分率;m ——相平衡常数。

m 值大,则表示溶解度小。

(3)摩尔比表示气相(X)和液相(Y)的组成时,则亨利定律可表示为: A A X X x +=1 AA A Y Y y +=11,则得气液平衡关系式为*A Y =mX A式中 X A ——溶液中溶质的比摩尔分率;*A Y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比摩尔分率。

2.2.3 亨利定律各系数之间的关系mP E =x=C/C m 及C=ρ/M 的定义得: C H C C E EX p m ⋅=⋅==1所以, 对稀溶液,溶液的浓度接近纯溶济的Ms ≈M m ,故 ssHM E ρ= P HM m s sρ≈上式中,下标“m ”和“S ”分别指混合溶液和溶剂的性质参数,M 指物质分子量。

在压力不太大时,E 与压力无关,H 也几乎不变;而m 随压力增大p 而减小;温度对亨利定律各参数的影响是温度升高时E 一般增大,H 变小,m 增大溶解度降低。

例7-3 总压为101.3kPa 、温度为20℃时,l000kg 水中溶解15kgNH 3,此时溶液上方气相中NH 3的平衡分压为2.266kPa 。

试求此时之溶解度系数E 、亨利系数H 、相平衡常数m 。

若总压增倍,维持溶液上方气相分率不变,则问此时NH 3的溶解度及各系数的值。

解:首先将此气液相组成换算为y 与x 。

NH 3的摩尔质量为17kg/kmol ,溶液的量为15kgNH 3与1000kg 水之和。

故0156.018/100017/1517/15=+=+==B A A A n n n n n x 0224.03.101266.2===**Pp y A 436.10156.00224.0===*x y m Ex p A =*E=2.266/0.0156=145.3kPa溶剂水的密度ρs =1000kg/m 3,摩尔质量M s =18kg/kmol ,382.0183.1451000=⨯==s s EM H ρ (kmol/m 3·Pa ) 若总压增倍,维持溶液上方气相分率不变,则E 不变,H 也几乎不变m=E/P=436.1/2=0.7180312.0718.00224.0===*m y x 18/100017/17/+=*A A c c x c A =28.55 kg/1000kg 水2.2.4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1)相平衡指明传质过程的方向p A >*A p ( x A < x A *)为吸收 p A <*A p ( x A > x A *)为解吸p A =*A p ( x A = x A *) 为平衡状态2)相平衡是过程的极限在吸收塔的底部,出塔溶液浓度将随吸收剂用量的减少而增大,但即使塔很高、吸收剂用量很小的情况下,x 1也不会无限制增高,其极限即为与气相分压相平衡的溶液浓度x 1﹡即x 1﹡≤ p A1/E而在吸收塔的顶部,当以大量吸收剂、在无限高的塔内逆流进行吸收时,出口气体的浓度p A2也不能无限降低,溶质分压的极限*2A p 受塔顶进口液相浓度x 2控制,即p A2≥*2A p =Ex 23) 相平衡关系可判断吸收过程推动力大小(p A -*A p )为以气相分压差表示的吸收过程推动力。

(*2A x -x A )为以液相浓度差表示的吸收过程推动力。

例7-4在总压100kPa ,温度20℃下,含O 20.21摩尔分数的空气与含为0.005g/L 的水溶液接触,试问:(1) 将发生吸收还是解吸?(2) 以分压差表示的推动力为多少?(3) 如气体与水溶液逆流接触,水中O 2的浓度最高可能达到多少?解:(1)判别过程方向气体中的分压:p O2=100×0.21=21 kPa查表7-5得20℃下O 2溶解在水中的享利系数E 为4.13×106 kPa 。

因为水溶液O 2浓度很低,其密度与平均分子量皆接近纯水,所以溶液的总摩尔浓度c 为c=ρ/M=998.4/18=55.5kmol/m 3。

O 2在水中的摩尔分数:610815.25.5532/005.0-⨯==x 平衡分压:kPa x E p O 63.1110815.21013.4662=⨯⨯⨯=⋅=-**>22O O p p 故该过程为O 2由气相转入液相的吸收过程。

(2)推动力kPa p p p O O 37.963.112122=-=-=∆*(3)吸收过程的极限出塔水溶液中O 2的浓度将随塔的增高及水量的减少而增大,对逆流吸收操作,出塔水中O 2的浓度最大极限即为与进塔气相分压相平衡的溶液浓度x ﹡即6610085.51013.4/21/22-*⨯=⨯==E p x O O 水溶液总L gO M n x c O O O /009.0325.5510085.526222=⨯⨯⨯=⋅⋅=-*2.2.5 吸收剂的选择吸收剂性能是吸收操作良好与否的关键,评价吸收剂性能优劣的依据是:(1)对需吸收的组分要有较大的溶解度。

(2)对所处理的气体要有较好的选择性。

即对溶质的溶解度甚大而对惰性气体几乎不溶解。

(3)要有较低的蒸汽压,以减少吸收过程中溶剂的挥发损失。

要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免使用过程中变质。

(4)吸收后的溶剂应易于再生。

(5) 在操作温度下,具有较低的粘度,以利于气、液良好接触及便于输送。

此外,溶剂还应尽可能满足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安全条件。

实际上很难找到一种能够满足所有这些要求的溶剂,因此,对可供选用的溶剂应作经济评价后合理的选取。

2.3 总传质速率方程总传质速率(N A )即相间传质速率,总传质速率方程式是反映吸收过程进行得快慢的特征量,其推动力是以主体浓度与平衡浓度差为推动力的;对稳定体系来说,总传质速率等于相内传质速率,原则上,根据式(7-10)和(7-11)已可以对传质速率N A 进行计算。

但是,这种做法必须引入界面浓度;而界面浓度是难以得到的。

与传热过程类似,为实用方便,希望能够避开界面浓度,直接根据气液两相的主体浓度计算相际传质速率N A ,下面我们在传质“双膜模型理论”的基础上讨论总传质速率。

2.3.1 总传质速率方程在吸收过程中,相际传质是由气相主体至界面的对流传质、界面上溶质组分的溶解、界面至液相主体的对流传质三个步骤串联而成(参见图7-9)。

在吸收塔某截面气液两相浓度为y 、x(因讨论的是单组分吸收,故x A 、y A 的下标可省略),则此三个步骤可根据相内传质方程(7—10a)和(7-11a )及相平衡关系分别用以下方程式表征气膜内传质速率 )(i y A y y k N -=相界面)(i i x f y = (平衡服从亨利定律)i i mx y =液膜内传质速率 )(x x k N i x A -=式中y 、x ——溶质的气相与液相主体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y i 、x i ——紧贴界面两侧气、液相的溶质浓度,以摩尔分率表示; k y 、k x ——分别为以(y-y i 与(x i -x)为推动力的气相与液相传质分系数,kmol/s·m 2对稳定吸收体系,各步传质速率相等即为总传质速率,并将上述速率方程写成N A =推动力/阻力则 x i y i A k x x k y y N /1/1-=-=为消去界面浓度,将上式的右端分子、分母同乘以m ,并根据数学上的合比定律得x y x y i i A k m k y y k m k x x m y y N //1//1)(+-=+-+-=*于是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式可表示为N A =K y (y-y*)式中 xy y k m k K //11+= 式即为总传质速率方程,K y 称为以气相浓度差(y-y*)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kmol/s·m 2。

类似地也可将式(7-20)中每一项的分子、分母同除以m ,便得到xy x y i i A k mk x x k mk x x m y y N /1/1/1/1)(/)(+-=+-+-=* 故相际传质速率方程也可写成N A =K x (x*-x)式中 xy x k mk K /1/11+= K x 称为以气相浓度差(x*-x)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kmol/s·m 2 比较式(7-22)和(7-22a)可知mK y =K x同理若以气相分压和液相体积浓度为推动力相际传质速率方程也可写成N A =K G (p-p*)N A =K L (c*-c)式中 LG G Hk k K 111+= L G L k k H K 11+=K G = HK L参照图7-7(b )不难导出解吸的速率方程为N A =K y (y*-y)或 N A =K x (x- x*)这些公式看起来繁多复杂,但只要把握住各自定义,按上述过程进行分析、对比后,并不难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