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层系统作业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习题课件)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习题课件)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习题课件)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在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地球的表面的知识。

本文将回答与该课程相关的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

1. 地球表面的组成有哪些?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陆地由大陆和岛屿组成,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而水域则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

陆地的特点是高高低低,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脉、高原和平原。

水域则包括了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2. 地球表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是哪里?地球表面最高的地方是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高海拔达到了8848米。

而最低的地方则是位于死海与约旦河谷之间的亚海平原,地处海平面以下412米。

3. 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的地形特征?地球表面存在许多地形特征,例如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峡谷等。

山脉通常指的是长而陡峭的地形,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高原是指海拔较高且相对平坦的地区,如青藏高原和美国科罗拉多高原。

平原是指相对平坦的地区,适合农业发展,例如中国的华北平原和美国的大平原。

丘陵则是介于山脉和平原之间的地形,如英国的高地和中国的丘陵地带。

峡谷则是由于地质活动形成的长而狭窄的河谷,如科罗拉多大峡谷和扬子江峡谷。

4. 地球表面的水域有哪些?地球表面的水域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海洋是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分为五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湖泊则是相对较小的水域,通常是由于地质运动或冰川活动而形成的,如美国的休伦湖和中国的鄱阳湖。

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系组成部分,它们起源于山区,流经平原最终注入海洋或湖泊,如中国的黄河和尼罗河。

5. 地球表面的火山和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地球表面的火山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发而形成的。

岩浆从地壳裂缝中涌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冷却,形成了火山的形态。

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气体和火山灰形成了火山锥和火山口。

地球科学概论课堂作业

地球科学概论课堂作业

011.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2.0分)A、自然环境B、生态系统C、动植物D、生物圈正确答案:D2.以下不属于地质学研究范围的是( )(2.0分)A、生命的起源和演化B、地核的形成与演化C、古生物学D、地壳运动正确答案:B3.下面哪一个理论的确立,标志着现代地球学的建立。

( )(2.0分)A、水成论B、板块构造理论C、均变论D、生物进化论正确答案:C4.下面哪位学者与地球科学早期发展无关。

()(2.0分)A、亚里士多德B、祖冲之C、达·芬奇D、沈括正确答案:B5.“将今论古”的原理不能用来解释下列哪种现象或科学问题( )(2.0分)A、地壳的形成B、沧海桑田C、化石的形成D、太阳系的演化正确答案:D1.科学方法一般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及(检验假说)等方面。

2.“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将今论古)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所提出,并由(赫顿)发展和确立。

3.写出科技成就或科技著作的创作者:候风地动仪(张衡);《梦溪笔谈》(沈括);《天工开物》(宋应星);《地质学原理》(莱伊尔);《水成论》(魏尔纳);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1.地球上存在孤立的系统。

(×)2.理论或定律的提出一般是基于某位科学家的工作成果。

(×)3.现代地质学是在地球演化的渐变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深地”、“深空”、“深海”及“深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5.历史上“灾变论”与“渐变论”、“水成论”与“火成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6.如果建立一个科学模型能合理解释某种地质现象,则这种模型可以称为理论。

地球表层过程

地球表层过程

地球表层过程地球表层是指地球的外部物质层,主要包括地壳、海水和大气层。

这些层在地球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维持着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地质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地球表层一直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地貌和环境。

首先是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有所差异,海洋地壳一般较薄,陆地地壳较厚。

地壳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地质活动,如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

这些活动会使地壳发生断裂、隆起、沉降和折叠等现象,从而形成各种地形和构造。

地壳的变化也会导致地理环境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和河流的改道。

其次是海水。

海水是地球上主要的水体之一,占据了地球表层的大部分。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也对地球的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水的变化主要受到温度、盐度和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海水的密度变化,从而影响海洋的循环。

盐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水的密度和成分,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

流动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海水中的溶解物质和氧气的分布,也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徙。

最后是大气层。

大气层是地球表层的气体包围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大气层对地球的生物和环境起着关键的影响。

大气层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和季风系统。

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引起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从而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

大气层的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关注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总的来说,地球表层是地球的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地壳、海水和大气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地球表层过程的研究,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地球表层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表层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表层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地球表层模型(Earth System Model,ESM)是对地球系统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虑和模拟的一种科学工具。

它将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地球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气候变化等过程。

在近年来的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地球表层模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陆地环境参数。

通过对陆地植被、土壤和水文过程的模拟,地球表层模型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环境数据,如土壤湿度、温度和植被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用于评估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等。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模拟不同管理措施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和物种适应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的气候情景,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并评估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变化、生态系统演替以及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交换等过程。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策略。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土壤的有机质分解等过程,吸收和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地球表层模型可以模拟这些过程,并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响应。

这对我们了解全球碳循环的动态变化、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净碳交换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球表层模型还可以为碳排放削减和碳汇建设等提供决策支持。

最后,地球表层模型有助于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跨学科合作。

地球表层模型综合考虑了大气、水文和生物圈等多个领域的因素,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在地球表层模型的研究中,气象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地球科学家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共同合作,共享数据和模型,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地球表层系统作业贺广江

地球表层系统作业贺广江

四川师范大学 科学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旅游用地研究及发展趋势综述 所修课程名称:地球表层系统 修课程时间: 2014 年 9 月至 2014 年 12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5 年3月 任课教师打分: 任课教师评阅意见:任课教师签名: 2015 年 3 月14 日_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__2014级 _-人文地理专业 姓名_贺广江 _ __ 学号_ 20141103002____ ………………………………(密)………………………………(封)………………………………(线)………………………………一翻译1、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资源与环境保护人士对于遥感所提供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研究网站分析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评估等方面提供的可能性有很高的兴趣。

然而,由于不同技术背景和语言能力,在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环保人士与遥感科学家之间的跨部门的交流往往是存在障碍的。

几乎没有真正的综合研究是针对保护社区提供一个坚实的概述的有不同特征的地球观察传感器而存在的。

本文介绍了,遥感分类并讨论了星载遥感有助于研究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这些不同变量值的生物多样性的社区可以来源于遥感数据,这类型的星载传感器的数据的时间跨度包括了时间和空间的分辨率。

我们把当前和以往的重要传感器的应用领域的相关的生态学家、生物学家及环保人士进行了分类。

此外,我们还给出了传感器差距和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地观测和数据访问的相关条款。

(2014,国际遥感杂志)2、世界各国政府现在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可以作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挑战的方法。

决策者需要可信和合法测量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来作出明智的选择,决定取舍。

由于管理者缺乏这些测量,然而这些数据的差距连接生态系统特征,并为最终的生态系统服务。

解决数据差距的主要方法是使用从一个位置的生态数据,在于同类土地覆盖的其他位置来估算生态系统服务的利益转移。

然而,一旦数据差距充分解决,利益转移是唯一有效地。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4: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4: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2.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解析第1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

第2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答案 1.C 2.B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4.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解析第3题,读图,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A正确。

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B正确。

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C正确。

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故选D。

第4题,读图,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地壳,A错误。

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陆地和海洋景观类型,B错误。

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大气圈,C正确,故选C。

D圈层是地核部分,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错。

答案 3.D 4.C当地时间2015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尔布科火山口喷发,喷出的浓厚的火山灰和烟尘几公里外都能看见。

据此回答5~6题。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1910年苏联地理学家勃罗乌诺夫提出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异差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估计其中有50万颗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其中最大的四颗。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

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

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

1.2 地球表层系统

1.2 地球表层系统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溶蚀、 淀积、侵蚀、沉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 岩石的相互作用,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 产物。 喀斯特作用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岩石的可溶性,(2) 岩石的透水性,(3)水的溶蚀力,(4)水的流动性。岩石的可 溶性、透水性是由岩石圈的结构与变动(构造运动)决定的;水 的流动性取决于气候条件、地形坡度以及岩石的空隙类型与连通 性;水的溶蚀力不仅取决于水的性质,而且还受大气二氧化碳含 量、生物产生的有机酸多少的影响与控制。喀斯特作用、喀斯特 地貌的空间分布,同样受岩石圈结构、水的分布以及气候与生物 的空间分异的影响。因此,喀斯特作用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地球表层系统:由各圈层:大气圈的下部、水圈、 生物圈和地圈的上部构成。 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内各圈层 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 及人与地球表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支新兴学 科。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与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地球系统的各自然界面问题(陆-气、陆-海、海-气、 海岸带)是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的内容。
地球表层系统与圈层相互作用
地球表层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1883-1905)等提出,指的是与人类有直接关 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他认为地球表层是地理学 研究的核心,并说地理学的任务在于集中研究地 球表层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特别是研究人与地 球以及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钱学森等提出,“地球表层”的上界应划 在大气同温层的底部或对流层的上限(平 均约10km),下界为岩石圈的上部(陆地 表面往下约5-6km)。 有的专家认为,以岩石圈中地壳的底面为 “地球表层”的下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研究生课程《地球表层系统》作业说明:(1)本作业包括5题,每题20分;(2)下期开学一月内交纸质版。

一、翻译:本文探讨美国牧场、作物土地利用以及放养率可能适应气候变化。

利用农业普查和统计模型的气候数据,我们发现,随着温度和降水增加,农业商品生产者则减少耕地、增加牧场。

此外,牛的放养率随着夏季温湿度指数(THI)的增加和夏季降水减少而下降。

使用带有四个环流模式(GCM )的气候数据的统计模型,我们预计,土地利用的变化是从种植到放牧和放牧率下降,而在控制了其他农业生产变量时,这些适应在美国中部和东南地区是更加明显的,从基线起,耕地减少了6%,牧草地增加33%。

与此相对应,基于这些适应的相关经济影响大约为-14和29万美元,分别属于本世纪末作物生产商和牧草生产商。

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结果对农业项目和补贴政策均有影响。

二、翻译:生态系统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生命的支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平衡方面起着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其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也已成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

近30年以来,国际和国内基于各种时空尺度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工作从生态系统服务、自然资本、生态资产、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大量展开,在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尽管在具体的价值核算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分歧,但该方面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已逐渐清晰,尤其是近些年来更侧重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功能”关系的耦合研究和作为人类活动主导下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这些反过来也都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论述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

在面对全球资源如何继续支撑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如何尽快地掌握和利用它们等问题上,遥感技术是当今解决它们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文和水资源、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遥感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技术是美国学者在1960年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及其一系列的技术支持。

它集中了航空、航天、电子学、计算机、通讯、现代光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成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和国防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随着空间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遥感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它不仅使遥感技术成为很多行业跨入高新技术门槛的有力手段,而且也大大促进了遥感学科的研究工作。

20年来,广大遥感工作者不仅对遥感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遥感应用技术也进行了广泛探讨以及实践和应用,为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足够的技术诸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传感器以及小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再次迎来一个发展高峰。

现代遥感史以20世纪60年代末人类首次登上月球为重要里程碑,随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和加拿大、日本、印度、中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遥感系统。

这些系统向人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图片。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

另一方面,低空间高时相频率的AVHRR(气象卫星NOAA 系统系列,星下点分辨率为1 km)以及其他各种航空航天多光谱传感器亦相继投入运行,形成现代遥感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

除了常规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外,开拓性的成像光谱仪的研制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逐渐形成了高光谱分辨率的新遥感时代。

总之,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遥感数据源的极大丰富,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不同分辨率的遥感信息,从各种传感器上接收下来。

这些高分辨率、高光谱的遥感数据为遥感定量化、动态化、网络化、实用化和产业化及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物特征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

(1)定量化。

遥感信息定量化,建立地球科学信息系统,实现全球观测海量数据的定量管理、分析与预测、模拟是遥感技术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遥感技术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但是仅靠目视解译和常规的计算机数据统计方法来分析遥感数据,精度不高,应用效率相对较低。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遥感器在数据获取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仪器老化、大气影响、双向反射、地形因素及几何配准等。

使其获取的遥感信息中带有一定的非目标地物的成像信息,再加上地面同一地物在不同时间内辐射亮度随太阳高度角变化而变化,获得的数据预处理精度达不到定量分析的标准,致使遥感数据定量分析专题应用模型得不到高质量的数据作输入参数而无法推广。

GIS 的实现和发展及地球变化研究更需要遥感信息的定量化,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在当前遥感技术发展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因而是当前遥感技术发展的前沿。

(2)智能化。

遥感技术的智能化首先表现在遥感传感器的可编程方面,传感器不仅可以按设定的方式进行扫描,而且可以根据具体要求由地面进行控制编程,使用户可以获得多角度,高时间密度的数据。

影像识别和影像知识挖掘的智能化是遥感数据自动处理研究的重大突破,遥感数据处理工具不仅可以自动进行各种定标处理,而且可以自动或半自动提取道路、建筑物等人工建筑的定标处理。

地物波谱库的建立及高光谱自动识别系统让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地物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化分析。

遥感数据自动配准算法是遥感数据生产的福音,它不仅加快了数据定位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数据定位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生产工具。

(3)动态化。

由于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卫星造价降低,因此卫星网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美国的“传感器网络”使用户可以在获得更高分辨率的数据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更高时间密度的遥感数据。

而雷达微波技术的发展,更使用户可以获得全天候的遥感数据,这一切都为遥感动态监测创造了条件,使遥感数据真正实现了“四维”(空间维和时间维)信息获取。

(5)实用化、工程化与产业化。

随着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突飞猛进,大量有实力的商业公司加入到遥感应用领域。

它们不仅为遥感行业带入了大量资金,而且使应用成本快速下降,因此遥感技术产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但是遥感产业化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其中遥感工程应用技术及工程标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遥感应用水平的深入、遥感信息处理方法的改进和精度的提高、遥感信息源的不断增加、遥感应用得到广泛认可、更多领域对遥感需求的增加,遥感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遥感还将与其它技术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不断集成,以解决不同领域的应用问题,遥感将成为空间数据库、4D产品的重要支持。

将遥感与不同领域的需求相结合,建立较完善的遥感信息模型,将成为遥感科学应用的重要方面。

遥感应用模型是机理、遥感平台、信息处理与应用领域的结合,能否突破当前遥感应用主要依靠分类、信息提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的模式,实现直接基于遥感数据的机理分析、过程分析、格局评价、趋势预测与决策支持,将是今后深化遥感应用的重要课题。

四、结合各自的专业,论述RS/GIS对地理学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新兴边缘学科。

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它针对特定的应用任务,存储事物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记录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可根据事物的地理坐标对其进行管理、检索、评价、分析、结果输出等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等服务。

其结果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地图、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加以直观表达。

通过一系列空间操作和分析,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设计,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企业经营提供对规划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定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

RS(遥感,Remote Sensing)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获取其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遥感以其观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尤其是现在国内国际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GIS和RS的研究已深入到科研和教学的诸多领域,它们作为一种技术将给很多学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其对旅游规划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1)GIS和RS对旅游资源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的旅游资源调查方法是利用人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测量。

此方法工作效率较低、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且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具有宏观、省时、省力、快速、信息丰富、形象客观和重复观测等优点,因此,在旅游资源调查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实地检验,对提高旅游资源调查的质量与速度是有利的。

目前,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进行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的波谱特性,建立相应的解译标志,用目视解译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不同的旅游资源;利用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等方法,对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而清查旅游资源的数量及其分布;将几何纠正过的遥感图像与相关信息如地形、交通、土壤等相叠加,再结合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可以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国内外已出现运用此技术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的例子。

(2)GIS和RS对旅游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强大的遥感数据源,从理性的角度和定量分析入手,开发旅游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使旅游规划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Williams 等(1996)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调查了英国哥伦比亚的旅游资源状况。

辜寄蓉、范晓(2001)在对我国九寨沟风景区进行旅游规划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了该地区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岩溶管道空间分析模型及水资源预测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加以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使风景区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旅游规划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环境、生态和经济等各个领域。

第一,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数据存储、处理和管理功能。

该功能可以为旅游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库的支持。

第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遥感数据进行动态的旅游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