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练习化学平衡常数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高中化学选修 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可逆反应 N₂(g) + 3H₂(g) ⇌ 2NH₃(g),在容积为 10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开始时加入 2mol N₂和 6mol H₂,达平衡时,NH₃的浓度不可能达到()A 01mol/LB 02mol/LC 005mol/LD 015mol/L答案:B解析:假设 2mol N₂和 6mol H₂完全反应,生成 4mol NH₃,则NH₃的浓度为 04mol/L。
但这是一个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 NH₃的浓度一定小于 04mol/L。
而 02mol/L 接近完全反应时的浓度,所以不可能达到。
2、一定条件下,将 NO₂与 SO₂以体积比 1:2 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O₂(g) + SO₂(g) ⇌ SO₃(g) + NO(g)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 体系压强保持不变B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 SO₃和 NO 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 每消耗 1mol SO₃的同时生成 1mol NO₂答案:B解析:A 选项,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压强始终不变,所以压强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
B 选项,混合气体颜色不变,说明 NO₂的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 选项,SO₃和 NO 都是生成物,且按照 1:1 生成,无论是否平衡,体积比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
D 选项,消耗 1mol SO₃的同时生成 1mol NO₂,都表示的是逆反应,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是平衡状态。
3、对于可逆反应:2A(g) + B(g) ⇌ 2C(g) △H < 0,下列各图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 选项,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 的百分含量降低,图像正确。
B 选项,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 的转化率应该增大,图像错误。
C 选项,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状态,平衡时 C 的百分含量不变,图像错误。
课时2.4 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计算-高二化学选修4精品讲义(人教版)

课时 2.4 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计算【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书写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2、掌握化学平衡中三段式计算的方法 【主干知识梳理】一、化学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K 表示2、表达式:对于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B c A c D c C c K n m q p ••= (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通常不计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3、化学平衡常数表示的意义(1)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K 值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越低(2)一般当K >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基本完全4、使用化学平衡常数应注意的问题(1)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与压强无关(2)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可看做常数“1”而不代入公式CaCO 3(s)CaO(s)+CO 2(g) K== CO 2(g)+H 2(g) CO(g)+H 2O(l) K==(3)化学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若反应方向改变,则平衡常数改变。
若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等倍扩大或缩小,尽管是同一个反应,平衡常数也会改变N 2+3H 22NH 3 K 1== 2NH 3N 2+3H 2 K 2== 21N 2+23H 2NH 3 K 3==5、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1)判断、比较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一般来说,一定温度下的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K 值 正反应进行的程度 平衡时生成物浓度 平衡时反应物浓度反应物转化率 越大 越大 越大 越小 越高越小 越小 越小 越大 越低(2) (3)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或反应进行的方向: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温度的任意时刻,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B c A c D c C c Q n m q p c ••=,Q C 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 c <K :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Q c =K :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v 正=v 逆Q c >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 正<v 逆【练习1】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可以是物质的任一浓度 (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也能改变化学平衡常数 ( )(3)化学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发生移动 ( )(4)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 )2、已知下列反应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H 2(g)+S(s)H 2S(g) K 1 S(s)+O 2(g)SO 2(g) K 2则在该温度下反应H 2(g)+SO 2(g)O 2(g)+H 2S(g)的平衡常数为( )A .K 1+K 2B .K 1-K 2C .K 1×K 2D .K 1/K 23、在25 ℃时,密闭容器中X 、Y 、Z 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初始浓度/mol·L -1 0.1 0.2 0平衡浓度/mol·L -1 0.05 0.05 0.1A .反应达到平衡时,X 的转化率为50%B .反应可表示为X +3Y 2Z ,其平衡常数为1 600C .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 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D .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4、汽车尾气里含有的NO 气体是由内燃机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引起氮气和氧气反应所致:N 2(g)+O 2(g)2NO(g) ΔH >0,已知该反应在2 404 ℃时,平衡常数K =6.4×10-3。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课后巩固训练:化学平衡常数(含解析)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 4 课后稳固训练:化学均衡常数(含分析)一、选择题1.以下对于均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在均衡常数表达式中,反响物浓度用开端浓度表示,生成物浓度用均衡浓度表示B.化学均衡常数较大的可逆反响,全部反响物的转变率必定大C.能够用化学均衡常数来定量描绘化学反响的限度D.均衡常数的大小与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相关分析:均衡常数中的浓度都是均衡浓度,它仅受温度的影响,A、D 错误;化学均衡常数大小能够描绘反响的限度, C 正确;转变率不但受均衡常数的影响,并且还受自己开端浓度及其余物质浓度的影响, B 错误。
答案: C2、对于可逆反响: C(s)+CO2(g)2CO(g),在必定温度下其均衡常数为 K,以下条件的变化中能使K 发生变化的是 ( )A .将 C(s)的表面积增大B.增大概系压强C.高升系统温度D.使用适合的催化剂分析:均衡常数K 只与温度相关,与浓度、压强、能否使用催化剂没关。
答案: C3、在必定条件下,有以下分子数之比同样的可逆反响,其均衡常数 K 值分别是① H2+ F22HF K=1047;② H2+Cl22HCl K=1017;③H2+ Br22HBr K=109;④ H2+ I22HI K=1。
比较K 值大小,可知各反响的正反响进行的程度由大到小的次序是( )A .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①④③②D.没法确立分析:化学均衡常数越大,表示该反响的正反响进行的程度越大,故A正确。
答案: A2.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均衡常数K 与化学均衡挪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选项是 ( )A .K 值不变,均衡可能挪动B.K 值变化,均衡必定挪动C.均衡挪动, K 值可能不变D.均衡挪动, K 值必定变化分析:均衡常数只与温度相关系,温度不变均衡也可能发生挪动,则K 值不变,均衡可能挪动,A 正确;K 值变化,说明反响的温度必定发生了变化,所以均衡必定挪动, B 正确;均衡挪动,温度可能不变,所以 K 值可能不变, C 正确;均衡挪动,温度可能不变,所以K 值不必定变化, D 错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时练习-化学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计算

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共44分)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温度一定时这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一个常数B.两种物质反应,不管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不变C.温度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D.浓度商Q c<K,v正>v逆解析:K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一定时,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一个常数,A项正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同一个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方式不同,平衡常数不同,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如H2(g)+I2(g)2HI(g),K正=c2(HI) c(H2)·c(I2),K逆=c(H2)·c(I2)c2(HI),所以K正=1K逆,B项错误、C项正确;浓度商Q c<K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D项正确。
2.某可逆反应a A+b B c CΔH=Q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K≠1),反应热为Q。
保持温度不变,将方程式的书写作如下改变,则Q和K数值的相应变化为(D)A.写成2a A+2b B2c C,Q值、K值均扩大了一倍B.写成2a A+2b B2c C,Q值扩大了一倍,K值保持不变C.写成c C a A+b B,Q值、K值变为原来的相反数D.写成c C a A+b B,Q值变为原来的相反数,K值变为原来的倒数解析:Q、K的大小均与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当把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扩大到原来的两倍时,则Q增大一倍,而K是原平衡常数的平方;当把方程式调转,则Q变为原来的相反数,平衡常数K变为原来平衡常数的倒数,故D项正确。
3.一定条件下,将3 mol A和1 mol B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 C(g)+2D(s)。
2 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 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 mol/L。
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选修4精品讲义

课时2.6 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学习目标】1、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掌握化学平衡中三段式计算的方法 【主干知识梳理】 一、化学平衡常数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457.6 ℃时反应体系H2(g)+I 2(g)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规律】(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c (H 2)·c (I 2)的值近似相等(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c (H 2)·c (I 2)的值也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与表达式(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2)表达式对于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B c A c D c C c K n mq p ∙∙= (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通常不计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1)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2)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当K >105时,该反应就进行的基本完全了。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
当K <10-5时,该反应很难发生4、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1)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2)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与压强无关5、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1)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水(液态)的浓度、固体物质及纯液体的浓度不写如:Br2+H2O H++Br-+HBrO K=c(H+)·c(Br-)·c(HBrO)c(Br2)C(s)+H2O(g)CO(g)+H2(g))()()(22OHcHcCOcK⋅=(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选修4 化学平衡常数

(4)固体纯液体 由于其浓度可看作“1”, 而不代入公式 高温 Fe3O4(s) + 4H2(g) Cr2O72- + H2O CaCO3(s) CaO(s)+CO2(g) 2 2 2 4 c (CrO4 ) c ( H ) c ( H 2O) K 4 K 2 c (H 2 ) c(Cr2O7 ) K=c(CO2)
(三)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指明温度,必须达到平衡状态。 (2)平衡常数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不表示反应的快慢。 如:2SO2(g)+O2==2SO3(g) 25℃时K很大, 但由于速度太慢,常温时,几乎不发生反应。
(3)K只受温度的影响,与其他外界条件无关 对于吸热反应,温度越高,K值越大; 对于放热反应,温度越高,K值越小。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K值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xol· L-1 )
CO转化率 = —— ×100 = 75
0.020
0.015
%
化学平衡常数
平均值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 H2(g)+I2(g) c 2(HI) c(H2) ·c(I2) (1)与反应的起始浓度大小无关; (2)与正向还是逆向建立平衡无关; (即与平衡建立的途径无关) (3)某一温度下时,为一常数。
2HI(g)
化学平衡常数 — K 定义:一定温度下平衡体系中,产物浓度的系 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之 比为常数,这个常数就叫化学平衡常数,简称 平衡常数。 pC+qD (一)平衡常数表达式 mA+nB K=
c p (C) · cq(D) c m(A) · cn(B)
注意:产物浓度与反应物浓度均为平衡浓度, 一般情况下不需注明单位。
(二)平衡常数的意义 K值的大小,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 平衡时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K值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反应程度越大 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 K 〉105时,就认为反应进行完全了
化学平衡常数

2.2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1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每课一练(鲁科版选修4)1.下列说法可以充分说明P(g)+Q(g) R(g)+S(g),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 .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B .P 和S 的生成速率相等C .反应容器中P 、Q 、R 、S 共存D .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解析:选B 。
对该反应来说,反应前后体积无变化,压强自始至平衡不变,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故A 、D 错,反应可逆,则任何状态下P 、Q 、R 、S 都共存,C 错。
B 表示v (正)=v (逆),正确。
2.(2010年枣庄高二质检)2000 K 时,反应CO(g)+12O 2(g)===CO 2(g)的平衡常数为K ,则相同温度下反应2CO 2(g)===2CO(g)+O 2的平衡常数为( )A.1K B .K 2 C.1K 2 D.1K 12解析:选C 。
因为本题给定的化学反应是原来化学反应的逆反应,各物质化学式前系数是原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系数的2倍,因此其平衡常数是原来平衡常数的-2次方,因此C 应该是正确的。
3.在1000 K 时,已知反应Ni(s)+H 2O(g)NiO(s)+H 2(g)的平衡常数K =0.0059。
当水蒸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此反应( )A .已达平衡状态B .未达平衡状态,反应正向进行C .未达平衡状态,反应逆向进行D .无法确定解析:选C 。
Q =c (H 2)c (H 2O )=1,Q >K ,故反应未达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4.SO 2虽然是大气污染物,但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综合的治理和应用SO 2会造福人类。
例如: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常用的化工原料,但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综合治理其污染是环境化学当前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硫酸生产中,SO 2催化氧化生成SO 3:2SO 2(g)+O 2(g)催化剂△2SO 3(g)某温度下,SO 2的平衡转化率(α)与体系总压强(p )的关系如图所示。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节化学平衡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分别是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A.SO2为0.4mol/L,O2为0.2mol/LB.SO2为0.25mol/LC.SO2、SO3(g)均为0.15mol/LD.SO3(g)为0.4mol/L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C. 单位时间生成n molA,同时生成3n molBD. 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3.可逆反应H 2(g)+I2(g) 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A. 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B.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C. H2、I2、HI的浓度相等D. I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取一定量的A、B于反应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改变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的是()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C、D的物质的量的比值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5.在一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气体A.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 B(g) + x C(g),反应达平衡时,测得容器内压强增大为P%,若此时A的转化率为a%,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若x=1,则P>a B.若x=2,则P<aC.若x=3,则P=a D.若x=4,则P≥a6.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A.40%B.50%C.60%D.70%7.在1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NH 3,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NH3N2+3H2,达到平衡时,容器内N2的百分含量为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九) 化学平衡常数1.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平衡常数K 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 ②改变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③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 ④平衡常数K 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的本身及浓度、压强无关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解析:选D 平衡常数K 是一个温度常数,只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故加入催化剂不改变平衡常数K 。
2.可逆反应:C(s)+H 2O(g)CO(g)+H 2(g)在t ℃下达到平衡,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A .K =c (C )·c (H 2O )c (CO )·c (H 2)B .K =c (CO )·c (H 2)c (C )·c (H 2O )C .K =c (H 2O )c (CO )·c (H 2)D .K =c (CO )·c (H 2)c (H 2O )解析:选D C 是固体,它的浓度视为“1”,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出现。
3.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分子数之比相同的可逆反应,其平衡常数K 值分别是 ①H 2+F 22HF K =1047②H 2+Cl 22HCl K =1017 ③H 2+Br 22HBr K =109 ④H 2+I 22HI K =1比较K 值大小,可知各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④③②D .无法确定解析:选A 化学平衡常数越大,表示该反应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故A 正确。
4.对于可逆反应:C(s)+CO 2(g)2CO(g),在一定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K 。
下列条件的变化中,能使K 值发生变化的是( )A .将C(s)的表面积增大B .增大体系的压强C .升高体系的温度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解析:选C 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K 值才发生变化;平衡常数的大小与浓度、压强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
5.某温度下气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平衡常数K =c (A )·c 2(B )c 2(E )·c (F ),恒容时,若温度适当降低,F 的浓度增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增大c (A)、c (B),K 增大B .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C .该反应的焓变为负值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E(g)+F(g)A(g)+2B(g)解析:选D A 项,平衡常数K 只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故不正确;B 项,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不正确;C 项,降温,F 浓度增大,表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则焓变为正值,不正确;D 项,根据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可知A 、B 是生成物,E 、F 为反应物,且对应指数为其化学方程式前的计量数,正确。
6.将固体NH 4I 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①NH 4I(s)NH 3(g)+HI(g);②2HI(g)H 2(g)+I 2(g)。
达到平衡时,c (H 2)=0.5 mol ·L -1,c (HI)=4 mol ·L-1,则此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 A .9 B .16 C .20D .25解析:选C 由H 2和HI 的平衡浓度可推算出①反应生成的HI 和NH 3的浓度都为 0.5 mol ·L -1×2+4 mol ·L -1=5 mol ·L -1,由于NH 3没有转化,其平衡浓度仍为5 mol ·L -1,而HI 的平衡浓度由题意可知为4 mol ·L -1,则①的平衡常数K 1=c (NH 3)·c (HI)=5×4=20。
7.高温、催化剂条件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c (CO )·c (H 2O )c (CO 2)·c (H 2)。
恒容时,温度升高,H 2浓度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B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 2浓度一定减小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H 2O催化剂 高温CO 2+H 2解析:选A 因为该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c (CO )·c (H 2O )c (CO 2)·c (H 2),可得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g)+H 2(g)催化剂高温CO(g)+H 2O(g),D 项错误;由于恒容时,温度升高,氢气浓度减小,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焓变为正值,A 项正确;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恒温恒容下,如充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H 2浓度不变,B 项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C 项错误。
8.已知反应A(g)+B(g)C(g)+D(g)的平衡常数K 值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
830 ℃时,向一个2 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A 和0.20 mol B,10 s 时达到平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7008301 200K值 1.7 1.0 0.4A.达到平衡后,B的转化率为50%B.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D.反应初始至平衡,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5 mol·L-1·s-1解析:选C 设平衡时B减少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mol·L-1,则: A(g) +B(g)C(g)+D(g)开始/(mol·L-1) 0.1 0.1 0 0变化/(mol·L-1) x x x x平衡/(mol·L-1) 0.1-x0.1-x x x故K=x2(0.1-x)2=1.0,解得x=0.05,则平衡时B的转化率=0.050.1×100%=50%,A项正确;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B项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是放热反应,C项错误;反应初始至平衡,v(A)=0.05 mol·L-110 s=0.005 mol·L-1·s-1,D项正确。
9.某校课外活动小组利用NO2与N2O4的反应来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已知:2NO2(g)N2O4(g) ΔH(298 K)=-52.7 kJ·mol-1(1)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的同学取了两个水槽A和B,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NO2与N2O4的混合气体,中间用夹子夹紧,并将A和B浸入到已盛有水的两个水槽中(如下图所示),然后分别向两个水槽中加入浓硫酸和NH4NO3固体。
请回答:①A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②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降低温度,该反应化学平衡向____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③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1)平衡常数表达式K=c(N2O4)/c2(NO2)。
(2)①浓硫酸稀释时放出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降低,反应2NO2(g)N2O4(g)是放热反应,A所在的水槽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气体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加深,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降低,气体颜色变浅。
②由①知,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③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减小。
答案:(1)K=c(N2O4)/c2(NO2)(2)①A 中气体的颜色加深 ②正 ③减小10.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Fe 2O 3(s)+3CO(g)2Fe(s)+3CO 2(g)。
已知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下表:温度/℃ 1 000 1 150 1 300 平衡常数64.050.742.9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______,ΔH ______0(填“<”“>”或“=”)。
(2)在一个容积为10 L 的密闭容器中,1 000 ℃时加入Fe 、Fe 2O 3、CO 、CO 2各1.0 mol ,反应经过10 min 后达到平衡。
求该时间范围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v (CO 2)=________,CO 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
(3)1 000 ℃时,在(2)的平衡体系中,各加0.5 mol CO 和0.5 mol CO 2,v 正________v逆(填“<”“>”或“=”),平衡向__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解析:(1)反应Fe 2O 3(s)+3CO(g)2Fe(s)+3CO 2(g)的平衡常数K =c 3(CO 2)c 3(CO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故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ΔH <0。
(2)设平衡时CO 的物质的量变化为n mol ,则 Fe 2O 3(s)+3CO(g)2Fe(s)+3CO 2(g)开始(mol): 1 1 变化(mol): n 1+n 平衡(mol): 1-n 1+n所以⎝ ⎛⎭⎪⎫1+n V 3⎝ ⎛⎭⎪⎫1-n V 3=64,解得n =0.6,所以v (CO 2)=0.6 mol 10 L 10 min =0.006 mol ·L -1·min -1,CO 的平衡转化率为0.6 mol1 mol×100%=60%。
(3)1 000 ℃时,在(2)的平衡体系中,各加0.5 mol CO 和0.5 mol CO 2,CO 的浓度为0.09 mol ·L -1,CO 2的浓度为0.21 mol ·L -1,此时Q c =0.2130.093<64,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 正>v 逆。
答案:(1)c 3(CO 2)/c 3(CO) <(2)0.006 mol ·L -1·min -160% (3)> 正向1.当把晶体N 2O 4放入密闭容器中汽化,并建立了N 2O 42NO 2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再通入若干N 2O 4气体,待反应达到新的平衡时,则新平衡与旧平衡相比,其c 2(NO 2)c (N 2O 4)值( )A .变大B .不变C .变小D .无法确定解析:选B c 2(NO 2)c (N 2O 4)=K ,温度不变,K 不变。
2.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①H 2(g)+S(s)H 2S(g),K 1;②S(s)+O 2(g)SO 2(g),K 2;则反应H 2(g)+SO 2(g)O 2(g)+H 2S(g)的平衡常数是( )A .K 1+K 2B .K 1-K 2C .K 1×K 2 D.K 1K 2解析:选D K 1=c (H 2S )c (H 2),K 2=c (SO 2)c (O 2)第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K 3=c (H 2S )·c (O 2)c (H 2)·c (SO 2)=c (H 2S )c (H 2)×1c (SO 2)c (O 2)=K 1×1K 2=K 1K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