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谱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形体动作第一路1.起式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6.左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右左搂膝拗步9.手挥琵琶10.左搂膝拗步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十字手第二路14.抱虎归山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五个)17.斜飞式18.提手上式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背23.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七次)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锤46.如风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斜单鞭50.左野马分鬃51.右野马分鬃52.左野马分鬃53.上步揽雀尾54.单鞭55.玉女穿梭56.上步揽雀尾57.单鞭第五路58.云手(七次)59.单鞭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倒撵猴(五次)62.斜飞式63.提手上式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背68.翻身撇身锤69.进步搬拦锤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七次)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锤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锤86.如风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北京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大师介绍

北京杨氏太极拳老六路李和生大师介绍李和生先生祖居北京,1926年生。
由于受北京市井社会的影响,自幼好武。
他在上小学时,就利用课余时间,背着家人去街头巷尾观看卖艺人的“武把式”。
时间长了,对练武人的招势模仿得惟妙惟肖,还真有点像名家们所传的样子。
可能是天意,在他20岁时恰遇当时名贯北平的“李氏三杰”之嫡传弟子唐夙亭大师,随其学形意拳和八卦掌。
这一学就是七八年。
由于天赋极高,对形意拳及八卦掌的基本功法,掌握的得心应手,行起拳来,真有劈如斧,钻如电,崩如箭,横如弹的味道。
上世纪中叶,他又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宿杨禹庭高足王培生大师的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
这一学就是二十年啊!其中,除了跟随王培生大师学吴式太极拳外,在恩师王培生离开北京的一段时间里,追随师爷杨禹庭继续深造。
由于李和生先生孜孜不倦的习武精神,深得这位北京吴式掌门人的钟爱,使得一代武术名宿倾囊相授。
李和生先生也尽获吴式门“以心行意,以意导气,按窍运身”的武学精髓。
为了探索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奥秘,和“反璞归真”、“虚静为本”、“空空迹化归乌有”的太极武学精髓,他并没有以此为满足。
他还利用那段特殊的“风云浮躁”的历史之隙,不辞辛劳地游奇山,访古刹,寻找高僧与贤人,习武论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游访中,巧遇一位高僧。
在谈话中,知晓这位高僧也是一位学武之人,两人又都是“游侠”,竞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识投机,故而边谈边试手。
在试手中,此僧也听出了李和生的功夫,遂挨身过招。
这一过招,使李和生好不震惊,真可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就像有一股潜能入骨三分,想过不能,想脱不得。
然而,高僧也看出了李先生的心思,却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撤手相脱,并说:“先生手不空行,好功夫!”李和生喜出望外,深感这是一位高僧,他那轻盈灵动之功,正是他所要寻求的。
心想,此僧的内功不正是老子所讲的“及吾无身,我有何患吗?自人道以来,不知与多少名人高手交锋,觉得自己身手还不错。
可与此僧相比,真可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啊!三人行必有吾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要诀

龙源期刊网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修炼要诀作者:廖立行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7期我练习24式及85式杨式太极拳10余年,2002年开始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至今。
老六路精妙玄微,堪称为真正的太极拳,但少为人所识。
老六路意想目的与作用方法 1.在老六路内功理法中,古拳论“意在形先”真正得以落实,先想后作有利于内气沿自然的路线运行,不会出现强迫气以供形之弊,不会无端消耗内气。
因此田诚阳道长在《中华道家修炼学》中提出:一般的活动做完会疲劳,而动功做完反觉精神饱满。
练老六路时这种感觉确实很明显,这是“意在先”最直接易觉察的好处,也与太极拳作为道家一种动功修炼的身份相符。
因此蓝晟老师提出:老六路关键是里边去求,要建立一种意在先,内气催姿势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2.老六路中,以假想的意气神运动代替真正的肢体运动,逐渐忘记形体的存在,使“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成为可能。
3.有利放松入静,有利于内外气的沟通互融,培养真气神意。
4.更重要的是使周身如同一体,有利于培养整劲;并于其中体会整体中各部分变化与平衡,有利于保持重心稳定,日久由己及彼,有利于听对手劲。
5.当受外力时,受意在形先的思维影响,有可能将外力当成意的先导而随之自然而动,不知不觉间转化了来力。
6.运用意念的目的总的来说是为了最终达到“无意之中有真意”。
老六路所提出的“意过则呆滞”、“用时则有,用后即无”的运用意气原则方法应互参。
老六路的内功理法内容的理解肘沉腰圈有利于周身齐动,以免脆弱的腰直接迎敌。
祝大彤亦认为一般杨式太极拳一味注意以腰带动肢体,很容易将腰暴露在一线,危险。
故老六路大部分动作是肘沉腰圈、肘领腰转,是很合理的。
三关长、领、竖、撤:有利于体会在运动中身体的重心轻度变化,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也有利于由己及人,培养听劲。
中心垂直线:是用于平移(平送腰胯)或幅度不大的转动及作为内气上极而下或下极而上的运行路线;钟锤之旋摆、晃荡是练短促劲与往返折叠劲。
杨氏老六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第一路1、起势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势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搂膝拗步9、上步搬拦捶11、如封似闭12、十字手第二路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8、提手上势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扇通臂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杨式太极拳(老六路)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四斜角)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第五路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势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臂68、翻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目前社会上有二人在传受——李和生、魏树人。
两人有不同的风格、练法,这是为什么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晚清时代只在杨氏嫡系和王府中传授,所以又称「府内派」杨式太极拳;它以修习神、意、气入手,将内功修练与技击手法巧妙结合,所以又称内功太极拳,是一门兼具养生、技击功效的上层功夫。
老六路原是杨式太极的不传之秘,其后在国务院社会科学院齐一、王平凡等一批老干的努力下,经多年游说当时唯一存世传人汪永泉,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才将之发掘出来。
老六路揭示的拳理十分丰富、完整而且精湛、细腻,有许多提法和功效和上百年来武侠小说所述相同或相近,因此当年传出时,曾引起武坛人士的关注和震撼,曾被誉为「国宝级」的太极拳。
目前老六路在国内外的传播仍十分有限,因为许多直接跟汪永泉学过拳的,大多数都闭门研修,不肯收徒教拳;个别肯教的,则以老六路为摇钱树,滥收门生、一再出书,大刮其财,既阻碍老六路的传承,亦令师门蒙羞。
除北京朱春煊、李玉玺、李和声等人之外,长沙刘应文亦长期开班传授老六路,刘还不时到其他省市交流推广。
朱春煊、李和声师承朱怀远,刘应文则师承魏树人。
朱怀远、魏树人先后跟汪永泉学过拳,朱老不仅是汪氏的入室弟子,而且还是大弟子,但朱、汪二老后来交恶,据闻临终前数年已鲜有往来。
至於魏树人,虽然有幸被齐一推廌,参与了汪氏唯一遗著的编写工作,而且还拍了整套拳照插入该书,但并非汪的入室弟子。
实际上,魏氏的许多言行,年前频遭其他同门非议或指责,形象欠佳。
这当中除了牵涉到嫡系正宗的地位,更关系到背后的庞大经济利益考量,以致影响了老六路的传承发展,令圈内外人士闻之扼腕。
近年在有关人士的斡旋之下,有关噪音减少了一些,但老六路的形象早已受损,传承之路倍加困难。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习:意气为君,骨肉为臣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练习:意气为君,骨肉为臣让传统武术文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后援之力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属于内家拳——注重内功。
要学好、练好太极拳,需要紧紧抓住它的内家拳的属性,深入领会并贯彻始终。
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
这种劲儿以气、意混之为主。
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集聚的。
这就是太极内劲,又叫做先天劲儿。
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内功是神、意、气的化合。
神、意、气是结合在一起的,神到、意到、气到。
眼神到,意气就到。
神集中的地方,意气也集中到那里。
盘架子是神、意、气的运行。
明了这点,才知道应该如何盘架子。
神、意、气走虚。
神、指精神神为帅。
练拳要提起精神,精神不能萎靡不振。
精神要集中,不能涣散,但也不能过。
要神舒,要心情放松,不能紧张。
神体现在眼神上:神聚于眼,目光四射,炯炯有神,威而不猛。
眼睛一般平视,眼神要与动作主要手的方向保持一致。
眼神不能注视、凝视,只是“瞧着点儿”。
眼神不到位而动,谓之妄动。
意,指意念意念要集中,不能涣散。
专心致志练拳,不想其他。
意念要集中专一。
但不要意注丹田,要悟空。
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意念重,否则想哪里,哪里就僵滞。
一想就够,多想就过,过犹不及。
意念要真。
意念不能过重,过重则滞。
又有意,又无意,有意无意之间是真意。
用意不用力,用意则通;用力则意气受阻,不通。
气、指内气、元气、先天之气,不是指空气要培养内气,使内气充实。
松、散、圆能涵养内气。
意、气运行要舒缓自如,通畅顺达。
不能憋,要找出路舒散。
意气运行要连绵不断,不能骤停、中断。
意、气从中心向四周立体扩散:松、散、圆形成气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第一路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05、白鹤亮翅 06、左右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左搂膝拗步09、上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十字手
第二路
12、抱虎归山 13、上步揽雀尾 14、斜单鞭 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 17、斜飞式 18、提手上势 19、白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 21、海底针 22、扇通臂 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 25、上步揽雀尾 26、单鞭
第三路
27、云手 28、单鞭 29、高探马 30、右分脚31、左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小七星捶 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 40、右打虎式 41、右蹬脚 42、双峰贯耳43、左蹬脚 44、转身右蹬脚 45、进步搬拦捶 46、如封似闭 47、十字手
第四路
48、抱虎归山 49、上步揽雀尾 50、斜单鞭 51、左右野马分鬃52、上步揽雀尾 53、单鞭 54、玉女穿梭 55、上步揽雀尾 56、单鞭
第五路
57、云手 58、单鞭 59、下式 60、左右金鸡独立61、左右倒撵猴 62、斜飞式 63、提手上势 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 66、海底针 67、扇通臂 68、转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第六路
72、云手 73、单鞭 74、高探马 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 77、进步指裆捶 78、上步揽雀尾 79、单鞭
80、下式 81、上步七星 82、退步跨虎 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 85、进步搬拦捶 86、如封似闭 87、十字手 88、合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