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适用条件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适用条件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调整、货币投放和准备金率调整。
它们的适用条件如下:
1. 利率调整:当经济处于通胀过高或通缩过度的状态时,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市场的借贷成本,从而调节经济活动水平。
当通胀过高时,央行会提高利率以抑制消费和投资,从而减缓通胀压力;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通缩时,央行会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2. 货币投放:当经济活动不足时,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
这种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量化宽松政策,适用于经济衰退或通缩时期。
3. 准备金率调整: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存款准备金的比例。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提高准备金率,限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降低过度投资的风险;当经济不足时,央行可以降低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刺激消费和投资。
综上所述,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它们可以通过调整利率、货币投放和准备金率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借贷成本,从而调节经济活动水平。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 rketO perat 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 rypol 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不同的货币政策是什么如何影响经济

不同的货币政策是什么如何影响经济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权力和职责,通过调控金融市场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利率和通货水平,从而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两种类型,两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同。
一、紧缩政策紧缩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市场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1. 减少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整个经济体内所使用货币的总量。
在紧缩政策中,中央银行采用各种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中央银行基础利率、放缓或停止印钞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应量。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紧缩市场上可用的货币,降低消费和投资活动水平,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同时调整市场利率。
2. 提高市场利率市场利率的变化会影响通货膨胀水平和经济活动。
在紧缩政策下,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市场利率来降低经济活动,抑制通货膨胀。
当利率上升时,进行短期融资和投资的成本会增加,借贷成本上涨,企业融资难,消费者投资也会减少,这将产生一定的抑制经济发展的作用。
3. 放缓或停止印钞在紧缩政策下,为了避免过度印制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常常会减少或停止新钞的印制。
这样会导致货币总量减少,促进经济压缩。
紧缩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减少市场上可用的资本,使通货膨胀水平在可控的范围内,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紧缩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二、扩张政策与紧缩政策相反,扩张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市场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活动。
这一政策多被用于经济增长减缓时,但如果过度实行,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1. 增加货币供应量在扩张政策中,中央银行常常会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来促进消费和投资活动。
通过释放更多的货币来激增消费和投资活动,钱币的价值越下降,好处是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市场上的资金过度供应的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2. 降低市场利率降低市场利率也是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方面的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利用的操纵货币供应、货币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方法。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国家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灵活和直接的一种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变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希望加大货币供应量时,它会通过购买债券来向市场注入资金,从而推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觉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它则通过出售债券来吸纳市场上的资金,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强,操作及时,而且对市场影响较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可以精确地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还可以通过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债券来实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这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可能面临市场预期的风险,一旦市场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发生变化,就可能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预期和情绪,留意市场的反应。
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率(Discount Rate)。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
当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时,它会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从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研究

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研究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是国家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调整金融市场利率,影响信贷和投资决策、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三种:常规工具、非常规工具和有形工具。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每种工具的优势和缺点以及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
一、常规工具常规工具是指由各国央行一般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利率、准备金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利率是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透过利率的调整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借贷和投资行为以控制国内经济运行的总量和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
制定货币政策利率能使金融机构按照政府的要求调整其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
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用货币政策调整利率的方法被称为“利率管制”。
其次,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例存款,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调整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能够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习惯和信贷规模。
直接的作用是控制银行体系中的货币供应,并进一步影响市场的货币量和借贷利率。
最后,汇率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择当时的汇率,引导企业和个人行为。
通过不断调整汇率政策,政府能够控制国家货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
汇率政策一般应用于国际贸易的环境中,例如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商品,可以通过调整汇率的手段对出口商品进行惩罚性贬值,以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但汇率政策的使用有时候也会引起国际贸易的争端和文化误解。
二、非常规工具与常规工具相比,非常规工具是一种比较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尽管比起常规工具来说,非常规工具并不普遍,但已成为了许多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非常规工具主要有流动性调节工具、信任规则以及定向工具等。
首先,流动性调节工具能够调节对流动性的需求,例如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银行的贷款额度增加,从而更愿意向各个行业提供贷款。
主要措施有向银行提供流动性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
流动性调节工具具有可掌握性较强、执行效率高的特点。
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缺点分析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概述1.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顾名思义, 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中, 需要事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
它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中介指标,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即央行依靠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等金融变量, 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 使得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密切, 它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旦确定下来, 央行必须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变量, 编制贯彻货币政策的指标体系, 以便确定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检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从而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数量型指标和价格型指标两大类: 数量型指标包括信贷规模、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价格型指标包括长短期利率、公司债利率、汇率等。
1.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根据货币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在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 包括: 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央行通过调节政策工具变量并不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目标变量, 而要借助既受政策工具调控变化又与最终目标变量密切相关的中介金融变量, 才能实现对最终目标变量的直接影响。
在这些中介金融变量中, 有的距离最终目标近而距离政策工具远, 央行运用政策工具并不能够有效的调控这些中介金融变量, 因而很难传递货币政策的意志, 实现最终目标。
所以, 必须找寻这样一种中介金融变量, 它既满足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的要求, 又能够被政策工具有效调控, 这样的金融变量便是我们所说的中介目标。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框架中,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中介目标可以有效测度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和预计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
由于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目标, 从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 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而通过设定短期的、数量化的中介目标变量则可以在短期内测度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第二、中介目标能够对宏观经济起到缓冲的作用, 央行根据经济反应出来的信息, 及时调整政策工具及其操作力度, 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哪三大工具?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
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
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再贴现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
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

3、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请以近期货币政策为例。
一、存款准备金优点: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不足: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这一工具是一件威力巨大但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适用条件: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中国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的频繁“出手”,剑指可能出现的资产泡沫、通胀风险和经济过热,旨在为中国的经济持续复苏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公开市场业务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缺点:第一,传导机制较缓慢,其影响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见效;第二,公开市场政策对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很大,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的证券种类;第三,当商业银行的行动不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适用条件: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国债市场;公开市场业务需要通过政府债券市场的作用,将政策效力传递到全国的商业银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实的业务活动中, 传统三大货币政策的优缺点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包括再贴现业务、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
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是: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
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
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
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
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
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
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
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一,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第二,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第三,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第二,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第三,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