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六大开.doc

合集下载

八极拳百年不传之秘六大开八大招解析

八极拳百年不传之秘六大开八大招解析

八极拳百年不传之秘六大开八大招解析【看这篇文章一定要配合谭吉堂演练六大开八大招视频】论六大开六大开是八极拳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为一切攻防之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

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但非指定式,招在变化之中,步落而招发,用招必须腰、胯、步法相连,用招时必使敌无可攻之机,攻防严谨,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进退如一,见缝插针,有隙即钻,不招不架为上乘,连架带钻混进为中乘,招架闪、躲、腾、挪为下乘。

(一)六大开歌: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三提挎合练单阳打;顺步绕身便是缠;翻打顶肘中堂立;大开神拳往后传。

(二)六大开练法: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突胯相连为要旨。

胯是横力,招不离胯,发招以桩步为根基,根基不牢则招无用。

练习时每招为一趟,可单练,亦可合练,习熟必须有对手拆解过招,方能致用。

要大胆向前闯步,急进用突力,突进要跟上后足,前手拧劲突出,又要带上胯步,后肘发力催前手,松肩松胯,肩胯发力合膝才能治敌。

如此若练,方能得心应手。

(三)六大开用法:顶:发招时用撩,、挂、罩四种打法,中、高式用挎、挂、矮式用点打。

抱:招用托,搂、捋,加罩眼手,抱肘成招时以双手挤进为最佳,为防敌变招,后手不可收的太早,否则,冲力不足而无胯力,更无起托之力。

单:双不为单,由单手单足,所成之招御敌为单。

提:乃进身所用之招也,是独立之招,敌进我身则双手攀其肩,按其胸,提膝击敌裆部,上下结合,摔砸而提膝。

挎:挎为独立之招,三靠三合则为挎,不靠不合为挎打,招招不离胯也。

缠:逢敌可快用双手挤进缠打,近身可用小缠,上步,用大缠,亦可同时佐以抱肘和朝阳手。

(四)、六大开招法练习:六大开以三靠三合,突胯相连为要旨,胯为横力,突为冲力,有云:招招不离胯打,招以桩步为根基,根基不固则招无用。

六大开之抱肘,缠胯,顶肘,掸,五招连同折僵,朝阳手、跨缠、拌步、胯打等招之使用要决均为一线之急也,我占则我胜,敌占则我败,招法在使用时见敌遍身均有可攻之突机,发招最忌亮相,亮相则已露变化之机易为人所乘。

八极拳六大开练功指南

八极拳六大开练功指南

八极拳六大开练功指南流傳至今的八極拳已經形成12支不同風格的流派。

但是,不管哪種流派,在最重要的六大開問題上,看法還是一致的,都認為「六大開極其藝」,也就是說,六大開囊括了八極拳基本功與搏擊術的精華,是八極門的極品。

因此,前輩們攜藝自珍,輕易不露六大開,即使是入門弟子,也難以得到全部真傳,甚至終生看不到六大開的拳理和演練,引為憾事。

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此種狀況已有所改變。

最近這幾年,武術刊物上出現了介紹六大開的文章,大家都對八極拳的核心問題給予關注並進行探討,試圖撩起六大開的神秘面紗。

然而,因為歷史的原因,在八極門眾多弟子中,真正明白六大開的人並不多,能夠全部掌握拳理和技藝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對於六大開,八極門人普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筆者習練八極拳多年,自忖有明師的傳授和深切的體悟等有利條件,對六大開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這才敢於「現身說法」,欲使六大開秘傳大白於天下,供同好者研習指正。

根據八極拳老譜的記載,六大開非常簡明,只有字訣(頂、抱、單、提、挎、纏)和歌訣(一打頂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順步趕,提挎合練單揚打,順步繞身便是纏,翻打頂肘中堂立,打開神拳往後傳)。

在六大開的演練中,一般只能看到六個大勢(攔捶、搨掌、虎撲、貼山掌、纏絲崩、猛虎硬爬山)和一趟六大開拳。

據此,有的人就以為六大開沒有什麼高明之處,不過是極普通的幾個文字和拳架罷了,稱不上八極門的精華。

「一葉障木林不見,百川灌河笑大方」,六大開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簡單。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各個拳種都有自己最高的功法絕技,它們對外對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嚴密封鎖。

即使迫不得已公之於世,也往往是三言兩語帶過,沒有明師的口傳身授,門徒和大眾只能一知半解,難以領悟要旨。

八極拳毫不例外,六大開就是這種情況。

六大開可以分作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

理論部分包括「文字傳」和「口頭傳」兩個內容。

文字傳就是前面提到的字訣和歌訣,本門弟子背得滾瓜爛熟,武林人士也耳熟能詳。

八极拳技击的“窍门”——六大开

八极拳技击的“窍门”——六大开

八极拳技击的“窍门”——六大开八极拳的核心——六大开(程志伟)始创于明末清初的八极拳,相传是由一个叫“癞”的南方云游高人首传k村吴钟之后,才广为流传开来的。

自此,八极拳就以其“势如崩弓,发如炸雷”崩撼突击的刚猛风格,在中华武林独树一帜。

八极拳从康熙年间流传至今,已有十几代了,且历代名人辈出,其中最杰出者,当属六世“神枪”李书文,其“拍击挑战之燕客若摧枯然”所显示的八极功力,至今让人惊叹不已。

更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年的李书文个头不足一米六,且年逾花甲,而挑战的燕客,均为膀大腰圆、习武有成的壮汉。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瘦小老头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威力呢?我认为一是八极拳特有的劲别:“十字劲” “缠丝劲”和“沉坠劲”;二是结合这些劲别所发挥出的技击手段。

讲到八极的技击手段,就不能不讲到“六大开”。

因为八极技击法的核心就是“六大开”。

说起“六大开”,世人都有一种神秘感。

当年李书文使挑战者毙命、受伤的绝招“暴虎归山”、“阎王三点手”无不由“六大开” 演化而出,故八极门中视“六大开”为看家绝招。

正如刘云樵先生在《八极拳术图说》中所说:“‘六大开’为八极拳重要拳法之一,除真正本门嫡传弟子而外,无外传者……”不过我想纠正一点的是,“六大开”不能仅仅看作拳法之一。

事实上,“六大开”乃八极拳各种动作姿势之母,换句话说,它就像是物理学中的定理,掌握了这六种定理,你就可以解开技击中无数个难题,随意变化出无数个招式,故拳谤云:“有招有式都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无形是我门中宝,贯穿阴阳显奥妙”。

“六大幵”并不复杂,它包括“顶、抱、单、提、胯、缠”。

拳谱云:“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射顺步赶,提胯合练单扬打,顺步腰身变是缠,翻身顶肘中堂立,打开神拳往后传。

”所谓“顶”是指上领、下沉、左顶、右拉四面八方发力。

十字整劲的攻击法,要求将重心、拳、目标置于同一直线,即全身力量集中一点冲击而出。

冲撞是其主要进攻方式,由于是整体发力,加上速度极快,如火药爆炸之威力,势不可挡。

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大开是八极拳术中的根本招法。

练架子以固根基,练六大开以致用。

所谓“开”,是指开而后进,一切手均不离“开”。

开有六招,即:顶,抱,掸(单),提,跨,缠。

所谓招,乃招法,不是定式,定式是招已打成之式,非招法。

招是在应敌变化过程中,所谓“步落招成”,“打招如闪电”,是过程。

“招”是巧力,以力降人非招。

一、六大开歌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提跨合炼单扬打,顺步绕身便是缠;翻身顶肘堂中立,大开神拳往后传。

二、六大开附属招术进步用法有:朝阳手,单体手,背后折缰,霸王折缰,猛虎爬山,拌步跨打,朝天掌,攉打顶肘,阎王三点手。

截手招法有:斩龙手,外搭肘,打踢蹬,打贯穴,开门炮,点扣穴,斜打太阳穴,背后肘,撩阴脚,背后撩阴,撩阴锤,劈砸,迎面锤,截腕掌,架打,压打,扁打,拧身腿,应门腿,漂腿,外拐腿。

六大开以三靠三合突跨相连为宗法。

“跨”乃横力,“突”乃冲力,所谓招招不离“突”“跨”。

打招尤以桩步为根基,根基不固则招无所用。

六大招中之“抱”“缠”“顶”“跨”“掸”五招,连同折僵、朝阳手两招之使用,均为一线之争。

我占一线则我胜敌败,敌占一线则敌胜我败。

明此,则见敌处处有可乘之机;昧乎此,则见敌通身无隙可乘。

发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变化之机,易为人所乘。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见缝即插,有隙即钻为上乘;连架钻混而为一,为中乘;架而后进为下乘;若闪转腾挪,犹豫不定,则下乘之下乘也。

六大开贵单练又贵喂招,否则临敌仍难致用。

单练贵用手,尤贵闯步(无闯步则无突力)。

松肩松胯方能合膝,方能吃步,不合膝,则跨力无所耐。

饱不练,饿不练,心不平不练,身过乏不练,节假日宜多练。

气功在微,用意不可重;擤气震地亦需轻。

练运使功不可猛,修养生功宜常行。

德者,在武术论武德,在气功行功德,在人生讲道德。

武学德为本,武艺德为先。

学练八极拳,先须学做人,人品修优秀,技艺炼神化,寿命至仙成。

悲天悯人心常在,方便慈善时时行。

[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八极拳六开撷英]八极拳六大开八极拳六大开(顶、抱、单、提、挎、缠)又称六开。

六开是八极拳基本理论和高级技法的核心,因为言简意赅、藏形匿影,所以要旨很难领悟,技法不易窥破。

为了帮助八极拳爱好者探奥索隐,笔者提供一组六开技法并做简要分析,请习练者悉心揣摩,从中受益。

预备势: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全脚掌着地,站成身体略为侧立的四六步(前四后六);左手立掌在上,掌心向右,手指与喉部同高,臂微屈;右手约以平掌置于左肘内侧下方,掌心向左下方,手指略低于胸,右臂弯屈约 90度;下颏微收,目光平视(图1)。

说明:六开撷英中的每一个大势的单练、对接,都应该由预备势开始;动作完成后,可以回到预备势,接着练下一个大势。

若想结束练习,收腿收臂成立正姿势即可。

一、抱头顶――抱提1.右脚用力蹬地,左脚猛然向前膛出一大步,右脚随之�滑跟进,仍然站成左前右后的四六步;同时左肘向上划弧挂挡并向前顶出,左拳为开口拳,靠近左耳根,拳心朝向右上方;右拳往前击打,拳眼朝上,目视前方(图 2)。

2.右脚蹬地,左脚上一小步,随之用力向前上方提右膝;同时左臂稍展开,划弧往身前圈抱,拳眼朝上;右臂里裹回收,拳眼斜向内,略低于胸,目视前下方(图3)。

要点:动作1是抱头顶,运用六开中的“顶”,防中有攻,上下配合,利用肘尖和拳同时迎击对方。

为了加大击打的速度和力度,要运用技击八字(挨、傍、挤、靠、崩、撼、突、疾)中的“崩”与“疾”,利用步法、身法带动手法。

动作2是“抱提”,把六开中的“抱”与“提”结合起来,“挨”近对方,利用单(双)手“抱”,不使对方脱逃,利用膝“提”进行撞击。

为了使动作快而猛,上体要略有前倾和拧转,以便配合发力。

技击应用:甲(穿白衣者,下同)用右拳直击乙(穿黑衣者,下同)头部。

乙上步接招,左前臂向上格挡甲的冲拳,顺势以肘尖对甲前顶硬撞,同时右拳前冲,击打甲的腹部(图4)。

乙换招连续击打,双手揪住甲肩(也可以揪头发),用力往怀中按压,同时猛提右膝撞击甲头部 (也可以撞腹或裆)(图5)。

解说八极拳

解说八极拳

解说八极拳解说八极拳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

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

一、渊源及流派八极拳,名之为拳,却非单一拳种,而是一个门派。

述及渊源,还要从沧州回族吴氏祖先说起。

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为夺帝位,举兵“靖难”,沧州一带惨遭兵,赤地千里,百人幸难逃一。

朱棣即位,降旨迁民,“以实空地”。

明永乐元年(1403)回族吴氏祖讳祚永公奉诏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由安徽省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

自此,吴姓回族在沧繁衍生息,丁兴户旺,先后购置今孟村县孟村镇、何吕店,海兴县小路村,南皮县鲍官屯,黄骅市吴庄子,山东庆云县后庄科(时属沧州)等地大量田产,分庄立户。

其中,四世(以祚永为一世,下同)讳才公生四子,名安、泰、评、琏。

泰之子(六世)三统、三槐、三善迁孟村,琏之孙(七世)师孟迁后庄科。

即孟村和后庄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

后庄科师孟后人中有一曾孙(十世)名吴钟,字弘声,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自幼丧父,衣食无靠,襁褓中由其母怀抱投奔孟村族人。

在其年长族侄(十一世)允明及本族众亲共帮之下,在孟村安家落户,长大成人。

吴钟自幼聪慧,淳良忠厚,勤奋好学,痴迷武术。

8岁入清真寺学经习文,15岁弃学习武。

业经多师,以天经“阴阳”“无形”之理,解道家“易经”之论,创成独绝之术。

此术在套路编排上,皆以“两仪顶”即“吴”字篆书象形为根式(起式)。

诀称:“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一切招势皆由“吴”字变化而出。

这是八极拳命名冠以“吴氏”的重要标志。

雍正十三年(1735),吴钟23岁,只身南游。

于福建晋江少林寺(拳谱原著为“浙江少林寺”,实“浙”与“晋”在当地发音相似,故此笔误),以一杆大枪三进三出,无一暗器着身,折服长老,长老赠其锦镖一囊。

从此“神枪吴钟”成名。

八极八势

八极八势
虎抱捶怎样“抱”
肢体(主要指双臂)由外向内揽扣合拢的打法及力量都是“抱”,虎抱捶为其中之一。强氏的虎抱捶可分为两个招式:1、圈抱。左足上前一大步,右足随之滑动前移,成左四六步,同时右掌速回收,再和左臂一齐从身两侧向身前围抱;左臂弧形连抱带下压停于左肋下,拳眼朝里,右臂弧形抱于头前上方,拳眼朝下;头和上体微向左前倾。要点:双臂向内抱要有拧裹劲;身体要有向前拥挤和向左下的沉坠劲。用法:对方顺步冲右拳,我方上左足落在对方前足后埋根,同时左臂向内下格挡截压,顺势滑抱对方后臀往里拧带,身体向左下方斜转,用右肘里侧向左下搓打挤压对方颈部,将其摔倒。2、劈砸抱。右足上一大步,左足随之向前滑进,成右四六步;右前臂里裹下压,右拳收按于右肋下,拳眼朝里,左拳从身后往身前上方外旋,穿搓劈打,拳心斜对鼻尖。要点:上体稍右转,带动步进拳打;右拳裹压与左拳穿打配合要协调一致;动作内含的十字劲和缠丝劲要发好。用法:接上动,对方右转身撤回右足,我方顺势赶打,进右步落在对方前腿后面埋根,右前臂拨压对方撤步时打出的左冲拳,左拳穿拥击打对方面部、颈部或胸
4.八极拳师与内家拳师在暗劲上有何不同?
刚猛暴烈,显形于外,被称为明劲,拳家都要经历这个阶段。把刚劲逐渐消去,柔劲越来越大,这是内家拳师在慢慢把明劲换成暗劲,打拳以暗劲为主,侧重养生。于是有了带有揶揄意味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八极拳师的明劲不减,仍然体现八极的劲力风格,但已揉进坚韧之力,刚柔相济,伺机而用,不走极端。
根据自己的经验领会如下。1、行气、发力要与拳式合拍,做到协调一致,同步进行。2、拳式的动作幅度小,用力轻,或打暗劲时,应闭口开鼻,以鼻行气,在较细的气流冲过鼻腔时,发出“哼”的微声。例如出探掌。3、动作大而猛,需全力以赴,仅以狭窄的鼻腔行气显然不行,此时要以口腔为主,大量的气流高速喷射出来,发出近似“哈”的声音。例如打卧立炮。4、打大势(大招、组

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大开”

八极拳“六大开”大开:顶、抱、单、提、挎、缠。

八大招:阎王三点手,猛虎硬爬山。

迎门三不顾,霸王硬折缰。

迎风朝阳掌,左右硬开门。

黄莺双抢爪,立地通天炮。

网络配图八极拳“六大开”、“八大招”几百年来在武林中一直充满神秘的色彩,关于它们的真面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六大开”、“八大招”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笔者作为沧州罗疃(音tan)八极巨窠张克明门下李书文、韩化臣(会清)、马英图的再传弟子,亲闻亲见亲历“六大开”、“八大招”,可以肯定地说,八极门中确实存在具体的“六大开”、“八大招”,绝非一些八极门人主观臆断出的“六达开”、“八打招”,或是核裂变似的“趋于无限变化”。

笔者现随“康德第一保镖”霍殿阁嫡孙霍文学先生学习“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缠”六个式子简单的来回趟子。

笔者练功体会,这六个式子虽形简而意极深。

“六大开”说明就是打法,属于“法”的范畴。

此套“六大开”为“神枪”李书文亲自传给霍殿阁的,然后霍文学先生秉承了家学,动作丝毫未加改动,李书文的“六大开”是师爷张克明、师父黄四海、张景星手把手教出来的。

因为得来不易,他是不会擅改动作的。

霍家也有八大招,却不是本文前的名字,霍殿阁是武学奇才,他创编了一套“八极应手拳”非常实用,如今也已广播全国及海外。

笔者另一位师爷赵荣林先生是韩化臣的贴身弟子,原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时,韩先生应馆长张之江的邀请带赵荣林入馆,韩先生国考取得优等成绩在馆任教,赵先生则免试进入第一期“教授班”学习。

赵先生毕业后曾任黄埔军校教官。

韩先生是张景星的弟子,他传给赵先生的“六大开”也是六个趟子,只可惜笔者未曾亲见师爷演练,仅仅听师爷说过:“‘六大开’朴实无华,属八极绝技,没有桩功、小架、大架、对接练习的基础,根本练不成,也发挥不出应有的巧妙和威力。

至于‘八大招’,没有‘六大开’,铁山靠、铁砂掌、铁指功、铁臂功、铁腿功、铁裆功、鹰爪功等作为基础,也一样不能体会出八个招的绝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极拳六大开/郭清海
来源:武当2008年5期作者:郭清海点击: 189 发布时间:2008-05-23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
小]
八极拳六大开是八极拳术中的根本招法。

练架子以固根基,练六大开以致用。

所谓“开”,是指开而后进,一切手均不离“开”。

开有六招,即:顶,抱,掸(单),提,跨,缠。

所谓招,乃招法,不是定式,定式是招已打成之式,非招法。

招是在应敌变化过程中,所谓“步落招成”,“打招如闪电”,是过程。

“招”是巧力,以力降人非招。

一、六大开歌
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
提跨合炼单扬打,顺步绕身便是缠;
翻身顶肘堂中立,大开神拳往后传。

二、六大开附属招术
进步用法有:朝阳手,单体手,背后折缰,霸王折缰,猛虎爬山,拌步跨打,朝天掌,攉打顶肘,阎王三点手。

截手招法有:斩龙手,外搭肘,打踢蹬,打贯穴,开门炮,点扣穴,斜打太阳穴,背后肘,撩阴脚,背后撩阴,撩阴锤,劈砸,迎面锤,截腕掌,架打,压打,扁打,拧身腿,应门腿,漂腿,外拐腿。

六大开以三靠三合突跨相连为宗法。

“跨”乃横力,“突”乃冲力,所谓招招不离“突”“跨”。

打招尤以桩步为根基,根基不固则招无所用。

六大招中之“抱”“缠”“顶”“跨”“掸”五招,连同折僵、朝阳手两招之使用,均为一线之争。

我占一线则我胜敌败,敌占一线则敌胜我败。

明此,则见敌处处有可乘之机;昧乎此,则见敌通身无隙可乘。

发招最忌亮相,亮相已露变化之机,易为人所乘。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见缝即插,有隙即钻为上乘;连架钻混而为一,为中乘;架而后进为下乘;若闪转腾挪,犹豫不定,则下乘之下乘也。

六大开贵单练又贵喂招,否则临敌
仍难致用。

单练贵用手,尤贵闯步(无闯步则无突力)。

松肩松胯方能合膝,方能吃步,不合膝,则跨力无所耐。

饱不练,饿不练,心不平不练,身过乏不练,节假日宜多练。

气功在微,用意不可重;擤气震地亦需轻。

练运使功不可猛,修养生功宜常行。

德者,在武术论武德,在气功行功德,在人生讲道德。

武学德为本,武艺德为先。

学练八极拳,先须学做人,人品修优秀,技艺炼神化,寿命至仙成。

悲天悯人心常在,方便慈善时时行。

附:
手足练桩功后洗药:
川乌、草乌、南星、蛇床、半夏、百部、花椒、狼毒、透骨草、藜芦、龙骨、海牙、地骨皮、紫花地丁各30克,青盐120克,硫磺60克,以醋五碗,水五碗,熬至七碗,每日烫洗。

注:内中以透骨草、地骨皮、青盐三味药为主,可仅用此三位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