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彝族

合集下载

彝族生活和风俗

彝族生活和风俗

彝族生活和风俗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拥有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彝族的生活和风俗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彝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居住在群山环绕的村庄中,以农业为主
要生计。

在彝族村庄里,可以看到精美的土木建筑和独特的民居风格。

彝族人民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栽种各种花草,让整个村庄充满生机和活力。

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三月三”节了。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彝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舞龙、打柴火、赛马等传统活动。

这一天,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祈福。

彝族人民还有着独特的婚俗和葬礼习俗。

在彝族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仪式,通常会持续好几天。

新郎会带着一群亲友,穿着节日盛装,到新娘家中迎亲,进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而彝族的葬礼习俗也十分特别,他们会在葬礼上举行舞龙、打柴火等活动,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祈福。

彝族人民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彝族刺绣、彝族舞蹈、彝族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

彝族的生活和风俗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

我们
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彝族的生活和风俗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下面店铺推荐彝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有什么节日

彝族有什么节日

彝族有什么节日彝族有什么节日彝族,源于汉史记载的“西南夷”,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登记了800多万人,越、老、缅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彝族有什么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火把节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2、彝族年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

“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

彝族年为3天。

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3、赛装节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

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4、密枝节密枝节也叫“祭密枝”。

彝族民间传统节日。

密枝节流行于滇南彝族地区,特别是石林的彝族人的重要祭祀性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头一个属鼠日到属马日举行,历时七天。

节日前一天,民间祭祀神职人员要把密林中的祭祀场地打扫干净,在神树下布置好神坛和神门。

节日的第一天,天刚亮,祭祀人员在总管见集中,然后相司扛一根竹竿在前面领路,毕摩摇着神铃跟在其后,大队人员携带家什、食物,赶着牲畜走在最后。

进入密林中的祭祀场地后,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有的杀牲,有的烧火做饭……饭前举行祭神仪式,祭祀以村寨为单位,人们跪在神坛前,由毕摩念经祈求神灵保佑寨子里的人平安。

祭拜神灵后,人们要吃祭饭。

下午,在林中摔跤娱神。

晚饭后,与神灵道别而归。

在七天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不下地干活,男子可以上山打猎,妇女在家做针线活。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风俗介绍PPT课件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风俗介绍PPT课件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 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 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目 录
CONTENTS
“彝族”族称的来源 彝族的历史发展 彝族的文化 彝族的习俗

“彝族”族称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支系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 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信仰/服饰/建筑/饮食/语言文字/文学/历法
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
















“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
• 在彝语中“毕”为举行宗教活动时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
毕摩的宗教活动:
玛都迪(做灵牌) 撮那固(念治病经) 卓尼硕(念净宅经)
撮毕(送灵牌) 撮日(念咒仇敌经 里次日(念咒鬼经)
孜摩毕(念平安经) 消布(念消咒经)
“苏尼”是彝族社会中的巫师
“苏”在彝语中意为“人”,“尼”意为作法术时的情景。
• 苏尼一般由曲诺或阿加等级中的成员担任。苏尼并非世袭, 男女均可担任,法器主要为羊皮鼓和木槌。
• 苏尼不懂经文,也不诵经和主持重大祭祀活动,其主要社会 职能是施行巫术,驱鬼治病。
• 苏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不及毕摩,从事宗教活动的收入也 较毕摩低 。
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宁蒗等县,东 部方言分布在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 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3个方言分布在云南。
语 言 文 字
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 史书中称“爨文”、“韪书”,或“罗罗 文”、“倮文”,通称老彝文。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文化对彝家民居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它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1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关于彝族的风俗

关于彝族的风俗

关于彝族的风俗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端庄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

国内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一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中下旬选吉日过春节。

(2)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一年公历的六月二十四日,经历三天。

节日期限内,大伙儿穿着盛装,集中在村子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演唱、民族舞蹈、赛马会、斗狗、斗羊、跌倒、选秀节目等,主题活动的內容各种各样,热闹非凡。

⒉婚恋:彝族婚后生活的特性是同祖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

这一特性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具体表现得更加显出,国民大革命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

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宗联婚看作乱伦,违者惩治死刑。

严格执行等级内婚,剥削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啊娇、呷西正中间,禁止联婚,婚内出轨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

3.丧葬:绝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四川大凉山彝族实行遗体火化,葬后,就地基坑开挖、石盖严,或将骨灰放进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庆典,用一寸左右的竹子,项目外包白羊绒,缠道德底线,放入长五寸、挖有槽的棍子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棍两侧,挂在一
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制作了,彝语称作“马都”。

“马都”置放屋子里梁下上面祖先牌位上。

祖先牌位是家中最高尚的地域,不可以环境污染。

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的风土人情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风俗习惯,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

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民歌是彝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最初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情感体验。

其特点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

耐人寻味,它所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广泛。

在众多的彝族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爱情歌和儿童歌等。

(一)叙事歌叙事歌大都属于风俗性的彝族民歌。

常在节日、婚嫁、酒宴及追悼亡灵时演唱,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民族历史,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礼仪活动。

(二)劳动歌彝族一般都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牧业生产,劳动歌就是反映彝族群众劳动生活内容的民歌,主要有牛山歌(亦称“牛歌”)、下种歌、推磨歌等。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04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 俗
彝族的婚恋习俗与婚礼仪式
婚恋习俗
彝族传统上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婚姻多在本族内缔结,通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来确定婚姻关系。 但在现代社会,彝族的婚恋观念也逐渐开放,自由恋爱和跨族婚姻也逐渐被接受。
婚礼仪式
彝族的婚礼通常包括接亲、过门、拜堂、宴客等环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着民族盛装,接受亲 友祝福,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酒、拜堂、献哈达等,以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彝族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挑 战。许多年轻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 知和认同逐渐淡化。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彝族文化迎来 了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彝族文化,可 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出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与展望
01
音乐风格
彝族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节 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多声部合唱
彝族音乐注重和声,多声部合唱是 其音乐的重要特征。
彝族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
刺绣:彝族刺绣精美绝伦,多用于服 饰、鞋帽、挎包等物品装饰,色彩鲜 艳,构图独特。
银饰:彝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 别致,是彝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活动,向世界展示彝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与互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彝族文化将得到更 好的保护与传承,并在 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 更大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目 录
• 彝族概述 • 彝族的服饰与建筑 • 彝族的饮食文化 •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俗 • 彝族的歌舞与民间艺术 • 总结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 居

叁 民住特色
村寨: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 独特的传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 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 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 “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 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 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 8714393人。


邹 梦




孙 叶




张 娟




毛 暄


游 艺万
子 怡

人 生张 礼欣 仪



族 服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
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大体可根据以下六个彝族聚居区 分为六大类型:
"火木哪觉依,尼木吱基依", 是彝族一句谚语 ,译成汉语便是"汉 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 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 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 所以也称作"转转酒"。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 没有走不 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 " 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阿妹子会捧出一坛自家酿的美酒放在门前, 插上几枝锦竹杆或麦杆,凡从门口路过的人,都会被热情相邀,用 杆杆咂吸几口。
凉山 乌蒙山
红河 滇东南
滇西 楚雄

擦尔瓦
凉山彝族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 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
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值得一提的“英
雄角”,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 不同的次方言有“大裤脚” 、“中裤脚” 、“小裤脚” 之别。
彝 族
第二小组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 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的西北部,主要 聚集在红河、云南楚雄、四川凉山、贵州毕节和六盘水等地区,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打羊”、“打牛”
凡有客至,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 程度分别以牛、羊、鸡等相待。在 杀牲畜之前,要把活牲畜签到客前, 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 的敬重

“跳菜”
舞蹈着上菜。它是彝 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 菜形式和宴宾是的最 高礼仪,是舞蹈、音 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 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
文化。



彝族的节日食俗可谓丰富多彩,而最能代表彝族传统节日食俗的要数火把节食俗和新年食俗。在汉族节日 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彝族地区除过自已民族的传统节日外,还要同汉族一样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节、 八月中秋节等节日,而食俗上又有自己的特色。
精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 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四川凉山的释 族,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很注重酒,如客人来到你家,应先斟上一杯酒给他喝,事后就算是来不及煮饭给他 吃,客人也不会见怪。在凉山彝族地区,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 招待一般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下,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 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革,猪或间凡待客的都烹制 成坨坨肉。非常尊敬的客入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过去这项礼节大多在土司 家中用。招待客人时,若杀的是小猪,饭后要将半边小猪头连同一些坨坨肉、养饼一齐 赠送给客人带走; 若杀羊,饭后则要将羊扇骨肉赠送客人;若杀牛则要在饭后将牛后腿上的大坨重约5斤的肉送给客人带走。

风篱房
丰富多彩的彝族建筑形式中较古老的一种居 住形式。今撒尼人建盖的牛车棚、舂碓棚就是古 代风篱的延续和发展。风篱的建筑结构特别简单, 用两根上端带杈的树杆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 树杆横搭在两根柱子的树杈上做梁,再用数根树 杆并排搭在梁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墙, 其上覆盖树枝、茅草之类的东西,用来遮风避雨。 这种居住形式的发明改变的彝族先民"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桧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筑史上的一大 发明和进步。
民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分布范围较 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 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 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 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 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习俗
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儿女婚后 另建住房,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彝 家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 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居室内,正 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 上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 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 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 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 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放 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 小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房,正房 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女子着百褶裙、戴帽或缠帕,式样有瓦式帕、六角帕、鸡冠 帽,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
传统衣料都是纯手工制作,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
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 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英雄角
蜜腊珠

乌蒙山彝族服饰男女均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长裤,缠黑色或白 色头帕,系白色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或"鹰头鞋"。

土库房
以圭山乡海邑村为典型。这种房子俗称"土 掌房",以土、木、石为原料,一般分上、下两 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牧畜。屋顶平坦,其构造 是以块石做墙基,用土坯或泥土夯墙,无柱无梁, 在筑好的墙上直接铺上一层木棍、木板或木条, 上覆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泥土,洒水抿捶, 形成平台。它既是屋顶,又是晒台和凉台;既可 晒粮食,又可晒衣物,十分实用。房屋的大小不 一,人口多、经济状况不好的则盖得较狭小。土 库房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保暖防寒,防火性能好, 且结实牢固,酷似碉堡,故又有"碉楼""碉房"之 称。
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在彝族节庆中和日常生活 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 和牲畜,参加丧葬活动也要送酒送牛羊,参加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
和牲畜。最有特色的就是“杆杆酒”

• 一些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据说荞面粑粑 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山地产蘑菇、木耳、核桃,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太部 分都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 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饮食有了“百年花灯铸就寒土上品名菜,千层碧浪酿得彝家美味佳肴”的佳联。有“五碗四碟”的歇后语菜谱, 即:
滇西地区彝族女子多为前短 后长的右大襟衣,下为长裤,系 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 妇女佩戴羊毡裹背。
男子着右大襟长衫、羊皮坎 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为右大 襟短衣和长裤,少数地区上着 对襟衣,下着花裙。工艺以镶 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
禄劝、寻甸等地妇女的盛 装是古老的贯头衣,这种服饰 前短后长,宽大无袖。
贰 待客的饭菜 以猪膘厚大为体面,吃 饭时,长辈坐上方,后背依次围坐 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 菜、泡汤。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 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 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 肴

坨坨肉
坨坨肉是小凉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制作方法。在制作上,不 论猪、牛、羊,宰杀后均连骨带肉切成如拳头船大小的块块,用 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捞入簸箕内,撒上盐巴来回簸荡,使盐渗入 即可食用。吃时除放盐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直接用 手取而食之。吃时佐以小凉山土法腌制的一种干酸菜汤(有克油腥 的作用),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由于这种肉做法特别, 又不是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开。坨坨肉制作的诀 窍是掌握适当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过迟肉绵。彝族制作的坨 坨肉,既鲜又香,别有风味,特别是选用四五斤重的仔猪肉制成, 更是清脆可口,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佳品。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
为小凉山的一道很有名气的风味菜。

酸菜汤
彝族的酸菜汤也是彝 族一大特色菜,酸菜不同于汉 族的腌渍的青菜,而是彝族种 植的种高山青菜,摘下来放在 屋项上晒干,贮藏起来,要吃 的时候,再洗净作料。就是把 黄豆磨成粉,用水浸泡后,连 汤带渣一起煮, 再倒入酸菜水, 等黄豆粉凝固后,放入青菜。
煮好的汤有一股清香。

杆杆酒
"杆杆酒"在彝语中叫"芝衣",又称"泡水酒"、"咂酒",是彝族人民喜
庆节日时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别具风味的水酒。
"杆杆酒"采用玉米、高粱和荞子酿制,制作方法是将原料粗磨之后, 加水蒸熟,然后倒出,凉于簸箕内,待温度适当后抖以荞壳,并加 酒曲搅拌,在簸箕内封闭发酵。经过30几个小时后就可放入木桶或 坛子之内,并用泥土将桶口封死放置起来,泡水酒就会逐渐酿成。 半个月时间即可开封启用,放上两三个月后启用酒味更佳。 开用时,加足冷开水,再放上一两个小时就可饮用。饮用时需插若 干麻管或竹管,直接用嘴吸插管来饮酒。据说这种酒有很高的营养 价值,口感纯厚。 折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