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桃夭》优秀教案

《桃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
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桃夭教案

《周南·桃夭》教案一、说课: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周南·桃夭》。
《周南·桃夭》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赋、比、兴的表现形式以及重章叠句、反复叹咏等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品味与赏析诗歌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意境。
作为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高二的学生对《诗经》及其基本常识已有一定的印象。
但因为创作年代过于久远,可能很多学生会对阅读和欣赏《诗经》抱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因此,我选择了这篇简朴可爱的《周南·桃夭》为教学内容来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引导学生理解辨析比、兴的表现形式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及其意境美”。
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美读吟诵法、提问讲解法和研读讨论法。
授课时间为一课时。
以上是我的说课。
下面,开始上课。
二、组织教学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三、上课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开始我们的《诗经》之旅。
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紧张吗?别担心,老师考的都是《诗经》的基本知识。
准备好了吗?开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又称“诗三百”,共有诗350篇。
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
《诗经》作品的来源有献诗、采诗、删诗等几种说法。
《诗经》的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指国风(也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它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风的价值最高。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
那老师再问一下大家,你们觉得《诗经》难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再问为什么?同学们说的不错,因为时隔久远,学习《诗经》的确要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来解决字词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诗经》还是有点晦涩的。
然而,如果我们抛掉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真正走进《诗经》的世界,你又会发现《诗经》其实很亲切。
5桃夭

4、《桃夭》(国风·周南)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争取课上90%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桃夭》一诗。
2、品读诗词,理解诗意,并引导学生透过古朴的文字感受先民婚礼的喜庆气氛。
3、运用想象,将诗歌故事化,情节化,并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吟诵古诗,直至背诵。
教学难点:重点词的意思。
教学方法:以学生位主体,师生互动,重在吟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指名吟诵《蒹葭》。
2、全班齐诵《蒹葭》。
3、谈话导入:师:听说“桃花运”这个词吗?(一般是指一个成人比较受异性的喜欢,更多是指男子。
)师:这个词其实是很有来头的,最初源于几千年前古人创作的《诗经•周南》的《桃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学习《桃夭》。
1、师板书《桃夭》这首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
2、自由朗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指名朗读诗句,正音。
4、抓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
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
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
室家:指夫妇。
⑤焚(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5、PPT出示诗句译文,学生朗读,古今对比,体会诗意情感。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6、这是一首先秦时期的诗歌,你觉得这主要是在描写什么内容呢?(这首诗描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新婚夫妇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
)7、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体会到些什么?[赏析]含苞待放的桃花挂满了枝头,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灿烂的朝霞。
美丽的姑娘出嫁了,祝你们从此夫妻和睦立业成家。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使学生能够理解《桃夭》这首诗的含义,包括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和诗歌主旨。
3、引导学生欣赏《桃夭》的艺术魅力,如比兴手法的运用、韵律节奏的美感等。
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桃夭》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夭夭”“灼灼”“宜家”等。
(2)掌握诗歌所运用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对婚姻的祝福。
2、难点(1)理解古代诗歌中一些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吟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经》的相关知识,以及《桃夭》的字词、句意和主旨。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喜庆的婚礼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美好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婚姻的古诗——《桃夭》。
2、了解《诗经》(1)简要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成书年代、作者、内容分类等。
(2)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桃夭》,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字词释义(1)讲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夭夭”形容桃花怒放,“灼灼”形容桃花鲜艳如火,“之子于归”指姑娘出嫁等。
(2)结合注释,让学生尝试翻译诗句,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5、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每章的内容和重点。
(2)探讨诗歌所运用的比兴手法,如以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美丽,以桃树的繁茂比喻婚姻的美满。
桃夭诗经的教案大学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授课对象:大学中文系学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桃夭》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通过对《桃夭》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诗经》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桃夭》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桃夭》所反映的周代社会风貌。
2. 探讨《桃夭》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简要概述其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桃夭》这首诗,提出问题:“《桃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讲解背景1. 介绍《桃夭》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周代。
2. 分析周代的社会风貌,特别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
三、分析主题1. 引导学生分析《桃夭》的主题思想,即赞美少女的美丽和纯洁。
2. 讨论诗中少女的形象,以及这种形象在周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四、鉴赏艺术特色1. 分析《桃夭》的诗歌形式,包括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讨论诗中的意象运用,如桃花、婚礼等,以及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五、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就《桃夭》的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桃夭》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拓展阅读1. 引导学生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相关作品,如《关雎》、《汉广》等。
2. 分析这些作品与《桃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讨论《桃夭》在《诗经》中的地位和影响1. 讨论为什么《桃夭》会成为《诗经》中的经典之作。
2. 分析《桃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总结1. 总结《桃夭》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在《诗经》中的地位。
2. 强调学习《桃夭》对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起源和发展。
2. 选择《诗经》中的另一首诗,分析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诵读《诗经》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桃夭》一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明白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有位女作家安意如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诗经》其实大多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遂去等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这份无邪的记忆流转千年,依然让人惦念和偏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前世的记忆,一起去寻找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的歌谣,一起走进《诗经》,走进《周南·桃天》二、读(一)解题1.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地方民歌,有15国风,共160篇;“雅”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乐歌,共40篇。
(结合教材中的“国学园地”重点介绍“十五国风”)2.关于《周南·桃夭》这是一首周南地方在女子出嫁时唱的祝歌。
诗歌对婚后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祝福。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二)小组互学,理解诗意①自读诗歌: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意思。
②交流归纳:组内交流,不懂的地方相互相帮一带。
并且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③结构探究:你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吗?重章叠句:每章字数相等,句式相同,用字重复度较高,仅在固定位置调换字词。
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教学设计

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教学设计诗经中的《关雎》和《桃夭》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引言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关雎》和《桃夭》是两首展现了古代爱情与生活的诗歌。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设计适合中学生的《关雎》和《桃夭》教学活动。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关雎》与《桃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关雎》中的爱情描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3. 分析《桃夭》中的自然描写与人生感悟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识。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文化背景介绍- 向学生介绍《关雎》和《桃夭》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西周时期的文化环境和音乐文化。
- 提供与古代音乐文化相关的图片、音乐片段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魅力。
2. 诗歌鉴赏- 分别给学生分发《关雎》和《桃夭》的原文,并逐句解读其含义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感情和情感,帮助他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古人的心境。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展示个人的理解。
3. 原文演唱- 分成小组,让学生模仿古人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尝试用古代的音乐节奏来演唱《关雎》和《桃夭》。
-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现代乐器或媒体制作一段配乐,以增强学生对古代音乐的理解和艺术修养。
4. 情感表达- 针对《关雎》中的爱情描写,鼓励学生以诗歌或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感受。
并与同桌分享和交流。
- 对于《桃夭》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生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写生活动,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创作表演- 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关雎》和《桃夭》为题材创作舞蹈、戏剧或音乐表演。
- 学生可结合现代元素,将诗歌中的情感与个人经历相结合,呈现出自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布置相关阅读题目,测试学生对《关雎》和《桃夭》的理解。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

宜其室家:“宜”通“儀”,《爾雅》:“儀,善也”。“室家”《孟子》:“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謂夫婦也。”指配偶、夫妻。
2、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關鍵字詞。
3、對作品涵括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透過古樸的文字感受先民婚禮的喜慶氣氛。
教学难点
引導學生使用《說文》、《爾雅》等相應的工具書以及其他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查找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
教学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教学课时
2+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与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4、时代(五):上下500年(西周初——春秋中叶)
5、“六义”: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分类)。
6、来源
(1)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2)献诗说:周代公卿等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3)删诗说:孔子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诗经是周太师和乐工们进行整理加工编订的。
4、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曹植《洛神賦》)
三、略
板书设计:
一、美嫁娘順夫家
二、多子嗣旺夫家主题:喜庆美满
三、人丁盛興夫家
2、篇数(三):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所谓“笙诗”指的是有目无辞的诗)
3、诗今古文(四):(1)《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2)汉代四家传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诗经 桃夭》教学设计宿迁开放大学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施春红执教者课题时间施春红 科目《詩經·周南·桃夭》 大学语文 班级课型地点14 普专 新授1、掌握比興和重章疊句等手法的應用,體會作品的音韻美。
教学目标2、通過對文獻的引用分析,讓學生瞭解作品中的婚禮習俗以及蘊含的道德文化意義。
3、回忆并初步了解《诗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1、识记并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2、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關鍵字詞。
3、對作品涵括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透過古樸的文字感受先民婚禮的喜慶氣氛。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板书设计引導學生使用《說文》、《爾雅》等相應的工具書以及其他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查找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
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2+1 课时教学程序与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一、二、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 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再一起回忆和学习一下《诗经》 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一、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1、性质(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篇数(三):共 305 篇(还有 6 篇笙诗,所谓“笙诗”指的是有目无辞的诗)3、诗今古文(四):(1)《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2)汉代 四家传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 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 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 《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 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时代(五):上下 500 年(西周初——春秋中叶)5、 六义”: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 六义”(分类)。
6、来源(1)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2)献诗说:周代公卿等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教师根据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情况,了解学生对《诗经》的 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 补充、点评,并投影出示设置问题(3)删诗说:孔子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诗经是周太师和乐工们进行整理加工编订的。
7、地域:黄河流域(两山两河——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少数涉及长江流域。
8、名称:《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最早称《诗》为“经”的是荀子。
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二、《诗经》的分类1、风(160篇):也称《国风》,包括十五国风。
“国”犹“方”,指一个地域,这引导学生理解按不同的分类些诗歌都是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
2、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内容多与时政有关,作者多为公卿、士、大夫等朝廷官吏。
3、颂(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多是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作者多为社会上层人物。
三、《诗经》的思想内容1、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七月》2、反映殷周时代征战、徭役和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3、反映剥削和压迫的诗篇《硕鼠》4、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关雎》《蒹葭》5、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伐檀》6、古代的祭歌和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生民》《公刘》《緜》《黄矣》《大明》等被称为周民族“史诗”。
四、《诗经》的艺术特色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四实”)(1)内容现实:是西周现实生活的一幅形象画卷。
(2)感情真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3)手法写实:直接道来,不常用比喻、象征等隐晦手法。
(4)语言朴实:语言不是很华美,因为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1)赋:铺陈直叙事物。
(2)比:比喻、比拟。
(3)兴:托物起兴。
3、复叠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唱”,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
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
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标准(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分出来的类别不一样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作品,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和风、雅、颂作比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归纳交流: 精品文档重章叠唱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 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双声、叠韵、叠字、重章叠唱。
五、《诗经》的文学地位1、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
3、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适时点拨,引导四、 第二课时五、 一、导入新课《詩經》中有很多婚戀題材的作品,最熟悉的有《關雎》、《靜女》、《氓》,均從側面體現了禮俗,古代有“五禮”之說,婚禮則屬於嘉禮。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首描寫先秦時 期女子新婚之日喜慶氛圍的作品。
這就是選自《詩經·周南》的《桃夭》。
六、二、誦 讀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七、三、注疏詳解第一章1、重點詞語注疏:①夭夭:三家詩將“夭”作“枖”,《說文》:“枖,木少盛貌。
” ②灼灼:灼為焯的假借字,《說文》:“焯,明也。
” ③夭夭、灼灼為疊字,又稱重言。
④於歸:又單稱“歸”。
《說文》:“歸,女嫁也。
”《易·漸》:“女歸,吉”孔穎達疏:“女人……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
”。
歸適、歸女、歸妹;歸寧、歸省, 均為女子回家探望父母。
⑤宜其室家:“宜”通“儀”,《爾雅》:“儀,善也”。
“室家”《孟子》:“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
”《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 室家謂夫婦也。
”指配偶、夫妻。
馬瑞辰《通釋》 “凡‘詩’雲宜其室家、宜其家人者,皆謂善處其室家與家人耳。
” 2、婚禮習俗①《周禮·媒氏》:“仲春之日,令會男女。
”《白虎通義·嫁娶》:“嫁娶必以春 者,春,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
”②朱熹《詩集傳》:“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
”《易》:“春桃生花,季女宜家。
” 3、翻譯在導入過程中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誦讀過程中把握節奏,體現 《詩經》的音韻特點。
重點字詞結合章句翻譯講解。
相關詞語的簡單闡釋。
《 精品文档茂盛桃樹嫩枝芽,綻開鮮豔粉紅花。
這位姑娘要出嫁,和順對待您夫家。
第二章1、重點詞語注疏:蕡: 集傳》:“蕡,實之盛也。
”《毛傳》“蕡,實貌,非但有華色,又有婦德。
” 2、翻譯茂盛桃樹枝丫嫩,桃子結果紅潤潤。
這位姑娘嫁出門,待您丈夫要和順。
第三章1、重點詞語注疏:蓁蓁:《毛傳》:“蓁蓁,至盛貌。
有色有德形體至盛也。
” 2、翻譯茂盛桃樹嫩枝芽,桃葉茂密發光華。
這位姑娘要出嫁,和順對待您全家。
三、主題詩人由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鮮豔的桃花,聯想到了新娘的美貌,通過詠桃烘雲托月的 描寫了少女的婚嫁,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新婦的要求,也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 福美滿婚姻的追求。
八、四、課後作業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
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該作品不論是章法句式還是比興手法的運用,都與《桃夭》有異曲同工之妙。
課後查閱工具書和相關文獻,理解這篇作品。
引證《詩經·小雅·常棣》強調婚時,舉《召南·鵲巢》、 《何彼穠矣》例。
在第一章基礎上解析之後的 章節。
作业:一、《詩經·周南·桃夭》重點字詞讀音有蕡( )其實 其葉蓁蓁( )二、作品中多處以桃花比況女子,試舉出其他古代詩歌作品中類似的用法。
(以其他自然之物做“比”的亦可)三、背誦全詩。
參考答案一、 蕡(fén )、蓁蓁(zhēn )二、 1、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
(阮籍《詠懷詩》十三)2、 玉腕枕香腮,桃花臉上開。
(陳師道《菩薩蠻》)3、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4、 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輔靨承權。
(曹植《洛神賦》) 三、略板书设计:精品文档一、美嫁娘順夫家二、多子嗣旺夫家主题:喜庆美满三、人丁盛興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