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的技术运用(朱宝德)

合集下载

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

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

破译外家八极拳小架与古传易筋经的关系3、八极小架的练法由上可知,八极门人都把八极小架作为本门的筑基功夫,极其重视。

传统八极小架的练法采用”一步一桩”的形式进行,或称为“蹲小架”、“耗架子”,内养精气血,外壮筋骨皮。

另外,笔者恩师霍文学先生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中说:“八极拳属内外兼修,意形具备,既可强身健体,又有很强的技击性。

习练八极技艺要内外坚实,心神震定,通过正确的姿势,使外形运动、呼吸、意识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强调息的效果,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达到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习练效果。

具体到调养功,则有丹田功法和数息功法。

丹田功法是运用意念将气引导到丹田处,口里默念穴位,这样气血的流动随着意念沿任督两脉循行到丹田部位,每循行一圈为一次”。

数息功法是站好桩后,以鼻作为出入之门,先使脉气沉静,气息直达小腹丹田处,由一数至五数或由一数至十数,可根据自己实际而定其数,但不宜太多,通过数息,达到丹田自身开合,调养身心的目的”。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广州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在《武学探真》中阐述了八极拳小架的传统练法:“……更重要的是,八极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架子是泛言一切架势,具体来讲就是指八极小架。

小架动作不多,但结构极其严谨,练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到沉着稳健,不急不躁,一手一势交待得清清楚楚,需要含着力量耐着性子慢慢'拉’,把力量运足了,式子做周正了,气调顺畅了,从头到尾,气完力足,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练,一种身心两益的训练。

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静’字。

”台湾刘云樵先生说:“小八极为八极拳中的小架子,是本门入门的第一套拳法,它在八极拳所有的套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为一切有关八极拳功法修炼的基础,全都从这套小架开始下手。

在练习的过程中,每一式、每一动都要求架势低沉缓慢,每一式必须经过八次呼吸的反复修炼,就是默数八次的呼吸,功力将会逐渐扎实稳健,而后在每一式的训练中呼吸次数与时间将会逐步增加。

八极拳套路完整示范

八极拳套路完整示范

(八极拳套路完整示范)起势动作要领:两脚并步站立,两手自然下垂,身体正直,目视前方(图1)。

图1第一段1. 并步拉拳动作要领:两脚不动,两膝微屈下蹲,两手握拳,左臂向左侧前方伸臂,高与肩同平。

右臂屈握拳拉开,呈拉弓状,目视左前方(图2)。

易犯错误:两手动作不协调。

纠正方法:拉右拳高与右肩平,动作缓慢。

图22. 上步托掌动作要领:身体左转90°,左右脚依次上步,右脚落于左脚前。

右手变掌向上托起,高与肩平,左手变掌按于前臂,目视前方(图3)。

易犯错误:脚与手动作配合不协调。

纠正方法:上步时右脚要快,右掌托起要慢,高与肩平。

图33. 上步提拳动作要领:上左步,左拳置于身后,迅速向上勾击,高与肩平。

右臂向后摆拳,臂伸直略低于肩,拳眼向下,目视左侧方(图4)。

易犯错误:发力不准。

纠正方法:震脚提拳,力达左拳。

图44. 上步贯肘动作要领:以左脚为轴,右脚向左侧上步,转身180°,两腿成马步,左手收至腰间,右手摆击拳高与肩平,目视右前方(图5)。

攻防含义:当对方以右拳攻击时,我左手迎击对方来拳,抓住对方腕关节快速外旋回带,上右脚,右拳猛击对方腹部或肋部。

易犯错误:力点不准,步法不协调。

纠正方法:上步时速度要快,力发于腰间。

图55 开弓式动作要领:身体右转270°,右脚跟抬起,托右掌。

左拳自腰间向左前方45°冲出,两腿成右弓步。

右掌变拳回拉,目视左拳方向(图6)。

易犯错误:转身发力不准。

纠正方法:右臂回拉时要握拳,转身冲拳,力达右肘和拳面。

图66.击裆捶动作要领:左拳变掌,抡掌一周按于胯侧,同时收左脚,右拳在右耳侧上方,震脚栽拳,两腿微屈,左掌立于右胸前,目视前方(图7)。

易犯错误:收脚不协调。

纠正方法:起步时动作要慢,先收左脚再并右脚。

图77 马步劈拳动作要领:身体左转180°,左臂后抡一周,抓握右手腕,上左脚,弹右腿,两拳变掌推出,上右脚成马步劈拳,目视右拳方向(图8)。

八极拳实作

八极拳实作

八极拳实作——攻击八法八极拳讲究贴身近打,硬攻直取,毫不留情,其招法以“六大开”、“八大招”为核心,有八八六十四手之变化,这里选取八种攻击方法作介绍,以献同道。

一、挑顶“顶”是八极拳六大开之首,其招法简洁实用,攻击性强,倍受重视,八极拳法中有挑顶、阴顶、针顶、反雷顶、窝心顶、提顶、腰顶等技法,这里以挑顶为例作一介绍。

实战说明:敌我对峙,我以先声夺人之势上右步;同时右手照敌面门猛击,紧接着两脚向前闯步,同时右臂屈肘以肘尖为力点挑击敌心窝或下颌(图1,绾袖者为我方)。

动作要领:上步时要踏中门而入,所谓“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鬼都难搪”,即向敌两腿之间上步,右拳击面与肘击要快速突然,刚猛暴烈,侧身进击,步型为“四六步”,即前腿四分劲,后腿六分劲。

实战变化:我右手击面时若敌来不及防守即为实招,若敌已变化即为虚招,若敌撤步闪过肘顶,继而可用右反背拳砸其面门,同时可用右脚踢其胫骨或反踹其膝关节。

二、蹉提“提”在六大开中亦占有显著位置,“提”即自下向上的发力动作,提气亦为提,八极拳中的提法有:翻提、提贯手(指上肢动作)、蹉提、反蹉提、趟提、扣提、跟提、黑虎提(指下肢动作)。

实战说明:敌我对峙,乘敌不备,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拳脚齐发,以拳豁打敌下颌、心窝或面门,同时以前脚掌踢敌胫骨或膝关节(图2)。

动作要领:上手可为虚手引探,也可为实手击之,若敌有防范即为虚,若敌来不及防守即为实,上是明拳,下是暗腿,上下齐发,令敌防不胜防,另外在八极拳谱中有云:“蹉脚寸力不过膝”,也就是说,在技击实战中起脚要在膝关节以下,绝不能高抬,否则有起腿半边空之虑,使敌有机可乘而遭败北。

实战变化:若得手可变化反蹉提重击敌,若敌打开门户破门而入,我则迅速向后跳滑步,借其力运用缩抱、牵羊等技法。

三、圈挎在八极拳法中“挎”与“胯”通,是“六大开”之一,主要多指横向的发力,大部是摔法,在八极拳中有内圈挎、外圈挎、摔挎、崩挎等等。

运用“挎”法时多运用上下齐发的合力,这里将内圈挎作一介绍。

八极内功破译之――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内功破译之――八极小架与易筋经

八极拳是我国的著名拳种之一,目前海内外武林人士大都认为八极拳为只会练“硬”的外家拳。

可是八极门圈内人士却都是以“内外兼修”的方法获得超常的功力,并驰骋享誉于中外武坛。

据笔者所知,历代八极前辈所练的内功一般都从八极小架入手,通过练形、练精、练气、练神达到易筋、易骨、易脉、易髓的目的,这与众所周知的易筋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体悟,笔者认为“八极小架就是易筋经的变异”,二者在功理、功法和效果方面几乎完全一致。

下面笔者就运用一些论据论述这一观点,不确切之处还请各界方家批评指正!一、关于易筋经1、什么是易筋经首先,翻开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与养生》一书,书中讲道:“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导引强身法,练内名洗髓,练外名易筋。

《易筋经》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印度高僧所著。

但也有学者考证,《易筋经》为明朝天启年间紫凝道人搜集医、释、道流行的养生导引术及汉代东方朔的洗髓、伐毛健身法,并在宋代‘八段锦’的健身理论等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另外,清朝初期手抄本尚有海岱游人于大元中统元年(1260年)所作之序。

综合诸序,初步判断《易筋经》在宋元以前已广为流传于少林寺内众僧之中,罕有外传。

明清以来,其法才广为人知,日益流传,而且演变成了数个流派。

人们常把易筋经分为动式和静式(指坐式八段锦)。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辑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说:“易筋经原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

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

……在易筋经的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朝至隋唐以来,和尚们借此活动筋骨,习武健身。

……明代气功家梅颠道人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

’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

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八极拳功法

八极拳功法

八极拳功法以武学打开世界八极拳是中国北方拳种之一,又称“开门八极拳”。

八极拳有出于四面八方,可达极远的地方之意。

八极拳以六大开、八大招为主,动作简洁朴实,势险节短,猛起猛落,硬开硬打,多肘法,多直线往返。

发力爆猛、刚烈,以气催力,并发哼、哈二声。

打法有挨、傍、挤、靠,崩撼突击,硬进紧攻,贴身近发,寸截寸拿,以短制人。

现将八极拳功法介绍如下。

在实战搏击中身体的硬度很重要,比如格挡来拳、木棍等多以前臂受力,而格挡横扫踢或欲实施接腿摔时,前臂承受的力量更大。

训练有素的拳手出手一格就会使对方感受到痛彻骨髓的功力,使其不敢造次。

实际的对搏中,在闪躲不及或为了显示功力以背胯接敌拳脚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我们常见到高手受击如隔靴搔痒般轻松无事,而打人者却被震得连连后退……这些都需要进行抗击打或硬度训练。

1、闯步、震脚(1),闯步:一脚原地震脚之后,另;一脚迅速向前冲趟而出,身体随之向前撞,成马步姿势。

劲力充实,气势雄壮。

(2)震脚:又称跺子脚。

一腿屈膝提起,离地约二寸,然后全脚迅速落地下震,五趾抓地。

一脚为单震,两脚跳起同时落地为双震。

震脚时发“哈”声。

(3)碾震:全脚掌着地,然后足跟提起内转、外转落地的震脚为碾震,并发“哼”声。

2、桩功(1)两仪马步蹲桩:歌诀讲“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

”将人体视为“桩”,定在地上,以增加气沉丹田而产生的沉坠功。

(2)磕桩:以树木或埋设木制桩为主,要以人能将桩磕至动荡为宜。

磕击部位为两前臂尺桡两骨棱和前臂背面。

磕时面向桩,站成马步,两手握拳于腰间,先以一手轮臂内扣用桡骨棱磕第一下,再反手用前臂背侧反磕第二下,随即将臂下垂,用尺骨棱回磕第三下,完成三次磕击后,抽回原位,再换另一手,如此顺序磕击。

磕击时,马步要站稳,力量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定。

练毕要轻轻按摩,发现红肿暂停练习,并用药物治疗。

也可将桩包上软垫继续练习。

(3)靠桩:靠桩方法很多,仅举三例。

①背靠。

起靠时距桩两步,面向桩成丁步。

八极拳八大开动作图解教学

八极拳八大开动作图解教学

八极拳八大开动作图解教学八极拳八大开动作图解教学(一):顶肘顶肘是八极拳八大开之顶,这一单操手是先破开对方的门户,冉以顶肘进招。

顶肘往往是活步、闯步而进,是崩开裹进,贴身而发。

运动时是整个身体急速前移快速到位,而用肘顶撞对方,应用时要保持身体重心之稳固。

顶肘的应用是以扪手、攉挑等动作强开对方的门户,组成完整的打开对方门户的前奏,然后再以顶肘进入,又以捋挂和双缠等为后续补手。

步法以闯步和活步为主,犹如旱地行舟,要贴地、贴身而行,要有崩撼突击之劲,顶对方要害之处,以便战胜对方。

顶肘动作说明面向运动方向,并步站立。

下颌微内收,平视前方,两臂自然下垂,两肩松沉,胸微含,平心静气;平视前方。

(图6-82)左脚向前上步;同时,两手握拳,右臂向上豁挑至水平处,拳眼向上。

(图 6-83)上动不停。

左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处,拳眼向上;同时,右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84)接上动。

右脚上步脚尖点地;同时,右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拳眼向上,左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85)顶肘要点1豁挑时两臂要放松、柔和,劲力内含。

上动不停。

右脚跺地,左脚抬起;同时,右拳收回至右肩上方,左拳向上至左胸前。

(图6-86)接上动,左脚向前上步,脚尖内扣跺脚落地,右脚贴地跟进成马步;同时,左肘向前顶出.右臂向下、向后摆动至略低于水平位置。

(图6-87)顶肘要点2顶肘要和右臂后拉同时完成,以助顶肘之力,并与跺脚相合,同时配合擤气。

上动稍停。

身体左转;同时,左臂向前伸开再向下、向后摆动,右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拳眼向上。

(图6-88)上动不停。

左臂向前上豁挑到水平,拳眼向上;同时,右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89)接上动。

右脚上步脚尖点地;同时,右臂向前上豁挑至水平,拳眼向上,左臂向下、向后摆动。

(图6-90)顶肘要点3豁挑时两臂要放松、柔和,劲力内含。

上动不停。

右脚跺地,左脚抬起;同时,右拳收回至有肩上方.寿拳向下.至左胸前。

(图6-91)接上动。

[笔记]八极拳的实战运用

[笔记]八极拳的实战运用

八极拳的实战运用任何一种武术流派的技法,都体现出中华武术之魂魄。

一个八极拳修炼者,经过长期艰苦的基本功锤炼,具备了极为扎实的基础,便可进入八极拳攻防技击的学习和功法操练阶段。

自古以来,没有什么旷古绝伦的“绝招”,更没有什么速成的功法能提高功力。

在技击中,精熟的招法、强大的打击威力和强劲的力道,都是一个练武者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结晶:八极拳技术体系中的六大开和八大招,是八极拳先贤们在完整的八极拳体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并非人们传说的那么神秘。

其实六大开和八大招是异曲同工,其理相通,动作简洁,朴实无华,是不可分割的技术整体。

如六大开中的“缠招”无非是左右劲的大缠与小缠,再加变化中的“靠缠”:缠法分上、中、下三盘缠法。

历代师承传授都是一成不变的,其中一招多变的话步用法根本不传。

而且,传授者一个师父一个样,久而久之,一些简单动作规范化,加上保守思想的影响,退化就不足为奇了。

八大招中的“左右硬开门“也是左右劲的“缠招”,只不过在使用时手法变化不一样—六大开中的“缠”是抓住对方的手臂缠,而且缠的幅度、弧度也是因人功力而异。

而八大招中的“左右硬开门”招法中缠的弧度分大圈与小圈:值行注意的是,八大招中的“左右硬开门”一招,不是用手去抓持对方手臂,而是强崩硬缠贴肩撞,左崩缠肩撞胁,右崩缠中肩撞胸。

此手法分左右,左臂也可同样分左右旋转,而且在行进间完成打开门户、击倒对手的目的,其变化的手法较六大开进攻密度强些。

众所周知,无论八极拳法中的六大开和八大招还是其他流派中的任何精招绝技,都必须经过全面持久的锤炼后获得纯功,方能在应敌时发挥出极大的打击威力。

常言道:“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八极拳练习者,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才能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首先随老师学习几个动作,并逐步体会、掌握和领会每一个动作的要领c其次,是干百遍的反复练习。

练习动作时,切忌象征性地比划动作,要严肃认真扎扎实实地练c目的是为了熟练掌握。

而且要苦练加巧练,达到熟能生巧:自古以来,做事成功的秘诀是勤奋c常言道:“一看、二练、子琢磨c”一看,要认真仔细地看老师做不范动作;二练,按老师教的动作标准要领多练;三琢磨,主要对老师所教动作的发力原理多模仿。

国术精华:八极拳秘要(二)

国术精华:八极拳秘要(二)

国术精华:八极拳秘要(二)八极拳之套路八极拳徒手训练的主要内容有:金刚八式、六大开、八大招、六肘头、六十四拆手等。

辅助练法有:弓、板、桩、袋、球等。

器械练习主要内容有:滑大杆、对劈刀、对扎大枪、对劈十三刀等。

主要套路有:八极拳、应手拳、八极小架、八极对接、六合枪、行者棒、夜战刀、纯阳剑等。

在中央国术馆传授的八极拳之徒手套路,主要有:架子;八极拳;六大开三套。

此外并有散招散手多种。

一、八极拳架子(小架)小架乃八拳之基本功、气功也。

初学者必须从小架始。

此路练好再练八极拳,最后为六大开及其它散手等。

架子乃八极拳精华也。

(一)小架各式名称悟空问路,定心肘(开胸肘),摆肘捆人(二郎捆人),顺势抽肘(凤凰单展翅),按阴掌(罗汉式,打虎势),迎面掌(打洋炮,单扬掌),牵缘手(摔手按裆),双手接拿(六合手),顶肘揣裆(双缠扎锤),托枪式(前进跨步),穿掌进步(阎王三点手),跪膝,回身接搡(抱拿搡撞),捋手(小缠),撞锤,左撞锤,左捋手,右撞锤,穿袖,中平掌(斜身拗步双展翅),撩阴腕,左中平掌,退步插手(挂搭),搜裆缠肘,收式。

(二)小架歌双拳齐出站中央,开步两肘勒胸膛;双手一合分左右,拧身扣步左手扬;右手高挑打洋炮,尼手退步忙护裆;双手接拿项肘式,两拳平对急揣裆;前进跨步托枪式,穿掌进步两分张;要打跪膝把裆藏,拧身退步邂了裆;搜裆挂搭归中堂,下界顶肘换式忙。

又歌悟空问路头一请,离步顶肘在中央;顺势抽肘弓裆步,二郎神拳两分张;扭身圈胯如新月,齐步搓掌把手扬;左手先搓右手护,倒退一步邂了裆;开弓顶拔扎锤急,前进跨步招术强;穿掌进步三点手,跟步跪膝把裆藏;回手按搡横拉车,要打捋手两头忙;斜身拗步双展翅,转身撩阴式难防;退步挂搭人难识,搜裆缠肘归中堂。

小架变化歌悟空问路出开胸肘,双拳一合出二郎捆人按阴掌出指上打下,控目掌出禁闭敌人,上步出迎面掌,左手掸开出牵缘手,护裆出双手接拿,揣裆出前进跨步,揣裆跨步出阎王三点手,跪膝出上撑下喽,转身出抱拿,撞锤出小缠,穿袖出中平掌,拧身出撩阴腕,退步出插掌,搜裆出缠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虚 变实 ; 敌 若 出手 , 我 变实 为 虚 , 此 乃 以变 应变 法 。所谓 开者 , 即硬开 门也 六 大开 是六 个招 法 , 又


李 书 文的 尊称 ) 教我时 , 说我身量大 , 六 大 开、 八 大招 等 都 要 学 , 都要练 , 为 了将 来 带 徒弟 。但 最适 合 自己条 件 的招式 更要 多练 , 为 的是 与人 动 又云 “ 打招如 闪 电”, 即此意 也 。招 , 巧 力也 , 以力降 人 非 招也 , 招 不离 突跨 , 而 突跨 又必 须合 一 。 六 大开 和八大 招 以三合 、 三靠 、 突跨 相连 为宗法 。 跨 乃
精 妙技法 , 不 同 的人 使用 出来 将产 生不 同的效 果 。
精武 俱乐 部 : 蔡淑 青 男 3 0岁
重 庆 市 梁 平 县 聚 奎 镇 顺 安 5组 40 5 21 3
击最 高境 界 。

习武是快 乐和 痛苦 的共存 体 , 一分付 出, 一 分收 获 , 诚 交天下 武友 。
八极 拳 专题
维普资讯
的技术运墨
文/ 朱 宝 德
任 何 一 种 武 术 流 派 的 技 法 ,都 体 现 出 中 华 武 术 之 魂
才能练 就扎 实 的基本 功 。首 先 随老师 学 习几 个 动作 , 并 逐
魄。 一 个八 极拳修 炼 者 , 经过 长期艰 苦 的基本 功锤 炼 , 具 备 了极为扎 实 的基 础 , 便 可进 入八 极拳 攻 防技 击 的学 习和 功
《 八 极 拳谱 》 中日: “ 招 术不 熟 , 必致 临敌 时手 足无措 , 难言 制敌命 中之方 ,故技 击一 道 以坚 实 身体 内外 为根 本 ,
镇定 意志 为 主宰 , 精 熟招 术 以致 用 , 喂 招成 招 乃求致 用 也 。
缠 法 分上 、 中、 下 三 盘缠 法 。 历 代师 承 传授 都 是 一成 不 变
六 大开 中的 “ 缠 ”是 抓 住 对 方 的 手 臂 缠 , 而 且缠 的 幅度 、 弧 技 击高 级境 界 , 不 应拘 于拳 法 的经 验模 式 。习武 的 目的是 度也 是 因人功 力 而异 。而 八 大招 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左 右 硬 开 门 ”招 法 把 令 身 的 能 量 彻 底 释 放 出 来 , 并 推 向极 限 。所 以一个 八极 中 缠 的 弧 度 分 大 圈 与小 圈 值 行 注 意 的 是 ,八 大 招 中 的 拳修 炼 者光靠 师 传经 验是 远远 不够 的 ,应通过 勤学 苦 练 ,
4 3 2 3 6 1
悟性 、 用功 程 度等 都 不 一 样 。 当 年, 八 极 拳 发展 中期 的精 英 “ 神
枪 ”李 书 文 、 强瑞 清 、 季云龙 、 马
重庆 市大足县 龙 水镇袁 家村 三组
八极 拳 专题
英 图 等前 辈 , 在 与人 较技 时 , 也不 是 随 意使 用 六 大开 和 八
法操 练 阶段 。 自古 以 来 , 没有 什 么 旷古绝 伦 的 “ 绝 招 ”, 更 没 有 什 么 速 成 的功法 能提 高功 力 。 在技 击中 , 精 熟 的招法 、 强 大 的 打
步体会 、 掌 握和 领会 每一 个动作 的要 领 。其次 , 是 千百遍 的 反复练 习 。 练 习动作 时 , 切忌 象 征性地 比划动作 , 要 严肃 认
洁, 朴实 无华 ,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技 术 整 体 。如 六 大 开 中 的 “ 缠 招” 无 非是 左 右劲 的大缠 与 小 缠 , 再 加 变化 中的 “ 靠 缠 ”一

磨, 主要 对老 师所教 动作 的发 力原 理多 模仿 。 再次 , 当掌握
每 个 动 作 的 发 力 窍 门 并 做 到 收 发 自如 时 ,再 由 明 师 拆 招 、 喂招 , 进 行实 战技 术运用 方 面的训 练 。
手 ”, 后 又形 成 了八 极 加劈挂 的技 击风格 , 闻名 遐迩 。上 述 者 , 敌不 知其 所攻 。见缝 即插 、 有隙 即钻 为上 乘 , 连 架钻 混 典故说 明 了一个 简单 的道 理 : 精 技妙 招 是前 辈们 在无 数 次 而 为 中乘 , 架 而后 进 为下乘 , 闪转 腾挪 、 犹 疑不 定则 下乘 之 实战 中提炼 出来 的精 品 , 适应 当时历史 时代 的环境 。因此 , 下 乘也 。六 大 开 、 八大 招 贵单 练 , 又 贵喂招 , 否 则临 敌时 难 我 们也 应 有选 择地 根 据 自身条 件 , 练 就适 合 自己的精 纯 技 致用 。 单练 贵用 手 , 尤 贵跨 步 , 无跨 步 则无 突力 。 总之 , 发招 法, 才是 明智之 举 。只有 运用 技术恰 到妙 处 , 才 能产 生理 想 的 依靠是根 基 强 固。应敌 时 , 将 极快 的速度 与精 熟 的招 法 、 的打 击 效 果 , 也 就 是说 , 无 论 是六 大 开还 是八 大 招 或 其 它 深 厚 的功力 融 为一体 , 随意 而动 , 以变 应变 , 运 用 自如 为技
“ 左右 硬开 门 ”一招 , 不是 用手 去抓 捋 对方 手臂 , 而是 强 崩
,'
继 而 实战 , 即 常练 不 如惯 打 , 广 泛 吸取 各 类 拳法 的技 击 特
硬缠 贴肩撞 , 左崩 缠肩 撞胁 , 右 崩 缠 中肩 撞 胸 。 此 手 法 分 左 点 和长 处来 弥补 自己 的不 足 , 总 结 同道 的技 术 特长 , 逐 步 形 成适 应 自己 的技 击 风格 , 再 进 行 高 层 次 的 模 拟 训 练 和 实 战 训 练 , 再 配 合 较 为 科 学 的 功 法 操 练, 便 能 达到技 击 的高级 境界 。
精 右 ,左 臂 也 可 同 样 分 左 右 旋 转 ,
武 而 且在 行进 问 完成 打 开门 户 、 击
22 -
倒 对 手 的 目的 , 其 变 化 的 手 法 较
六 大开 进攻 密度强 些 。
众 所周 知 , 无 论 八 极 拳 法 中 的 六 大 开 和 八 大 招 还 是 其 他 流
适 应 自 己使 用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况 且人 体 外 形 、 体重 、 天赋 、
击 威力 。常 言道 : “ 要 学惊 人艺 , 须 下 苦 功夫 。”八 极 拳 练 习者 , 必 须 具 备 坚 韧 不拔 的 刻 苦精 神
精 武俱 乐部 : 陶水 生 男 2 4岁 愿结 交各地 武术 爱好者 , 共探技 击 ̄ , i 4 - 。
八 极 拳 体 系 的 六 大 开 和 八 大 招 及散 招 、 散手等 , 不 可 能 招
招 都 练得 精 熟 , 更 不 可 能招 招 都
派 中 的任何 精招 绝 技 , 都 必须 经
过 全 面 持 久 的锤 炼 后 获 得 纯 功 , 方 能 在 应 敌 时 发 挥 出 极 大 的 打
做 示 范动 作 ; 二练 , 按老师教的动作标准要领多练 ; j 琢
击 威 力和 强劲 的力 道 , 都 是一 个 练 武 者循 序 渐进 、 日积 月 累的结 晶 八极 拳技 术 体 系 中的六 大开 和八 大招 , 是八 极 拳 先 贤们 在 完整 的 八极 拳体 系中提炼 出来 的精 华 , 并非 人 们 传说 的那 么神 秘 。 其实 六 大开 和 八 大招 是 异 曲同 工 , 其理 相 通 , 动作 简
的 实力 , 有 选择 地 使 用平 时 练就 的精熟 顺 畅 、 运 用 自如 的 招法 , 即死招 活 用 。如 “ 神枪 ”李 书 文前辈 , 身高 1 . 6 2米 , 身 体 清瘦 , 但 他 天生 胎力 大 , 双臂 比常 人长 , 手掌 大 , 手 指
动 ”。 如 六 大 开 中 的 “ 抱 ”招 , 此式 虽 简单 , 实 含逗 、 开、 截、
想 的影响 , 退 化就 不 足为奇 了 。 八 大招 中的 “ 左 右硬 开 门” 也是 左右 劲 的 “ 缠 招 ”, 只不过 在使 用 时手 法 变化不 一 样 一
明的师父 给你 拆 招 、 喂招 , 也 是局 限于 师 承个 人 的经验 , 切
莫 怎么学 来 的就 怎 么用 。笔 者认 为 , 一 个 习 武 者 如 想 达 到
只练 拳 不喂 招 成招 , 临敌 亦 无 法用 , 有 拳 技精 熟 不 能 临敌
的。 其 中一招 多变 的活 步用法 根 本不传 。 而且 , 传 授者 一个 致 用 , 盖 以 此 也 。” 所 以人们 常说 “ 书念一 世 , 不讲 ( 透 ) 不 师父 一个样 , 久 而久 之 , 一些 简单动 作规 范 化 , 加 上保 守思 如不 念 ; 拳 练一生 , 不 拆招 喂招 , 不如不 练 ”。再 者 , 一人 高
大 招 中任 何 一 招 都 能 产 生 较 好 的 技 击 效 果 , 而 是 根 据 对 手
维普资讯
八极 拳在 打法 卜分等 打 与赶 打两 种 , 这 是历 代八 极 拳 先贤 们经过 长期 训练 、 实 践 总结 出来 的。等 打 的意思是 , 对 手一 动 ,我 方进 行 反击 性 的 打法 ,老人 们称 为 “ 以动 打

2 3
手 时用 。 ”马英 图先 生根据 李 书文先 生 的指 点 , 苦 练精技 纯 横 力 、 突力 、 冲力, 所 谓招招 不离 跨也 。发招 最 忌亮相. , 亮 相 功 ,与人 较技 时 ,常 用 的招 法 是八 大 招 中的 “ 迎风 朝 阳 已露 变化之 机 , 易为 人所 乘 。善攻 者 , 敌 不知 其所 守 ; 善 守
真4 L 4 L 实 实 地 练 。 目 的 是 为 了 熟 练 掌 握 。而 且要 苦 练 加 巧 练, 达 到 熟 能 生 巧 : 自古 以 来 , 做 事 成 功 的 秘 诀 是 勤 奋 。常

言道 : “ 一看 、 二练 、 _ 二琢磨 。”一看 , 要认 真 仔细 地看 老 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