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190410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考试要点60条

《训诂学》期末考试重点1、训诂:“训”、“诂”二字都是指语言解释,意义相近,经常连用,两字的次序早期不固定。
后来次序趋于稳定,逐渐凝固成一个双音词,指的是解释语言的工作以及解释古书语言形成的训诂资料。
后来又成为学科名称。
2、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先秦时期训诂学特点:1、字词训诂都是正文体训诂,就是对字词进行解释的时候,都散见于文献资料的正文里,是正文的组成部分。
2、训诂重点在于补充材料,阐发思想。
5、两汉时期训诂兴盛的原因:(1)、重视文化建设(2)、经学的带动(A、汉武帝:“独尊儒术”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C、经学弟子可以不服徭役,优秀者可以做官D、读研古书成为社会时尚,古书新注本、新解说不断涌现,同一经书常有多家注本流行,互相辩难争鸣。
)(3)、今古文经学的斗争6、今文经特点:根据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解读经书,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因而他们注释往往繁冗庞杂,穿凿附会,大搞繁琐考证、义理发挥,甚至宣扬谶纬迷信,神化儒家经典。
7、古文经学的特点:反对今文经学的义理发挥,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训释,按照字义解释经文,不逞臆说,不搞繁琐考证,也不虚妄迷信,比较实事求是,言简义明,风格朴素,学术性强。
汉代就有“朴学”之誉,后人又称之为“汉学”8、汉代训诂成就:(1)、整理注释古代典籍(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2)、纂集资料创立专书9、《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也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
10、《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
内容包括序录和目录一卷,正文十四卷,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
创建了部首,把全部汉字纳入到540个部首中。
部首和部首之间,以形体或意义相近为排列顺序。
同一部首内的字,一般也按照意义之间的联系排列。
《训诂学》训诂的运用复习要点

《训诂学》训诂的运用复习要点一、训诂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1)《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少益耆食,和于身。
”“少,副词,稍稍。
益,副词,更加。
”(王力《古代汉语》)“稍微更加喜欢吃点东西。
”(《古代散文选》)“益”在这里并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
杨树达《词诠》卷七:“益,副词。
稍,渐也。
”(2)《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十三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哀怨的情思。
”“思”在此当“悲”讲。
《诗·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选》卷19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李善注:“思,悲也。
”《淮南子·缪称篇》:“春女思,秋士悲。
”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如:《诗·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毛传:“旅,众也。
”朱熹《诗集传》“旅与膂同”。
清代陈奂、胡承王共、王念孙、段玉裁都维持毛说,章太炎力主朱说。
认为“旅力”即“体力”。
指诗作者周大夫一人之力。
应取后说。
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
对于古文选本当注而未注之处,训诂知识可以使我们敏锐地察觉,并且经过研究,觅得正确答案。
如:《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
”课文无注。
此应作疲倦讲。
《广雅·释诂》:“疲,惫,极也。
”4、帮助纠正误注。
课本或某些古文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
如:《屈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高中第四册:“意思是,绝没有受尘世的滋浊垢污。
”获字在此是辱的意思,《广雅》:“获,辱。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

《训诂学》重点知识讲解1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
“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全书重点归纳

训诂学绪论一、训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1.由来:开始朝代:汉代目的:扫清文字障碍,较少语言隔阂来源:毛亨《毛诗诂训传》“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2.含义:(1)唐代孔颖达:观点: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关键词:诂者,古也;训者,道形貌。
(2)清代马瑞辰:观点:《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关键词:单词为诂,重语为训。
(重语指叠音词)(3)近代黄侃:观点:“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关键词:诂,故;训,顺。
二、训诂工作与训诂材料1.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1)注释工作: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2)纂集工作:有目的的字、词、义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2.训诂材料:训诂工作的成果。
(1)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正文后的注释。
(传、疏、证、注等)(2)纂集类训诂专书:《尔雅》《说文》《释名》《方言》(3)考证材料:早期以正义或疏的形式存在(二度注释),盛行于清代,以笔记、杂记形式存在。
3. 训诂学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1.训诂体例: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
(1)自觉的体例:训诂家使用固定的表达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说文》体例:《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凡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凡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如:“束,缚也。
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臣来就叫做“束”)。
“连篆为句”。
《说文》有不少字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如“诂”字解说中的“故言”是解释“诂训”的意义,所以必须把“训”字和上面篆文连起来读才行。
《说文》解说的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有古文、籀文的不同于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训诂学· 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 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 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 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 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第二讲 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 随文释义的注疏 1.形训 《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 《礼记• 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 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 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 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 (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 (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 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魏—唐训诂的特点
第四讲训诂体式(上)
第一节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我国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的正文里。 内容总归: (一)解释词语(解释词语是训诂学最核心的内容。) 例如:传曰: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仪礼• 丧服》) (二)串讲句意(三)说明章旨 串讲句意和说明章旨,都是读懂古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后来训诂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串讲句意,就涉及到语法、修辞;说明章旨,就涉及到辞章结构及写作中的诸多问题。 第二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附经) (一)注疏的名称 曰“传”、曰“说” 、曰“解” 、曰“诂” 、曰“训”,后来又有称“笺”、 “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 “隐”、“疑”、“义”、“疏”、“音义”、“章句” 等。 1、传有内传、外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小传、补传、集传。【内傳】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 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如《左传》被称为《春秋》的内传,《国 语》为外传。 2、【索隱】《史记索隐》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3、疏—义疏(见前面) 【疏】基本义:开浚,开通—引申义:指阐释经书及其旧注的文字。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 但也往往从事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释文”就是“音义”的别名。)
4、语法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清代语法专著渐多,如:袁仁林《虚词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 马建忠《马氏文通》,西学东渐,马氏引进西方的语法学,构建汉语语法体系,是汉语 语法训诂而独生。 (三)清代训诂的特点 1、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2、由文字训诂走向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3、具有明确的历史发展观点 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更新时期—“五四”以来的训诂 1、总结历代研究成果,使训诂学更加理论化、科学化 2、大学开设训诂学,训诂理论著作大量出现 3、大量出版古籍新注和辞书 训诂学小史 纪要 (一)内容对象:训诂材料(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 (二)训诂体式:注、注疏/义疏、集解 (三)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境训 (四)成果表现: 1、字书系列:《说文》及其其他 2、词书系列:《尔雅》及其他 (五)最终目标:语义系统研究、通经致用
同义词典<>类义词典(按义类分布词语、按义类分布卷篇) 1) 《尔雅》是一部训诂工具书,是古代训诂材料的汇编。2)《尔雅》是解经的教科书 3)《尔雅》是一部字典。4)《尔雅》是一部分类词典(辞典)。 三、《尔雅》的价值与缺憾 (一)价值 1、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其次在于它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 (二)缺憾:1、收词不完备,主要集中在经书;2、在分类方面有些不科学的毛病 3、 释义有不明确,依然费解。 四、《尔雅》的注疏 1、汉魏-晋代:犍为文学、刘歆、李巡、孙炎;郭璞; 2、唐宋:陆德明、邢昺 3、清代:邵晋涵、郝懿行 五、其他《尔雅》系训诂著作简介—仿照《尔雅》编纂体例而做的训诂词典。 主要有:《小尔雅》(P78)《广雅》(P82)《埤雅》(P112)《骈雅》(P113) ★《方言》简说 1、《方言》的称名和作者 全称:《 輶轩使者 绝代语释 别国方言》。旧题:汉· 扬雄撰。[扬雄—杨雄] 2、《方言》的内容体例 (1)列举若干同义词,用一个常用词来解释; (2)用“通语”(共同语)解释方言; (3)编排体例虽不像象《尔雅》那样明确地标明门类,但也基本采用分类编次法。 3、《方言》的语言文化价值 首先,《方言》开创了描写方言学的科学方法。 其编写体例是以意义为单位,一条一条收集方言资料的。每条先列出不同方言区对某一 词语的不同说法,然后用一个比较常见的大家都能懂的雅言对它们进行解释,使书面语与口 语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雅言与方言共存的两个语言体系。 其二,用共同语解释方语。 其三,扬雄的《方言》注意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分析 其四,《方言》反映的汉代方言区划 。 总之,扬雄的《方言》,是汉语方言第一书,是西汉乃至更早的汉语口语活化石,是“悬 诸日月,不刊之书”。 ★《释名》简说 1、《释名》作者和内容体例 旧题汉北海刘熙成国撰,成国是刘熙的字 。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 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 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 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分类较《尔雅》 为细,也比较合理。 2、《释名》的价值 (1)“声训”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2)保存了很多词语古义,记录很多名物、典制、风俗习惯,为汉语语源探寻提供了 线索。 ★《经典释文》简说 1、《经典释文》作者和内容体例(所谓“释文”,就是释义和释音。)
第五讲训诂体式(下) ——通释语义的专著起讲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对随文释义的注疏说的。两者都是释义的书,但所释的义和释义的 方法却有些不同。后者所释的义常被局限在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 中的意义【动态的、具体的语境义】。就释义的方法来说,注疏的释义是随文而释,通释语 义的专著所释的义并不局限于某一书,更不局限于某一句中的含义,而是某一同语常用的、 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静态的、一般理性义】。因此,它的释义方法就不应随文而释,而要 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会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 ★《尔雅》系训诂著作 一、《尔雅》称名及其作者 1、《尔雅》称名 汉代:刘熙《 释名• 释典艺》:“《 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 正也。” 《 汉书• 艺文志》张晏注:“尔,近也;雅,正也。” 东晋:郭璞《尔雅注》 : “(《 尔雅》 )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尔,近也;雅, 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近人:黄侃的观点(P70)——经书词典,以正语释异言。 2、作者 周公所作;孔子及其门人所作;秦汉之间的人编成 二、《尔雅》内容体例和性质 1、 《尔雅》内容体例 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分十九篇,分类编排: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 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概 括起来,两大类: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后十六篇是各种名物。 2、《尔雅》的性质
(二)注疏的内容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意 3、分析句读【句讀】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 处为读。书面上用圈(“。”)、点(“、”)来标志。 4、校勘文字【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 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校勘四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5、阐述语法 (1)词法:虚词的用法;实词的用法 (2)句法:①特殊句式,如被动句;②省略;③倒装 6、说明修辞:如《诗经》六义之三:赋比兴 7、诠释典故典故=语典+事典 【語典】此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 【事典】此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8、考证古音古义 音由义定—义随音转—因声求义 9、叙事考史 10、记述山川 11、发凡起例 【發凡】揭示全书的要旨或体例。【起例】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后以“凡例”指体制、 章法或内容大要,今多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
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后泛指补充和解释 旧注的疏证。《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 左传正义》。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 读者理解。一种是汇合“經”与“傳”,为之解释。) 3.成果上:训诂新著的涌现 孔颖达领衔主编“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摘注 14 部书=儒家 12+老、庄) 4.交流上: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研究 四、变革时期—宋代的训诂 (一)宋代训诂的特点 理学/宋学—汉代经今文经学 在我国经学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汉学】指汉代经学家(主要是古文经学家)有关语言文字训诂和各种名物制度考证的 一套学问。汉学家在训诂和考证中,学风比较踏实,不尚空谈,也不过于烦琐,故后人称之 为朴学。【宋学】指宋儒的理学。宋代理学家如张载、程颐、朱熹等都撰写过儒家经典的注 释。张载有《横渠易说》,程颐《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中 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在这些书的注释中,他们也解 释语词,也有对名物制度的考证。不过,他们的注释,常常大谈义理。宋人所作的注疏,一 反汉人的朴学传统,把注疏变成了宣传理学的工具。 (二)宋代训诂的成就 1、疑古—创新 2、创立“右文说”,为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3、对语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4、利用金石学成就,使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 五、低迷时期—元、明两代的训诂 这个时期训诂学著作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卢以纬的《语助》,这是我国研究虚字的最早 的专著。新编的训诂学专著,只有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和黄扶孟的《字诂》、《义 府》可以独树一帜。《骈雅》搜集古书中的双音词语,依《尔雅》体式分章解释,自《释话》、《释 训》以至虫鱼鸟兽,凡二十篇。可以说它是一种分类联绵字典。《通雅》取材于先秦诸子, 史书、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兼及方言俗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 字书有梅膺柞《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是明代两部流行的字典 六、复兴时期—清代的训诂 (一)复兴的最主要原因: 1、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支持分子,鼓励他们尊孔读经 2、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诂 3、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乾嘉学派) (二)复兴的表现 1、注释书大量涌现 2、训诂专著超越前代 3《说文》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 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