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事迹材料文档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肺心病典型病例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肺心病典型病例

『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洪广祥--肺心病典型病例例一余某,女,71岁,1993年11月24日入院,住院号21244。

患者以反复咳嗽,咯痰20余年,再发并加重近10天入院。

患者于20世纪70年代始出现咳嗽、咯痰,以后经常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冬甚夏缓,多次入西医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本次因本月16日受寒致病情发作,并逐渐加重。

入院时症见:咳嗽,咯痰量多,每日约100ml,色白,时或挟灰痰,质稀,喘促,动则尤甚,胸闷,气憋,不能平卧,背部怯寒,四肢欠温,纳呆,腹胀,口黏,口干不欲饮,大便平,尿少,舌质淡暗,苔薄白腻,脉弦滑而数,重按无力。

体温36.2℃,心率120次/分,半卧位,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胸廓桶状,两肺听诊湿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征(+),双下肢浮肿(++)。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5×109/L,中性细胞79%,淋巴细胞21%;动脉血气分析:PaCO276mmHg,PaO236mmHg。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Ⅱ度,呼吸衰竭Ⅱ型。

中医辨证:气阳虚衰,痰瘀伏肺,兼有阳虚水停。

治当温补气阳,涤痰行瘀,兼以利水消肿。

处方:生黄芪20g,熟附片10g,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葶苈子15g,青陈皮各15g,生大黄10g,干姜10g,细辛3g,水蛭胶囊6粒。

西药予:可拉明0.375mg×5+氨茶碱0.25mg+立其丁20mg+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经治6天,病情大减,痰量减至每日30ml,腹胀、浮肿消失,两肺湿啰音(+)。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0×109/L,中性细胞68%,淋巴细胞32%;动脉血气分析:PaCO246mmHg,PaO267mmHg。

停用西药,继用上方3剂,诸症再减。

后以温阳护卫汤善后,显效出院。

例二涂某,女,73岁,1994年1月17日入院,住院号21540。

患者以反复咳嗽,咯痰24年,伴双下肢浮肿2年,再发20天入院。

国医大师(10)——李振华

国医大师(10)——李振华

国医大师(10)——李振华李振华李振华,男,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他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曾任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

李振华 - 人物小传李振华1954年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学习1958年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1960年调河南中医学院,历任教研室主任、附院医教部主任、附院副院长、中医系副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88年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成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李振华 - 人物贡献李振华李振华教授遵循“重医术当更重人品”的准则,时时以病人为重,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作为其一生之追求。

他精于临床,经验丰富,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分贫富,临证强调四诊合参、谨守病机,其辨证确切、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

李振华教授治学严谨,勤学务实,精益求精,经验丰富,其治学经验为勤、恒、精、博、悟,学术思想独特,科学研究成果累累。

他育才爱才,先后指导培养了10届硕士研究生,同时为学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才。

他还曾任《河南中医学院学报》、《河南中医》杂志主编,为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中医学术精湛,6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研究生、学生桃李满天下。

负责研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治疗研究”、“肿瘤耳部信息早期诊断”、“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分别被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

负责“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河南省教委及河南省一、二等科技成果进步奖。

现承担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

付国兵:一双妙手 —颗丹心(上)

付国兵:一双妙手 —颗丹心(上)

付国兵:一双妙手—颗丹心(上)付国兵,中国传统医学的国医大师,一位医术精湛、心怀天下的医者。

他的一双妙手,传承着千年医学智慧,治疗了无数患者,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将为大家描绘这位医者的生平和医术,以及他的颗丹心。

付国兵,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一个医学世家。

自幼酷爱医学的他,便跟随家人学习中医医术。

在家族的传授和指导下,他的医术日益精深,扎实的基础让他成为了一位技艺精湛的医者。

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来,付国兵医生所治愈的病症琳琅满目,不仅包括了一般的感冒发热、消化系统疾病,还有一些疑难疾病和慢性病,令人佩服的是,他凭借着对医学的执着和爱心,每一位求医者都能得到悉心的呵护和治疗。

他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了当地乃至全国的知名医师。

在《付国兵:一双妙手—颗丹心(上)》中,付国兵医生的故事令人感动。

在感冒高发的冬天,付国兵医生坚守在医院里,为患者们进行治疗。

他不畏严寒,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无怨无悔地进行义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仁心。

他的一双妙手不仅是医治疾病的工具,更是救死扶伤的神奇力量。

付国兵医生深知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还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和学术交流。

他多次组织义诊活动,为贫困地区的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他还经常应邀到国内外的各大医学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传播中医医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中医。

付国兵医生坚信医者的本职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利益置于第一位。

他总是以一颗丹心对待每一位求医者,用他的一双妙手温暖和治愈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付国兵医生的故事正是医者致知、负责、精进、甘于奉献的杰出代表。

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医者的本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付国兵医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医者楷模。

我们应该学习他无私奉献、艰苦工作的精神,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医术。

愿我们的医者们都能像付国兵医生一样,怀着一颗丹心,用一双妙手,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中医事迹材料

老中医事迹材料

老中医事迹材料老中医是指年长的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

他们对各种疾病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治疗方法,深受患者的信任和尊敬。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老中医及其事迹:一、针灸专家朱保西朱保西,江苏省扬州市人,是中国著名的针灸大师。

他在针灸治疗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中国针灸的骄傲”。

朱保西在临床实践中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明了“穴位贴敷法”,这种方法在治疗颈椎病、头痛、眩晕等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

除此之外,朱保西还独创了“线刺法”和“竹条灸”等疗法,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会得到朱保西的中医健康指导,这让许多患者受益匪浅。

二、外科医生杨谨杨谨,江苏省南京市人,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医生。

他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一位老中医,致力于对疑难杂症的攻关治疗。

在杨谨的30多年临床经验中,他秉承了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创造了很多经典的治疗方案,如应对各种外伤、骨折、疝气、胃肠病等疾病的手术技术等。

杨谨不仅是一位医生,更是一位慈善家。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杨谨义务前往灾区献医救人,挽救了众多生命,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医者仁心的伟大。

三、中草药专家王刚王刚,河北省保定市人,是我国著名的中草药专家。

他具有丰富的中药治疗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被誉为“中草药教父”。

王刚是我国第一个得到中药博士学位的人,他在中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他曾经说:“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才能对各种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王刚的中草药治疗法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育龄期妇女的不孕不育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他还创造了多种中草药调理方法,让许多患者在治疗中获得了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

综上所述,老中医们是我国医疗队伍中的宝贵财富。

他们秉承着中西医结合、预防为主的思想,为患者解决疑难杂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硕,并成为了患者的信赖之源。

让我们一起为老中医们点赞,为他们鼓励喝彩!。

45年无悔坚守:记国医大师王喜荣

45年无悔坚守:记国医大师王喜荣

王喜荣,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12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

1971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从事中医内科专业的临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人称医界楷模。

对中医、西医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障碍的治疗上颇有建树,且在解除患者对西药的依赖性、成瘾性方面有较成熟研究,让中医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他总结40余年临床诊疗与研究经验,主张“全面检查、权威诊断、差异化治疗、全面康复、保证疗效”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利用前沿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研究和治疗工作。

曾多次应邀前往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医学研究、联合会诊。

坚持以扎实、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认真钻研,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多例疑难病症治疗良方,以显著的疗效而闻名于全国,深得广大患者的高度信赖和好评。

他代表中国参与世界尖端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课题攻关和技术研发,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临床先进技术的问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他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艰辛的探索精神和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赢得了广大患者、医学同仁等社会各界的认可。

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与研究当中。

行医多年来,他亲眼见到许多家庭因得病而步入“阴霾”,患者无助的眼神让他久久难以释怀。

他深深的明白: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对于自身发展及其家庭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长期经受失眠、抑郁疾病困扰的患者能开心度过每一天更是难能可贵。

于是,一种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立志要为这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解决痛苦,让患者家庭“重见天日”。

他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查阅各种相关资料。

凭着其艰辛的探索精神和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将我国落后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使得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模式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李振华国医大师:中医的根不能丢!

李振华国医大师:中医的根不能丢!

李振华国医大师:中医的根不能丢!编者按:本文由河南中医人集体创作于2016年。

籍此深切缅怀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传染病肆虐时,他立起沉疴,挽救众生;慢性病高发时,他潜心钻研,奋斗终生。

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他热爱中医,爱得那么的深沉。

为了留住中医之根,他孜孜不倦,济世救人;为了留住中医之根,他殚精竭虑,书写精诚。

他就是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国医大师李振华。

下面请听他的弟子郭文的讲述《中医的根不能丢》。

大家好,我叫郭文,是李振华的学生。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恩师李振华一辈子的心声:中医的根不能丢。

去年10月份,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凭青蒿素的研发,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结束了我国该奖项零的历史。

社会各界为之欢欣鼓舞。

而屠呦呦提炼青蒿素的方法,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的灵感。

10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1000多年后还能指导今人做出重大科学发现,这提醒人们,中医药有多少宝库等着发掘啊!这也让我想起了李振华老师多年来挂在嘴边的话:“中医的根不能丢!”回顾70多年的行医生涯,李老感到最自豪的一点就是,他从来没有偏离过中医的方向。

老师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年幼时闻着药香味儿长大,从小就对中医感情深厚。

16岁那年,豫西发生大旱,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霍乱流行。

正在高中念书的李老师,遵从父命辍学从医,救治得瘟疫的老百姓。

李老师白天跟随父亲四处给人治病,晚上点着煤油灯苦读《内经》《伤寒论》。

他亲眼目睹父亲治愈了大量危重病人,进一步被中医药的魅力所折服。

他想,一根针,一把草,就能消除患者的痛苦,祖宗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往下传!从那时起,李老师就决心把中医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将它传承下去。

使李老师终身难以忘怀的,是在两次传染病爆发过程中,中医的力挽狂澜。

1956年底,洛阳地区发生流脑。

李老师与医疗队成员冒着大雪,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

一个32岁的女病人,高烧昏迷抽搐,眼看性命不保。

李老师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的银翘散、白虎汤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治疗。

国医大师肺有关的案例

国医大师肺有关的案例

国医大师肺有关的案例
那我给您讲一个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肺病的案例吧。

有这么一个患者啊,老是咳嗽,气喘吁吁的,感觉肺就像个老风箱似的,呼哧呼哧不得劲儿。

这个患者之前也看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药,可是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没什么大效果。

这时候啊,就找到了邓铁涛邓老。

邓老那可是经验丰富,就像一个医术界的老神仙一样。

邓老一搭脉,又仔细看了看患者的舌头啊、面色啥的,心里就有了数。

邓老觉得这个患者肺气虚弱得厉害,就像一个军队没有了将领,失去了指挥,身体里的正气也不足,所以老是被外邪欺负,就一直咳嗽气喘。

然后邓老就开了个方子,这个方子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援部队。

里面有黄芪,黄芪就像是个大力士,能补气,把肺气补得足足的;还有党参呢,党参就像是个小助手,和黄芪一起齐心协力来增强正气。

再加上一些调理肺气、化痰止咳的药,像法半夏啊、茯苓之类的。

患者吃了邓老开的药之后啊,就感觉像久旱逢甘霖一样。

慢慢地,咳嗽就没那么厉害了,气喘也减轻了,就像那个老风箱重新上了油,能正常运转了。

这就是国医大师在肺病治疗上的神奇之处啊,能从根本上把人的肺气给调理好。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张震:创疏调学派,制抗艾良方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张震:创疏调学派,制抗艾良方

第三届国医大师列传——张震:创疏调学派,制抗艾良方作者:本报记者韩静张震在为患者诊病。

每周一早上九点多,总有一位身着黑色大衣的老人手持拐杖,缓步走进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的诊室,穿上白大褂,拿出脉枕搁在桌子上。

走廊上等候的患者陆续进入诊室。

“看看你的舌头”“胃口怎么样”“排便如何”,在一遍又一遍的望闻问切中,一上午的时光静静滑过。

这位老人就是国医大师、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究员张震。

89岁的他退休不退岗,这样坚持坐诊已近三十年了。

“我是外地来的,能给加个号吗?”“张老的门诊是限号的,现在已经加到第十四个,而且都快1点了,不能再加了。

”听到门外的对话,张震还是微微点了点头,“给加吧。

”“张老没退休的时候,有时候一天看140多号患者。

现在他年纪大了,医院限号也是为他身体着想。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院长和丽生说,张老今天的号一个月前就挂完了,但每次出诊还是有很多患者临时加号。

学贯中西坚信中医是块宝1928年11月,张震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接触过张震的人可能会觉得老人上了年纪,所以步履沉稳、缓慢,然而张震少年、青年时的同事朋友们却会开玩笑地说:“张老一直如此,几十年前大家就称他为‘张老夫子’。

”在大家眼中,这个外号不仅是形容张震性格稳重老成,更是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基础,让人心生敬意。

张震幼年时,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长辈为族中的孩子们请了一位满清时期的进士作为家庭教师。

白天,张震在学校里学习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晚上由家庭老师教授四书五经。

“老师很严格,《古文观止》要全本背诵。

”那些年少时“死记硬背”的经历为张震打下了坚实的古汉语基础。

张震记忆力极好,直到现在,那些古文名篇也能张口即来,所以他在阅读中医经典书籍时毫不费力。

高中毕业后,张震一开始学习的是外语专业,主修英语,选学法语。

这并不是张震内心真正的追求,于是他又报考了云南大学医学院,1954年从六年制医疗系毕业,走进个旧市云锡职工医院成为一名西医住院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文档
Materials and documents of deeds of master of tradition al Chinese Medicine
编订:JinTai College
国医大师事迹材料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

本文档根据事迹材料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架上书万卷,窗前月一轮
龙虫雕作事,乐道不染尘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了,就给我准备后事吧。


xx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3月,xx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

张灿?w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

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这次整理研究,xx深切体
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xx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
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w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
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xx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
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
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

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xx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

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xx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
他平时的大量阅读。

他的儿子张增敏说,父亲爱书如命,经常买书,而且坚持每天读书。

家里藏书5000余种,有上万册,
其中医书3000多种。

记者看到,xx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

xx爱书,他上街不是去书店,就是逛旧书摊。

上世纪50
年代,有一次xx上市集,卖染料商贩董某摊上的一集书函吸
引了他,经检视知其系中国学会辑印《周秦诸子校注十种》,遂欲高价购买,摊主本欲用来包颜料,见xx如此识货,将书
相赠,让xx喜出望外。

该书对张灿?w后来进行中医古籍整理
研究,在文字通借的辨认方面提供很大帮助。

总结xx的一生,从六年小学、半部《论语》到大学终身
教授,最终被评为“国医大师”,归结到一点,就是基于他的苦学意志、敬业精神,这就是他的经验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能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具有多种爱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
给我准备后事吧!”这是xx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

吟诵诗古韵,琴石亦悟真
春秋八十载,沧桑岁月新
“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
历史使命。


xx给自己书房起名“琴石书屋”,不难看出他兴趣爱好
之广。

他少年时逢乱世,虽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
的教育,但他善于钻研,自学能力极强,写诗填词、抚琴弄笙、书法篆刻、吟唱赏石……凡此种种,皆自学而成。

用他自己的话说,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培养和激发了他多种兴趣与爱好,一方面对文献研究帮助很大,另一方面生活更加丰富,尽管清贫,但精神愉悦。

同时,这些兴趣爱好让他在工作压力、病伤困扰下,更善于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调节生活,保养形神,以享天年。

xx从少年习读《千家诗》到青年研读《白香词谱》,从
中渐悟诗词韵律,开始写诗填词,以抒情怀。

他的作品题材不限,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情。

他常与中医界的前辈们诗词往来,作品受到同行好评,并被多家“诗集”采用。

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

因其诗词格律工整,立意高远,xx还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不仅会吟诗作词,xx还会吹拉弹唱。

青年时期,他在本
村剧团就已学会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民乐,还在友人指点下学会了西乐小提琴,晚年又习古琴。

他的家中时常飘出悠扬的乐声。

此外,他还写歌来歌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

而xx对国粹京剧也十
分热爱,常常与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门面。

xx曾无论备课、临诊或办公,尽用毛笔,暇时或操管临仿,或依案读帖。

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苍劲有力,浑然大气。

学习书法之余他研究篆刻,从中学到很多对于文献研究有参考价值的知识。

同时他也操刀治印,自言其志。

xx喜欢石头,家中大小奇石百余件。

他说,这些石头极
尽大自然之工力,鬼斧神凿,浑然天成。

或似物,或寓意,或出景,或寄情,不一而足。

他爱石,意在以石喻人,遣兴抒怀也。

所撰“石论”一文,尤为爱石者青睐。

年过八旬的xx自治一印“穷莫坠青云志,老当怀骐骥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回首80多年历程,他说,“我首
先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政治上是党培养了我,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我只有读过六年小学的文化水平,我必须不停顿地努
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从事的是‘救
死扶伤’的职业,这不是一种生财致富之道;公私难以兼顾,
忠孝不能两全。


“乐群敬业,医文并茂,厚德怀仁,继承发扬……杏林
宝库,永放光芒!”悠悠琴声中,xx抑扬顿挫吟唱显得分外高亢……
皮肤瘙痒是指无原发皮疹,但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


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

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

属中医“痒风”的范畴。

皮肤瘙痒分普通型和过敏型。

可全
身发生,尤以面、背和四肢为多。

普通型皮肤瘙痒一般是皮肤太干燥造成的,可以口服鱼肝油丸、多种维生素片等,使用西药要必须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指导,不可盲目自行用药,尤其是含激素类的药物。

国医大师张灿玾擅长古方的运用,尤其是一些单方、土方,他往往能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其效果更加显著。

对于苦参汤的应用便是如此。

在《金匮要略》第三篇,便有关于苦参汤治孤惑病的记载:“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在此基础上,张教授用鲜苦参煎浓汁,再加猪胆汁,用以治疥癣、皮肤痒疹或中湿热毒气皮肤瘙痒,效果非常好。

有一年夏天,张教授回到山东老家,邻居家有个女孩,
在新疆患了过敏性痒疹,中西医治疗了一个多月,没有什么效果,一定要回山东治。

经询问,张教授得知她10多年前曾经
患下肢瘙痒,由张教授所传的苦参汤加猪胆汁涂抹的方法治愈。

不过,这一次病情较重,全身都发痒,而且痒得厉害,并有轻度水肿,因此,又加上了凉血散风法,方才治愈。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