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2.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药品:硝酸钾、水。

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
【教学流程】
【流程说明】
1、复习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提出问题:室温下,一定量的水中能无限制的溶解硝酸钾固体吗?且进行实验验
证。

3、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室温下,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最大
限度的。

4、呈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5、设置具体情景帮助学生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6、提出新问题:饱和硝酸钾溶液无论什么条件下都饱和吗?进行实验验证。

7、通过实验现象及图片分析得出结论。

8、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9、问题讨论,使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进行应用解决问题。

10、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章节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比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章节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

3.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确定溶解度。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浓度变化。

章节三: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溶液的浓度的定义: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液浓度越高,饱和溶液的可能性越大。

3.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饱和溶液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定不同溶液的浓度,并观察饱和溶液的形成。

章节四: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3)学会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溶液的概念和知识,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3.实验演示(15分钟)(1)饱和溶液的制备:取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溶解完全,再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至再也无法溶解,即得到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的制备:取另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食盐溶解,即得到不饱和溶液。

4.实验操作(2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回答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不同?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结果和操作的正确性。

6.拓展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完成相应的题目和问题。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7.归纳总结(5分钟)四、板书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五、教学反思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溶液的分类理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1.2 教学内容溶液的定义:溶剂中溶解一定量的溶质,形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均匀性、稳定性、透明度溶液的分类:1)单一溶液:只有一种溶质1.3 教学活动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溶液的特点对比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三种液体的图片,分析其区别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单一溶液和混合溶液第二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1 教学目标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2.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达到最大限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溶解的溶质量未达到最大限度,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1)溶质的溶解量不同2)溶液的状态不同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变化第三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原理3.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1)增加溶剂2)升高温度3)改变溶质的颗粒大小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1)减少溶剂2)降低温度3)增加溶质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第四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1)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溶液的状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际应用:1)生活中的例子:如食盐水、糖水等2)工业上的例子:如烧碱生产、硫酸铜生产等4.3 教学活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溶解度曲线和实验观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5.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第六章: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6.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6.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的曲线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关系:溶解度越大,饱和溶液的浓度越高6.3 教学活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引导学生绘制溶解度曲线,观察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在判断饱和溶液中的应用第七章: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7.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7.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1)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7.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原因第八章: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8.1 教学目标理解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掌握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8.2 教学内容溶解度与压力的关系:1)一般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有的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1)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2)对于固体溶质,溶解度受压力影响较小8.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原因第九章:饱和溶液的工业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掌握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1)提取金属:如硫酸铜、硫酸锌等2)制造化工产品:如烧碱、纯碱等3)制糖工业:如蔗糖的结晶提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饱和溶液在工业上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0.1 教学目标巩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定方法、转化方法及应用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10.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性质重点和难点解析2.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知识。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五、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来举例说明(如盐水、糖水等)。

2.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区别和性质,包括:(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被达到时,所得到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之间,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最大溶解量是否达到。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3.实验演示(1)实验材料: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溶剂和溶质,无水碱酸纸,实验盘等。

(2)实验步骤:②在每个溶液上方分别放置一片无水碱酸纸,观察无水碱酸纸上是否有溶液残留。

(3)实验结果: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不会产生结晶,而不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会产生结晶。

(4)实验分析和解释:饱和溶液中已经凝聚了最大的溶质量,再加入溶质无法使溶质继续溶解,因此不会产生结晶。

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没有达到最大的溶解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可以继续溶解,当溶液中的溶剂挥发后,其中的溶质就会逐渐结晶。

4.总结与反思通过分享学生的实验心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饱和溶液最大溶解量区别性质溶解度八、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仪器、试剂等。

九、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掌握程度;2.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来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会识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了解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溶解性的涵义。

知道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也与外界条件有关。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进一步练习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和振荡试管的操作。

二、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托盘天平、量筒(10mL)、烧杯、试管、药匙。

高锰酸钾、淀粉、硫酸、医用酒精、硝酸铵、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师: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概念。

现在有下列几种液体,指出其中哪些是溶液?组成这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当堂配制并展示下列几种液体](1)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并搅拌均匀;(2)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淀粉并搅拌均匀;(3)向盛水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并搅拌均匀;(4)浓度为70%的医用酒精。

生甲:属于溶液的有高锰酸钾溶液、硫酸溶液和酒精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硫酸溶液中,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

师:×××回答得是否正确?谁有补充?生乙:应该叫做高锰酸钾水溶液、硫酸水溶液、酒精水溶液。

师:他们二人回答得很好。

用水做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酒精与水混合形成溶液,通常不论酒精含量多少,都看做是酒精的水溶液。

如果不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我们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

本节学习的内容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本节课题]“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溶解的程度。

在学习溶解度概念之前,我们先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板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1

课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小花熊和小伙伴们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倒。

”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

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

”熊妈妈取了一勺糖放入水杯中,搅拌,糖全部溶解了,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

小花熊:“妈妈,再加点糖。

”熊妈妈:“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小花熊:“这是为什么呀?”教师: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二、探究发现【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演示课本图1—67实验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讨论】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板书:(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二、教学内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

2.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及转化实验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介绍判断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判断方法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溶液的浓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2. 介绍溶解度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联系。

3. 举例说明饱和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晶体生长、制药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为学生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器材:准备溶质、溶剂以及实验所需的烧杯、量筒等器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班级:初三一人数:45 任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

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

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

[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