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储藏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大豆储藏条件及方法

大豆储藏条件及方法

大豆储藏条件及方法
大豆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优质蛋白质,存储不当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发生霉变。

那么大豆该怎么储藏呢个?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豆储藏条件及方法。

大豆储藏条件储藏大豆关键是干燥和低温,降低大豆的含水量,是大豆安全储藏的重中之重。

一般过夏长期储藏大豆,华北地区其水分控制在12%以内,大豆水分高时可以用日晒来降水,但最好采取低温摊晾,以免影响品质。

大豆储藏方法1、收获量大的在药剂熏蒸后方可入仓库贮藏。

要用干燥、阴凉、通风透气的房子作仓库,并将各处缝隙封好。

用20%石灰水粉刷,消灭虫卵和成虫。

入库的豆粒不能接触地面,要用油毡,塑料膜铺地防潮。

新收获的大豆有后熟作用,生理活动比较旺盛,内部湿热容易积集,应加强通风,及时散发湿热,防止造成发热霉变。

为了达到安全储藏的要求,最好能在入库25天左右出风或倒仓,并结合过筛除杂一次,提高储藏稳定性。

2、收获量少的,可用瓦坛或瓦缸等容器贮藏,坛或缸内底部放一些生石灰以吸收水分。

容器不要装得太满。

要留一定空间,保证种子微弱呼吸。

装好豆粒后要用塑料薄膜将口封好,再盖上草纸和木板。

留种用的豆在播种前打开,晒1~2天后播种。

以上即是大豆储藏条件和大豆储藏方法的介绍了。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

大豆赤变及储藏

大豆赤变及储藏

大豆储藏技术概述:大豆是一种蛋白质含量(约40%)和脂肪含量(约20%)都很高的种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食用油原料。

我国人民膳食大豆及其制品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大豆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人民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大豆副产品(如豆饼、豆粕)也是饲料的重要原料。

我国是种植大豆的起源地。

早在公元前2-3 千年前已有大豆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称大豆为“菽”,它与稻、麦等作物并列“五谷”之一。

在我国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都曾发现野生大豆。

从我国各省的大豆分布情况,播种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其次是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从总产量看,以黑龙江省为最高,而且品质优良。

储藏特性名称:1)易吸湿大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40%左右)和脂肪(18-20%)。

蛋白质属亲水胶体,在高湿条件下吸湿能力极强,加之大豆的珠孔(又称发芽孔)较大,所以吸附和解吸能力均大。

因此,储藏大豆要特别注意防潮,否则大豆吸湿胀大,籽粒发软,易引起霉变。

2)大豆的平衡水分大豆的平衡水分与玉米、小麦比较,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时,大豆吸湿性小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

3)不耐高温大豆不耐高温。

高温日晒大豆易引起爆腰,且怕水浸。

所以晾晒大豆应尽量避开高温和雨季,东北地区晾晒大豆的表面辐射温度最高不超过15C。

烘干大豆如温度过高,极易引起焦斑和裂皮,豆粒失去光泽,同时造成蛋白质变性,豆油酸价增高,因此,烘干大豆温度应低于粮食烘干温度。

大豆储藏温度对大豆品质的变化速率影响很大,温度愈高,大豆品质下降愈快。

4)易降低发芽率正常水分的大豆(12.5%),在25C下就难以保持发芽力,储藏3个月后,其发芽率由85%降低到41%,大豆水分越大,温度越高,其发芽率丧失越快。

5 )易浸油赤大豆储藏时间较长,经过高温季节的大豆都有可能出现浸油赤变。

大豆浸油赤变后,其发芽率和出油率都大大降低,工艺、食用品质也明显变劣。

粮库大豆的储存方法有哪些

粮库大豆的储存方法有哪些

粮库大豆的储存方法有哪些
1、仓库储存:储存黄豆可以通过黄豆的数量决定储存方法。

一般数量极多的黄豆可以放在仓库中储存。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透风、阴凉、干燥的仓库,然后在仓库的地面上铺上一层防水防油的塑料膜,再将黄豆使用塑料袋包装后堆放在仓库中。

2、瓦罐储存:储存黄豆也可以使用瓦罐进行储存。

首先需要将收获的黄豆放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晾晒,等到黄豆中的水分蒸发干净后就可以将其放在瓦罐中,然后将瓦罐口密封即可。

同时选择的瓦罐也需要进行晾晒,以免瓦罐内存在水分。

3、塑料瓶储存:一般从超市或者市场买回来的黄豆,可以使用塑料瓶保存。

首先需要挑选几个瓶口较大的饮料瓶,然后将其清洗干净,放在向阳的环境中晾晒,直到瓶中的水分蒸发干净后就可以将黄豆装在塑料瓶中,盖紧瓶盖即可。

第 1 页共1 页。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20210201110650)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20210201110650)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储藏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入仓前的准备、进出仓要求、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品质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粮食仓库中大豆的储藏。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2 大豆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GB 17440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T 17913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烝装备GB/T 18835谷物冷却机GB/T 9237制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GB/T xxxxx大豆储存品质判定规则LS/T 1201磷化氢环流熏烝技术规程LS/T 1202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LS/T 1203粮情测控系统LS/T 1204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LS/T 1205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LS/T 1211粮油储藏技术规范LS/T 1213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LS/T 3801粮食包装麻袋术语和定义GB 1352和LS/T 1211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基本要求4.1基本原则4.1.1 大豆中脂肪含量高,不耐高温,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快速增加。

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易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4.1.2 大豆种皮较薄,通透性好,又具有特殊的吸收构造发芽孔,因此大豆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在相对湿度为70鳩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寸,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大豆若长期储藏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因水分升高,体积膨胀,同时随着呼吸强度的增高和生理活性的增加,还会导致粮堆温度升高。

黄豆的保存方法_黄豆怎么储存

黄豆的保存方法_黄豆怎么储存

黄豆的保存方法_黄豆怎么储存黄豆不仅味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那么,对于采收后的黄豆要如何保存呢?下面就店铺具体了解下黄豆的保存方法吧!黄豆的保存方法⑴严格控制入库水分大豆长期贮藏水分不能超过12%。

大豆收获后,要在豆荚上充分晒干再脱粒。

入库后水分偏高的大豆,可采取日晒处理,但要摊凉后才可入仓。

⑵适时通风、散热散湿新人库的大豆籽粒间水分不均匀,加上大豆的后熟作用,堆内湿热容易积聚,引起发热霉烂,因此要适时通风,散热散湿。

⑶低温密闭贮藏进入冬季后应加强通风降温,趁春暖前采用压盖或塑料薄膜密闭贮藏,一般可以安全度夏。

黄豆的食疗方法豆科草本植物大豆的黄色种子。

又称黄大豆。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秋季采收近成熟或成熟果荚,除去荚壳,鲜用或晒干备用。

[5] [性能]味甘,性平。

能健脾利湿,益血补虚,解毒。

[参考]含丰富的蛋白质,其中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赖氨酸含量最高;含大量脂肪,其中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等);并含磷酯、钙、磷、铁、钾、钠、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B12,烟酸、叶酸、胆碱、大豆黄酮甙、皂甙等成分。

人们对黄豆的食用价值做过许多研究。

除主要能补充有关营养素外,由于含铁量多,并且易为人体吸收,故对儿童生长发育及缺铁性贫血极有益。

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而所含皂甙的黄豆纤维质能吸收胆酸,减少体内胆固醇的沉积(人体分泌消化脂肪的胆酸,在肝脏内由胆固醇合成)。

[用途]用于脾虚气弱,消瘦少食,或贫血、营养不良;湿痹拘挛,或水肿、小便不利;寻常疣等。

[用法]煎汤,研末,炒食,或磨豆浆,点豆腐、豆花食等。

[注意]食用过多,不易消化,脘腹胀满。

[附方]1,健脾消肿散:黄豆250克,花生100克,炒熟研为末,麦芽50克,研末去渣,再加入细米糠30克,白粮100克。

混合均匀。

每次嚼服30~60克,米饮或温开水送下。

本方用黄豆、花生与米糠健脾胃、消水肿,麦芽助消化,白糖调味而补中。

大豆的收获和储存技巧

大豆的收获和储存技巧

大豆的收获和储存技巧大豆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农民朋友来说,掌握大豆的收获和储存技巧,既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也能够保证大豆的保存期和食用安全。

本文将从大豆的收获时间、收获方式、储存条件和储存方法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大豆的收获和储存技巧。

一、大豆的收获时间大豆是一个季节性作物,其收获时间一般在秋季,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种植管理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当大豆的叶子开始变黄,豆荚变黄变黑,而且基本上豆荚里面的大豆已经充实,可以通过对豆荚的捏压判断,这时就是大豆的适宜收获期。

二、大豆的收获方式大豆的收获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整株收割,一种是割荚收割。

整株收割是将大豆整株连根拔起,然后晾晒至干燥,再摘取大豆粒进行储存。

这种收割方式适用于大豆的生长期较长,豆荚发育完全的情况。

割荚收割则是将豆荚割下来放在垫草上晾晒,待豆荚口感干燥后,再打开取出大豆。

这种收割方式适用于大豆的生长期较短,早期蔓延程度不高的情况。

三、大豆的储存条件大豆的储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三个方面。

首先是温度,大豆的最适宜储存温度为15℃左右,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大豆的质量下降。

其次是湿度,大豆的最适宜储存湿度为12%-14%,过高的湿度容易引起霉变和虫害。

最后是通风,大豆的储存场所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防止大豆发生发芽和腐败。

四、大豆的储存方法大豆的储存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堆储、仓储和罐式储存。

堆储是将大豆直接堆放在不受阳光直接照射的地面上,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以防止水分流失和雨水渗入。

仓储是将大豆储存在专门的仓库中,可以采用木质或金属仓储设施。

罐式储存是将大豆储存在密封的罐子或袋子里,可以使用真空包装袋,以延长大豆的储存期限。

总结起来,大豆的收获和储存技巧对于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以及食用安全都很重要。

正确的收获时间和方式可以避免大豆的秸秆损失和机械伤害,适宜的储存条件和方法可以延长大豆的保存期限,提高大豆的商品性和食用价值。

大豆的储存方法有哪些

大豆的储存方法有哪些

大豆的储存方法有哪些
储存大豆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干燥除杂,可以通过带荚暴晒、脱粒暴晒和机械烘干的方式降低大豆中的水分含量,让大豆可以在仓库中长期储存。

大豆在暴晒和烘干之后一定要先经过充分冷却才能入仓,否则会堆积热量引起大豆发热变质。

大豆的储存方法
1、干燥除杂
储存大豆首选的措施就是干燥除杂,想要长期储存大豆就需要将水分控制在12%以内,短期储存则需要将水分控制在13.5%以内。

否则脂肪酸就会迅速增加使得大豆变软。

只要是入库储存的大豆,当水分超过安全标准时都需要迅速降水。

2、带荚暴晒
储存大豆一般需要等到豆叶枯黄脱落并且摇动豆荚发出声响时,带株暴晒2-3天,让荚壳干透后再进行脱粒,将大豆放在荫凉环境下冷凉后入仓储存。

因为豆荚可以保护豆粒,所以暴晒之后不会对豆粒产生影响,能够让它品质完好。

3、脱粒暴晒
入库之前的大豆水分含量会比较高,所以还可以将脱粒后的大豆放在阳光下暴晒降水,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子叶变黄甚至脱皮,品质会有所下降,所以最好是在早春期间进行脱粒暴晒,暴晒时温度不宜超过44度。

4、机械烘干
用机械烘干法减少大豆中水分的含量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降水快、能清除杂质并且不受气候的影响,但在操作时也要小心谨慎,避免大豆出现焦斑和破裂,温度最好不要超过60度,否则会引起蛋白质变性。

大豆的储藏特性与储藏技术

大豆的储藏特性与储藏技术

大豆的储藏特性与储藏技术
入库的大豆要求达到“干、饱、净”,提高入库大豆质量。

新入仓大豆因后熟作用,生理活动较旺盛,容易产生结露或局部水分增加现象,因此要
打开仓房门窗通风,有需要时可采用单管通风机进行局部通风散湿热。

也可以进行低温密闭储藏,秋冬季节利用夜间干冷的空气通风降温,使大豆温度降至15摄氏度左右。

用准备好的压盖物进行压盖。

(二)高水分大豆越冬储藏
北方大豆因收获较晚,气温较低,收购入库的大豆水分均在15-18%左右,最高可达20-26%。

为保证收购入库的大豆安全保管和便于春季晾晒,必须对新收大豆的堆放水分进行划分,分别单独堆放。

高水分大豆也可露天堆存,采用高水分玉米的越冬保管基本相同的方法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储藏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储藏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入仓前的准备、进出仓要求、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品质检验。

本标准适用于粮食仓库中大豆的储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2 大豆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GB 17440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T 17913 粮食仓库磷化氢环流熏蒸装备GB/T 18835 谷物冷却机GB/T 9237 制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GB/T xxxxx 大豆储存品质判定规则LS/T 1201 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LS/T 1202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LS/T 1203 粮情测控系统LS/T 1204 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LS/T 1205 粮食烘干机操作规程LS/T 1211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LS/T 1213 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LS/T 3801 粮食包装麻袋3 术语和定义GB 1352 和LS/T 1211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基本要求4.1 基本原则4.1.1 大豆中脂肪含量高,不耐高温,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且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游离脂肪酸快速增加。

在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吸湿,经高温影响后,易变色变味,严重的易发生浸油,同时,高温高湿还易使大豆发芽率降低。

4.1.2 大豆种皮较薄,通透性好,又具有特殊的吸收构造发芽孔,因此大豆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在相对湿度为70%以下,大豆的吸湿性弱于玉米和小麦,但在相对湿度为90%时,大豆的平衡水分则大于玉米和小麦,大豆若长期储藏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因水分升高,体积膨胀,同时随着呼吸强度的增高和生理活性的增加,还会导致粮堆温度升高。

因此,储藏大豆应做好防潮工作,应保证不浸油、不酸败、不变质,维护好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在储藏初期创造高温、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条件,或采取日晒、烘干等措施,加快其后熟过程,缩短后熟期。

宜根据储粮生态区域的特点和储藏条件,控制安全水分,防止劣变发生。

4.1.3 大豆在储藏期间易遭受印度谷蛾、地中海螟蛾和粉斑螟蛾等蛾类害虫的危害,应加强防治。

4.1.4 大豆的安全水分与其脂肪含量有密切关系,含油量越高,其安全水分的数值越低。

4.1.5 大豆从收获到生理成熟的后熟期长,在此期间,在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下,会释放水分和热量,容易造成粮堆局部水分和温度积聚升高。

大豆不耐高温,过高的温度会引起大豆的主要成分发生变化。

4.1.6 大豆粮堆孔隙度偏低,一般为38%—45%之间,并且大豆中脂肪的导热性不良,热容量大,当储藏过程中出现高温后很难快速降温。

4.1.7 大豆储藏宜采用准低温、低温、三低、气调等储藏技术,以延缓其品质劣变。

4.2 粮仓4.2.1 粮仓的维护结构应能够安全承载粮堆及环境的动、静荷载。

其性能能够满足储粮通风、气密、隔热、防潮的要求。

建议使用防潮性、隔热性较好的仓房做大豆储存仓房,对高大平房仓,70%的热量来自仓顶,为保持较低的温度,宜增加防护板改造仓顶。

4.2.2 仓内地坪应完好、平整,具有一定的承载动静负荷能力和良好的防潮性能。

4.2.3 仓房墙体无裂缝和孔洞;内侧墙面应完好、光滑并设防潮层,应按设计仓容量标明装粮线和设置密封槽;外表面应为浅色。

4.2.4 仓盖应完好,有隔热层和防水层,外表面应为浅色(或用高反射率的材料);仓内尽量避免使用支撑柱。

仓内宜设隔热吊顶,吊顶与仓盖的间距应在0.3 m以上。

4.2.5 门窗、通风口结构要严紧并有隔热、密封措施。

门窗、孔洞处应设防虫线和防鼠雀板、网。

4.2.6 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用于低温储藏的仓房墙体和仓盖的传热系数应符合LS/T 1211的规定。

4.2.7 粮仓的其他要求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4.3 技术条件4.3.1 根据不同储粮生态条件、仓型和实际需要,配备清理、输送、计量、粮情测控、通风、熏蒸、消防等设备设施。

4.3.2 立筒仓、浅圆仓配备的除尘、防爆设备应符合GB 17440的规定。

4.3.3 在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大型粮仓中长期储藏大豆时,应配备符合LS/T 1203规定的粮情检测系统,符合LS/T 1202规定的机械通风系统,符合GB/T 18835规定的谷物冷却机系统和电动采样设备。

4.3.4 堆粮高度在6m以上的仓房宜配备符合GB/T 17913规定的环流熏蒸设备。

4.3.5 采用低温储藏配备的谷物冷却机应符合GB/T 18835的规定,制冷设备应符合GB/T 9237的规定。

5 入仓前的准备5.1 对仓房、设备、器材和用具进行检查。

5.2 粮仓应清扫干净,清除仓内的残留粮粒、灰尘和杂物,填堵孔、洞、缝隙。

5.3 仓房、包装器材、装粮用具和输送设备等感染有害虫时,应施用空仓杀虫剂或熏蒸剂进行杀虫处理并做好隔离防护工作。

5.4 包装粮用的编织袋、麻袋应符合LS/T 3801的规定。

5.5 入仓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冬季,入仓结束后封仓进入静态保管。

如7、8月份入仓的话,地坪温度过高,与之接触的大豆易走油,不利于保管。

夏季入仓结束后,应立即对整仓大豆进行均温,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出现结露现象。

5.6 遇阴雨潮湿天气时不宜入仓。

5.7 采用钢板仓储存大豆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出入库输送、筛分、除尘过程中因谷物间的磨擦、滚动、撞击产生静电带来的危害。

使用输送机入仓过程中,自动分级比较严重,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机头配备工人,及时清理,降低自动分级程度,使豆荚等杂质及时清理。

5.8 为防止静电积累达到高电位,在大豆的出入库、筛分、除尘过程中宜采用下列控制措施:——静电泄放法。

如良好的接地装置,工作场合相对湿度的控制,放置导电地板,工具上喷涂导电涂料等;——静电中和法,如使用感应式静电中和器等给带电体外加一定量的反电荷,使其与带电体上的电荷中和而避免静电电压上升。

——化学危险品储存场所,工作人员应穿用导静电鞋,导静电工作服,及时排除人体所带静电带来的危险。

6 入仓大豆的质量要求6.1 大豆脱粒后应及时整晒,大豆后熟期长,采取日晒、烘干等措施,加快其后熟过程,缩短后熟期,同时降低水分,防止吸湿生霉、浸油赤变、品质劣变、发芽力丧失等不良现象,需要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不得超过12.5%。

6.2 入库过程中,除杂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杂质除的不够彻底,会增加大豆的保管难度,杂质集聚区易出现发热等不利于储藏的情况出现。

大豆入仓储存前和储存过程中应采取多重筛选的方式进行彻底的清理。

6.3 各类大豆、各等级大豆的质量要求应符合GB 1352的规定。

6.4 储备大豆的质量应符合GB/T xxxx《大豆储存品质判断规则》规定的宜存要求。

6.5 大豆的卫生质量应符合GB 2715的规定。

6.6 发现大豆带有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虫或杂草种子,应立即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检验检疫部门报告,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7堆存要求7.1 不同种类、不同等级、不同粒型、不同水分含量、不同生产年度的大豆宜分仓储存。

宜按品种、等级、生产年度分开储藏;安全水分、半安全水分、危险水分的大豆应分开储藏。

7.2 已感染害虫的大豆应单独存放,并根据感染程度和储粮温度按LS/T 1211的规定处理。

7.3 大豆入仓时,应尽可能不采取分批次间歇入仓的作业方式,避免因豆堆内存在明显温差造成内结露的隐患发生。

7.4 宜采用带式输送机等对物料的作用力和缓、不会造成籽粒损伤的输送和装卸设备进行大豆的搬倒和进出仓作业,以保证大豆在长距离输送时尽可能不出现裂纹、脱皮、破损等不良现象。

7.5 对后熟期的大豆要单独堆存,散温散湿,防虫防霉,发现不良变化和储粮隐患要及时处理。

7.6 大豆装袋入库后,应用木楞垫高底部,有利于通风、透光和降低水分,还可以防止潮湿和其他危害。

8出仓要求8.1 出仓应设置缓冲仓,合理使用输送设备,减少破损、降低扬尘。

8.2 平房仓出仓时,应均匀出仓,相邻廒间无伸缩缝的隔墙要保持两侧压力平衡,以免损坏仓房;浅圆仓出仓时,应注意从出粮口均衡出仓,避免从一侧出仓。

同时应保持仓储设施完好。

8.3 出仓粮食应进行质量检验,出具检验报告。

9 大豆储藏技术及有害生物的控制9.1 可采用LS/T 1211-2008中第8章和第9章给出的技术和控制方法。

9.2 长期储藏的大豆,应在冬季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豆温,春暖时压盖,实施低温储藏。

即从每年三月份开始,密封通风管道,有条件的仓房应增设窗帘,用毛毡、稻壳、草垫等压盖材料对粮面进行压盖,压盖时应做到“密、紧、实”,不留缝隙。

密闭压盖期间应减少开仓次数,以免外温影响仓温。

夏季高温季节如仓温明显升高,应利用夜间相对低温条件开启轴流风机降低仓温,延缓粮面温度随仓温升高的速度,以免上层大豆品质快速下降。

9.3 高水分大豆,在春季可以装包堆成通风垛,采用去湿机吸湿降水。

9.4 适时通风,由于大豆较易失水,故不宜采用大功率风机进行通风,以免水分降的过低而损失经济效益。

一般采用轴流风机慢速通风降温,通风7天-10天可达到要求,水分减量可控制在0.3-0.5个百分点。

这种通风的特点为通风均匀,无死角,效果好,降温彻底,较为经济。

如能在入库3周—4周后,倒仓出风并结合过筛除杂一次,则更能提高储藏稳定性与良好效果。

9.5 在季节交替时期勤于观察粮情,避免因水分不均引起的结露。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吸水过快引起的板结。

与谷类粮食不同的大豆,结露扩散的速度很快,极易造成霉变。

若粮堆出现结露或局部粮食发热现象时,应采取通风、降温、均温、气调等措施消除。

9.6 在日常保管过程中,仓窗和轴流风机口要使用纱窗进行封闭,防止感染。

主要出现的害虫为麦蛾和印度谷蛾,进入夏季以后,每隔七天清消,进行物理隔离。

10储藏期间的粮情检测与品质检验10.1粮情检测按LS/T 1211-2008第7章的规定执行。

10.2 品质检验10.2.1 检测时间间隔储藏过夏的大豆应在进出库前和每年春、秋季按照GB/T 大豆储存判定规定各检测1次;不储藏过夏的大豆应在进出库前各检测1次。

10.2.2 储存品质判定大豆谷储存品质判定按GB/T XXXXX 大豆储存判定规则进行。

根据储存品质判定结果,对于达到重度不宜存的大豆不得继续储藏。

11 储藏期间异常情况的处理11.1 粮堆表层结露发热的处理:由于季节变化,粮堆表层与仓温或堆内温差过大,易形成结露发热。

若外界温、湿度小于大豆堆内温、湿度时,宜采用扒沟自然通风降水,扒沟的方向与风向相同;机械通风则采用排出式通风;若表层水分特别大,通风效果不好,可直接倒出库外,摊晾整晒降湿散热,同时压盖密闭仓库以防下层再次结露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