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上海中学生古诗文大赛240首古诗文
古诗考级必背古诗文240首(完整版)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汇总一级1《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6《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0《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
1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16《悯农(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7《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8《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上海市古诗竞赛诗词

《月下独酌》作者: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春思》作者: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送别》作者: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子夜吴歌》《子夜秋歌》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干行》作者: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游子吟》作者: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上海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上海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获奖名单

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获奖名单《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衍生注释:- “十五”和“八十”是表示时间跨度极大的数字,这里通过这两个年龄来突出征战时间之久。
“阿谁”是对“谁”比较亲昵的一种问法。
“狗窦”就是狗洞。
“旅谷”指野生的谷子,“旅葵”野生的葵菜,“旅”有一种漂泊、野生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作者用直白而深切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
情感上充满了悲哀、凄凉与无奈。
从表现手法来说,全诗没有一句议论抒情的话,只是平平道来,却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战争对百姓生活的无情破坏。
例如“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通过描写老兵到家后看到家园破败,野兔野鸡自在出入,野谷野葵四处丛生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家中早已物是人非,从侧面烘托出战争使原本美好的家园变得荒芜。
作者介绍:这首诗源于《乐府诗集》,由于时间久远,作者已经不可考。
但从诗歌内容看,这应该是一位非常了解底层百姓苦难、懂得战争残酷的民间创作者。
他用老兵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历史课上,老师提到古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时,我灵机一动站起来说:“老师,就像古诗《十五从军征》里描绘的那样,‘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耗费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回到家乡时已是家破人亡,这多悲惨啊,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呢。
”例子二: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参观一个古代战争遗址,看到一片断壁残垣,我不禁感叹道:“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十五从军征》里描写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战争过后的荒芜场景在这里也那么相似,当年士兵们经历了战争回到家又有多少是像这里一样满目的凄凉呢。
上海初中语文所有古诗词及译文

上海初中语文所有古诗词及译文一、七年级上册
1.观沧海(曹操)
2.饮酒(陶渊明)
3.春望(杜甫)
4.夜雨寄北(李商隐)
5.相见欢(李煜)
6.木兰诗/木兰辞
二、七年级下册
7.次北固山下(王湾)
8.赤壁(杜牧)
9.雁门太守行(李贺)
三、八年级上册
10.黄河颂(郑振铎)
11.登飞来峰(王安石)
12.己亥杂诗(龚自珍)
13.望岳(杜甫)
1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四、八年级下册
15.社戏(鲁迅)
16.济南的冬天(老舍)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五、八年级下册推荐古诗词
18.望洞庭(刘禹锡)
19.赤壁赋(苏轼)
20.水调歌头(苏轼)
21.游山西村(陆游)
每首诗词的译文可以在相关的诗后找到,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这些古诗词是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些诗词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因此需要学生们认真学习。
以上就是上海初中语文所有古诗词及译文,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掌握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还要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上海市2019年第十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文言文翻译1120

11.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孤:从小失去父亲。
书舍:私塾。
遂:就泣:哭。
得:能够。
学者:学习的人。
亲:父母。
一则:一方面。
愿:羡慕。
中心:内心。
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
苟:如果。
欲:想要资:钱财。
此指学费。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少:幼时。
就书:上书塾(读书)。
翻译: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
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
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
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
”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
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本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
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启示: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第十二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复赛攻略(古诗词部分)

第十二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复赛攻略(古诗词部分)第十二届古诗文大赛攻略上(古诗词基础篇目)一、默写诗句(有五个空10分,一般是名句,基本都在专辑范围内,以下名句仅供参考)1、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鲍照2、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陇头歌辞》北朝乐府民歌3、”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与诸子登幌山》孟浩然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5、”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6、”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南邻》杜甫7、惊风乱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登柳州城楼…》柳宗元8、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东溪》梅尧臣9、易水潺泼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渡易水》陈子龙10、”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温庭筠I1”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铳。
《新城道中》苏轼12、”人生百年有几,年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骤雨打新荷》元好问13、”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怀古》张养浩1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除此此外还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名句,可选择记忆)15、”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送李少府…》高适16、”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听颖师弹琴》韩愈17、”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楼西楼晚眺》许18、”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梅花九首》高启19、”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欧阳修2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二、诗人和文学常识(一般会出现在填空或者选择,以理解为主。
)诗歌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以后才出现近体诗,但唐以后仍有诗人创作古体诗,唐以前一定是古体诗(如晋陶渊明的诗歌)。
上海中考古诗文必背篇目简表(沪教版)

上海中学古诗文必背篇目简表(沪教版)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一、诗经·蒹葭一、诸子喻山水一、采薇《诗经》二、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二、秋水二、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三、病梅馆记龚自珍三、前赤壁赋苏轼三、陈情表李密四、诗二首四、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四、诗词三首咏史左思五、宋词四首月夜·杜甫饮酒陶渊明雨霖铃·柳永夜雨寄北·李商隐五、促织蒲松龄踏莎行·秦观水调歌头·苏轼六、阿房宫赋杜牧苏幕遮·周邦彦五、秦晋殽之战《左传》七、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声声慢·李清照六、鸿门宴司马迁八、项脊轩志归有光六、元曲二首七、苏武传班固九、诗词四首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八、伶官传序欧阳修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九、《论语》七则八声甘州柳永七、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孟子》二章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八、谏太宗十思疏十一、《指南录》后序登快阁黄庭坚九、《新序》二则十二、左忠毅公逸事方苞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训俭示康司马光十三、国殇屈原十一、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十一、过秦论贾谊十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二、律诗三首十二、师说韩愈十五、兰亭集序王羲之终南山王维十三、石钟山记苏轼十六、琵琶行白居易登楼杜甫十四、劝学荀子十七、秋声赋欧阳修书愤陆游十八、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十三、绝句三首十九、板桥题画三则郑燮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过华清宫杜牧共60篇背诵篇目为:蒹葭,饮酒,登金陵凤凰台,水龙吟,八声甘州,登快阁,登楼,书愤,塞下曲,从军行过华清宫,雨霖铃,踏莎行,苏幕遮,声声慢,远浦帆归,潼关怀古,师说,劝学,月夜水调歌头,琵琶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兰亭集序,论语七则共25篇其他篇目重点:其他篇目重点是积累实词,虚词,词法,并且明了篇目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以及重点篇目的主旨等。
比如种树郭橐驼传,师说,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兰亭集序,秋声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塞下曲饮马渡秋水9,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10,黯黯见临洮11。
昔日长城战12,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13,白骨乱蓬蒿14。
1.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2.饮(yìn)马:给马喝水。
3.平沙:广漠的沙原。
4.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5.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6.足:一作“漏”,一作“是”。
7.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
“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
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2][4][5]22.西塞山怀古⑴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1]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
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
[1][2][3]白话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3][4]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2][4][5]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
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
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
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4][5]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7]23.春游湖⑴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⑵桃花蘸水⑶开。
春雨断桥⑷人不度⑸,小舟撑⑹出柳阴来。
[1][2]⑴湖:指杭州西湖⑵夹岸:两岸。
⑶蘸(zhàn)水:贴着水面开放。
湖中水满,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是蘸着水开放。
⑷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⑸度:与“渡”通用,走过。
[1]⑹撑:撑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进。
[3]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
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4]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
蘸是沾着水面。
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是不能蘸水的。
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诗人只选一处:就在春雨把桥面淹没了的地方。
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
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
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
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
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加以表现,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
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