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评价
《边城》教学效果评价

《边城》教学效果评价边城教学效果评价1. 概述本文旨在对《边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边城》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经典作品,通过对该作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 教学目标通过对《边城》的教学,我们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讨论与演练:通过分组讨论、小组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作文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与《边城》相关的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的综合评价,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他们能够独立理解并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
-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意义,以及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
-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撰写与作品相关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5. 教学建议根据以上评价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边城》的教学效果:- 引入更多辅助材料和多媒体资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 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他们提出更多深度观点和见解。
- 提供更多写作指导和练,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6. 结论通过对《边城》的教学,我们能够看到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我们将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成就。
读《边城》读后感及评价800字

读《边城》读后感及评价8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五年级作文、六年级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其他作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first grade compositions, second grade compositions, third grade compositions, fourth grade compositions, fifth grade compositions, sixth grade compositions, middle school compositions,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and other compositions.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边城》读后感及评价800字读《边城》读后感及评价800字7篇读《边城》读后感及评价800字怎么写?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幅富有情感和特色的江南边界山村生活场景。
其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国内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五六年代,就有许多文学评论家开始研究《边城》这部小说。
其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穆旭初先生发表了《浅谈《边城》的女性形象》一文,探讨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而当时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则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边城》中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小说结构的安排。
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小说的意象、意境、构造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延伸。
除了国内,国际研究界对《边城》的研究也相当热衷。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莫普克教授认为,《边城》是一部有关文化与现代化的小说,它探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矛盾与融合,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李云琳教授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对传统家庭典范的重新解读,强调了小说给人们带来的反思。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对《边城》的评价都是高度肯定的。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与魅力。
而小说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此外,《边城》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愈加丰富的意象也为它赢得了无尽的赞誉。
因此,可以说,《边城》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这部小说将继续被人们所喜爱、关注和研究。
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份历久弥新的珍贵遗产。
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受到了许多名人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1. 鲁迅:鲁迅认为《边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价值的小说之一”,并将之列为自己的“必读之书”。
2. 老舍:老舍称赞《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块里程碑”,并称之为“一本勇敢的书”。
3. 钱钟书:钱钟书认为《边城》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和人生的小说”,并对其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4. 茅盾:茅盾赞扬《边城》“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瑰宝”。
5. 严歌苓:严歌苓认为《边城》是“一部诗意的小说”,并赞赏其对人性和爱情的深刻描绘。
这些名人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边城》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表明了它在文学创作和思想探索方面的重要性。
《边城》赏析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
写杜鹃吵闹了这一片宁静的天地,其实是刻画翠翠的内心犹如这只杜鹃无法停歇下来。“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这里的“黄昏”成一个人,就像翠翠一样,她也美丽温柔,但却是平静的。就是这样的语言让人很自然地将自然景物和人做了对比。豆蔻的少女有了自己的烦心事了,仿佛连这杜鹃也体会到了她的那种心情,可是爷爷却不理解她,这使得她伤心地哭了。这些语言都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熟练的驾驭能力,也是汪曾祺所说的“语言充满水分”。
边城的意义及评价

边城的意义及评价汉语言141 严蕊名人评语•一、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
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二、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
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
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
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三、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三个意义•一、边城中的“人性美”是中国乡土文学中的一朵突出的奇葩•二、自然健康的“人性美”灼照人性中扭曲变态的“人性恶•三、《边城》对今天构建新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边城中的“人性美”是中国乡土文学中的一朵突出的奇葩人性的“痛”与“丑”•闰土,阿Q,祥林嫂,老通宝(被受阶级压迫,强者欺凌,社会冷眼,以至于挣扎至死亡)•鲁四老爷(冷酷,自私,封建卫道士),赵老太爷(贪婪,阴毒的丑恶的灵魂),假洋鬼子(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地主阶级封建思想的混血儿)人性的“美”与“真”•老船工,翠翠(衣食无忧,自己自足,邻里相依的纯朴生活)“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除了种种对立因素,既无阶级的对立,又无经济利益的冲突,更无人际关系的矛盾,有的是慈爱孝顺,恬静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因此“边城”因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非对立因素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
边城文学短评

边城文学短评
因为这句话,《边城》值得一读再读。
这是我见过中国作家中以景托情最干净利落而又余味缭绕的,他人写不出,只有沈从文先生有这种古朴的清透之感。
这本小说有多好,无需我多言,而它的“好”确实也对得起它的文学地位——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汪曾祺先生曾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
这评价很到位,小说中的一切仿佛都刚刚好:边城茶峒的月光、白雾、烟雨、虫鸣……刚刚好,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温暖……也刚刚好,就连那点来自爱情的遗憾都是那么刚刚好。
看似以景托情,以茶峒的“世外桃源”之美衬托茶峒人民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实际上,《边城》的景与情已经浑融一气,故事情节与文字、与风景已经分不出你我。
清澈的文字,清澈的情节,如天上明月,如门前溪水。
文艺评论家对《边城》多角度评价的文章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也在文学评论家们的角度评价上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包括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边城》,深度解读文艺评论家对《边城》的多角度评价。
# 1. 文学价值我们来谈谈《边城》的文学价值。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首先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关注。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部草根文学作品,《边城》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也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展现出了沈从文对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关怀,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思想价值。
# 2. 历史背景文艺评论家们也会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
《边城》以20世纪初我国西南边陲小镇上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文艺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真切的历史氛围,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厚重感,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学经典之作。
# 3. 人物形象对于《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做出评价。
《边城》中的田老先生、湘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沈从文深入人心的经典之笔。
文艺评论家们指出,《边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逼真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触动人心,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
# 4. 语言风格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对《边城》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
《边城》以其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语言运用,为文学评论家们所称道。
他们认为,《边城》以其独特的西南方言描写和富有韵律感的叙事语言,营造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叙事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语言经典之作。
总结而言,《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边城》的评价
张维洲汉语言文学一班2011221102110052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白话文的先驱之作。
《边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生的丰富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本文尝试从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角度,对其进行文学评价。
关键词:社会历史内容;地域文化;女性人物
正文: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故事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种。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出版于1934年。
三、创作意图
读沈从文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小说里面没有当时社会生活里尖锐的阶级斗争,究其原因,是作者没有那样的政治意识。
在作品中,他只用看似轻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只专注于那些经历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
诚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只想建造希腊小庙”,“这小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类人、事的表达,在《边城》中得到了极致地展现,作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小说中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就连吊脚楼妓女的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
“边城”,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四、作品内容的理解、评析
关于思想内容,沈从文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表白可以用来概括这部小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在情感故事展开的同时,作者描绘出了湘西秀美的自然风光,静谧的田园生活。
文中宁静的生活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完全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世的“世外桃源”。
对于这一幅社会生活画面,汪曾祺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
”作者根据自己生于湘西、长于湘西的经历,全方位地描绘出了湘西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①,同时又加上了他“美”、“爱”、“神”三者一体的精神追求,《边城》就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因而作品给我们的感受是,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最原始、最纯真的“爱”。
青年男女之间的
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都表现出了人性之美。
在这里生活的茶峒人,也具有着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
例如面对无法抗拒的春水上涨的考验,茶峒人或安之若素,或从大水中救人救物,顺应自然而又勇敢义气。
作者将边城写得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美,是在寄托自己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令读者向往的是边城人的仗义淳朴,比如作小说中的妓女,竟然也让人生不出一丝的鄙夷之心,而老船夫的不收钱、买烟叶、买茶叶的行为也许更让读者中喜欢斤斤计较的“世俗人”感到羞愧。
在情节安排方面,小说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端午相遇。
这次相遇,是翠翠与傩送的初次相遇。
作者凭借高超的写作技巧将男女之间无意中发生、朦胧含蓄而且纯净似水的爱情美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翠翠即将与傩送碰面之前,作者先安排她“无意”中听到两个水手关于男女之事的“鄙夷字眼”,为下文翠翠误解傩送而“骂”傩送作铺垫,更为下文翠翠得知自己“骂”的是“岳云二老”后又惊又喜的心理作铺垫。
而傩送被“骂”了却安排伙计送翠翠回去,更烘托了傩送的善良和仗义。
在作品的语言方面,《边城》的语言富有诗意,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上。
沈从文曾说过:“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文中的写景极其有意境,如这一段描写:“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
身边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用词还含有些许童话般的色彩,这段描写,不光是在写景致,更是在写情致,写出了翠翠月夜听祖父讲述母亲的故事时内心的激情。
五、作品的文化内涵
提到沈从文其人,自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湘西秀美的自然风光、独到的人文风情。
作为湘西之子,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毋庸赘言,极具地方文化色彩,展现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展示了湘西山民淳朴刚烈、浪漫率真的自然民风。
在作品中,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了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
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对于作为大自然女儿的翠翠,她的思想和性格的成长变化,极大地揭示了“边城”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社会画卷。
六、重点女性人物评析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是一个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秀美的乡村女孩儿。
七、阅读感受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作品中那份真挚、纯洁的男女之爱。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当下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他们之间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在我感觉起来,就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或许,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累了的时候,最好的精神寄托,便是这部如同山水画卷般的小说—《边城》。
①注: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不是现今的凤凰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