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与原发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初步研究_齐晓伟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与原发肿瘤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与原发肿瘤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关系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然而对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仍然十分有限。
近年来,关于循环肿瘤细胞(CTC)与乳腺癌原发肿瘤的关系及其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已经成为热点研究领域。
因此,了解CTC与原发肿瘤的特征及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将对乳腺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乳腺癌CTC与原发肿瘤的特征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以期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 研究内容:我们将采集30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术前、术后第一次和第二次化疗后检测CTC水平,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
同时,对乳腺癌原发肿瘤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包括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子学特征等。
最后,将CTC与原发肿瘤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
4.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探究CTC与原发肿瘤的特征及其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对于深入理解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研究CTC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治疗的精准度和疗效。
5.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血液样本分离技术,结合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PCR扩增技术,对CTC进行检测和分析。
同时,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手段,对原发肿瘤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
最后,将CTC与原发肿瘤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
6.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能探究乳腺癌CTC与原发肿瘤的特征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预计本研究的结果能对CTC的检测技术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7. 研究局限: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因此其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深入分析。
同时,此研究仅涉及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而不包括其他治疗方式的疗效比较。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是指在患者体内检测到的未形成全身转移的单个肿瘤细胞,是肿瘤学在非手术健康筛查中的一种新方法。
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中。
本文将详细阐述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方法ICC法是一种通过与CTC表面检测蛋白发生特异反应的免疫染色技术,如使用细胞表面经典肿瘤标志物如上皮细胞抗原(EpCAM),进行免疫染色,来捕获和鉴别CTC。
PCR法是基于甲基化表现芯片组合控制的微流控芯片技术,通过肿瘤细胞分离、分子生物学处理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增加敏感性。
1、预后评估一项元分析显示,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与乳腺癌复发率和生存率密切相关。
另外也发现,治疗初期检测到的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多寡与预后有直接相关性。
2、治疗监测一项2019年发表的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在治疗监测中有较高的敏感性,该研究以某地区20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分别接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细胞学检测,并分析了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和客观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在不同治疗阶段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和治疗效果均存着显著相关性。
3、转移病灶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也可以作为乳腺癌全身转移病灶的检测工具。
通过选择性的优良表型,如细胞表面上皮细胞抗原,CTC的基本性质和生物学特性订制活动,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早期的转移病灶是非常有意义的。
1、特异性问题上皮细胞标记EpCAM在非上皮性肿瘤中表达可能过低,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同时,各种CTC技术所筛选出的CTC互不一致,有些没有想象中的感知强度,也有些CTC另一种或几种检测技术检测不到。
2、药物干扰部分细胞死亡或化疗药物等因素可能导致CTC数量欠缺,从而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因而,对药物本身是否会对CTC的作用、药物的使用时间等因素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 引言1.1 乳腺癌患者中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重要性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在患者体内实时监测病情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支持。
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和特征,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程度、预测患者的生存率,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乳腺癌患者中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为个体化治疗、减少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1.2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始于1999年,当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F. A. Allard等人首次报道了利用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结合免疫荧光细胞分离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cell sorting)进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后,随着单细胞分析技术的发展,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和PCR等技术被引入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使得对肿瘤细胞的检测更为精准和可靠。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一系列自动化检测系统和精准定量方法相继问世,如Circulating Tumor Cell Chip、EPISPOT、CellSearch等,大大提高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引入也为循环肿瘤细胞的分析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得其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进步,已经成为乳腺癌患者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完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是从原发肿瘤中脱落的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并迁移到远离原发灶的其他器官。
通过检测CTCs的存在和数量,可以提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预测预后、指导治疗和监测疗效的重要信息。
目前,乳腺癌患者中CTCs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杂交等。
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可以在不同的检测阶段识别和分离CTCs,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在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到的CTCs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
CTCs的存在和数量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分子亚型和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CTCs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除了CTCs的数量,一些研究还对CTCs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包括CTCs的表型、单个细胞基因分析和表观遗传学分析等。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CTCs的生物学特性,还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
虽然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CTCs的数量很少且易被检出,检测的灵敏度还有待提高。
标准化的CTCs检测方法和操作流程尚未建立,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和验证存在一定的困难。
长期的随访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验证CTCs作为预测患者预后和指导治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循环肿瘤细胞作为乳腺癌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有望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个体化的重要手段。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TCs)是在肿瘤组织中脱落出来并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其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手段。
目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将继续完善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研究人员还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在临床意义,并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乳腺癌、检测、应用、研究进展、预后、治疗、临床意义、前景、未来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包括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CR扩增检测、蛋白质芯片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循环肿瘤细胞的概念和特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 研究意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急需寻找新的革命性方法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循环肿瘤细胞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可以从患者的血液或骨髓中检测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临床决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预测治疗效果,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不同转移灶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不同转移灶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研究解继平;张岷;方红;赵子伟;万毅;姚永强【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单发转移部位乳腺癌患者对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检测的敏感性。
方法采集119例乳腺癌单发转移(肝、肺、骨)患者的外周血7.5 mL,按转移部位分成3组,采用cellsearch方法检测血液标本中的CTC,统计分析各组检出率及阳性率,并比较其差异。
结果晚期乳腺癌肝、肺、骨转移患者外周血中CTC的检出率分别为35.5%(11/31)、47.5%(19/40)、68.8%(33/48),骨转移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及肝转移组(P<0.05)。
肝、肺、骨转移组CTC的阳性率分别为32.3%(10/31)、12.5%(5/40)、12.5%(6/48),肝转移组与肺及骨转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CTC检测对于晚期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敏感性较高。
相比骨转移及肺转移,晚期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ies and prognosis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s with different metas-tases by detecting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 CTC) .Methods Blood samples (7.5 mL) were obtained from 119 patients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with different metastases ( liver, lung, bon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liver group, lung group, and bone group accordingly.Cell search system was used to detect CTC of all samples.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Results The CTC detection rate in blood samples was35.5%(11/31) in liver group, 47.5%(19/40) in lung group and 68.8%(33/48) in bone group, respectively.The rate in bo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groups.The positive incidence of CTC detectionin liver group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lung and bone groups.Conclusion CTC detect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patients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with bone metastasis be-cause of a higher sensitivity.A poor prognosis of liver metastasis patients could be predicted by CTC detection.【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493-495)【关键词】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单发转移【作者】解继平;张岷;方红;赵子伟;万毅;姚永强【作者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辽宁大连116000;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辽宁大连116000;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辽宁大连116000;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辽宁大连116000;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辽宁大连116000;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辽宁大连1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据统计,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乳腺癌患者的发生率和死亡数量逐年升高 [1]。
循环肿瘤细胞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

些研究得 出了相似的结论 。 进一 步研究显示 , 在治疗 中的任
意时刻 , 只要 C T C的数量增高 , 无病进展期和总生存期均缩短 C T C的预后价值要优于肿瘤负荷、 疾病表型和当前的成像方法 2 . 2 C T C在早期乳腺癌 中的意义 目前 已经有一些关于
C T C和早期乳腺癌 的研究 ,应 用最新 的分子生物 学技术检测
期; 然而 , 通过检测循环肿瘤 细胞 , 播撒肿瘤 细胞发现 , 转移在 癌症 的早期就 已经发生 , 循环肿瘤 细胞 , 播撒肿瘤 细胞已经在 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被检测 到。 2 检 测乳腺癌 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I 临床意义 2 . 1 C T C在 转移性乳腺癌 中的临床意义 乳 腺癌是一种
b r e st a c a n c e r . Ho we v e r , s e v e r l a r e c e n t s t u d i e s s u g g e s t t h a t he t p r e s e n c e o f C TC i n e a r l y b r e a s t c nc a e r ma y ls a o s u g g e s t a p o o r e r p r o no g s i s . At p r e s e n t , t h e d e t e c i t o n me ho t d s f o c i r c u l a t i n g t u mo r c e l l we r e c o mp o s e d f o e n i r c h me n t s e p ra a i t o n a n d a n ly a s i s i d e n t i f y me ho t d s . C h o o s i n g a p p r o p r i a t e me ho t d s t o d e t e c t c i r c u l a i t n g u mo t r c e H s c o u l d i mp r o v e he t e f i c i e n c y f o d e t e c i t o n .Ex p l o i r n g t h e r e l a i t o n b e t we e n c i r c u l a t i n g t u mo r c e l l a n d b r e st a c a n c e r ma y a v a i l t h e e rl a y d i a no g s i s a n d e f e c t i v e t r e a t me n t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
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_齐晓伟

〖综述·讲座〗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齐晓伟, 姜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疾病中心,重庆400038Advance in th e clinical utility of circulatin g breast-tumor cellQi X iao-wei,J iang J unBreast Disease Center,Southwest Hospital,T 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P.R.China【摘要】 目的:总结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以乳腺肿瘤、CT C、微转移为关键词,检索1999-01-2008-11PubMed、Ovid、Science Direct、Springer、CNK I和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
纳入标准:关于CTC或微转移与乳腺癌预后或辅助治疗疗效关系的文献。
共纳入分析43篇文献。
结果:初次治疗前转移性乳腺癌患者CTC≥5个/7.5mL或Ⅰ~Ⅲ期乳腺癌患者CTC阳性均可提示预后不良;第1个周期化疗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CTC增加到或仍维持在≥5个/7.5mL提示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辅助治疗期间Ⅰ~Ⅲ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T C的变化情况与疗效密切相关;原发肿瘤细胞HER-2阴性而CT C HER-2为阳性的患者仍可获益于Herceptin 治疗。
结论:检测乳腺癌CT C有助于准确的判断预后,并为及时评判和监测辅助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5):394-398[ABSTRACT] OBJEC TIVE:T 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sig nificance o f circula ting breast-tumor ce ll.METHODS:K ey w ord:breast neo-pla sm,cir cula ting tumo r cell(C TC),microme ta stasis.Retrieval sy stem:P ubM ed,O vid,Science Direct,Spring er,CNK I,Weipu D ata.T he time limit:1999-01-2008-11.T he enrolled cr iteria: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CT C or micrometastasis and prog no sis o r responsive ness to adjuvant the rapy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O ver all,43lite rature wa s cited.RESULTS:T he eleva tion of CT C (≥5/7.5m L)fo r me ta sta tic breast cancer pa tients a nd presence o f C TC fo rⅠ~Ⅲpatie nts were asso ciated with poo r outcome.CT C inc reasing to or remaining at the elevated level after the fir st cycle o f chemo thera py for the metastatic setting sug gested the curr ent treat-ment wa s ineffectiv e o r unsa tisfactory.Change s of CT C during the adjuva nt the rapy for the non-metastatic set ting pr ovided useful info r-mation abo ut the efficacy o f treatment.Her ceptin was beneficial to patients w ho se HER-2was neg ativ e in prima ry tumo r cell but posi-tive in CT C.C ONC LUSION:Detection o f CT C play s a vital ro le in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used fo r estimation a nd pr ediction o f prog nosis,mo 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 f respo nsiv eness to thera-py as w ell as st ratifica tion of patients to adjuvant therapy.C h in J Cancer P rev Treat,2009,16(5):394-398【关键词】 乳腺肿瘤;循环肿瘤细胞;微转移;预后;辅助治疗;综述文献[KEYWORDS] breast neoplasm;circulating tumo r cell;microme ta stasis;prog no sis;adjuvant therapy;review liter ature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269(2009)05-0394-0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文章编号:1000-5404(2009)09-0850-04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与原发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初步研究齐晓伟,姜 军,杨新华,范林军,张 毅,张 帆,陈 莉,周 艳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疾病中心,重庆400038) 摘 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c i r c u l a t i n g t u m o r c e l l,C T C)与原发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128例乳腺癌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首次住院时抽取静脉血5m l,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富集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免疫荧光法检测所获单个核细胞中细胞角蛋白(c y t o k e r a t i n,C K)8/18阳性的C T C,分析C T 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在128例乳腺癌患者中C T C阳性率为40.6%(52/128),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均未检出C T C。
不同淋巴结病理分期(p N、p N1、p N2和p N3期)患者C T C阳性率分别为15.4%(6/39)、27.0%(10/37)、64.7%(11/17)和66.7%(12/18),各组C T 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转移性(M1期)乳腺癌患者C T C阳性率为80%(16/20),较非转移性(M期)乳腺癌患者C T C总阳性率33.3%(36/108)显著升高(P=0.0009);不同T N M分期(Ⅰ、Ⅱ、Ⅲ和Ⅳ期)患者C T C阳性率分别为12.5%(3/24)、32.0%(16/50)、50.0%(17/34)和80.0%(16/20),各组C T 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
结论 部分乳腺癌患者血液中存在C T C。
C T C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 N M分期密切相关。
检测C T C有利于进行更精确的病情评估。
关键词: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T N M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中图法分类号:R73-37;R730.23;R737.9 文献标识码:AC i r c u l a t i n gt u m o rc e l l s a n d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r i m a r yt u m o r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r e p o r t o f128c a s e sQ I X i a o-w e i,J I A N G J u n,Y A N GX i n-h u a,F A NL i n-j u n,Z H A N GY i,Z H A N GF a n,C H E NL i,Z H O U Y a n(B r e a s t D i s e a s e C e n t e r,S o u t h w e s t H o s p i t a l,T h i r d M i l i t a r y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C h o n g q i n g40003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r e s e n c eo f c i r c u l a t i n gt u m o r c e l l s(C T C s)a n d t h e 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r i m a r y t u m o r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M e t h o d s S a m-p l e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5m l)f r o m128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b r e a s t c a n c e r a n d30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b r e a s t f i b r o a d e n o m a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 m e w e r e e n r ic h ed b y de n s i t y g r a d i e n t c e n t r if ug a t i o nf o r m o n o n u-c l e a r c e l l s,a n dt h e nt h e c e l l s w e r ede t e c t e db y i m m u n of l u o r e s c e n c ew i t ha n t i-c y t o k e r a t i n8/18a n t i b o d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t h e p o s i t i v er a t e o f C T Ca n dc l i n i c o p a t h o l o g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w e r e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C T Ci nb r e a s t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w a s40.6%(52/128),w h i l e C T Cw a sn o t d e t e c t e d i n a n y p a t i e n t w i t h b r e a s t f i b r o a d e n o m a.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s o f C T Ci n p a t i e n t s a t p a t h o l o g i c l y m p h n o d e s t a g e s(p N0,p N1,p N2a n d p N3)w e r e15.4%(6/39),27.0%(10/37),64.7%(11/17)a n d66.7% (12/18),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r e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C T C b e t w e e n p a t i e n t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p N s t a g e s(P=0.0006).T h e p o s i t i v er a t e o f C T Ci nm e t a s t a t i c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80.0%,16/20)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n o n-m e t a s t a t i c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33.3%,36/108)(P=0.0009).T h e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C T Ci np a t i e n t s a t T N M s t a g eⅠ,Ⅱ,Ⅲa n dⅣw a s12.5%(3/24),32.0%(16/50),50.0%(17/34)a n d80.0%(16/20),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 r e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p o s i t i v e r a t e o f C T Cb e t w e e n p a t i e n t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T N M s t a g e s(P=0.0003).C o nc l u s i o n T h e p r e s e n c e o f C T C s i n p e r i p h e r a lb l o o d i sc o r r e l a t ed p o s i t i ve l y w i t h l y m p h m o d e m e t a s t a s i s,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a n d T N M s t a g e.C T Cd e t e c t i o n i su s e f u l f o r m o r e a c c u r a t e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K e y w o r d s:b r e a s t c a n c e r;c i r c u l a t i n g t u m o r c e l l;T N M s t a g e;e s t r o g e nr e c e p t o r;p r o g e s t e r o n e r e c e p t o r;h u m a n e p i d e r m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2 作者简介:齐晓伟,男,河南省灵宝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乳腺癌循环肿瘤细胞方面的研究。
电话:(023)68754160,E-m a i l:q x w9908@y a-h o o.c o m.c n 通信作者:姜 军,电话:(023)68754160,E-m a i l:j c b d@m e d m a i l.c o m.c n 收稿日期:2008-12-15;修回日期:2009-02-1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