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
戊肝诊断标准

戊肝诊断标准戊肝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毒标记物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建议,下面是关于戊肝诊断的一些参考内容:一、临床表现:1. 无症状型:患者无任何特异性症状,通常是由于偶然的实验室发现。
这种情况是戊肝感染最常见的类型。
2. 急性戊肝: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呕吐、上腹痛、黄疸等症状。
3. 慢性戊肝:戊肝病毒感染超过6个月的患者。
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疲劳、食欲不振、上腹痛等,但无黄疸。
二、实验室检查:1.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指标的测定。
ALT通常升高,而血清胆红素可升高,但通常不超过20~30 μmol/L。
2. 血清戊肝病毒标记物检测:包括戊肝抗体和戊肝病毒核心抗原(Anti-HEV IgM and HEV antigen IgG and IgM)。
三、诊断标准:1. 急性戊肝的诊断标准:患者有上述的急性肝炎临床症状,并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 血清戊肝抗体(Anti-HEV IgM)阳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或谷氨酰转肽酶(AST)测定轻度升高(一般为上限正常范围两倍之内);-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2. 慢性戊肝的诊断标准:患者满足下列条件:- 血清戊肝抗体(Anti-HEV IgG and IgM)阳性;-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持续超过正常上限范围6个月以上;- 血清总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20~30μmol/L)。
四、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CV)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能够帮助诊断,但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缺陷、免疫抑制状态下,特别是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患者,血清戊肝病毒标记物反应可能不敏感。
戌肝的症状

戌肝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戌肝的症状*二、戍肝是什么病*三、怎么预防戍肝戌肝的症状1、戌肝的症状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
根据中国3次戊型肝炎流行调查,其潜伏期为15~75日,平均36日。
成人感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
一般为亚临床型。
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较重。
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
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
约1/3有关节痛。
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
多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
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HBsAg阳性者重叠感染HEV,病情加重,易发展为急性重型肝炎。
2、戌肝做什么鉴别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d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消化管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肝大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3、戌肝治疗方法专家指出,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要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戊肝诊断标准2021

戊肝一般指戊型肝炎,戊型肝炎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病原学化验室检查。
建议患者前往医院进行咨询,根据各项检查进行确诊。
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病前有戊肝流行区旅居史,具有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及饮用污染水等病史,而且戊型肝炎暴发以水传播比较多见,多见于成年人;
2、临床表现:患者起病急,常具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等急性感染的症状。
患者肝大、质软,转氨酶明显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
黄疸型肝炎可包括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
3、病原学化验室检查:包括患者抗戊型肝炎IgM抗体阳性、戊型肝炎IgG抗体高滴度,或由阴性转为阳性,血或粪便中戊型肝炎病毒RNA阳性,或检出戊型肝炎病毒颗粒。
戊型肝炎的诊断亦需排除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和其他病毒感染所引起肝损害,还需排除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
戊肝诊断标准

戊肝诊断标准戊肝诊断标准是指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指标和病毒学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戊肝病毒以及病程的判断标准。
以下是关于戊肝诊断标准的详细解读。
戊肝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肝炎。
感染戊肝病毒的患者大多数会自愈,但部分患者病程可进展为重症戊肝,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诊断戊肝感染对于治疗和防控至关重要。
根据国内外权威指南和相关研究,戊肝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内容:1. 临床表现:戊肝的典型症状为发热、黄疸、食欲不振、乏力等,临床表现类似于其他类型的病毒性肝炎。
而在某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免疫抑制患者,也可出现不典型症状或无症状感染。
对于具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戊肝感染。
2. 血清学指标:戊肝的血清学标志物主要是IgM抗体和IgG抗体。
IgM抗体通常在病程早期出现,可提示当前或最近的戊肝感染。
IgG抗体在感染后产生,并可持续存在较长时间,意味着曾经感染过戊肝病毒或接种过戊肝疫苗。
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等方法进行。
3. 病毒学检测:戊肝病毒RNA的检测是确诊戊肝感染的金标准。
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转录介导等扩增组成反应(TMA)。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戊肝病毒的存在并定量病毒载量,对临床诊断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戊肝的诊断标准在不同地区和临床场景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资源匮乏地区,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更为突出;而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病毒学检测的结果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
除了诊断标准,戊肝的防控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戊肝疫苗的研制和推广逐渐取得了进展,已经在一些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加强饮用水、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或未受污染的食物,也是有效预防戊肝感染的措施。
戊肝的症状

戊肝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戊肝的症状*二、戊肝的并发症*三、戊肝的饮食注意事项1. 戊肝吃什么好2. 戊肝不能吃什么戊肝的症状1、妊娠期戊肝:不仅发生率高且易发展为重型,1986~1988年新疆戊肝流行时,孕妇发病占24%。
在重型肝炎中孕妇占27%,非孕妇占4.6%,病死率也高,多国报道在10%~20%,最高有39%者。
妊娠晚期病死率最高(20.96%)、中期次之(8.46%),早期(1.5%)与一般育龄妇女(1.4%)接近。
病情发展迅速,往往在黄疸尚未达重肝水平时,即发生肝脑综合征。
肝脏缩小者占一半。
肝组织病理检查示肝细胞以变性肿胀为主。
大出血后的肝组织同时呈现缺血、缺氧改变。
容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及产后感染。
往往在产后病情急转直下,主要死因为脑水肿、产后出血、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脑疝。
在向重型发展的过程中相继出现Ⅰ、Ⅴ、Ⅶ因子减少,多数病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正常,仅个别发生DIC。
2、小儿戊肝:随年龄增大,发病率渐高。
未见有新生儿发病的报道,1~3岁病例占发病的22.2%,7~14岁占77.8%。
若与成人相比儿童发生率低,新疆报道过3160例,患者中儿童占9.11%,病死率0.52%,也较成人为低。
起病急,症状较轻。
发病初期有呼吸道症状者较多(6.7%~20.3%),脾大的比例(19.8%)高于成人(0.22%)。
虽黄疸型病例占绝大多数(98.2%),但不如成人黄疸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肝功能改变以ALT升高为主。
3、老年戊肝:发病率约占总发病数的3%~10.9%,比成人低,比儿童高。
起病较隐袭。
临床也以黄疸型为主,淤胆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多,黄疸深,持续时间长。
病程相对较长,恢复较慢,住院时间比成人组约长1倍。
重型肝炎相对较多,高于成人组但低于孕妇。
并发症多,易继发感染。
预后较好,病死率低,未见变慢性报告。
戊肝的并发症戊肝和其他病毒性肝炎一样,病程中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已见报道的有肝脑综合征、出血综合征、感染、肝肾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糖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心肌炎和溶血性贫血等。
什么是戊型肝炎

一、什么是戊型肝炎戊型肝炎(Hepatitis E,简称戊肝)又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由戊肝病毒(HEV)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因饮水受到粪便污染造成大型爆发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类似甲肝。
二、戊型肝炎病因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摄入被病人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此外,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输入性传播。
戊肝也可散发,主要是病人粪便活染食物或外环境,造成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有时也可引起食物的爆发流行。
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由肠道侵入肝脏复制,于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期由粪便排出病毒。
其病理变化似甲型肝炎,有肝细胞气球样变,点状或灶性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
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有明显胆汁淤积。
通过电镜观察,表明本病肝细胞损害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三、戊型肝炎症状1、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
2、成人感染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为亚临床型。
3、一般起病急,多见黄疸。
半数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和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
4、胆汁淤积型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
5、多数患者出现肝肿大,脾肿大较少见。
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6、孕妇感染HEV病情重,易发生肝功能衰竭,尤其妊娠晚期病死率高(10%~39%),可见流产与死胎,其原因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
戊肝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四、戊型肝炎诊断检查1、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EV,即戊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EV-IgM和IgG。
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复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
戊肝有哪些症状?

戊肝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戊肝症状,尤其是戊肝的早期症状,戊肝有什么表现?得了戊肝会怎样?以及戊肝有哪些并发病症,戊肝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戊肝常见症状:典型症状:头痛、大块肝细胞坏死、鼻塞、食欲缺乏、上腹不适、昏迷、畏寒、大便色浅、下肢水肿*一、症状:1.潜伏期对戊肝的潜伏期究竟有多长,目前认识尚不统一,1955年德里流行的潜伏期为18~62天,平均40天,1983年观察志愿受试者的潜伏期是36天,1986年Azamgsn,Kashmir和我国新疆调查为10~49天,平均15天,庄辉综合3次同源戊肝流行,潜伏期为15~75天,平均36天,这与各地的流行病学特点不完全雷同,统计条件不一致,病毒感染的数量以及病毒株的某些差异均有关,综合国内外报告,一致的认识是戊肝潜伏期比甲肝略长,比乙肝又短,一般为2~9周,平均为6周。
2.临床表现目前被公认的临床型有急性肝炎,重型肝炎及淤胆型肝炎,对慢性肝炎尚有争议。
1)急性戊肝:占戊肝的86.5%~90.0%,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两种,二者之比约为1∶5~10。
急性黄疸型:占急性戊肝的75%,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但其黄疸期更长,症状更重,A.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率约20%),关节痛(7%~8%),倦怠乏力(60%~70%),继之出现食欲缺乏(75%~85%),恶心(60%~80%),呕吐,上腹不适,肝区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呈现轻度肝大,伴触痛和叩击痛,此期持续数天至半月,在本期末尿色渐深,如化验已可表现出尿胆红素和尿胆元阳性,血胆红素(Bil)及谷丙酶(ALT)上升,B.黄疸期:体温复常,黄疸迅速加深,尿深如浓茶,大便色浅,皮肤瘙痒(29%),消化道症状重,持续至黄疸不再上升后方可逐渐缓解,此期一般为2~4周,个别病例可持续8周,各项肝功能化验在此阶段也升至高峰,以后渐缓解,C.恢复期:症状,体征及化验全面好转,各种症状减轻至消失平均约15天,肝脏回缩及肝功能复常平均约27天,此期一般为2~3周,少数达4周。
戊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戊肝实验室诊断标准
戊肝实验室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这是诊断慢性戊型肝炎的主要标志。
HBsAg阳性表示病毒已经感染了肝脏。
2.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或抗HBe阳性:HBeAg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早期复制标志。
当病毒量下降时,HBeAg会被抗体替代。
因此,HBeAg或抗HBe的状态可用于预测病毒的复制状态。
3.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抗体。
它在感染初期出现,并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HBcAb阳性通常意味着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4.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是否阳性:如果HBsAb阳性,表示已经完成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后已康复。
5. 肝功能检查:在血液中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以检测肝功能是否正常。
6. 血清病毒学标志物:包括HBV DNA和HBsAg浓度,可用于评估病毒载量和预测临床转归。
以上这些指标综合考虑,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慢性戊型肝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肝-简介
戊型肝炎是由HEV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传播的,易在雨季和洪水过后流行,多见于秋冬季(10-11月)。
在环境与水源卫生状况差的地区,全年都有散发病例。
戊型肝炎的
戊肝-潜伏期
一般为2-8周,平均6周左右。
常引起暴发或流行。
当成人感染HEV后,多表现为临床型,儿童感染后往往表现为亚临床型。
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急性发病,发热、厌油、恶心、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尿色深,热退后症状加重。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皮肤发痒、大便灰白,严重者则表现为淤胆型肝炎。
妊娠后期病人易并发重型肝炎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死率高。
本病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多数患者于4-6周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戊型肝炎
戊肝-发病年龄
大多为15-49岁,儿童发病率较低,孕妇发病率高。
一般病人中病死率为2.7-4.0%,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10-39%。
感染戊肝病毒后,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可表现为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两者之比约为13:1,因此极大多数为无黄疸型,也有发展成为重症肝炎。
在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化验转氨酶上升时,不论是否出现黄疸,均要及时检测甲肝和戊肝抗体,以明确病原的诊断。
戊肝病毒能否从感染母亲传给胎儿尚无定论,但很多事实已旁证垂直传播确实存在。
如戊型肝炎妇女常发生流产和宫内死胎。
不仅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胎儿和围产期病死率很高,非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产和宫内死胎的发生率也很高,约 12.4%,推测均由于戊肝病毒宫内感染所致。
戊肝根据
戊肝-临床表现
一般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重型和淤胆型四种。
除了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外,急性黄疸型病人还有尿黄、眼睛黄、皮肤黄,血中胆红素也升高。
重症肝炎的表现更重,甚至可以发生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在我国,戊肝多感染35岁以上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
所以戊肝首先威胁的是老年人。
妊娠期戊肝发生重症肝炎的比例较高,而且妊娠晚期戊肝的死亡率也高。
在印度,患急性肝炎的孕妇中有将近80%的是戊肝病毒感染,而且妊娠并发戊肝重症病例高达25%-30%。
很多产妇在分娩的前一天病情急剧恶化,迅速发生肝性脑病,产后出血也较多,死胎率也很高。
可见戊肝还喜欢侵害孕妇。
戊肝的治疗同甲肝,重要的一条是卧床休息。
目前还没有预防戊肝的疫苗
戊肝简介:
HE既往称流行性或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病原为戊型肝炎病毒(HEV);直径
27-38nm球形颗粒;表面有圆形突起和缺口,无外壳。
在蔗糖梯度中沉降系为183s,病毒基因组为正链单股RNA。
本病毒不稳定。
在4℃下保存易裂解。
在镁或锰离子存在下可保存其完整性。
在pH呈碱性的环境中较稳定。
春天是肝炎的多发季节。
4月12日,市疾控中心发布预警,提醒市民应注意水源卫生、饮食卫生等,避免吃出甲肝、戊肝。
市疾控中心的专家介绍说,甲肝的发病季节为冬春季,戊肝为四季散发。
甲肝、戊肝均与‘吃’密不可分,患者大多是因为“吃”而患上肝炎。
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的发病率特别高。
饮用被污染的水则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甲肝和戊肝在职业人群中发病者较多。
专家分析,上班族在外吃饭往往求异求新,而时下流行的无论是生吃蔬菜、鱼或海鲜,都会让各种细菌病毒有可乘之机,使人致病。
而在农村,由于较差的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及不良的卫生习惯,使农民也非常容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患上甲肝或戊肝。
医学资料显示,甲肝好发对象以青少年为主;戊肝以中年、老年、孕妇为主,一般散发性戊肝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
孕妇患戊肝病死率则高达20%左右,而老年感染了戊肝后病情往往较重,所以戊肝对孕妇和老年人的危害往往更大。
预防甲肝和戊肝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保护水源,不要让粪便及污物污染水源。
提倡饮用井水,并定期用漂白粉消毒,提倡喝开水,努力做到不喝生水。
搞好个人卫生,饭前
便后要洗手,食具、茶具和生活用具等要经常消毒。
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生吃海鲜、少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吃凉拌菜,剩菜剩饭加热后再食用。
及时注射甲肝疫苗,特别是周围有人患有甲肝时应及时注射甲肝疫苗,但目前还没有戊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