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看《红楼梦》称谓语翻译

合集下载

用关联—顺应理论分析对比《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

用关联—顺应理论分析对比《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

用关联—顺应理论分析对比《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作者:唐忠江刘巧荣来源:《牡丹》2017年第18期本文用关联—顺应理论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互补关系,阐明了关联—顺应理论对《红楼梦》的两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作用,进而揭示这一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巨大作用。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化语词的运用尤为出色。

《红楼梦》中频繁出现的文化语词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和文体风格特点。

目前,由杨宪益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提供的两种英译本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可。

关于这两个英译本,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持己见。

基于认知语言学范畴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及Verschueren的顺应论,本文将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文化语词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关联—顺应理论研究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新的语言观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并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所谓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

曾文雄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一书的第三章介绍了关联论的翻译研究。

作者指出,对于文化差异现象,译者需要在译语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来寻求冲突的调节点。

在《认知语用学导论》一书的第五章中,作者李佐文详细阐述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讲述了关联理论,指出由于人类认知模式进化的方式,人类会自动寻求最大关联,即人类的认知机制会自动筛选潜在的相关知识来获得相关假设前提,并高效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这是人类认知的统一模式。

曾文雄在《语用学翻译研究》一书中的第四章里分别从顺应动态交际过程、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意识程度、顺应策略性选择等四方面来研究语用文化的翻译。

顺应动态交际过程体现在四方面,即时间维度的适应、不同语境的制约、事件和表意框架的制约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译语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会自觉地运用关联认知和元语用意识,辨明明示和隐含的信息,自动运用翻译策略,对原语的文化背景进行解释、注释、删减,或是对原文承载的信息进行调整。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赏析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

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称谓语翻译异化与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全息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四大家族的盛衰荣枯。

其中人物几百余,作者生动真实地构建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称谓系统。

其中各种称谓语的使用大致遵循四项原则,即:宗法、等级、礼仪、情感(孙炜,1991)。

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语的选用,礼仪原则规约了敬谦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了在不同场合说话人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对听话人或所指对象的爱憎(刘泽权,2006)。

对《红楼梦》称谓系统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热点,而其中人际称谓的翻译恰好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是文化翻译研究的典型案例(冯庆华,2006)。

时下,《红楼梦》较为流行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霍克斯及其女婿闵费德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及文化翻译,不可忽视的是一直以来的“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争。

二者最早是由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的。

本文依据韦努蒂对翻译策略的划分,围绕宗法、等级和礼仪三原则,从《红楼梦》原文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片段,对比分析上述两英译本对其中称谓语的不同处理情况。

二宗法原则——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反映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

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汉语的亲属称谓不仅区分了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更表明尊卑辈分和长幼顺序,表现出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的特点。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

《红楼梦》中称谓翻译论文摘要:《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因而造就了繁多的称谓语,称谓语的翻译不仅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水平,也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取向。

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翻译称谓语时,在一定程度上都考虑了称谓语特有的文化内涵。

但称谓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形成过程明显带有某一民族特色的烙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译者在翻译称谓语时,应该考虑到称谓语的文化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传递称谓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以达到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称谓语《红楼梦》翻译文化内涵1 引言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具体来讲,它是交际双方因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1]。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的称谓语数量及其指称范围。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称谓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而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这种价值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而称谓语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语在许多文学著作中均有体现,而《红楼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交际者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修养,心理定位及交际动机[2]。

因此《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焦点。

2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称谓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2.1姓名称谓的翻译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的姓名称谓都有姓和名两部分。

所不同的是,汉语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强调继承。

姓随父母,名有较大任意性,但大多有一定寓意。

如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钱”为其姓,“钟书”则是他在周岁“抓周”时,抓到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的动态顺应模式浅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的动态顺应模式浅析

《红楼梦》称谓语翻译的动态顺应模式浅析作者:武洁张莹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維索尔伦的顺应论提出了语言的四个维度: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

顺应论的四维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对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构建动态顺应模式,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译本的称谓语翻译。

关键词:顺应论;动态顺应模式: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1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15-0060-02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其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中国学术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流派,即“红学”。

现当代的“红学”著作、文章不计其数,其热度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衰退。

关于小说的研究成果以文学领域居多,其次是语言学领域。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家族人物关系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家族式特征。

书中的称谓语可以算是古典名著之最,多达1600个左右。

小说中的亲属称谓共325个,社会称谓共945个,其他类型的约330个。

(高宁,2010)称谓语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特点。

翻译界比较有影响力的《红楼梦》英译本的主要有著名学者杨宪益和其夫人戴乃迭的译本和汉学家霍克斯的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

杨译主要以原文文本为中心(Textorient ed),因此译文倾向于文化上的异化,以直译加注为主;而霍译则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readeroriented),因此倾向于文化上的归化,以意译为主。

本文将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构建动态顺应模式,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称谓语翻译。

二、顺应论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论(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顺应理论,从而在语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红楼梦》中的顺应

《红楼梦》中的顺应

《红楼梦》中的顺应摘要: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综观论和适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连续做出选择的过程。

用该理论来分析文学文本可以为文本分析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旨在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文本分析。

作者认为,顺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篇章中王熙凤对语言的选择和动态顺应的特征。

关键词:顺应选择?オ?1.引言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他的语用学框架――顺应理论。

他认为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

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处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

说话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各种恰当的话语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备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Verschueren, 1999:56-63,67)。

顺应性指的是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进行灵活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这包含了四个方面的信息:(1)语境关系的动态性;(2)语言结构的顺应性;(3)顺应的动态性;(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尽管顺应理论还是个较新的理论,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尝试用顺应理论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如:顺应理论被用来解释反语,句法,广告,翻译,文学作品,二语习得,语用失误等等。

本文将使用顺应理论来分析文学文本,作者选择了名著《红楼梦》。

但鉴于《红楼梦》篇幅过于长,作者选取当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

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作者将结合可能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分析王熙凤的语言特征,剖析王熙凤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做出不同的语言策略选择,探讨她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她是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做到适合时宜的。

?オ?2.《红楼梦》的顺应理论解释2.1 语境关系的动态性: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顺应的语境成分包含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

《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红楼梦》中称谓的翻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前言称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为了表示互动的关系,以及身份,工作中的职权、地位等而区分的称呼,常常起到说明、印证的作用。

而在封建社会制度中,称谓就不仅如此了。

它还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亲疏与嫡庶的关系,能使人们的血缘关系、血缘系统鲜明化,清晰而不紊乱,是维护封建宗法制与等级制度的必要手段。

通常隐含了权势内涵,体现出双方不同的身份,地位,修养、情感等相互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也难例外。

家庭(尤其是贵族家庭)中的称谓的使用正是等级制度的具体反映。

称谓使用的原则就是“得体”。

所谓“得体”,笔者以为就是指称呼者应该严格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富国》)的原则。

在封建社会,因使用称谓不当而获罪的事例并不鲜见。

《红楼梦》中称谓的运用正是恪守上述原则进行的。

社会关系中普遍采用亲属称谓,这些亲属称谓不再反映亲属关系,而是反映年龄、性别和社会等级(徐静茜,1993)。

二、翻译比较上面我们谈到称谓的运用要遵循“得体”的原则。

“得体”与语境密切相关。

这里所说的“语境”包括使用场合、使用双方的身份等因素。

同样,翻译称谓时也要体现出“得体”这一原则,即要“忠实”于语境因素。

具体来说,要“忠实”于对象、“忠实”于场合、“忠实”于社会文化背景。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而《红楼梦》中的称谓具有浓厚的汉语传统文化色彩。

如何准确地将这些称谓翻译成为英语,文化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翻译时既要保留该称谓在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译入语的传统习惯,这的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针对《红楼梦》中一些称谓的翻译具体谈谈上述问题。

1.首先讨论一下“老爷”这个称谓的翻译情况。

“老爷”这个称谓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

《红楼梦》家族称谓语的翻译作者:曹立群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9期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小说涉及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小说的翻译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

本文从家族称谓语的角度出发,选取《红楼梦》中几个极富代表性的场景,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的称谓翻译,用不同的翻译理论评论和分析两个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族称谓语文化不可译归化异化功能对等《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

曹雪芹以犀利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以贾府为首的大家族,由“鲜花着锦之盛”到凋零落败之境。

从文化角度看,《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构思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百科全书。

小说构思缜密,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设置纷繁复杂,盘根错节,文字精美,带有中国文化传统极其深厚的底蕴和烙印。

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为背景和渊源,就不可能成就《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小说对诗词、绘画、园林、中医、织补、饮食等均有所涉及,这些内容正是其背后宏大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因此,如何将这些内容及其代表的文化表现在译作当中,是当今研究者关注的一个议题。

一、东西方称谓语差异《红楼梦》当中的家族称谓语是译者感觉棘手的一个难点。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某一文化的称谓语越复杂,其代表的社会等级、家族辈分、性别区分就越复杂。

中国文化里的家族称谓语向来比西方复杂得多。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中文里的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八个含义,译成英语就只有cousin一个对应词。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着贾氏宗族的各个分支展开的,由贾母开始,到第二代的贾赦和贾政,再到第三代的元迎探惜,宝黛钗凤,一直到重孙贾兰。

这四代人的家族关系盘根错节,如果将其充分展开并绘成族谱,复杂得令西方人晕头转向、望而生畏。

鉴于英语语言中的亲属称谓仅限于“grandparents, parents, grandchild, aunt, uncle,cousin”等几个表明辈分的词,因此如果要将《红楼梦》中的家族称谓完整地译成英语,那么期间存在的文化缺失导致的称谓语缺失就可想而知了。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试评《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在人类社会中,称谓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它是人类终年累月形成的规则和长期约定俗成的习惯相辅相成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语言内外所要表达的许多信息,通过称谓语,我们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称谓语的翻译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有值得探讨的必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

在这部描写封建社会贵族世家的鸿篇巨著中,大小人物达数百个之多。

人物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称谓语丰富多彩,使用规则也极其繁杂,其人际称谓语的翻译正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锋,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下文将借助《红楼梦》两大经典译本(杨宪益译和霍克斯译)的实例,对称谓语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比研究其中一些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系中都有自已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语的数量和指称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名份,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汉语中称谓系统严密,分类精细,名目繁多,语义明晰;英语称谓词体系简单,分类粗疏,数量贫乏,语义含混,如英语中的一个“cousin”涵盖了汉语中的“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两者之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必然给英汉翻译带来不少困惑。

但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是英汉称谓语互译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举例分析:(一)1、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他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

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风。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第三回)杨译:Though T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ChiaLie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Chia Sheh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Lady Wang ,her second uncle’s wife.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Hsi-feng. T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cousin”.霍译:She remembered having heard her mother say that her elder uncle, Uncle she ,had a son called Jia Lian who was married to the niece of her uncle Zheng’s wife, Lady Wang. She had been brought up from earliest childhood just like a boy, and had acquired in the Schoolroom the somewhat boyish-name of Wang Xi-Feng. Dai-yu accordingly smiled and curtseyed, greeting her by her correct name as she did so.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关注的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 认 为语言的使用是动态 、 变化 的。语用理论 的发 展 为文学、翻译等研究提供 了有 力的理论支
持 近年来. 语用学与文学、 语用学与翻译的有
1 .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 …… 因笑道 : “ 天
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 ! 我今 日 才算看见 了! 况

e 8 1 . 这 四个 方面是 语用学 方法论 的~ 个统一 体 顺应论 的提出. 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 的 研究视角 和理论框架 . 同时 . 也为翻译和翻译 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 e r .s o n— i n— l a w o f o u r O l d A n c e s t r e s s .b u t
以及 顺 应 过 程 的 意 识 程 度 四 个 方 面 做 出的 动
语境和语 言语境 都不同程度地影 响语言使用 者在使用 和理解 语言时做 出的语 言选择 。由
于选择 的过程是动态 的. 因此语境的生成也是 动态变化 的 在翻译过程 中的原语 和 目的语 转换时 . 译 者必须考虑原文语境与译文语境等 因素
顺应 ( s t r  ̄ e t u r l a o b j e c t s o f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1 、 顺应的 动态性( d y n a m i c s o f  ̄@t bi a l i t y ) 以及顺应过程
的意识程 度f s a l i e n c e o f t h e a d a p t a t i o n p o r c e s s —
和交 际策 略的选 择 : ( 3 ) 语言使用 者在做出选 择时 的顺应 意识 程度不 同; ( 4 ) 言语交际的发 生意 味着 交际方法必须做 出选 择 : ( 5 ) 选择具 有一定倾向性 根据语用综观说 和顺应论 .要从 四个方
面描述和解 释语 言的使用 .即语 境关 系顺应
f c o n t e x t u a l c o r r e l a t e s o f a d a p t a b i l i t y ) 、 结 构 客 体
l a u g h . “ T h i s i s t h e i f r s t t i me I ’ v e s e t e y e s o n s u c h a r a v i s h i n g b e a u t y .H e r w h o l e a i r i s S O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 S h e d es o n ’ t t a k e a f t e r h e r f a —
探 索 ・ 争 鸣
0 5 0 0 0 3 )
摘要 :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 为理
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 维索尔伦 , 2 0 0 0 : F 2 2 )
这里 的语境包 括交际语境和语 言语 境 交际
论 框架 . 分析 了《 红楼 梦》 英译 本的称谓 语在
语境 关系顺应、 结构客体顺应 、 顺应 的动 态性
学 羁 2 0 1 4 耳 第 6 期
从顺应论看 红楼梦 称谓语翻译
武 洁 王玉 峰 张 晟 ( 中国人 民解 放 军军械 工程 学院基础 部 外语教研 室
伦认 为语 言 使用 的 过程 就是 语 言选 择 的过 程. 使用语 言就是不断地选择语 言 . 不管这种 选择是有意 识的还是无意识 的.是出于语言
l o o k s m o r e l i k e a C h i a . … B u t p o o r i l l — f a t e d l i t —
t l e c o u s i n , l o s i n g y o u r mo t h e r S O y o u n g !’ ’
《 红楼 梦》是我 国古典 四大名著之一 , 它 既反映 了封建礼教 .同时又集中反映 了作 为 礼仪之邦的 中国的传 统文化 。小说 中作者 使 用 了大量的称谓语 .体现 了封建大家族复 杂
的人物关系 .同时塑造 了栩栩如生 的人物 形 象 。《 红楼梦》 有多种英译本 , 以杨宪益与戴乃 迭和霍克斯的两个版本 最为著名 .本文将 着 重分析 以上两个版本的称谓语 翻译
且这通身的气 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 竟
是嫡亲的孙女似 的. ……——只可怜我这妹妹
力结合都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顺应论的提
出. 为语用学研究注入 了新的活力 . 同时对 其 他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么命 苦 , 怎么姑妈偏就去世 了呢 !”
f 第三回1
H s i — f e n g t o o k h e r h a n d . . . s h e c i r e d w i t h a
翻译是译者 对原语信息 的准 确传递和文 化再现 翻译 的过程是译者对 目的语 的使用过 程 根据顺应论 . 译者通过不断地选择、 协商和
顺应 , 最后创造出符合 目的语语境 的译文。 ( 一) 语境关系顺应
( Y a n g , V o l u m e I ) 由于 中西称谓语 文化 的差异 . 称谓语可以
说是翻译 中的难点 . 尤其在古典文学翻译 中更 为如此 在杨宪益版本 中. “ 外孙女儿 ” “ 孙女”
内部 的原 因还是 出于语言外部 的原 因 语言
的选择具有 以下 特点 : ( 1 ) 语言选择发 生在语 言结构 的任何 层面上 : ( 2 ) 选择包 括语 言形式
态顺应 . 阐述 了翻译过程也是 译者语言选择 、
协 商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观 点
关键词 : 顺应论 称谓语 动 态顺 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