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院体山水画的审美研究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

论宋元山水画之美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在艺术成就还是影响力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宋代山水画强调以真实自然为基础,追求形式的精细和构图的和谐美。
元代山水画则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笔墨的淋漓尽致和画面的极致简约。
宋代山水画以南宋的“文人画派”和北宋的“院体画派”为代表,这两个派别各具特色,但又相互交融。
南宋的文人画派注重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强调作品描绘的是艺术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北宋的院体画派则强调结构、构图和技术,力求塑造具有自然立体感和形象感召力的作品。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有马远的《黄山图》和郭熙的《雪江山居图》。
马远的《黄山图》采用了金笔法,从马远的笔触中可以看到雄浑有力、构思精妙、举重若轻的艺术特点,展现了作品之美。
作品中奇峰陡峭,云雾缭绕,形似巨龙,山水新奇高妙,堪为中国山水画中的巅峰之作。
郭熙的《雪江山居图》则表现了一番意境,他通过独特的对景色的处理和形式、情感的表达,游刃有余地展现出北方景色的静谧隐秘韵味。
元代山水画《寒松独立图》和《清溪山居图》同样是代表作品之一。
马道令的《寒松独立图》以淡墨蘸水的笔墨,墨画精湛,极富抽象感,表达了对静寂的山水境况的生动表现,山松苍劲而又凝重。
郎世宁的《清溪山居图》则遵循了元代画家“格调派”的理论原则,他的作品主要体现了山水的意蕴和意境,将山水融为一体,情境十分明朗,风味独具。
总而言之,宋元山水画之美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自然真实,描绘自然形态,直观呈现山水韵味。
第二,强调意境抒发,追求笔墨的淋漓尽致和画面的极致简约,表达情感和思考。
第三,追求集纳天人之美,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象巧妙融合。
以上三点是宋代山水画和元代山水画共通的地方,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即“写意山水”,强调笔墨情趣,追求理趣合一。
因此,宋元山水画的美学价值非常高,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一.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所画出于自娱,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审美特征探析

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审美特征探析作者:张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5期摘 ;要: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是宋代绘画的代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有很大关联,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精细的写实性、完美的构图、与文人画的结合以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都对后世绘画有了其深远影响。
研究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审美特征对传统文化以及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审美;艺术风格作者简介:张辉(1983-),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1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宋代院体画是宋代绘画的代表,特别是以王希孟、李唐、赵伯驹等画家为代表的宋代院体山水画以富丽堂皇的气象、华美秀润的色彩描绘和象征意趣的表达成为继唐代之后青绿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山水画理论研究与创作中,对宋代院体山水画进行审美价值的审视,深入挖掘宋代院体山水画的可再生资源,积极探索宋代山水画可承载的新的语言形式对于不断发展的兼具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山水画意义重大。
宋代院体山水画自商朝初年就有记载,到唐代儒家思想功用下朝廷的“院体画”成熟,到了宋代院体风格更为成熟,宋代宋徽宗不但关心如何画,还在画院具体指导如何作画,审美、画法,欣赏传统写实,工整的设色法等等,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在这样的良好空间下经过继承创新,形成了新的风格,同时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画家,促进了宋代院体青绿山水画在宋朝兴盛的局面。
就审美需求上来说,在唐代,文化发展也属盛世,唐代文化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一种开放的、外向的、色彩浓烈的文化,诗词歌赋乃至绘画,都充满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唐代李思训所处的大唐盛世的富丽堂皇使他在审美上倾向于“金碧辉映,古雅超群”之气。
虽然唐代在历史上是文化鼎盛时期,但是中国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变迁却是从宋代开始。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北宋院体山水画是中国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和一种风格化的表现形式,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之一。
它以微妙的笔墨和灵动的构图,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人的审美追求。
而在宋代词的创作中,也融入了对自然和人的感悟,描述了情感和人生的境遇。
这篇文章将从北宋院体山水画和宋词意象两方面,探讨它们的性灵契合。
北宋院体山水画是以文人画为代表,强调画的形式美和审美精神。
它注重笔墨造型,善于表现情感和思想,强调画面的内在意境和意蕴。
在山水画中,它通过传神的笔墨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妙,同时也表达了画者对自然之美的思考和审美情感。
例如,王时敏的《富春山居图》中,画家通过诗意的笔墨和细腻的构图,展现了富春山的山水风景,以及深邃的人文意境,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与之相似的是,宋代词也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在宋词中,自然景色常常成为表现不同情感的载体,词人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刻画自然和人的关系。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道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赤壁、江山的景色为背景,独立自由的精神态度,表现了主人公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北宋院体山水画和宋词的性灵契合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彰显在其艺术表达上。
在山水画中,画家们注重虚实相生,形神合一,通过留白和暗示来表现意象的深远和隐蔽。
例如,董源的《潇湘图》中,他将画面分为三层,前面是毛岸,背景是潇湘,中间是桥、亭、人,使画面形象生动,造成视觉上的分层感。
在宋词中,词人同样注重意象的表达,通过省略和运用比喻手法表现情感的抒发和留白的空灵感。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以一幅元宵夜市的热闹场面,表现了人们情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互动,而以为人物形象布局宽敞灵动,表现人与时俱进,应时而动的精神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北宋院体山水画和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交融。
无论在表现自然风貌,还是人情世故方面,影响和表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观。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山水画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和成就。
宋元山水画在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成就1.笔墨精湛。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注重写意与意境的把握,具有细腻、规矩、工整、平润、绵和、洒脱等笔墨特点,带有自然流畅的气息,以及极富表现力的主题内容。
2.画面灵动。
宋元山水画注重画面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画面灵动自然,富有生命感和韵律感,有时简单明了,有时则繁富细腻,这种自然流畅的特点也是其一大艺术上的成就。
3.主题丰富。
宋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曾经涵盖了中国的山水、湖泊、江河、关隘、大峡谷、峰岭、典型的风俗、史诗、神话等各种特征,极富野趣,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审美特征1.追求自然真实。
宋元山水画十分追求自然真实,艺术家们在写生和创作中,常常选择真正的自然景观为蓝本,以求达到最大的真实感和艺术表现力。
其作品和中国传统风俗的卓越、神韵和稳定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大特色。
2.强调艺术感受。
宋元山水画着重强调艺术感受一种浪漫、抒情、格调的审美感受,旨在达到审美艺术的境界,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和谐。
3.注重个性表现。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家们注重个性表现,他们在不同的主题和题材上,都以独到的观察、认识和创作技巧,表现出了自己独具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文化特征,无论是在笔墨上仍是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绝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探析以“真”为美的北宋山水画

2018·08一、“真”的定义对于“真”一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指代的意义也不同。
当“真”与商品挂钩,它就与“假”相对应;“真”若指代一个人的品行时,它就与“虚伪”构成相反的意思;“真”若与艺术挂钩,其就是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标准,其“真”也成为山水画所追求的境界。
从山水画发展历程上,唐末五代的荆浩是第一个提出“图真”的美学理论,荆浩认为山水画要想达到“真”,就需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的变化,领悟自然的内在本质。
同时北宋的山水画也继承并再现其观点,同时将“真”作为北宋评判山水画的标准。
本部分将从“真”在哲学上的定义与“真”理论的发展阐述其观点。
(一)古代哲学“真”的阐释首先,对“真”的解释来源于哲学,《老子·道德经》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1]老子认为“道”是存在的,“道”是一种恍惚不真实存在的物象,是道家学说的核心,同时“道”中是有真实存在的物体的,这就是所谓的“道”。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主体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取法于自然,领悟自然的内在精神,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国山水画中,山水的质朴就代表着自然万物永恒的精神,从而艺术主体就受到自然万物的影响,也提高了画家对山水的审美。
老子虽对“真”并未直接的阐述,可是他所提出的“道法自然”“反朴归真”等观点都不无一不体现出老子对艺术真理的追求与向往。
庄子也阐述了对“真”的解释。
《庄子·渔夫》中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2]庄子认为若要做到“真”,是不受世俗外物的干扰,其所表达的情感是从内心中自然流露的。
在艺术的创作中,艺术主体需要将其对事物的真实感受表现在作品当中,并不受外界的打扰,以一颗真挚的心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欣赏。
北宋绘画中的山水入画与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北宋绘画中的山水入画与艺术表现形式研究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其中,以山水画为代表的绘画形式,成为北宋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北宋绘画中的山水入画与艺术表现形式,并对其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一、山水入画的背景和历史发展1.北宋时期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2.山水入画在唐代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发展情况3.北宋山水入画作品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二、北宋绘画中的山水入画特点1.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着重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运用透视法等技巧增强逼真感2.表达情感与审美追求•通过刻画自然景观传达情感体验(如孤寂、宁静、荒凉等)•注重构图和色彩搭配,追求视觉美感3.融入人文元素与哲学思考•将人物、建筑等元素巧妙融入山水画中,突显山水与人类活动的交融关系•表达对生活哲理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和体悟三、北宋绘画中的山水入画艺术表现形式1.线条勾勒与构图布局•着重描绘线条曲折流畅,丰富层次的构图方式•运用空间透视以及比例关系来展现远近之感2.色彩运用与皴法技巧•运用不同调子的淡墨为基础,通过色彩叠加增强光影效果•利用皴法手法创造出稳定而有层次感的纹理效果3.传统笔墨方法与艺术创新实践•继承和发挥了唐代山水画基本技法,如轻重疏密、点缀意象等•同时进行创新实践,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效果四、北宋绘画中山水入画的影响与传承1.对后世山水画家的影响•北宋山水入画成为后世山水画的重要参照和学习对象•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对后代绘画家产生深远影响2.山水入画的传承与发展•北宋以后各个时期对山水入画进行了不断的延续和创新•将山水入画融入到不同的绘画风格中,形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结论北宋绘画中的山水入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备自然真实、情感传达和人文思考等特点。
其线条勾勒、色彩运用和笔墨技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北宋书画家们对美学追求和艺术创新的努力。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对后世山水绘画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留下了珍贵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南宋山水画艺术审美性浅析

关键词:南宋;构图;诗性;山水画;审美性南宋山水画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南宋迁都临安,只剩余半壁江山,文人心态发生改变,这样的政局促使文人进行反省和思考;文化重心南移,南北思想互相交融,促使文化和艺术相互碰撞和交流;南宋经济比北宋经济更加繁荣。
因此,在特定时代的各种因素影响下,南宋形成了特有的绘画形式。
一、南宋山水画的历史渊源宋代三百余年,重视文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中地位很高。
宋朝历代皇帝基本都擅长书法或者绘画。
宋代重视科举制度,殿试正式成制,利于从社会各个阶层中招揽人才,吸纳不同的文人贤才,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历来历史学家大都认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应该归功于宋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正是因为重视文人,使得文人的才能在政治、文化、艺术领域得到进一步发挥。
宋代重视绘画艺术,宋徽宗时期设立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
只有具备文学素养并且通过考试的画家才能进入画院,而考试形式灵活,并有意识培养画者的思想内涵的表达。
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被进一步发扬,从而提高绘画者的艺术文化修养,利于其专心从事文艺创作。
宋朝皇帝通过完善翰林图画院的建制和功能,使之成为史上最系统和完备的皇家画院。
从皇帝本人的参与到文人士大夫的引导,院内外画家及所有艺术创作的力量被调动,既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树立起雄视画坛的宋画品牌。
宋代的绘画有皇家支持,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峰。
北方沦陷,南宋迁都之后,人才和画师纷纷南迁。
南渡后没有单一独立的实体画院,但在宋高宗的支持下,因北宋画院遗续的“院体”或“院画”风格,形成了一个主流画派,即宫廷画派。
南宋的宫廷画师在南宋王朝的支持下,能够安心创作,才华得到充分发挥。
南宋的经济进一步繁荣,手工制造业发达,促进了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文人自主性和个人意识得到尊重和支持。
南宋以来,画家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绘画水准得以不断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体 山水 画 的 画 面 上 虽 然 也 有 标 题 和 落 款 , 但 通 常 都 不 是
共 同 体 现 了 中国 艺 术 史 的 由 宗 教 转 换 为 人 文 精 神 的特 点 。宋 代 是 我 国 山水 画 高 峰 时 期 。唐 末 五 代 的 叛 乱 被 宋 太 祖 推 翻 , 宋 太
祖 独 得 天 下 。为 了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的 统 治 , 他偃 武修 文 , 革 新 图 制; 至太 宗 、 真宗 , 文 艺又受 到奖励 , 这一 时期宫 廷美 术全 盛 , 画
格 的 表现 。
代 及 后 世 山 水 的 宋 代 大 家 。宋 代 画 院 山 水 画 所 反 映 的 审 美 心 理、 审美境界 , 这 一 时期 的美 学著 述 、 艺 术 思 潮 与 绘 画 实践 , 成 为
中 国 传 统 审 美 文 化 的 源 头 。宋 代 文 人 画 与 与 院 体 画 相 互 关 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髓 , 充 分 展 现 了 中 国传 统绘 画 的现 实 主 义 艺术 的 审 美特 征 。 画院 中 涌现 出的 大 批 杰 出的 山水 画 家 , 他 们 笔 下 的 辉 煌 见 证 了一 个 时 代 的特 色 , 其 作 品 是 宋代 乃 至 整 个 中国 艺 术 史上 绚烂 的奇 葩 。 关键 词 : 宋代 ; 院体 山水 ; 审 美
宋 代 院 体 山水 画 的 审 美 研 究
汪 海 燕
( 皖 西学 院艺术 学院 , 安徽 六安 2 3 7 0 1 2 )
摘要 : 宋 代 画 院 规模 设备 齐 全 , 名篇佳作不断产生 , 是 宫廷 美术 的 鼎 盛 时 期 。 宋代 山 水 画 以 其 成 熟 , 现 实主 义 手 法 , 生动, 清新 美 观 的
重, 勾勒精细、 富丽 堂 皇 。画 家 创 作 的 目 的 和 态 度 也 不 相 同 : 院 体 画家 多 是 为 了 宫 廷 服 务 , 在 艺术 形 式上 , 它 的 主 要 特 征 体 现
经 在 太行 山 隐 居 , 将 自然 的 山水 领 悟 的 及 其 透 彻 。“ 三家 鼎峙 , 百代 标程 ” 说的是关 仝 、 李成、 范 宽 这 三 位 五 代 宋 初 山 水 画 坛 三
在: 命体化 , 装饰化 , 定 型化 。仔 细 观 察 物 体 , 重 写 实 是 院 体 山水 画 的最 大 特 点 。文 人 山水 画 自 由 发 挥 的 空 间更 大 , 画 家 多 借 景
家, 他们都是北方人 , 后 承者 有 郭 熙 、 李完成 、 王士元 、 许道 宁 、 燕
文贵、 高 克 明等 。李 成 和 范 宽 受 关 仝 的 画风 影 响 , 而他 生 活 在 五
中图分类号 : J 2 1 1 . 2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4 1 1 5 ( 2 o 1 4 ) l O 一2 2 —2
翰 林 图 画 院是 我 国宋 代 的宫 廷 绘 画 机 构 , 属 于翰林 院, 绘 画
的画 中可 以感 受 到 绝 句 的 韵 味 。 以 马 、 夏 为 代 表 的 院 体 山水 代 表 了宋 代 院 体 山水 又 一 独 具 特 色 的 艺 术 风 格 , 开 辟 了 院 画 的 又
步画坛 , 并 向世 人 呈 现 出 了 非 同 一般 的 审美 情 趣 。
一
、
宋 代 院 体 山水 画 的 美 学 特 征
的历 史 进 程 中 的两 个 新 的高 峰 。
二 、宋 代 文 人 山 水 与 院体 山水
注重 章法 、 质趣 、 真 实 反 映 事 物 是 宋 代 院 体 山 水 的 显 著 特
点 。早 期 山水 画 的“ 水不容泛 , 人 大于山” , 在《 游 春图 》 中 展 子 虔
已有 描绘 , 画面 中的空 间处理恰 当, 峰 峦参差有 致 , 树 木、 山石 、 屋 宇 处理 巧 妙 到 位 。五 代 画 家 荆 浩 总结 出 一 系 列 的 规 律 , 他曾
宋代文人 画书 法笔 法粗 放 、 墨形 清淡 , 而“ 院 体 画” 色 彩 浓
一
史 籍 中一 般 简 称 为 画 院 。是 随 着 美 术 的发 展 和 宫 廷 贵 族 对 绘 画 的 大 量需 求 , 历 经 几 个 朝 代逐 渐 发 展 起 来 的 。到 了 宋 代 , 宫 廷 绘
画 到 了最 为 繁 荣 和鼎 盛 的时 期 。这 时 的 宫 廷 山 水 以其 精 细 工 丽 的绘 画技 法 、 气势宏大的表现形式 、 颇 具装 饰 意 味 的绘 画 风 格 独
代宋初 , 所 以, 北方 的李成 、 范 宽 和南 方 的董 巨 真 正 全 面 影 响宋
抒情 , 不受束缚 , 也 有 表 达 对 腐 败 政 治 和 不 公 平 社 会 的 不 满 之
情, 它 注 重 的 是 抒 发 画 家 自身 情 感 。 观 察 方 法 上 也 存 在 不 同 之 处: 院 体 山 水 画 家 对 自然 观 察 会 做 了 一 个 大 异 其 趣 的 真 实 而 具 体 的 经验 。艺 术 表 现 手 法 也 存 在 不 同 : 在表现 手法上 , 院 体 山水 非 常追 求 用 笔 的精 细 , 在画面布局 、 格 局 和 颜 色 设 置 上 华 丽 而 精 雕 细 琢 。 而文 人 表 现 方 法 不 受 程 式 束 缚 , 山水 画 重 墨 韵 , 重 视 风
新 风 。 由于 政 治 、 经济 、 文化 各方 面的 因素 , 我 国 的 山 水 画 到
宋 代 也 得 到 空 前 的 壮 大 。在 内 容 方 面 , 充 分 反 映 了祖 国 山 河 的 壮丽 , 能 够 确 切 地 表 现 地 区 的特 征 和 季 节 、 气 候 的微 妙 变 化 。而 马、 夏 的成 就 , 是 我国美术 园地里两 朵灿烂 的奇花 , 是 千 岩 竞 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