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
叔本华哲学简介

6
• “我承认,我不认为在《奥义书》、柏拉图和康德给予我 精神上的启发之前,我能形成自己的学说。” • 1819年 银行事件 :“一个人既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但 并不因此而成为一个傻瓜” • 1820年 柏林大学短暂任教 • 1831年 叔本华因惧怕霍乱而避离柏林,不久黑格尔死于 那场霍乱 • 1837年 参与康德全集的编撰工作,因为他为收入《纯粹 理性批判》第一版而放弃第二版进行了成功的辩护。 • 1839年 征文 《论人的意志自由 》获得挪威皇家科学院加 冕
26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 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 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到预见。
27
• 因而满足的实质就是被剥夺了目标了的意志又开 始蠢蠢欲动。 •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 到之前已经“变化消失”。换句话说,在世界的 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 得到预见。
24
• 为意愿所支配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生活就像一座钟摆。从右摆到左,从痛苦摆到无聊。” 这里我们接触到叔本华哲学中第二个核心概念:无聊。 无聊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 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无聊因此是一 种的缺失的惊奇,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 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与 其说无聊体验,不如把无聊说成,体验的不可能性。
25
人为欲望所驱迫,这种追求本身始终是痛苦。 欲望——缺乏, 并且糟糕的是,我们的大部分欲望从来没有 得到实现。 满足——满足并不等于幸福。当摆脱了积极的痛苦之后,人 们在满足中找不到任何积极性。 “我们感受得到痛苦,但却感受不到不痛苦;我们感受得到 忧虑,但是感受不到不忧虑;我们感受得到恐慌,但是感 受不到安全,我们感受得到欲望,就像我们感受得到饥饿 和干渴一样。然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立刻无法被感受, 就好像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就不会再感到饥渴一样。”
叔本华关于爱国的名言

1.“哇塞,叔本华说爱国是一种本能。
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
比如说咱看到国旗升起,心里就涌起一股热流,这可不就是本能嘛。
”(例子:看国旗升起,如本能爱国。
)2.“嘿,叔本华讲爱国是心灵的寄托。
有次我看到那些为国家奋斗的人,就觉得爱国就像有了个温暖的家。
”(例子:看奋斗者,如心灵寄托。
)3.“哎呀,叔本华言爱国是一种力量。
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一样强大。
咱为国家加油的时候,那力量满满的。
”(例子:为国家加油,如力量强大。
)4.“哇哦,叔本华说爱国让人勇敢。
就像超级英雄有了超能力。
有次看到有人为了国家挺身而出,真的好勇敢。
”(例子:见挺身而出者,如勇敢爱国。
)5.“嘿,叔本华讲爱国是一种责任。
有责任就像背着书包上学不能偷懒。
咱得为国家做点啥,这就是责任。
”(例子:为国家做事,如责任在身。
)6.“哎呀,叔本华言爱国是一种荣耀。
像得了大奖一样光彩。
咱为国家骄傲的时候,那荣耀感爆棚。
”(例子:为国家骄傲,如荣耀满满。
)7.“哇,叔本华说爱国是一种信仰。
信仰就像天上的星星指引方向。
咱心中有爱国的信仰,就不会迷路。
”(例子:心中有信仰,如爱国不迷。
)8.“嘿,叔本华讲爱国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像吃了糖果一样甜。
为国家奉献的时候,心里甜滋滋的。
”(例子:为国家奉献,如幸福甜蜜。
)9.“哎呀,叔本华言爱国是一种美丽。
美丽就像花园里的花朵。
咱爱国的样子,可美啦。
”(例子:爱国的模样,如美丽花朵。
)10.“哇哦,叔本华说爱国是一种智慧。
智慧就像孙悟空的本领。
咱用智慧爱国,那才厉害呢。
”(例子:用智慧爱国,如本领强大。
)观点结论:叔本华关于爱国的名言超棒,本能、寄托、力量、勇敢、责任、荣耀、信仰、幸福、美丽、智慧,让我们更懂爱国。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种形态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种形态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吧?别担心,今天我们来轻松聊聊这东西。
充足理由律其实是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说每件事都有它发生的理由。
就像你不小心摔了一跤,肯定是因为你没注意脚下的石头。
哈哈,真是“脚底下长了眼”的教训啊。
叔本华把这个律分成四种形态,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种形态是“因果律”。
这玩意儿特别好理解,就像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有前因后果。
你今天没吃早饭,结果中午饿得肚子咕咕叫,难道不是“因果”吗?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宇宙大事,因果律都在默默地工作。
你看,连“因”都有它的“果”,不然这生活简直乱成一团。
就像吃了火锅,隔天胃痛,这可都是咎由自取啊。
第二种形态是“存在律”。
这就是简单粗暴的说法,任何东西要存在,都得有理由。
比如说,为什么你今天心情好?可能是因为昨晚看了一部喜剧电影,笑得合不拢嘴。
这种理由很直接,存在和理由就像老朋友,永远绑在一起。
缺了理由,存在的意义就得打个问号,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要是你今天见了个老朋友,瞬间回忆起美好时光,那就是存在的魅力。
接着是“量的律”。
这个有点意思,简单说就是数量和程度的问题。
你喝了一杯咖啡,提神效果很明显;但你喝了十杯,那可就不仅仅是提神了,可能会晕头转向。
量变引起质变,这就是量的律的核心。
就像玩游戏,刷了几个小时分数提升,刷到一百个小时,嘿,那就不是简单的提升了,简直是登顶!所以,别小看“量”的力量哦。
最后是“形式律”。
这就像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形式就是这个个性,反映了事物的特性和规律。
比如,你见到的每一种艺术品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就像你认识的人,各有各的特点,没两个完全相同的。
形式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外在表现,这种表现就是它的灵魂。
你喜欢的音乐,可能是因为它的旋律特别打动你,这种感受就是形式律的体现。
懂了吧?它就是在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
叔本华通过这些形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和现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而他的充足理由律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框架。
叔本华

美学成就
•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 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 叔本华认为,作为观审的主体进入到艺术的审美活动时,直观认 识下的主体,进入到艺术活动,融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心境,此 时他对世界的考察是超功利的,是无利害的,是纯粹的审美活动, 因而能够达到对意志的暂时否定,获得审美愉悦。 • 转向艺术:建筑、绘画或雕刻、诗歌、悲剧、音乐
思考问题
叔本华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 主义?主观还是客观?
亚瑟·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 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 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 华出生于德国但泽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 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 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 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 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 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因肺炎恶化死后,将所有财产献给了慈善事 业。
生存意志论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人生就是斗争,就是一部悲剧的苦难史! 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意志是世 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2)动物的各 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 配(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5)理性及表现 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 “物自体”就是“意志”,“所有生物都依赖它而出生,依赖 它而生活,伴随它直到死亡,直到他们加快步伐”。这世间的万 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好比牙齿食道肠子是客体化的饥饿, 生殖器官是客体化的性欲,意志总要把自己表现为可见的世界。 • •
叔本华

叔本华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祖籍荷兰,生于但泽(今波兰的革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
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丁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
1811年转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后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
哲学思想叔本华抛弃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寻求新的出路。
他从I .康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意志,整个现象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
在他看来,万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就是求生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
意志之所以表现为世上形形色色的具体现象,是由于各类事物的意志强弱程度不同和表现途径不同。
叔本华把理性看作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他吸取了佛学思想,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叔本华《叔本华论文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伦理思想叔本华认为作为人的本质的非理性的、盲目的“求生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但是人的欲海难填,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产生痛苦,所欲愈大痛苦愈烈;不仅有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而且满足欲望之后的空虚和随之而来的欲求,仍然是痛苦的。
他反对一切理想观念和普遍义务,强调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最坚实和最可靠的保证,是最重要的德行基础,并且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私欲和相互残杀,解脱人类的痛苦和不幸。
叔本华认为哲学和艺术的精神解脱还只是暂时的、消极的;而最根本的、积极的解脱则是否定个体意志,弃世绝欲,达到佛教的涅盘境界,使没有价值的个体复归于宇宙的绝对意志,实现道德的最高理想。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

【名人故事】叔本华简介叔本华个人资料中文名:叔本华外文名:arthurschopenhauer性别:男国籍:德国出生地: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出生日期:788年02月22日逝世日期:860年09月2日职业:哲学家成就: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代表作品:《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章与二卷》叔本华简介叔本华即为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788年2月22日-860年9月2日),德国知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受到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抱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主义坚毅。
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于波兰,改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暴躁。
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heinrichflorisschopenhauer)就是非常顺利的商人,后因肺炎转差去世。
母亲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schopenhauer)就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存有相处。
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浅,最后关系断裂。
但由于他承继了他父亲的财产,结果并使他一生过着富足的生活。
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打开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作存有《论充裕理由率为的四重根》、《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
860年9月2日叔本华去世,死后将所有财产捐赠给了慈善事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
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
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
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叔本华自己曾受了柏拉图和伊曼纽尔?康德思想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做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88年顺利完成,89年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叔本华主张唯一的真的就是存活意志,即为盲并无目的的不懈努力存活。
叔本华最经典的名言100句

叔本华最经典的名言100句1.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2.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3.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
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4.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5.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
6.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7.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常叫我们激动、焦虑、烦恼、热情,就是因为它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着它觉得是多么的硕大,又是多么的重要而严峻。
可是,一旦它们全部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时,就失去了自身的任何价值,只要我们不再想它,它就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步消失。
它们之所以如此硕大,就是因为离我们很近的缘故。
8.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9.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
11.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
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
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
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12.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
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
13.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
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14.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教科书的内容。
15.“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守哲学、 坚守哲学、赢得认可
• 1825年重返柏林,遭受新的失败。耳聋。母亲剥夺他财产继承权。 1825年重返柏林,遭受新的失败。耳聋。母亲剥夺他财产继承权。 年重返柏林 1831年因霍乱离开柏林 年因霍乱离开柏林。 1831年因霍乱离开柏林。 • 27年中,他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哲学。他模仿偶像康德,也过着极有 27年中,他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哲学。他模仿偶像康德, 年中 规律的生活。写出了《自然界中的意志》 规律的生活。写出了《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题》、《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无人问 津。 • 1851年,他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附加和补充》来解释《作为意志和 1851年 他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附加和补充》来解释《 表象的世界》的思想。这一次他终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 表象的世界》的思想。这一次他终于赢得了世人的认可。一时间名噪 欧洲,洛阳纸贵,到处都是他的画像、雕塑、作品集。 欧洲,洛阳纸贵,到处都是他的画像、雕塑、作品集。伯恩大学专门 开设《叔本华哲学》的课程。 1891年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开设《叔本华哲学》的课程。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就已再版了18 18次 就已再版了18次。 • 1859年,获得柏林皇家学院院士,但是他拒绝了。因为无人分享荣誉。 1859年 获得柏林皇家学院院士,但是他拒绝了。因为无人分享荣誉。 • 1860年9月,离开了让他厌恶的世界。 1860年 离开了让他厌恶的世界。
主要著作列表
• • • 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年大学博士论文 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 论视觉与颜色》 年 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 年著作《 年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与叔本华有关的书为一谈。在此基础上, 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与叔本华有关的书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 的为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 意志的直接客体化) 理念( 的为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 —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事物( 事物 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 年 论自然中的意志》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 论意志的自由》 年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 论道德的基础》 年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年 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1851年,《附录与补遗》 附录与补遗》 年
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
• 1805年。叔本华17岁,父亲自杀。 1805年 叔本华17 17岁 父亲自杀。 • 1806年,举家迁往德国文化中心魏玛。母亲举办文学沙龙。 1806年 举家迁往德国文化中心魏玛。母亲举办文学沙龙。 • 1807年,叔本华离家进入哥达中学,之后进入格丁根大学医学系。第 1807年 叔本华离家进入哥达中学,之后进入格丁根大学医学系。 二年转入哲学系。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 年转入柏林大学。 二年转入哲学系。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 • 1813年7月,写就《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 1813年 写就《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 11月回到魏玛家中,与歌德相识。 11月回到魏玛家中 与歌德相识。 月回到魏玛家中, • 1814年,26岁,与母亲决裂,离开魏玛,有生之年再没相见。在来往 1814年 26岁 与母亲决裂,离开魏玛,有生之年再没相见。 信件中可见母子关系之恶劣。 信件中可见母子关系之恶劣。
• • • •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 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 •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 信念: 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 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 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 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
• 1819年,30岁,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9年, 1819年 30岁 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9年 30岁 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30岁,出版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共印500册,一年半间只卖出140本,十年后做废纸出售。 共印500 500册 一年半间只卖出140 140本 十年后做废纸出售。 •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 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 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 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 • 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 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 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 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 • 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 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 暂的慰藉; 暂的慰藉; • 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 方式。 方式。
• • • • •
叔本华名言
• • • •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 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 衰老的事业。 衰老的事业。 •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造成反比。读书多, 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 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无聊之间摇摆。 无聊之间摇摆
在叔本华看来,欲求体现于各种具体的欲望之间,所以,在欲望和欲望实现之间 的人生必然是痛苦的。他认为“欲求和挣扎是人生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 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础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 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痛苦必然伴随着 人生,人生是一种挣扎,是为满足欲求而做出的各种努力,那么痛苦就是无终止 的,无法衡量的,从意志到欲求,从欲求到各种欲望的不断更替,这就是叔本华 的痛苦人生观。即使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了,人也会随之而产生无聊、空虚 和孤独,而这是一种更为难耐的痛苦。他说“人因为他易于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 的可欲之物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 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 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最后的两种成分…… 在人们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认为是地狱之后,给天堂留下来的除闲着无聊之外就 再也没有什么了。”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永无休止。
我的父亲给我意志, 我的父亲给我意志,我的母亲给我智慧
• 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德国的但泽(今天波兰的格坦斯 亚瑟·叔本华1788年 1788 22日出生在德国的但泽( 日出生在德国的但泽 克) • 父亲是成功商人,国王曾册封“枢密顾问”(宫廷顾问)。向往自由、 父亲是成功商人,国王曾册封“枢密顾问” 宫廷顾问)。向往自由、 )。向往自由 忧郁寡言、意志坚定。家族徽章“无自由即无幸福” 忧郁寡言、意志坚定。家族徽章“无自由即无幸福”。有家族精神病 史。 • 母亲出身贫困的但泽市民家庭,性格开朗,崇尚享乐至上,喜欢交际, 母亲出身贫困的但泽市民家庭,性格开朗,崇尚享乐至上,喜欢交际, 后成为浪漫主义小说家。 后成为浪漫主义小说家。 • 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的幼年和童年是在缺少爱的环境中度过的。 • 父亲的希望是让他成为商人。但他却喜欢哲学。 父亲的希望是让他成为商人。但他却喜欢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