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与艺术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及其对领导干部选用人才的启示

跨地区流动也能切实享受社保。

我们要通过完善农民工社保方面的法规体系,依靠法律和制度,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保障农民工权益。

3.6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可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本人。

此外,还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欠薪报告公示制度等,确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4结束语对建筑业农民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施工质量,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之一。

我们应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人为本,科学、高效地管理好农民工队伍,为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样才能将建筑企业不断做大做强,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1]田贵祥.诊断建筑业农民工难题[J].施工企业管理2010,12:56-58.[2]潘韶华.浅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1,11:107-110.[3]张蕊莲.论建筑企业农民工管理中的问题与措施[J].山西建筑,2013,5:235-236.作者简介:郑飏飏(1976-),女,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摘要:中国古代对人才的考评和鉴别与现代的人才测评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

本文在介绍中国古代对人才测评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才测评思想的先进性和特点。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在选用人才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才测评思想领导干部选用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人才工作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

[1]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党管人才”的实施主体,必需提高自身的人才理论知识,这是提高其执政能力和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关键。

习近平主席在吉林大学调研时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

领导科学与艺术判断题和简答题 (2)

领导科学与艺术判断题和简答题 (2)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

B.正确2.??公共组织领导者有任期,而工商企业领导者没有任期制。

B.正确3.??对于公共组织而言,领导者就是行政官员。

A.错误4.??技术技能突出的领导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A.错误5.??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A.错误6.??领导的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正确7.??领导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但领导不是一种职业行为。

A.错误8. A.错误9. B.正确B.正确4、2.1.??一般而言,领导者所处层级越高,对其技术技能的要求就越高。

A.2.??技术技能突出的领导者往往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3.??领导权是来自正式的权威。

A.错误4.??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

B.正确5.??人类活动是有组织地进行的,有组织就有领导。

B.正确6.??西方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也是“人际关系”阶段。

B.正确7.??领导的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正确8.??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A.错误9.??领导科学的目的在于开发领导力,提高组织的领导效能。

B.正确10.??对于公共组织而言,领导者就是行政官员。

A.错误四、简答题:1.??领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拥有领导权威的领导者。

2、追随者。

3、拥有明确使命与目标的组织。

4、管理情境或领导环境。

5、领导行为。

2.??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强调领导要素研究。

2、强调领导的作用系统研究。

3、强调领导规律研究。

4、强调领导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研究。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领导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但领导不是一种职业行为。

A.错误2.??领导的影响力能改变个人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正确3.??开发领导潜能主要是开发职务权力。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精华资料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人力称为资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观念中,就一直存在。

故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说。

现代的社会中,不过是把其中的名词改了一下罢了。

就是:学成数理化,聘与企业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研究所谓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是因为古代中国传统上是个内陆国家,土地肥沃,重视农业,政治上轻商重农,所以现代工商社会就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在管理上的精义。

是故“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私议自贵之说胜,则上令不行;群徒比周之说胜,则贤不肖不分;金玉货财之说胜,则爵服下流;观乐玩好之说胜,则奸民在上位;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谄谀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

”所以说,中国文化并不是没有管理理论,而是现代的人们没有把老祖宗的东西领会和发扬;中国管理理论并不是落后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王者之道,只是因为人们难以窥其全貌,而误认为如此。

再或者有其它的什么缘由。

“朝者义之理也,是故爵位正而民不怨,民不怨则不乱,然后义可理。

理不正则不可以治,而不可不理也。

故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

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使无贤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是故辩于爵位之尊卑,则知先后之序,贵贱之义矣。

为之有道。

”不论是企业、集团或是国家,其理皆可用之。

如果一个单位只有领导,而没有办事的人,就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中的那个“小偷公司”了。

苏东坡有篇文章叫《论养士》,(“养士”这个名词,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像是现在的“参谋”,唐宋元明清的“幕府”。

)文中提到了该重视和培养哪些人。

苏轼提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两种人,用头脑的和用力气的。

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人才、专才),用头脑非常行,让他去劳动就总会出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来。

反之,也是如此。

苏东坡说这四类人,往往需要人家来养他,不能自立。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的智慧作者:王厚明来源:《月读》2022年第07期在中国古代社会,从血缘世袭到门第为宗,从崇尚品行到注重才学,从地方推荐到科举选拔,历代统治者为了治国安邦,隆振大业,无不在选人用人上殚精竭虑,孜孜探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制和做法,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轶事和美谈。

这些制度和做法固然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有其历史局限和不足,但其中不乏科学进步之举,为后世提供了治国的借鉴。

南宋学者胡宏说:“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

”如何从芸芸众生中识人选才,成为治国的最初环节和关键要素。

而能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识人荐人,又不图回报和私利,则尤为难能可贵。

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出身进士,文武双全,他西征吐蕃,立有战功,两度拜相;为人宽厚,谦恭低调,不计得失。

唐德宗时曾追封此前的宰相,娄师德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三十七人被定为“宰臣上等”。

唐宣宗时,又将其画像挂在凌烟阁内,题为“纳言娄师德”。

娄师德重品爱才、知人善任,却从不公开宣扬、邀以为功。

因看中狄仁杰的治國才能,他曾上表“十许通”向武则天力荐狄仁杰担任宰相。

狄仁杰拜相后,对此却丝毫不知情。

公元691年,狄仁杰刚刚担任宰相不到四个月,就被来俊臣诬陷谋反,打入监牢里,后又被武则天贬到彭泽,当了一名小小的县官。

娄师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常在武则天面前说狄仁杰的好话,恳请将狄仁杰调回京城担任要职。

终于,狄仁杰再次得到了重用。

狄仁杰虽与娄师德同为宰相,但二人性格迥异,狄仁杰疾恶如仇、爱恨分明,娄师德则小心谨慎、谦和忍让。

这也让几度沉浮的狄仁杰看不惯安居相位的娄师德,甚至多次非议娄师德,欲将他贬离京城。

武则天有些看不下去了,她决意点破这一切,调解二人的关系。

她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答道:“他担任将领谨慎称职,但是否贤明,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狄仁杰答道:“臣曾与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

”武则天道:“我用你为宰相,就是娄师德大力举荐的,看来他确实知人啊。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浅谈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隋末乱世转变为封建治世,形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因此,唐太宗被誉为中国封建历史中杰出的有作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用人政策和用人思想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

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瑀、长孙无忌、杜如晦等。

1 唐太宗用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对统治阶级统治经验的总结。

作为开明君主的唐太宗也深知这个道理,故对任贤和选人特别重视。

他的用人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是他一直考虑的大事。

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便以善于笼络人才而著称。

晋阳起兵前,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等人结为密友,共商起兵大事。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

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

武德九年(626)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思贤如渴的急切心情。

对此,魏征亦给予充分的肯定:“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1.2 才无全才,用人如器,舍短取长唐太宗频发诏书求取人才,仅《全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曾五次下达求贤举人诏。

在用人上,唐太宗有一条原则,即唯才是举。

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哪方面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并提出在用人上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及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历史长,文化深厚,人才辈出,其中的用人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古代,用人处世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得到了深刻的研究和总结,并且被广泛应用。

这种思想和方法,包括人才观、用人标准、选拔考核、激励保障等方面,为我们今天的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人才观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注重人才,崇尚“才能上人,德行最重”之说。

在古代,人才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重实绩而不是学历和出身。

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学历制度和职称制度,也没有像现代社会那样严格的考核、成绩评定等制度。

因此,选人就更看中实际成就,而不是学历和出身。

例如《左传》中有一句名言,“士无常官,君子无常声”,赞扬的是实际工作成果的重要性。

第二,注重道德品质。

在考虑人才的时候,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关键是这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观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

尤其是在官场,一些‘品德高尚’的文人或选拔,或职位提升,其污点少,威望大,让人尊重,证明了德行的重要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重视德才兼备。

就像今天的招聘一样,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古代,选择人才时,一直重视才德并重和贤才并尚。

比如《论语》中就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友志也”,赞扬的就是孔子所欣赏的人才回头,他不仅德行高尚,知识渊博,而且能在贫困中保持清高。

二、用人标准在古代,选才下定论时,不是光凭自己的喜好和感觉,而是有一套明确的标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人才的适应性。

古人讲,“虚心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即虚心是人才的条件之一。

所以,用人的标准主要看其适应事业、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第二,讲求专业特长和综合素质相结合。

一个人要能在相应的领域中深耕,具备相应的技能、经验和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丰富的亲身经历、应对能力和公共素质。

第三,强调领导才能。

在古代,一个人是否有领导才能,是用人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前途和成就的高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领导才能的大小。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和测评思想一、人才素质测评在中国的起源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特点由首领主持实施,以贤能为标准,用实绩来测评被测者,通过让位的办法来评选首领。

《尚书·尧典》篇有这样的记载:尧晚年选择继承人时,对舜进行了反复地考察,包括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入山林川泽”,“试舜五典百官”等,“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决定“使舜摄行天下政”。

舜选拔接班人时,首先考察了鲧,而鲧治水不利被淘汰出局;舜随即令禹继承父亲的工作,结果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公美德,又有疏而非堵、成功治水的智慧,得到舜的信任,最后让位于禹。

●历史意义选贤能与让贤才,是同原始公有制和生产力相适应的考选制度,虽然理论是朴素的,方法是原始的,内容是简单的,但对整个中国的用人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民族的历史上,历史是有两条用人路线,一条是‘任人唯贤’,另一条是‘任人唯亲’。

”选贤能德才是在我国历史上“任人唯贤”的起点,从此唯贤与唯亲的斗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我国人才考核选拔的文明史。

2、夏商周时期(1)射御选材●特点以射箭为主要测评方式,还包括智力技巧的测验。

《礼记.射义》篇记载:“古者,天子以试射选诸侯、卿、大夫、士。

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

”“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其容体比之于礼,其节比之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

”这就是说,天子通过试射选官,不仅要看被测者射中多少,还要看其行为是否合乎礼仪、动作是否合乎乐律,这样多维共测、综合评价,最后决定是否录用。

(2)宾兴制●特点召集乡里众民,把最具贤与能的人推选出来担任官职。

整个推选工作由大司徒主管,乡大夫组织,乡吏先向众民明确贤与能的标准,而后以宾客之礼敬贤,并进行兴贤选能的工作。

乡举里选三年一次,谓之“大比”。

宾兴制推选标准是“乡三物”,具体内容是“六德”、“六行”、“六艺”。

唯才是举 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唯才是举 以德用才——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建安十九年的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和建安二十三年举贤勿拘品行令三次求贤令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阐发了才的含义分析才与行的辨证关系意在博揽具真才实学的人从曹操三次下达的求贤令和在他创作短歌行善哉行的前前后后我们能够看出曹操求贤若渴的拳拳之心能够感受到曹操唯才是举海纳百川的气度应该说曹操的爱才之心纳才气量是当时许多统治者难以企及的正是藉此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形成了一支生气勃勃方的统一二
雄争霸的局面, 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
二 、 操 的 用 人 之 术 曹
读罢《 国演义》我们不能不为其 中统 治者 三 , 的用人思想而折服 , 尤其是曹操 的用人艺术 , 更是
令人赞叹不已。曹操用人方略可概括为 “ 唯才是
举” 以德用人 ” 和“ 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
() _ 知人善任用人才 一 曹操深悟用人要根据人的优点和特点 ,授 以 适 当的职务之理。 在实践中曹操充分注意这一点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黑 河

- T 4
J12 0 u. 0 6 ,
S r l . 2 . ei a No 1 4 No4
总第 14期 第 4期 2
Heh o r a ie J u n l
唯才是举
— —
以德用才
试论《 三国演义》 中曹操的用人艺术
王” 。因此 , 曹操争取天下的唯一途径便是招揽英 才 , 己所用。建安 十五年春 , 为 曹操发出了具有时 代意义的第一道《 求贤令》令 中说 : 自古受命及 , “ 中兴之君 , 曷尝不得 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量 , 当时许多统治者难以企及 的。正是藉此 , 是 曹 操帐下“ 猛将如云, 臣如雨”形成了一支生气勃 谋 , 勃 的政治力量 。 曹操就是凭借这支力量 , 了群 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