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联系与人际关系选择题
人际关系 选择题

人际关系选择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请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1. 在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A. 真诚
B. 利益
C. 表面友好
D. 权力
2.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下哪种方法最有效?
A. 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B. 避免冲突,保持表面上的和谐
C. 尽量满足他人的需求,以获得他们的认可
D. 保持独立,不依赖他人
3. 在与他人交流时,以下哪种方式最有助于建立信任?
A. 倾听并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B. 只谈论自己,不关心对方
C. 隐瞒某些信息,保持神秘感
D. 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
4.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下哪种品质最重要?
A. 诚实
B. 聪明
C. 有趣
D. 有钱
5. 在与他人交往时,以下哪种行为最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
A. 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感受
B. 经常批评对方,指出对方的不足
C. 常常抱怨自己的不幸,寻求他人的同情
D. 不关心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故事:《请帮按一下九层》
这是全市最忙的一部电梯,上下班高峰时, 和公共汽车差不多,人挨着人。 上电梯前 和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相遇,说笑间,电梯来 了,我们被人群一拥而进。每个人转转身子, 做一小小的微调,找到了一种相对融洽的关系。 电梯往上走。 这时,一只胳膊从人缝中穿 过来,出现在我的鼻子前头。我扭头望去,一 个小伙子隔着好几个人,伸手企图按电钮。他 够的很辛苦,好几个人刚刚站踏实的身子不得 不前挺后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骚动。 那 个人力资源总监问道:“你要去哪一 层?”“九层”。有人抬起一个手指头立刻帮 他按好了。没有谢谢。
“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救走了,没后 台的妖怪都被打死了。”——某网友
• 阅读P46下面的案例,回答: • 人际关系重要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1)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是唯物辩 证法的一个重要方法 (2)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看不到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3)要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
下午在楼道里又碰到那个人力资源总监。“还记得 早上电梯里那个要去九层的小伙子吗?”她问我。 “记得呀,是来应聘的吧?”九层,人力资源部所在 地。 “没错。挺好的小伙子,可我没他。” “为什么?” “缺少合作精神。”她露出一副专 业HR的神情:“开口请求正当的帮助对他是很困难的 事情,得到帮助也不懂得感激。这种人让别人很难与 他合作。” 我点头称是。追求独立是好事,但太 过了,就成了缺乏合作精神,独立的意志就不再受到 尊重。追求自身的利益是应该的,但太过了,就成了 无法与人合作的局面,于是自身的利益也追求不到。 如果那个小伙子坦然而自信地说一句:“请帮按一下 九层”,结果会怎么样呢?大家不会反感他的打扰, 帮忙他的人还会心生助人的快乐,最后他还会得到想 要的工作。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11、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B)。
A、减弱B、增长C、转移D、消失
12、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C)
A、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B、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
C、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D、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
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
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
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
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人际沟通复习练习试题(含答案)三

人际沟通复习练习试题(含答案)(三) 判断题1. 相互教育是充分利用人们自然形成的各种交往和关系,组成相互之间的思想帮助活动()2. 组织内部各子系统和各元素互相联系和作用,表现为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等于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和元素的功能的简单相加()3. 领导协调能力是领导者素质和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思想协调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和艺术()5. 现实生活中,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提职、晋升等机会常常首先属于那些与上级领导关系最密切的人,这就是感情效应的表现()6. 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务必要弄清事件爆发的原因、群众心态和现场情况就能完满解决问题()7. 一种是建立在公正、平等基础上的平衡艺术,一种是建立在强欺弱、大压小基础上的平衡艺术,这两种平衡艺术对我们来说同等重要()8. 冲突的过程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是否确信与目标相联系的合作或竞争占有支配地位()9. 人际冲突一旦表面化、公开化、恶化,就要认真研究对策,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团体员工之间冲突的解决由第三者(双方都信任的人或双方领导)介入帮助协调就一定能得到解决()10. 协调手段是领导协调的中介和桥梁()11. 几乎所有的冲突都是从轻度的意见分歧或误解到彻底的冲突,形成一个梯度(是)12. 意志过程,就是人们有意识、有计划、顽强地为实现预定目标所表现的那种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作用()13.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绝大部分工作团体中的成员在工资分配中常常表现多劳不多得、吃大锅饭,因而多劳者产生不公正感,并产生心理失衡,长此下去容易爆发冲突()14. 语言和非语言是人们赖以沟通的两个重要因素()15. 人际冲突一般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否)16. 领导是一个过程或一种合理、系统、连贯的一系列行为,它是间接面向团体的目标()17. 胆汁质的人往往感情常常不稳定、不持久,缺乏毅力和耐力,行动具有外倾性(是)18. 考虑国家、集体利益的时候,可以忽视职工的个人利益。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二、选择题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人际关系学》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1分,共2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们认为人际关系的实质是 ( )A.利益B.财富C.心理D.沟通2.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什么的变化所决定的。
( )A. 分配关系B. 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经济关系3.马克思对人际交往的论述,是宏观考察,它是关于人际交往的 ( )A.一般理论B.个别理论C.绝对理论D.相对理论4. 人际关系学说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学者 ( )A. 罗特利斯伯格B. 马斯洛C. 伯恩内D. 梅奥5.马斯洛学说的理论基石是 ( )A. 动机理论B.角色理论C.格式塔理论D.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6. 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起源于 ( )A. 角色理论B.格式塔理论C.动机理论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7.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在时间上具有 ( )A.异步性B.同步性C.前后性D.伴随性8. 人类的第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A.同族部落B.同族群体C. 血缘群体D. 血缘家庭9. 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A. 依附关系B. 雇佣关系C. 宗法关系D. 金钱关系10.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是心理因素中的()A.中级层次B.最高层次C.初级层次D.低级层次11. 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基础的交往形式,即人际交往的最高形式是()A.原始型交往B.规范型交往C.本能型交往D.原则型交往12.希望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就是()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D. 依附的需要13.礼貌原则的核心是()A.尊重他人B.了解他人C.理解他人D.关心他人14. 人道原则源于人道主义的()A.人性原则B.人本原则C.伦理原则D.处事原则15.利用“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的方法来认识自己时,应当尽力避免出现什么倾向。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看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个人 与集体的联系,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 关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 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 系,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 进作用;反之,会产生消极影响。
启示: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 立新的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此外还有,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等!
鱼儿离不开水——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牵一収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因果联 系
燕子丹与荆轲 美女的手
(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 1、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3、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反对主观臆造的胡思乱想。
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阅读P46案例,回答:人际关系重要吗?我们 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阅读P48案例,试分析人际交往态度对人际关 系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际交往 态度去营造人际关系?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一、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1、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収展
阅读P42,回答
从蒙泰尔的洞穴实验来看,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能 回避人际交往?为什么?
人际交往是个人身 心健康的需要。
通过交往,人们可以获得友谊、支 持和理解,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减 少孤独和失落感;如果缺少人际交往, 没有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会增加人的 挫折感,引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 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 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将会成为 各种疾病的催化剂。
自考03291《人际关系学》试题答案

全国2010年1月自考人际关系学试题课程代码:0329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的实质是(B )A.血缘关系B.利益关系C.亲缘关系 D.地缘关系2.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 C )A.角色冲突B.角色期望C.角色扮演 D.角色实现3.1964年出版的关于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著作《人们玩弄的游戏》的作者是( D )A.霍曼斯B.戈夫曼C.马斯洛 D.伯恩内4.人们通常使用“共同语言”来说明是否存在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足以说明的是( B )A.知识层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B.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C.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D.修养水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5.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时间上需要经历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层次是指( A )A.依附阶段B.吸引阶段C.融合阶段 D.注意阶段6.人际交往最主要的手段是(A )A.语言手段B.物质手段C.经济手段D.法律手段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际交往条件的是( B )A.交往的时间和空间B.交往频率C.交往动机 D.交往距离8.人际交往中的血缘关系不包括...(D )A.兄弟关系B.夫妻关系C.代际关系D.业缘关系9.应酬型人际交往多指一般性的交往关系,其功利性( A )A.较弱B.较强C.适度 D.因人而宜10.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不包括...(B )A.自然环境因素和空间距离因素B.心理动力、心理特征、心理现象、心理障碍等因素C.习俗礼仪因素和道德规范的因素D.价值观念因素和法律法规因素11.提出三维人际关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A.P·贝尔斯B.莫雷诺C.赫茨伯格 D.舒兹12.正确的平等观不包括...(D )A.平等是有条件的B.平等具有时代性C.平等具有文化性 D.平等是绝对的13.相容原则是指( )A.与人交往时言谈举止、态度表情及行为等程度恰当B.交往双方相互体谅,替对方着想C.交往中宽容待人,忍耐性强,对人宽宏大量D.交往双方互相了解,互相换位思考14.美国心理学专家爱德华·蒂·霍尔在其撰写的《无声的空间》一书中认为,个人空间的区域距离范围是( C ) A.0~46cmB.46~122cmC.122~610cm D.610cm以上15.在非言语沟通中,咳嗽属于( )A.辅助语言符号系统B.光学——动力符号系统C.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 D.视线接触符号系统16.俗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适度的自我暴露技法中指的是( B )A.透明的窗格,也叫公开自我 B.不透明的窗格,也叫茫然的自我C.隐敝的窗格,也叫隐敝着的自我 D.未知的窗格,也叫未知自我17.在西汉时期,韩信在街上受恶少胯下之辱,愤怒的热血一下子涌遍周身,可他咽下了这口气,从恶少胯下钻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