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指导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指导年级、册别:四年级上册主备人:一、单元备课分析二、重点课时分析注:每单元根据重点课时数复制此表。
三、单元检测评价一、填空。
1、买5支钢笔用了30元,买7支这样的钢笔要用(),96元能买()支这样的钢笔。
2、明明买了3元钱一张的碟片12张,如果用这些钱买4元钱一张的碟片,可以买()张。
3、3只小兔子一天要吃18个萝卜,10只小兔子一天要吃()个萝卜。
4、四(1)班有6个组,每组7人,四(2)班有8个组,每组5人,两班一共有()人。
5、手套每双8元,手帕每块5元,妈妈带了46元钱买了6块手帕,还能再买()双手套。
二、计算。
1、列竖式计算。
382÷20= 360÷65= 248÷36=2、递等式。
758-4×25 (48+64)÷8 840÷(25+17)三、把列表填写完整,在解答下列各题。
4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2、同学们排队做操,如果每排站10人,可以站12排,如果每排站15人,可以站多3、东东看了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
照这样计算,他一个星期可以看多少页?4、三年级有4个班,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5个班,三年级每班放7盆花,三年级每班放8盆花,五年级每班放10盆花。
(1)三、四年级一共放多少盆花?(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放多少盆花?四、解决下列问题。
1、丽丽买了4千克苹果和5千克橙子共付60元,芳芳买了4千克苹果和8千克橙子共付84元。
每千克苹果多少元?没千克橙子多少元?2、一座水库某天从6:00起开始放水,管理员每隔3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她的观测记录。
(1)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2)求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3、小强看了一本180页的科技书,已经看了4天,平均每天看42页,还剩多少页没看?4、12元/册40元/袋15元/支3元/斤2元/瓶(1)小亮买一套《儿童文学》(上、下两册)和一支钢笔应付多少元?(2)爸爸用150元买7斤梨和3袋面粉,够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乘除法运算的算理。
2.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乘除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口算题目,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除法进行解决。
二、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进行讲解。
三、巩固(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除法进行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教师强调乘除法运算的注意事项,如注意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掌握了乘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计算习惯,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避免出现错误。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乘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在练习课中,学生对乘除法运算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是因为乘除法是数学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数学学习的进展。
此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教案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_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2、做练习九第 7 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 7 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
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3)比较异同。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
些体会? 作业设计:
1、练习九第 4 题和第 5 题。 2、练习九第 6 题。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第 3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 61~62 页练习九第 7~12 题。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①栽了 3 行树,一共 24 棵; ②6 头牛吃了 18 千克饲料。 (2)①一批树栽了 3 行,每行 24 棵; ②有 6 头牛,每头吃了 18 千克饲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
2、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
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应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自主创新问题解决思路;(2)能够读懂并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细节和信息;(3)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框架,并运用框架梳理思路;(2)能够利用数字图片、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度;(3)能够使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强化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问题的态度;(2)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3)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用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利用减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2)学生能够将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沉淀所学内容。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体会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如何解决学生在阅读材料方面的存在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整体感知(1)提出问题:小明有10元钱,他去商店买了一件衬衫,花了6元钱,还剩下了多少钱?(2)激发情感: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这种问题?如何解决?(3)展示景点2-1,学生分析并讲解减法的定义。
2.合作探究(1)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思路。
(2)采取学生报告的形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师发现问题点,针对学生提出的思路进行分析指导。
(4)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维导图3.展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场景,概括问题及相应解决方法。
(1)阅读材料:买水果,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问题。
(2)提问与引导:运用数字图片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
4.练习巩固(1)运用数学动态课件演示,呈现各种实际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学生找出答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2. 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使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讲解乘法口诀表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表的计算方法。
(2)讲解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讲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如画图、列表等,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如画图、列表等,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这个细节是教学难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补充和说明:分析问题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策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关于分析问题方法的详细说明:1. 画图法画图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试题 一课一练《解决问题的策略》习题2-苏教版【含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习题2一、填空题1.停车场自行车和三轮车合计12辆,总共有36个轮子.自行车有辆,三轮车有辆.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在今年瑞安市艺术节活动中,学校舞蹈队参加了舞蹈表演,其中五年级24人参加了表演,占舞蹈队总人数的12,六年级参加人数占舞蹈队总人数的12.5%,四年级参加人数比六年级多23,其余是三年级学生.问题:?算式:问题:?算式:.3.一桶水,当水成冰时,它的体积增加了111,当冰化成水时,它的体积减少了()().4.鸡和兔关在同一笼子里,加起来的腿共有60条.如果鸡和兔数量相同,那么鸡有只;如果鸡和兔的头数共有15个,那么鸡有只.5.有两根木棒插入水盆中,如图所示,甲有23露在外面,乙有34露在外面.如果甲、乙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是56厘米,那么甲棒长厘米,乙棒长厘米.6.今有鸡兔同笼,上数有头12个,下数有脚34只,问鸡有只,兔有只.7.小明参加数学比赛,一共20道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2分,结题小明得了72分,小明做错了题.8.2分和5分的硬币共100枚,价值3元2角,5分硬币有枚,2分硬币有枚.9.汽车4小时行了全程的25,每小时行45千米,全程长千米,行完全程需小时.二、选择题1.鸡兔同笼,脚40只,头15个,鸡有()只.A.10 B.2 C.5 D.42.3只玩具兔卖10元,5只玩具熊卖20元,某幼儿园花了70元共买了18只玩具兔和熊,那么其中玩具兔有几只()A.3 B.4 C.5 D.63.如果从甲袋土豆中拿出15放入乙袋中.这时两袋土豆的质量相等.则甲、乙两袋土豆原来质量的关系是()A.甲袋比乙袋多15B.乙袋比甲袋少15C.甲袋比乙袋多25D.乙袋比甲袋少134.一种商品先把价格提高110后,再按现价的110卖出,最后的价格()A.原价不变B.比原价低C.比原价高三、解答题1.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走向B地,当甲走了全程的57时,乙走了全程的35;当甲离B地还有17时,乙离B地还有50米,A、B两地相距多少米?2.和谐号动车从杭州开往上海,已经行了全程的58,离上海还有90千米.杭州到上海两地之间铁路长多少千米?3.商店运来120辆自行车.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3,第二天卖出的辆数相当于第一天的78.第二天卖出多少辆?4.“大润发”超市委托李师傅运送400只瓷碗,每10只瓷碗运费1.2元.如果每破1只瓷碗,不但不给运费,还要赔偿2.08元.最后结账,李师傅共得运费43.6元,李师傅实际运送到超市的瓷碗有多少只?5.周六,沈老师自驾去宁波镇海中学接儿子回家,出发前他看了一下燃油表,发现油箱内的油还剩下35.当行驶了120千米时发现油箱内的油还剩下38.镇海中学与沈老师家相距180千米,请你帮沈老师算算,如果中途不加油他能安全返回吗?6.小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76页,还剩全书的35没有读,这本故事书多少页?7.笼子里有鸡兔若干只,已知头有28个,腿有8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8.淘气与大家有一年的时间没有见面了,再次见面时大家都说淘气长高了.淘气说:“我家的大门高2米,原先我的身高是门高的35,现在我的身高是门高的58了.我一年长高了多少?”9.学校体育室有篮球25个,排球个数比篮球多15,足球比排球少13,足球有多少个?10.一批苹果卖出27,正好卖出4箱多12千克,剩下的苹果刚好装满11箱.这批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11.一批书,第一天卖出80本,第二天卖出120本,恰好卖出总数的13,这批书有多少本?12.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8还多16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少2页,还剩88页没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13.李涛参加一次数学竞赛.答对一题得4分,答错1题扣1分,不答不得分也不扣分.他答了20道题,得了60分,李涛答对了几道题?14.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地,B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全程的110,当货车行到全程的1324时,客车已行全程的58.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15.小明、小红、小军三人共同出资买了一只篮球,小明拿出13的钱,小红拿出25的钱,其余的归小军出.谁出的钱最多?谁出的钱最少?16.小丽、小城、小雨给教室的椅子刷油漆,小丽刷了12,小城和小雨刷了剩下的椅子,他俩所刷椅子数的比是3:5,并且小丽比小城多刷了65把.小丽刷了多少把椅子?答案 一、填空题 1.0,12.2.解;(1)问题:六年级有多少人参加?12412.5%2÷⨯, 6=(人).答:六年级参加人数是24人.(2)问题:四年级参加人数有多少?122412.5%(1)23÷⨯⨯+,563=⨯,10=(人).答: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有10人.3.112.4.10;0.5.24,32.6.7,5.7.4.8.40;60.9.450,10. 二、选择题1.A .2.A .3.C .4.B . 三、解答题1.解:相同时间内:甲乙的速度比就是53:25:2175=;乙的速度就是甲的2125,相同时间内,已走的路程就是甲的2125 16177-=6211872525⨯=1850(1)25÷-75025=÷12507=(米)答:A 、B 两地相距12507米. 2.解:590(1)8÷- 3908=÷240=(千米)答:杭州到上海两地之间铁路长240千米.3.解:1712038⨯⨯, 7408=⨯,35=(辆);答:第二天卖出35辆. 4.解:1.2100.12÷=(元)(4000.1243.6)(0.12 2.08)⨯-÷+ 4.4 2.2=÷2=(只)4002398-=(只)答:李师傅实际运送到超市的瓷碗有398只.5.解:33()120 58-÷912040=÷31600=3(180120180)1600-+⨯32401600=⨯920=39824=992420<答:如果中途不加油他不能安全返回.6.解:3 76(1)5÷-2765=÷190=(页)答;这本故事书190页.7.解:假设全是兔,则鸡有:(28486)(42)⨯-÷-,262=÷,13=(只),所以兔有:281315-=(只),答:鸡有13只,兔有15只.8.解:53 2()85⨯-1 240 =⨯120=(米)答:一年长高了120米. 9.解:1125(1)(1)53⨯+⨯- 622553=⨯⨯2303=⨯20=(个);答:足球有20个.10.解:2211(1)1575÷-=(箱); 212(15114)15125÷--⨯+ 21215125=÷⨯+,45012=+, 462=(千克).答:这批苹果共有462千克.11.解:1(12080)3+÷12003=÷600=(本)答:这批书有600本. 12.解:设这本书共有x 页111628886x x x =++-+710224x x =+777102242424x x x x -=+-1710224x = 171717102242424x ÷=÷144x =答:这本书共有144页.13.解:设李涛答对了x 道题,那么答错了20x -道题,根据题意可得:4(20)160x x --⨯=42060x x -+= 580x = 16x = 答:李涛答对了16道题.14.解:131560()24108⨯÷÷65860125=⨯⨯520=(千米);答:A 、B 两地间的路程是520千米.15.解:12135--2235=- 415=1423155<<即小明拿出的钱占的总钱数的分率最小,小红拿的钱占的分率最大, 所以小红出的钱最多,小明出的钱最少.16.解:11365[(1)]2235÷--⨯+ 11365[]228=÷-⨯56516=÷208=(把) 12081042⨯=(把)答:小丽刷了104把椅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 练习课件

840×4=3360(米) 3360+840=4200(米)
(2) 小军家到学校比小明家到学校远多少米?
3360-840=2520(米)
5. 张大爷家养了240只公鸡,母鸡比公鸡的8倍还多32只。
240×8=1920(只) 1920+32=1952(只) 1952+240=2192(只)
二、选择。(每题5分,共15分) 1. 一筐梨重25千克,( ③ ),一筐香蕉比一筐苹果重10千克,一筐香蕉重多少千克?
① 一筐葡萄比一筐梨重13千克 ② 一筐草莓的质量是一筐苹果的2倍 ③ 一筐苹果比一筐梨轻5千克
2. 张阿姨过去4天做了68个玩具,现在每天做18个,( ② )?
① 一共做了多少个玩具 ② 现在比过去每天多做多少个玩具 ③ 现在比过去每天少做多少个玩具
3. 平均每个人每月吃多少千克大米?
198÷6=33(千克) 33÷3=11(千克)
4. 某商场的文具柜台正在进行促销活动,一盒“5支装”的钢笔,原价为90元,现 在进行“买1盒送1支”的活动。 (1) 在享受活动优惠时,1支钢笔多少元?
5+1=6(支) 90÷6=15(元)
(2) 在享受活动优惠时,每支钢笔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24×8=192(千克) 192+24=216(千克)
(2) 羊的体重比鸡多22千克,羊的体重是鸡的多少倍?
24-22=2(千克) 24÷2=12
6. 小丽家买了一套桌椅共花去650元,已知桌子比椅子贵420元,桌子和椅子分别 多少元?
650-420=230(元) 椅子:230÷2=115(元) 桌子:115+420= 535(元) 解析:这道题里既有两个数量的和,也有两个数量的差,这 是常说的“和差问题”。解答这类题时,可以画图帮助理解,如下图: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解决问题的策略(2)-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法,即从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条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会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图中表示出来。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会用分析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从问题入手,逐步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用分析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商场购物情境: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他们准备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
老师: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甲:运动服有两种,分别是130元和148元。
学生乙:运动鞋有两种,分别是85元和108元。
学生丙:帽子也有两种,分别是16元和24元。
(二)探究新知老师:小明和爸爸只带了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这句话的呢?让学生积极发言,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甲:我觉得都买最便宜的就能剩下更多的钱,但是这样肯定买的衣服质量不好。
学生乙:那是不是可以买衣服贵一点,鞋便宜一点,或者买衣服便宜点,买鞋贵点呢?学生丙:购买的衣服和鞋的总价钱最低的时候,剩下的钱最多。
(对回答出此种答案的学生,老师要给予鼓励)……1.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老师:通过分析上面的数量关系,你知道要先算什么吗?学生: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买东西用去的钱,我们可以先算出可能用去多少元。
计算方法如下:第一种:130+85=215(元)第二种:130+108=238(元)第三种:148+85=233(元)第四种:148+108=256(元)老师追问:算出这些和我们解决最终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可以比较一下四种情况哪种用的钱最少,这样就可以用带来的钱减去用的最少的钱,剩下的钱就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