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说苦参

合集下载

苦参——精选推荐

苦参——精选推荐

【炮制与应用述评】苦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在《雷公炮炙论》有关于其炮制的记载,日:“凡使苦参,先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其腥秽气并浮水面上,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等。

历代医药文献中,有关苦参炮制品记述不多,计有生苦参、炒苦参、麸炒苦参、煨苦参、苦参炭、醋苦参、酒苦参、米制苦参等,现今常用的为生苦参。

苦参气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其功能清热燥湿。

五味入口,苦先归心,苦参之清热,因其味苦,故可清心经火热,又因其气浊而善下行,能清小肠经火热。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

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苦参之气味浊也”。

不独徐大椿如此阐述,上朔《本经》,言苦参主“溺有余沥,逐水",《金匮》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小便难等,皆可知苦参能通利小肠、膀胱。

所以今人认为苦参有“利尿通淋”之功。

苦参还有祛风杀虫作用,因热生风,湿热生虫,苦参苦可除湿,寒可清热,所以能祛风杀虫,陶宏景谓其“治疥杀虫",甄权渭其“治热毒风,皮肤烦躁生疮,赤癞眉脱”,俱是陈述其祛风杀虫之功。

生苦参长于清热燥湿、利尿通淋,治大肠湿热之泻痢、肝胆湿热之黄疸、膀胱湿热之淋证等。

现今国家将其定为法定饮片。

炒苦参在《证类本草》、《寿世保元》、《本草述》等书中有记载,云:“炒带烟,出”、“炒黄色"、“去皮,炒"等。

苦参苦寒,能清热燥湿,可用以治疗湿热泻痢,炒制之后,药性收敛,止泻痢作用加强。

所以《本草正》云:“炒黄为末,米饮调服,治肠风下血热痢"等,《本草纲目》则用炒苦参治疗“血痢不止”等。

苦参味甚苦,炒制之后,苦味尤甚,苦可杀虫,所以炒苦参有较好的杀虫作用,《本草纲目》谓:“杀疳虫,炒存性"。

但炒苦参在历代本草、方书中记载甚少,所以对现今临床没有形成一定影响,故今人一般不用炒苦参。

麸炒苦参系今人发展的炮制品,其制法是:将麸皮撒入热锅内,待冒烟时,投入苦参片,迅速翻动,炒至表面现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每日一味中药苦参,味极苦,能燥湿止痒,使用时注意这些

每日一味中药苦参,味极苦,能燥湿止痒,使用时注意这些

每日一味中药苦参,味极苦,能燥湿止痒,使用时注意这些对于苦参这味中药,在没有尝过味道之前,总认为它的苦味只是一般的苦,难道他还能比黄连更苦?有次医馆过来了一位实习生,我负责指导他认识中药,当学到苦参的时候,他拿出来舔了一下,起初感觉还行,不料到了后面直吐掉,他说这个苦参比黄连还苦。

我也拿出来试了一下,确实它的苦味,比起黄连来是有过之而无不足,看来苦参的名称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认识苦参我们来看一下苦参的来源,它属于豆科植物,植株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两米左右,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在中国南北各省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那么苦参的药用部位是在哪里呢?根据中药学的相关资料认为,它的主要作用部位在于根部。

根部的中药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春秋两个季节,所储存的营养成分最多,药效最好,所以药农们一般在春秋两个季节采收苦参。

在中药房里面,你所看到的苦参大多已经炮制成饮片,多呈圆柱形厚片,表面大多是灰棕色,切面呈黄白色,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苦参的断面上,有放射状的纹理。

根据中药学的资料来看,苦参是苦而寒的一种中药,归属于肝,胃,大肠,膀胱,胆经。

苦参的作用关于苦参的作用,一般来说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清热燥湿,另外一方面就是杀虫。

比如湿疹湿疮以及皮肤出现瘙痒,这些情况中医大多会选用苦参,有单用,但大多采用多味中药,进行组合的方法以增强疗效,选用的中药有黄柏,苍术,白藓皮,地肤子等。

使用方法苦参的使用,除了可以煎煮之外,还有外用。

前面已经说过它具有杀虫的作用,证明它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够杀死人体表面的细菌,偶把苦参煎成汤汁,熏洗患处,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另外苦参的口感比较差,容易让脾胃虚弱的人,造成无食欲的情况,所以使用苦参的时候,它的量也不能太多。

苦参,一味极苦的中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苦参,一味极苦的中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苦参,一味极苦的中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中药苦参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来继续给你讲中药苦参。

中医,带参字的中药很多,比如人参、党参、玄参、沙参等等。

虽然功能各异,但是基本都带有补益的的色彩。

哪怕是玄参呢,也有滋阴之效。

但是,苦参,独树一帜。

它性味苦寒,而且味极苦,没有一丁点的补益作用。

所以,它是参字辈药材里的特殊人物。

苦参,是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此物越苦越好,极苦为佳。

一般生用。

入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和膀胱经,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还能利尿。

在古代,有一个方子叫香参丸,用木香和苦参来入药,治疗湿热郁结肠道导致的腹泻、腹痛、痢疾。

这里头用到的,就是苦参清热燥湿之效。

苦参凭借清热燥湿之效,还能治疗痔疮,也能治湿热黄疸。

最著名,当属它治疗湿热带下、阴痒。

苦参一味药外洗,就有一定的功效。

在清热燥湿方面,古往今来有很多验方。

比如说利用木香10克,苦参20克,地榆20克,水煎,日服2次,每日一剂,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98例,有效率达到98%。

这是《时珍国医国药》在2003年刊发的经验。

苦参还能杀虫止痒。

凭借这一点,它成了治疗皮肤病的常用药。

比如说常见的湿疹,单味药苦参外洗即可。

如果说有了风疹瘙痒,苦参和黄柏、蛇床子配伍用,也很好。

如果说你皮肤上长了癣,特别痒,用苦参、黄柏也能治。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消风散。

消风散,源于《外科正宗》,基本配伍是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3克,甘草和木通各1.5克。

它能够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对风湿或者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郁于肌肤所致的起疹子,瘙痒,抓破后流水,苔白或黄,脉浮数有力的情况,有治疗作用。

古代,有一个办法,就是用苦参单味药,做成丸,每次服用50丸(每一丸也就梧桐子那么大),饭前用米汤送服,治疗风疹瘙痒有意义。

在《济生方》里还有一个苦参汤的方子,就是苦参、蛇床子、白矾、荆芥各等份,水煎,温洗,可以祛风杀虫,收湿止痒。

苦参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苦参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苦参中药的功效与作用苦参,又称作苦参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苦参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牙龈肿痛、喉咙红肿、口腔溃疡等。

苦参可以通过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降低体内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

研究表明,苦参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含有黄酮类、豆甾醇类、酚酸类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可以发挥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

2. 止痛消肿:苦参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头痛、牙痛、腹痛等疾病。

苦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抑制疼痛传导和降低组织肿胀来缓解疼痛感和消肿。

此外,苦参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伤口愈合。

3. 清热燥湿:苦参具有较好的清热燥湿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疹、瘙痒、痤疮等。

苦参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渗透进入皮肤深层,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皮肤分泌物和改善皮肤微循环来发挥清热燥湿的作用。

4. 抗过敏:苦参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研究发现,苦参中的化学成分能够阻断过敏反应的发生,抑制过敏物质的释放,减轻过敏症状。

5. 抗肿瘤:苦参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疾病。

苦参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综上所述,苦参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清热燥湿、抗过敏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然而,苦参作为一味中药草药,使用时仍需慎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和疗效。

因此,想要使用苦参进行治疗的患者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中药师,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使用。

苦参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苦参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苦参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苦参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黄疸、淋巴结结核、水肿等症状。

•杀虫解毒:苦参对多种寄生虫具有良好的杀虫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

•抗菌消炎:苦参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皮肤炎症、口腔溃疡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用量
•内服:一般成人每次可口服1-3克,每日3次。

儿童用量减半。

•外用:若用于外用药膏,一般每次可取适量涂于患处,每日2-3次。

可能引起皮肤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苦参及其制剂。

2.肝功能异常者慎用苦参,以免加重疾病。

3.长期大量应用苦参可能会导致皮肤敏感或药物过敏反应,应注意观察
过敏症状。

4.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

这是对苦参的功能主治和用量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不过,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药物对不同人可能产生不同作用,因此在使用苦参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中药学第27讲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中药学第27讲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穿心莲、秦皮
第三,都能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但是这三药当中,相对来说,黄连的力量要强一些。因为前人认为这个热毒疮疡可能与心经的热毒炽盛有关系,里面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一般认为广义的讲疮疡的肿痛与心经的热毒有关,黄连长于入心经的。所以清热解毒,治疮疡的,痈疽疔疖的作用比黄芩和黄柏要好一些,要强一些,也比较多用。
这三个药呢它们都有三方面的功效,主要的都有三方面的功效,它既是清热燥湿药,又是清热泻火药,又是清热解毒药。要注意的是在很多书上习惯把中药的功效都组成,四个字一组。所以常见的,比如说这个黄芩,黄连和黄柏不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把泻火和解毒连在一起,但是大家要把它(们)区别开来。这个前面的清热燥湿呢,当然是个独立的功效;泻火呢,就是清热泻火,解毒就是清热解毒。因为在第一个功效里面已经用了清热两个字,在后面的两个功效,第二和第三个就可以不用清热,避免文字的重复,实际上它是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如果把清热二字省掉了,合并在一起,就是泻火解毒。我们现在呢,为了便于大家学习,能够认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功效,所以中间用了一个逗号,就没有沿用那个四字,四个字组在一起的这种方式,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它是三种主要的功效。那么这三个药第一功效就是清热燥湿,注意这三个药,一,它们的功效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不管黄芩、黄连和黄柏,我们前面讲概述当中,谈到的那样一些湿热病证,比如说暑湿、湿温,胃肠的湿热,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痞满、泻利,或者痔疮肿痛,湿热在肝胆引起的胁痛、黄疸,或者是耳道流脓,因为肝开窍于耳,耳流脓液,也是与湿热病证有关。比如说膀胱的湿热,下焦的湿热,湿热淋证,湿热带下,或皮肤的湿热疮疹,以及湿热的痹证,严格的讲,这三个药应该都可以应用,在古方里面,都能够找得出一些方剂作为佐证,所以这三个药相同的地方:一,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用于多种湿热病证,这是共性。但是在共性当中呢,这三味清热燥湿的药,它们每一味药主治的湿热病证又有最佳的一些适应症,所以又要相互区别。这个黄芩在治疗众多湿热病证的同时,它与另外的两味药相对而言,它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在湿温病当中,它相对比黄连、黄柏多用。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湿温病本身是一个温热病,那么它病变的部位呢主要是在中、上焦,主要是中焦,还涉及上焦。那么黄芩的作用的主要部位也是在中上二焦,尤其是上焦是它的主要的作用部位肺,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其实黄连也是作用于中上焦,它清火胃,但为什么黄连可以用于温热病、湿温病,但不象黄芩那么重要用得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一般很多书上说的黄芩能够退壮热,就是有良好的退烧作用。作为一个温热病、湿温病也如此,都有明显的体温升高,都有发热,所以黄芩是一个退热的良好的药,在这方面它比黄连,比黄柏作用都好,这个温热病发烧、发热,按照中医的术语那就是发热,它能够退热,而古人认为是退壮热。壮热就是高烧,高热,主要黄芩就是因为它有这个特点,有这个优势。所以在一般的中药书上呢,应用黄芩,第一就是列的湿温,再结合大家学温病学里面,有很多治湿温病的方里面都用了黄芩,就是这个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它有退壮热的原因。至于其他的,比如说它治疗湿热的泻痢可能不如黄连,但是它能用,作为黄连的辅助药。那么治疗黄疸淋证可能它不一定能够赶得上黄柏,但是它可以和黄柏同用,作为一种辅助,所以它能够广泛的使用。这是在清热燥湿方面黄芩相对来讲,湿温病用得多,这是它主要的一个特征。那么(对)黄连来讲呢,它重点也是除了广泛可以用于比如刚才的淋证,湿温病也有用黄连的,湿温、暑湿,淋证,黄疸等等湿热疮疹都能用。但是它的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最常见的就是湿热痢疾。所以黄连是中医治疗湿热痢疾的最重要的一个药物,或者说是一个首选的药物。我们在讲总论的时候(讲)发展史,《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药物历用不衰,用之有验,就举了黄连之例,就是治疗的痢疾。中医对痢疾的认识它既可以称为湿热痢疾,也可以称为热毒痢疾,因为痢疾本身它属于热毒证,有的还有比较明显的相互传染的情况。比如疫毒痢,症状还重,所以有时候还叫做热毒痢。但是痢疾的排泄物秽臭,符合中医湿热致病的(特点),所以把它叫做湿热痢疾。所以这两种称呼实际上都可以,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它的病因。黄连呢,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痢疾都相当好,所以一直从《神农本草经》开始,治疗痢疾,黄连就是经常选用的,或者首先选用的一个药。最简单的就是香连丸,黄连和木香。因为痢疾有里急后重,里急后重呢,就是想排便又不通畅,一种很难受的下坠的紧迫感。至于治疗这个呢,主要是大肠的气滞,加一点木香呢,行气导滞,有利于缓解里急后重的症状。那么痢疾呢,有便下脓血,便下脓血就有瘀滞,有时候还可以加一点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药。所以前人说治疗痢疾行气则后重除,活血则脓便愈。也就是说以黄连这一类药为主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少量的配伍一点行气活血的药物来使用。所以黄连在众多的湿热病证当中,它特征最显著的就是湿热痢疾多选用。当然如果是胃脘有湿热引起的痞满,黄连也比其他两味药用得多一些。就是它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为主。那么黄柏呢,它主要则偏于下焦,但是它也是用于多种广泛的比如说黄疸、痢疾、淋证、带下,甚至于湿温病不是不能用,也有用的这种先例,相对来说呢,它用得更少一些。那么黄柏呢,它主要用于下焦的比如说黄疸、带下,以及体表的疮疹,或者湿热痹证,这些方面相对用得多一些。湿热黄疸栀子柏皮汤,张仲景的(方)和前面的栀子一起配伍治疗,痢疾也可以用,但是不如黄连。淋证呢,可以用,也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妇女的湿热带下,(黄柏)比黄芩和黄连都用得多,今后的易黄汤这一类的。如果外用于湿热的疮疹,黄柏外用,这药也可治湿热的痹证,比如今后的四妙散,这样的一些。所以总之一句话,它偏于在下焦,就是以黄疸、带下这样的病为主。但是其他的它同样也可以使用,这就是在清热燥湿方面,相同当中又有不同,同中有异,先讲共性,然后讲三个药的个性,这就是在第一个方面。

中药“清热燥湿药”——苦参

中药“清热燥湿药”——苦参

中药“清热燥湿药”——苦参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本品气微,味极苦。

以切面色黄白、味极苦者为佳。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4.5~9g。

生用。

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者忌用或慎用。

不宜与藜芦同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三、临床应用1.湿热泻痢,便血,黄疸,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本品苦寒之性较强,既清热燥湿,又兼利尿,使湿热之邪外出,可用治多种湿热证。

治湿热蕴结胃肠,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可单用本品制丸服,或与木香同用,如香参丸(《奇方类编》);治便血、痔漏出血,可与地榆、生地黄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可与龙胆、栀子等同用;治湿热带下、阴肿阴痒,可配蛇床子、鹤虱等药。

2.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滴虫性yin道炎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为治皮肤病之要药,内服外用均可。

治湿疹、湿疮,单用煎水外洗有效,或与黄柏、蛇床子煎水外洗。

治皮肤瘙痒,可配伍皂角、荆芥等药;若配防风、蝉蜕、荆芥等药,可治风疹瘙痒,如消风散(《外科正宗》);治癣瘙痒,可与黄柏、蛇床子、地肤子等配伍,或与硫黄、枯矾制成软膏外涂。

治滴虫性yin道炎,多煎水灌洗或作栓剂外用。

3.湿热淋痛,尿闭不通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尿,用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灼热涩痛、尿闭不通,常与石韦、车前子、栀子等药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异苦参碱、槐果碱、异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胺碱等生物碱。

此外,本品还含有苦参醇、新苦参醇、苦参酮、异苦参酮等黄酮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苦参煎剂及苦参碱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毛癣菌、黄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清热燥湿药:苦参临床用药经验浅释

清热燥湿药:苦参临床用药经验浅释

清热燥湿药:苦参临床用药经验浅释苦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因形似参,味苦而得名。

别名苦骨(《本草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志》),牛参(《湖南药物志》),野槐根、山槐树根、地参(江西、福建)。

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均为野生。

《纲目》云:“苦以味名,参以功名,槐以叶形名也。

”以条匀、断面黄白、味极苦者为佳。

生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传统功效】清热燥湿,利水退黄,祛风杀虫。

【现代功效】镇静催眠,镇痛,解热、降温,嘴,祛痰,降压,对心脏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外周血管,耐缺氧,抗溃疡,利尿,升高白细胞,免疫调节,抗炎,抗过敏、抗组胺,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杀昆虫。

【主治病症】时热发狂,热毒结胸,消渴,湿热写痢,肠风便血,带下阴痒,黄疸,小便赤涩,风疹瘙痒,疥癣,麻风,湿毒疮疡。

【性状鉴别】苦参: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0—30cm。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

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

质硬,不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

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环纹。

气微,味极苦。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伤阴,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或慎用。

反藜芦。

郝建新等经验心律失常多属中医的“心悸”范畴,是一类常见而难治的心血管病症,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加用苦参或细辛,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苦参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等功能。

尽管既往未言其有主治心悸之功。

但经现代药理实验发现,其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效应,能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传递,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的兴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说苦参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又名:川参、牛参、白萼、地参、地骨、地槐、苦骨、野槐、山豆根、山槐子、牛人参、凤凰爪、野槐根、山槐树根。

原植物苦参在我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均系野生。

本品药材性状: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

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裂或不规则散在。

气微,味极苦。

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能: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中医临床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用于滴虫性阴道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抗肿瘤,升白细胞,抗病原微生物,平喘,祛痰,镇静,镇痛,抑精,保肝,抗过敏,抗炎,抗溃疡,利尿,利胆,解热,免疫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磷脂酶活性;对心脏、对血管及血压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苦参实,为苦参的种子。

味苦性寒,用于急性菌痢,大便秘结。

苦参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苦,寒。

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一名水槐,一名苦(艹识切)。

”《本草图经》曰:“苦参,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处处皆有之。

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

三、五茎并生,苗高三、二尺已来。

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

其花黄白,七月结实如小豆子。

河北生者无花子。

五月、六月、八月、十月采根,暴干用。

古今方用治疮疹最多,亦可治癞疾。


苦参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其次还有烷基色原酮、醌类、三萜皂苷、脂肪酸和挥发油等类成分。

苦参中的生物碱主要为喹诺西啶类生物碱,极少数为双哌啶类生物碱,总生物碱是苦参的重要有效成分,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又是总碱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目前已从苦参中分离出的生物碱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N-氧化槐根碱、槐定碱、别苦参碱、异苦参碱、槐花醇、N-氧化槐花醇、槐根碱、槐胺碱、N-甲基金雀花碱、臭豆碱、赝靛叶碱。

苦参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多为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亦有黄酮、异黄酮、查耳酮等,从总黄酮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苦参新醇
A,B,C,D,E,F,G,H,I,J,K,L,M,N,O、苦参查耳酮、苦参查耳酮醇、苦参醇、新苦参醇、降苦参醇、异苦参酮槐属二氢黄酮B、刺芒柄花素、苦参酮、降苦参酮、甲基苦参新醇C、1-山槐素、4-甲氧基高丽槐素、三叶豆紫檀苷及其丙二酸酯、苦参素、异脱水淫羊藿素、降脱水淫羊藿素、黄腐醇、异黄腐醇、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

另还含有三萜皂苷:苦参皂苷I,II,III,IV、大豆皂苷I、醌类化合物:苦参醌A。

从苦参中已鉴定出20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72.79%,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48.95%;苦参挥发油已鉴定出47个成分。

另据张俊华等报道,从苦参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蔗糖、二十四碳酸(木腊酸)、β-谷甾醇、芥子酸十六酯(3,5-二甲氧基-4-羟基-桂皮酸十六酯)和伞形花内酯(7-羟基香豆素),均为首次从苦参中获得,其中芥子酸十六酯为新化合物。

苦参地上部分亦含有生物碱类等成分。

从苦参的新鲜根中分离出3种新的齐墩果烯糖苷,同时还分离到sophoraflavoside甲酯。

李丹等从苦参中分离鉴定得到2个紫檀素类化合物、一个异黄酮类化合物、一个酚酸类化合物。

分别为高丽槐素、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酰酯、芒柄花黄素、2,4-二羟基苯甲酸等。

李红民等考察不同产地和植株年龄对苦参干燥根中氧化苦参碱含量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大规模人工种植场地、合理的管理及物种
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结果从17个省、自治区采集的苦参根样品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差异很大(0.494%~4.127%),其中以黑龙江省采集的样品中氧化苦参碱的平均含量最高(3.493%)。

方差分析表明采自北方寒冷干燥的高纬度地区的样品中氧化苦碱的含量明显高于采自南方温暖潮湿的低纬度地区的样品。

而且,植株年龄与苦参干燥根中氧化苦参碱含量呈相关。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苦豆子,分布于华北及内蒙古等地,根茎冒充苦参入药;(2)灰毛槐树,分布于四川、云南,果实清热,凉血,解毒,消炎;云南称其为紫花苦参;(3)白花灰毛槐树,又名小苦参,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根用于咽喉痛,失眠;(3)茳芒决明(豆科),又名苦参、野苦参,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根用于痢疾,胃痛,肝脓疡,咽喉痛,淋巴腺炎;(4)条叶猪屎豆,又名小苦参,分布于中南、西南,根用于腹痛,毒疮,耳鸣,肾亏,遗精,腰痛,妇女干血痨,疮毒;(5)刺果甘草,本品根与苦参根外形很相似,但苦参较刺果甘草根味更苦,而无其特有的甘草味;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内蒙古、陕西、山东、江苏,根用于阴道滴虫病;(6)蓝锡莎菊(菊科),分布于贵州、云南,根用于胃痛,吐泻,泄泻,食积饱胀,水肿,湿疹;云南称其为苦参;(7)凉粉藤(防己科),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
云南,根用于风寒感冒,咽喉痛,风火牙痛,咳嗽,泄泻,痢疾,小便淋痛,风湿关节痛,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广西称其为山苦参;(8)马连鞍(萝摩科),根呈长圆柱形,大小不一,略弯曲,上部稍粗大,下部渐细,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纵纹和裂纹,栓皮较厚,不易剥落,质坚硬,断面皮部呈类白色,木部呈浅黄棕色,气微,味微苦;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根用于消化不良,感冒,泄泻,跌打损伤,腰腿痛,水肿,肛痛,肠痈;云南称其为地苦参,广州称南苦参;(9)大花双参(川续断科),分布于四川、云南,根用于肾虚腰痛,遗精,阳痿,带下病;云南称其为山苦参;(10)黄秦艽(龙胆科),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根用于痢疾,肺热,烧伤;云南称其为大苦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