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社会环境评价

合集下载

《边城(节选)》审美赏析

《边城(节选)》审美赏析

《边城(节选)》审美赏析朱秋菊万磊蕾谈到沈从文的《边城》,首先我们想到的一个字就是“美”,小说全方位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

故事发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主要叙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兄弟俩之间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中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节选了其中的第三至六章。

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而;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则是回到现在,补叙上一个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边城》的“美”是全方位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最大的特点都是“美”。

因而教师在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赏析,根据节选部分的特点,内容上主要抓住小说的环境美、人性美,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形式上主要抓住小说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

一、环境美—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提到《边城》的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那自然、原始、清新的环境,就仿佛一幅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让人久久流连于此。

一般而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风景和社会风俗。

本文就试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边城(节选)》的环境美。

(一)风景美边城是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小说中开篇即这样写道“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数一数。

”清澈的小溪、美丽的白塔、崎岖的山路……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风景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有一种出尘而卓然的清丽与率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教版中节选的四个章节对自然风景并没有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偶尔出现了“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是那么明朗,”“落日向上游翠翠家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而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这样的句子,但是这种静谧出尘的美却仿佛已经渗透进字里行间,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神经。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边城》中的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

《边城》中的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

边城: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
概述
《边城》是巴金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写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边城》中乡村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农业文化的呈现
《边城》中通过对农田、庄稼等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农人们艰辛耕作、丰收喜悦的生活场景。

从田野到谷物再到农事,小说刻画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朴素美感的农业文化。

2. 自然与人类的共存
在《边城》中,人们与自然相处并依赖自然。

小说运用描写四季变迁的手法,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时,描述河流、群山等元素与乡村居民紧密相连,形成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特殊景观。

3. 自然环境下人性情感
小说中主要角色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并受到其影响。

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凸显了人性的复杂、真挚和坚韧。

自然环境塑造了角色的品格,使他们在遭受困境时能够坚持和努力。

4. 对乡村生活的思考
《边城》通过对乡村社会现实的真实再现,引发读者对乡村生活的思考。

小说中描绘了农民工作,家庭、婚姻关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展现了乡村社会微妙而沉重的压力与矛盾。

结论
《边城》深入细致地描述了乡村生活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通过该小说,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以及其中隐含着的价值观念、情感等方面。

注:本文为百科全书助手独立完成,并未参考其他来源。

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边城》中翠翠人生悲剧的原因研究

《边城》中翠翠人生悲剧的原因研究

《边城》中翠翠人生悲剧的原因研究《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湘西的边城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女主角翠翠的人生悲剧演绎得非常深刻,她的生命轨迹几乎是一条“死亡之路”,其悲剧的原因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翠翠的父亲是个心理扭曲的人,重男轻女,对她十分苛刻,经常施以体罚。

翠翠母亲年幼早逝,父亲却娶了一个妾,使翠翠心灵更加受伤。

她经常一个人在茶园里听风听雨,思考人生,缺乏家庭温暖,加之父亲的过度惩罚,使得她后来丧失了对生命的热爱,无法感受人间的美好。

翠翠的家庭环境成为她悲剧人生的第一原因。

二、封建礼教的束缚翠翠所处的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

她的父亲认为女儿只是嫁人的工具,女性应该以婚姻为人生的全部。

翠翠被强行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马子才,生活不快乐,想离婚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在这个社会中,翠翠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她的人生被封建礼教所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也是她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教育的缺失翠翠教育程度低下,只会一些简单的算术和汉字,甚至无法识字。

这样的文化程度在当时的湘西并不罕见,但这使得她无法接受新的知识,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误解,难以理性地看待问题。

在与杨铁心的相处中,她产生了许多对杨铁心的误解,深信他不爱她。

缺少知识使得翠翠的人生陷入了迷惑和痛苦,无法拓宽自己的思想和眼界,这也是她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爱情观的扭曲翠翠从小受到父亲的挫折和压抑,在情感上存在着缺陷。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极端,过度依赖别人,期望别人为她做一切,而自己不愿承担责任。

这种爱情观使得她对待感情的态度过于消极,对于杨铁心的真心付出,她并未及时地作出回应,最终错过了爱情,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五、社会环境的动荡和不安小说背景是1940年代的边城,当时的社会环境异常动荡,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翠翠遭遇两次婚姻不幸,都与社会环境有关。

第一次婚姻是父亲为了籍贯问题强行订下的婚约,第二次则是因为马子才的父亲出逃以及杨铁心的遭遇,使得翠翠无法维持婚姻。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

品味《边城》之美——自然美和人性美(社会美)品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我深深陶醉于那里面所展现的自然美和在这自然美之上而孕育的人性美。

这自然美包含在湘西纯朴的自然风情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中,而这人性美又是由这瑰丽而浪漫的山水人情中培育而来!(一)、清新、明丽、如流水一般的自然美。

《边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且看那依山傍水的小城,那依城而过的小河,那河街两旁络绎不绝的行人,那旅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还有那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楼上脉脉含情的娼妇,随意而谈的水手,那喝着烧酒醉倒的汉子;那迫人眼目的翠色的山,那山下小河中渡船的船夫和行人,着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纯朴、自然、瑰丽、浪漫的山水人情的诗歌图画。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景物)美,置身其中,怎能不令人陶醉呢?而山美水美,人更美。

这一纯朴的山水中养育了更美的人,“她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翠翠;还有“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二老岳云。

这是一种山水或者只有山水才能养育的个体美(人体美),这种景物美和人体美为我们生动的传达了一种纯洁,清新的自然美!而这由景物美和人体美所构筑的自然美又孕育了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二)、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

《边城》中的主人翁老船夫,孙女翠翠,码头总长顺顺,他的儿子大老天宝、二老岳云,以他们纯朴的,与生俱来的人性美感动着我们。

这是《边城》为我们呈现的一幅纯朴,原始,理想化的人性美“君子国”景象。

而他们以及他们的人性美都以他们生于此长于此自然美境为基础,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灵以及他们所处的人文环境来展现出来。

老船夫替公家为人们摆渡,有的人心中不安,给他送钱,他却固执塞给那人,“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小说《边城》中蕴含的当代生态意识

小说《边城》中蕴含的当代生态意识

读·闻·观46小说《边城》中蕴含的当代生态意识杨宗武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描绘了一个充满民族气息的湘西生活。

他笔下刻画的人物和景物充满灵动,整个作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

本文着重从自然环境、精神世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边城》中所体现的生态意识,旨在帮助人们从自然生态、社会、精神思想几个方面了解这部作品的主旨。

一、《边城》自然环境中体现的生态意识《边城》描写了较多的自然意象,这些自然意象具备浓厚的乡土气息,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环境生态意识,比如在开篇中沈从文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简单的描述交代了边城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奠定了恬静的思想基调。

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时,以一种超脱在外的姿态来观察整个大自然,并在描述的时候透过自然景象来衬托人和人之间美好的情感,比如在描写翠翠和傩送之间纯粹感情的时候,以“大鱼咬你”和“虎耳草”作为基本象征。

翠翠和傩送在刚开始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就因为水里的鱼儿拌起了嘴,这一事件因为后来翠翠调侃傩送奠定了基础支持,是两个人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见证,也代表了两个人之间爱情的发展。

另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沈从文借助大自然象征了翠翠的美丽。

翠翠如同山水一样美好,是大自然的造化,翠翠也是大自然的女儿。

就连翠翠的梦境也是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

“梦中灵魂为一种每秒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儿草!”这样的描述强调了人物灵魂美和大自然美的合二为一。

二、《边城》精神世界中体现的生态意识沈从文以细腻、充满感受力的笔触来描绘了大自然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这并非仅仅是为了记载这种纯真的自然美,而且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展示生存在这个地区人们的精神状态。

自然的生态系统对人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感化作用。

《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大自然的孩子,她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她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成长。

沈从文《边城》中的生态文本分析

沈从文《边城》中的生态文本分析

沈从文《边城》中的生态文本分析摘要:沈从文作为上世纪初期生态意识最为浓厚的作家之一,在其小说创作中也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情怀。

《边城》是作家沈从文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具有典范性的课文。

因此,本文主要以沈从文《边城》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美学理念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落实生态教育。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生态意识著名的国内生态学家鲁枢元进一步将生态划分为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这三个层面。

沈从文作为上世纪初期生态意识最为浓厚的作家之一,在其小说创作中也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情怀。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川湘边界的茶峒小镇。

小说以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

由于《边城》在美学和艺术上的独特表现,它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本文就以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层面来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生态意识,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生态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在中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生态教育。

一、小说中的自然生态意识沈从文的自然生态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于他的生长环境、别样的人生经历等催生而成的。

沈从文,于湖南凤凰县(处于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交界,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出生,湘西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质促使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心态。

儿时的沈从文十分聪颖好动,被家乡的自然风物深深的吸引着,经常与伙伴们嬉戏于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河流,流连忘返于家乡的山水之间。

自15岁起,沈从文投身行伍,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

这段经历丰富了沈从文对湘西美景的独特体验,沈从文诸多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与水的不解之缘,以及他别样的自然环境生态意识,这都与他的这段时期的耳濡目染有着深厚的渊源。

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回忆起家乡的河流时写道,我在那条河畔度过了大约5年的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与河水有所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邻里的和气相待。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

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他的身上没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没有商人对钱财的贪婪与世故,没有奸小人的阴险狡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在翠翠陷入无辜之后,茶峒城里的人在关心老船夫的去世的同时,给予翠翠这个孤女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安慰:对老船夫有些误会的顺顺带来了白棺木匣子,派人送来了米和酒肉,还准备在事情办完之后接翠翠到家住;就连当初被翠翠母亲拒绝的杨马兵,也来照顾陪伴她,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

这份浓浓的邻里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人敬佩。

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里的邻里关系没有急功近利的成分,没有利益的争夺,在这块净土上似乎没有阶级矛盾,没有邪恶强势,有的只是邻里人情,和气友好。

(3)和谐的人生方式。

在沈从文所处的时代,很多人还乐观地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性的同步发展,只有沈从文敏感的意识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间的冲突,意识到社会性和整个人性的不同。

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相对理想的人生方式,提供了一种社会和人类自身建造的参照。

“边城的人生”是自然的、健康的,是寄托着沈从文全部社会理想与美的理想。

“由于边城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14]他用这一“人生方式”去比照边城父老乡亲的人性美,去批判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市民的畸形与变态。

这也是当时社会所缺少的,更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和谐。

“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15]“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
子的人。

”[16]这种“人生”是本来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风土民情,这种风土民情是边城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的。

人性本源在于爱,爱是最高境界的和谐。

和谐是人对人的尊重和友爱,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是他社会理想和美的理想的呈现。

所以说,《边城》的和谐正是在茶峒“小社会”与当时现实社会似有若无的对比互参中获得表现,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和谐社会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这也是他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尺度和内涵进行的哲学思辨,对人生状态进行深刻反思的理想之作。

一、一片爱的和谐湘西[a3]
《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边城》把沈从文[1][a4]对生活所有的爱与美都包含在了其中,并作了一个完整的阐释,展示给我们的是湘西世界的和谐的生命形态。

其次是邻里之情,贵贱在湘西仿佛没有等级,船总顺顺与摆渡老汉物质生活简直在两个层面,然而他俩的感情却紧紧依偎在一起,并没有因物质的差别而割开他们生活的和谐。

掌水码头的与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

他们的倾心而谈,一投足,一举手,一壶酒显得是那么的真诚、自然与和谐融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