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关联翻译理论

• 英译汉如: • 例2: 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the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 Time los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onders Dripstones, stalactites in different shapes — columns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Postojna Cave.
Example 1: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这是一首惜春诗。描绘 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 ,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 心的喜悦而后惋惜的心 情。
•
• • • •
• • • • •
译文一: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 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 were broken. (丁序周译) 译文二 : A Spring Morn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the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介绍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语境解读。
本文将首先概述关联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翻译的本质、翻译过程的理解以及翻译标准的界定。
随后,本文将回顾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其理论渊源到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关联翻译理论介绍。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交际意图的传达。
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环境:认知环境是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理解语言时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信念和记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和读者的认知环境对翻译的理解和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以便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原则,指的是在特定的认知环境中,以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便在译文中以最合适的方式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明示与推理:明示和推理是关联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明示指的是说话者通过语言符号向听话者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推理则是听话者根据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环境,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明示信息,并通过推理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找到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翻译的双重性: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性的认知活动。
一方面,译者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还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译文最相关的表达方式,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学中的方法,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
它强调翻译在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并要求翻译者考虑该关系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交流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联翻译理论还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流。
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考虑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因此,关联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复杂性,并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水平。
关联翻译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翻译的目的。
它认为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使得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同时使翻译结果在读者中产生合适的影响。
关联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文化性,即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把原文的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而是把原文的文化内涵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
关联翻译理论还提出了翻译的多样性。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多样的文化交流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考虑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关联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而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联理论总结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总结关联理论(Relevane Theory)最早是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在五年后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格特在此书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并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该书集中体现了格特的理论,他在关联理论的基础框架内探讨了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又引人注目的重要问题,既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深入清晰地阐述了观点,又为实践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该书一共有七章,在第一章开头的部分,格特首先引用Steiner,Levy,Kelly,Wilss等人的观点,指出当今翻译研究的现状是“mass of uncoordinated statements”,接着并给出了几点可能的原因;之后又对Hofmann,Wilss,Schulte 等人提出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methodology research”这一新方案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给出了当今翻译研究现状混乱不堪的三个根本原因:1. The risk of (multidisciplinary) disintegration.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ranslation in the form of a coherent and homogeneous theory can ever be achieved. 2.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the domain of the theory. Krings (1986) comments that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 is used to refer to a variety of rather different phenome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jor lines of approach to this issue: shared intuitions; definition; culture-oriented——但是这三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缺陷。
关联理论与翻译

涉 及 译 文 读 者 对 译 者 隐 含 于 明说 之 后 的 暗 含 意 义 的推 理 。 翻 译 在 关 联 理 论 的 框 架 内 , 佳 关 联 性 是 译 者 力 争 达 到 的 目标 , 最 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关联理论出发研究翻译 , 出了 从 突 翻 译 的 认 知 特 性 。翻 译 是 一 个 用 目的 语 对 源 语 进 行 阐释 的 明 示 推 理 过 程 . 者 要 具 有 对 源 语 文 本 产 生 多 种 阐释 , 根 据 关 译 并 联 原 则 从 中选 出 一 个 最 好 译 文 的 能力 。 这 其 中 无 可 避 免 地 需 要 用 到 各 种 各 样 的 翻 译 技 巧 和 翻 译 策 略 。不论 是 归 化 还 是 异 化 , 译 还 是 意译 , 减 法 、 略 法 还 是 转 化 法 , 等 、 目的 直 增 省 等 其 都 是 达 到最 佳 的 源语 作 者 和 目的 语 读 者 的 间接 关联 。译 者 作 为 间接 关联 两 头 的 中 间 人 和 桥 梁 .所 面 临 的最 大 问 题 就 是 如 何 在尽 可 能地 保 留 源 语 的 语 境 效 果 的 同时 ,同 时尽 可 能 地 减 小 目的语 读 者 的推 导 努 力 。 就 好像 是 在 天平 的两 端 , 何 选 这 如 取 那 一 个 黄金 分 割点 , 到 最 佳 间 接关 联 。 功 的 译 文 就 是 努 达 成 力 往 最 佳 间接 关 联 这 个 理 想 目标 靠 近 , 目 的语 读 者 能 在 良 使 好 的语 境 效 果 下 通 过 最 小 的 推 理 努 力 获 得 最 佳 关 联 .最 好地 理 解 源 语 作 者 的意 图 。 三 、 联 理 论 对译 者 的 指导 关 在 关 联 理 论 翻 译 观 的 指 导 下 , 者 翻译 时 应 注 意 准 确 理 译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并展望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该理论以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关联,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进行介绍,梳理其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接着,将分析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还将对关联翻译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进行评价,指出其在推动翻译学研究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以期为未来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关联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从一种新兴的理论视角转变为翻译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理论框架。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在初期阶段,关联理论主要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语境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关联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试图通过关联理论来解释翻译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联翻译理论逐渐从对翻译本质和过程的探讨转向了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学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最佳关联。
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内容,也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开始关注翻译的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学者们开始探讨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关联翻译理论的理解,也为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展望未来,关联翻译理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化,关联翻译理论需要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探索更多的翻译现象和问题。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间的解释和应用。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译者正确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对目标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做出适当的判断和估计,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目标与读者能够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易于理解和遵循。
标签: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最佳关联一、理论基础1.1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19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语言和交际的解释理论,其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类大脑相互交流机制的关键是推理能力”。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流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
首先是沟通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二个是认知模型的相关性。
交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的相关性,包括说话者的表达方式和听者的推理方式。
演讲者通过明确的行动表达其意图,这为听众提供了必要的推理基础。
然后,听众根据讲话者的言行举止进行推理。
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联原理。
人类的交流趋势是期望最大的关联性。
1.2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1991年,古特(Gutt)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在翻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特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是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从表意到推理的过程,译者在其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在阅读源文本时,译者应根据认知语境推断作者的明确交往行为,以找到相关性。
当译者以目标语言复制源文本时,他将成为交流者。
他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上下文来表达从源文本推断给目标读者的相关信息,以便读者能够以最少的推理工作获得最大的相关性。
这两个过程基于相关性原理,而译者是信息传递的转发器。
他应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和目标读者的期望进行选择,以达到成功的交流效果。
二、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影响字幕翻译是将字符的对话和必要的视觉信息翻译成目标语言在屏幕下方重叠的文本,同时保留原始声音。
字幕翻译一直被认为是复杂的翻译過程,因为许多人为的因素都会影响字幕翻译。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关联翻译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提出,该理论强调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将翻译视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其核心概念是“关联”。
关联指的是信息接受者能够在认知环境中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理解,它涉及信息处理的两个关键要素: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
在处理翻译时,译者需要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寻找最佳关联,即找到一种既能准确传达源语信息,又能让目标语读者轻松理解的翻译方法。
关联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认知环境,对源语信息进行解码,并在目标语中寻找与源语信息最为匹配的表达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关联翻译理论也关注读者的认知环境和反应,认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
它要求译者在理解源语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判断,找到与目标语读者认知环境最为匹配的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
因此,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
2、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活动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在处理不同语言、文化和语境间的转换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关联翻译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试图为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关联翻译理论源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语境因素,主张通过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这一理论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和启示。
回顾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