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3)

合集下载

自考2012年10月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2012年10月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学试题课程代码:0329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A.人的社会性 B.人的创造性C.人的主体性D.人的能动性2.以血缘关系为例,如果父母不养育未成年子女,或子女不赡养年迈体弱的父母,就可能被某一方或相关机构提起诉讼。

这表明()A.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B.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C.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D.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3.人际行为三维理论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A.美国学者舒茨 B.美国社会学家乔治·C·霍曼斯教授C.美国学者拉尔夫·林顿D.美国学者洛特利斯伯格4.角色实现的关键是()A.角色扮演 B.角色期望C.角色冲突D.角色意识5.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人的生产不产生社会关系 B.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物质基础C.思想意识决定了人际关系D.物质交往是文化层次高的人主要的交往方式6.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描述到:“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为了不同的目的,你会说任何的方言!”这两段话体现的是()A.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 B.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C.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D.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7.既是交往活动的发起者,又是交往结果的首先且直接受益者的是()A.交往主体 B.交往对象C.交往受众D.交往客体8.若干交往主体出于不同的交往目的与同—个交往对象进行交往,从而实现不同的交往结果,这即是凝聚式交往。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 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1)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1)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符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其思想由他学生整理成一书。

2.人际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认为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即包容的需要、和。

3.态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有功能理论、和。

4.影响自我表现的主要因素有情景因素,和。

5.相应推论理论由和于1956年提出的。

6.贝姆于年提出了理论。

7.群体理论注重于群体施加于个人身上的压力,代表人物是和等人。

8.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和。

9.相等理论属于的变式,该理论认为人们往往是以代价和的相等来衡量人际关系的。

10.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二种,即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需要层次论属人际关系理论中的( )。

A.人际特质理论B.人际激励理论C.人际交往理论D.期望理论2.“睡眠者效应”是指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

A.增强B.减弱C.不变D.波动3.教师期望导致学生行为的改变,这是印象形成中( )所致的结果。

A.晕轮效应B.定型C.新近效应D.自我实现预言4.在实体的特异性和一致性低,而一贯性高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可能把一个人的行为归于( )。

A.外在原因B.偶然环境C.内在原因D.情景因素5.在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中,最为愤怒存在于( )条件中。

A.肾上腺素—告知—愤怒B.肾上腺素—忽略—愤怒C.安慰剂—愤怒D.肾上腺素—忽略—欣快6.自我控制属于自我结构中的( )成份。

A.认知B.情感C.评价D.意志7.智力较差,较多自卑感的人容易遵从,这是( )的观点。

A.群体理论B.个性理论C.归因理论D.认知理论8.义务献血而不留姓名,这属于( )。

A.利己行为B.意志行动C.利他行为D.理智行为9.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奖励,以引起对方喜爱,这一过程可用( )来解释。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4)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4)

.浙江省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60年代2.“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A.认知成分B.行为成分C.情感成分D.意志成分3.小张明知街的左边在施工,却还是从街的左边走路去上班,结果被砖头砸到。

这时小张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A.自愿选择B.承诺C.责任感D.预期的消极后果4.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开放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彬彬有礼,绅士文雅。

这是人际印象中的()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5.“把成功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这是自我知觉中的()A.显著性偏见B.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C.自我服务偏见D.行为中心偏见6.减轻或消除某些不愉快的刺激,这是一种()A.惩罚B.消极的强化C.积极的强化D.厌恶形式的强化7.在群体压力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这种现象属于()A.遵从B.模仿C.感染D.独立8.以下哪种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B.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C.自愿性D.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9.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_________理论的观点。

()A.强化B.相互作用C.得失D.相等10.“权威解决法”是一种特殊的()A.让步B.价值判断C.仲裁D.人际冲突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夫妻关系是法律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2.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0)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0)

.浙江自考试题2005年10月人际关系心理学答案课程代码:0605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B2.B3.A4.C5. A6.D7.A8.C9.C 10.A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 √6.×7.√8.×9.×10.×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0空,每小题1分,共20分)1、冷漠、疏远2、链式、Y式3、学习、归因4、丰满人性、个人潜能或特性5、规范6、自我奖赏7、失调8、隐含9、折扣原则10、小、低11、社会责任规范、回报规范12、情景因素、个人物质因素13、协商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答:所谓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2、答: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3、答: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4、答:社会两难情景指的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

5、答: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的现象。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答: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分)这里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1分)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份构成的;(1分)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分)2、答: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分)态度具有如下功能:(1)顺应功能;(1分)(2)认识功能;(1分)(3)防御功能;(1分)(4)调节功能。

(1分)3、答:(1)生活环境告诉我们,只有认为是“漂亮”的人才值得爱;(1分)(2)同漂亮的人在一起,人们常常觉得荣耀和光彩;(1分)(3)我们传统上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好的品质,并且我们非常自然地把一些好的品质加到漂亮者的身上;(1分)(4)爱美是人的天性。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B.回避—回避型C.接近—回避型D.双重接近—回避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B.才华C.能力D.气质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B.亲密关系C.类似性D.责任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A.负强化B.消极的强化C.积极的强化D.厌恶形式的强化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2)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22)

.浙江省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关于遵从有两种主要理论:一个是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

3.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__________,(2)承担义务,(3)__________,(4)习惯形成。

4.__________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即生理上的激起和__________。

5.琼斯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__________,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社会赞许性。

6.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减少失调的方法有__________、增加认知和__________。

8.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一是关于态度的__________。

9.戴维斯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四种交往模式是单线型、__________、偶然型和__________。

10.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其一是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其三是行为成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际吸引的大小和奖罚有相应关系,这可用( )来解释。

A.强化理论B.相互作用论C.得失理论D.相等理论2.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这是( )所起的作用。

A.社会责任规范B.道德规范C.互惠规范D.行为规范3.服从信息性压力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 )。

A.公开服从B.认同C.内心接受D.模仿4.要更大程度地提高自我控制,就要改变影响行为的( )。

A.行为和结果B.线索和结果C.动机和结果D.线索和目的5.人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这是一种( ) A.自我服务偏见 B.显著性偏见C.一致性反应不足偏见D.行为者与观察者偏见6.把事件归因于运气属于( )。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 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浙江省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霍桑实验的结果表明:良好的________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
A.物质待遇B.工作条件
C.人际关系D.社会环境
2.有关服从方面的著名研究是由________作的。

( )
A.阿希B.谢利夫
C.米尔格兰姆D.克拉奇菲尔德
3.著名的霍桑实验是由________个分实验组成的。

( )
A.三B.四
C.五D.六
4.________在1972年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

( )
A.贝姆B.科恩
C.辛格D.贝尔斯
5.当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有较大吸引力,与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没什么吸引力相比,( )
A.前者更会遵从B.后者更会遵从
C.发生遵从的可能性相同D.何者更会遵从说不准
6.威尔逊认为,人的利他行为是( )
A.先天决定的B.社会规范的作用
C.学习的结果D.模仿得来的
7.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 )
A.交往初期B.一般关系水平的交往者之间
C.比较熟悉的人之间D.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8.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 )
A.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于其他人作中等水平的暴露
B.只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自我暴露,而对其他人不作暴露
C.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也只作少许的自我暴露
D.不对任何人作自我暴露。

9.既想趋而得之,又想避而躲之。

属于________冲突。

( )
A.接近-接近型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D.双重接近-回避型
10.“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雨伞”这两个认知之间的关系是( )
A.无关的B.协调的
C.失调的D.不确定的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 )
2.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认为,在一致性高,实体的特异性低,一贯性低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行为归于偶然的环境或情景因素。

( )
3.群体的信息性压力可能使个体产生公开的服从,而没有伴随着内心接受;但服从规范性压力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内心接受。

( )
4.群体对个体活动产生社会助长作用还是社会致弱作用与动机水平的激发无关。

( )
5.利他行为的最主要特征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

( )
6.许多研究表明,只有对女性被试来说,喜欢和自我暴露才有联系。

( )
7.人际冲突只会导致损害。

( )
8.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创立的。

( )
9.任何行为都是受环境控制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

( )
10.助人者的心境一般不会影响其发生助人行为的可能性。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________种成分。

2.态度具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功能。

3.人际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累加模式、________和________。

4.“将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这种归因偏见叫________。

5.记录行为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容易、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方式是________。

6.根据强化理论,利他行为的增加和减少,可通过把________与利他行为的联结来办到。

7.研究表明,谁将会遵从、什么时候遵从,要受到________的、________的和任务的特点的影响。

8.海德认为,行动是由人的力和环境的力相互作用而成,如果个人的因素强于环境的因素,会作出________归因;如果环境因素强于个人的因素,会作出________归因。

9.舆论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协调作用。

10.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11.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关系。

12.就冲突造成的影响而言,冲突可以分为________冲突和________冲突。

前者是有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后者是阻碍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定型
2.习得无助
3.模仿
4.合作
5.社会关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评修茨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

2.简述凯利因果归因模型的基本维度。

3.简述时尚现象的特点。

4.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情境因素。

5.简评社会交换理论的不足。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2.试述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