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说课稿

合集下载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1教材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引言概述:《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春望》进行分析,包括诗歌背景、描写春天景色、描写人民生活、表达忧国忧民情感以及艺术特点。

一、诗歌背景:1.1 时代背景:《春望》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困苦。

1.2 诗人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国家的动荡局势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1.3 创作目的:杜甫通过《春望》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

二、描写春天景色:2.1 自然景色:诗中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山河和草木的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2.2 花草树木:诗中提到了桃花、杨柳等春天常见的花草树木,通过描绘这些景物的生长繁茂,表达了春天的繁荣和希望。

2.3 人文景观:诗中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如“行人欲断魂,倚杖无处寻”,通过描写行人的凄凉和无助,进一步突出了国家动荡的局势。

三、描写人民生活:3.1 农民生活:诗中提到了农民的生活困苦,“战士军旗昼,胡沙暮天红”,揭示了农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困境。

3.2 士人遭遇:诗中还描绘了士人的遭遇,“闻道龙标过五溪,我亦潜心学剑眉”,表达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努力。

3.3 平民百姓:诗中通过描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四、表达忧国忧民情感:4.1 忧国忧民:诗中通过描绘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明朝散发弄扁舟,踏遍青山人未老”。

4.2 对现状不满: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征人怨遥夜,不应双泪珠”,表达了对战乱和动荡局势的愤怒和不满。

4.3 呼吁改革:诗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忧虑和不满,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春望说课稿篇一《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

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11 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111 诗歌主题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思念。

112 诗歌结构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开篇描绘春望之景,为下文抒情铺垫;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2 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12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诗歌解读能力。

122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引导。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背诵全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14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

15 说教法15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15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5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诗歌的深意。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2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17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春望》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

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春望》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使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感受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全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1. 诗歌内容分析- 前四句通过对国破山河、城春草木的描写,展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

- 后四句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

- 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 诗歌形式分析- 诗歌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节奏鲜明。

- 使用了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片,激发学生对诗歌背后历史事件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和印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诗歌学习-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春天描写,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个人风格。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春天诗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结果评价-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和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 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春望》 说课稿

《春望》 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长安沦陷,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安史之乱这样的历史背景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这也会给他们理解诗歌的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责任感。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望岳》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杜甫的生平经历有了初步了解,并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春望》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作者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面对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诗人却忧国忧民,思念亲人。

由于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春望〉与〈望岳〉的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

二、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了解对偶的修辞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各种形式的诵读,感悟诗歌意境。

3、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了解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古诗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草(深)忧国思亲
春望
花(溅泪)鸟(惊心)
烽火(三月)家书(万金)
白发(短)不胜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