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穆勒评注_中_交往异化_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王惠琳陈华兴提要:自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不同学者或流派试图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异化问题,对社会各领域异化的发展变化及其表现形态作出了深入的分析,这其中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交往异化日常生活异化科技异化消费异化大众文化异化作者王惠琳,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华兴,男,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试图凭借异化劳动分析出劳动和私 有制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阐释了异化 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同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存 在物,劳动产品是人类对象化的结果,工人生产出越多的劳动产品,他所能消费的产品越少,也就是 说,工人自身价值与他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成反比;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工人的劳动并非 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并非自愿的,而是受强迫的;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变成了维持 工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毫无自由可言,工人自身的类本质在劳动过程中并没有得以 实现;人同人之间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 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 ®自从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了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现 实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人的活动及生产或消费的产品也各不相同,异化在不同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等多种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基本形式、内容、存在的主要领域也有所不同。
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 集中在劳动领域,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提出人受制于物的物化理论,哈贝马斯主要研究的是交往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98页。
浅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以《手稿》《穆勒笔记

浅 析 马 克 思 异 化 理 论 的 三 个 不 同发 展 阶 段
— —
以《 手稿》 《 穆 勒笔记 》 《 资本论》 为基础
于涵 潇
( 首都 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9 )
摘
要 :以《 1 8 4 4年经济 学哲 学手稿》 、 《 詹姆 斯 - 穆 勒 <政 治经济 学原理 >一 书摘要 》 和《 资本论 》 为基
思 想
异化劳动范畴是《 1 8 4 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下简称 《 手稿》 ) 的 关 键 词 和核 心 概念 。 以异 化 劳动范 畴 为核 心 , 马 克 思 改 造 了 已有 的政 治 经 济学概念 , 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为依托 , 初 步构筑 了 自己的政 治经济 学理论 体 系。在 《 手
一
7 0—
于涵潇 : 浅析 马克 思异化 理论的三个不 同发展 阶段
使 自己的肉体受折磨 , 精神受摧残。如果这种强 制一停 止 , 人 们 就 会 像 逃 避 瘟 疫 一 样 逃 避 劳 动。 ” l l l l 弱 这种 劳动 者 与劳 动活 动相 异化 的后 果就
是, “ 人( 工人 ) 只有 在 运 用 自己的 动 物 机 能 …… 的 时候 , 才觉 得 自己在 自由活动 ” 【 1 1 1 6 0 。 第三 , 从 人 的类本 质来 看 , 人 与他 的类本 质相 异化。“ 异 化 劳动 , 由于 使 自然 界 同人 相 异 化 , 使
中 图分 类 号 : A 8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5 6 4 5 ( 2 0 1 7 ) 0 2— 0 0 7 0— 0 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一)historisch的应有之义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考证版(MEGA)的新版还是旧版(Marx Engels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tausgabe)都应该是模仿康德全集的书名。
在文献学上,historisch 是指将著作按照写作顺序来排列。
但是,作为实际问题,我们却很难将论文、资料和书信按照它们的撰写顺序来排列。
我曾按年份整理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政治活动以及其他理论家和党派的活动,做了一个“马克思恩格斯年表”。
在做这些准备工作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副产品。
譬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始于1845年11月,就是在那之前的10月17日,马克思还想带领全家移居美国,并将这一申请提交给了自己的出生地特里尔市的市长。
后来马克思放弃了移居美国的念头,立即开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1.《穆勒评注》的地位对我们而言,historisch读解方法的决定性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马克思的写作顺序。
以《巴黎手稿》为例,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第一手稿》之后,并没有马上写作《第二手稿》,而是写了《经济学笔记》,特别是《穆勒评注》。
关于这一问题,我后来才知道中国过去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补卷的方式,即将《穆勒评注》置于《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来研究的。
但是,如果将《穆勒评注》放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会夸大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这让我又一次认识到了historisch的重要性。
只要将“交往和分工的外化=异化”,只要将“交往异化”这一点置于中间,广松涉先生的“马克思的异化论是从个体出发的主客二元论是与唯物主义无缘的”论断就会失去论据,变成空中楼阁。
异化并不直接导致剥削,它说到底是人与自然之间,进一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代谢逻辑。
这是《穆勒评注》中的“交往”概念所告诉我们的。
《第一手稿》中“劳动者越劳动就越贫穷”虽然是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强有力的控诉,但它也让许多人陶醉,从而失去判断力。
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

《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研究韩立新一、异化劳动理论的缺陷1.异化劳动的结构迄今为止,人们一谈及《巴黎手稿》,往往都把其核心思想归结为异化概念,这本身并没有错。
但问题在于异化是不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是指《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反过来问,异化劳动是不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全部?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得分析一下异化概念的逻辑结构。
德文的异化Entfremdung与外化Enäußerung一样,都来自拉丁语alienatio,意指成为他者。
汉语将Entfremdung译成“异化”,日语将它译成“疎外”,都是在强调主体成为与自身相异己、相疏远的他者这一含义。
从哲学史上看,费希特的绝对自我通过外化而设定非我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外化和自我回归的神学逻辑,以及费尔巴哈的人的自我异化的宗教批判,都是在这一含义上来使用异化和外化的。
在后面我们将看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那么,异化概念具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呢?首先,异化概念具有近代哲学“主客二分”的逻辑结构。
异化,通俗地讲,就是主体变成与自己相异己的客体,客体反过来与主体相对立,最后主体通过扬弃客体来使客体回归自身,其基本结构显然是从自笛卡尔到黑格尔为止近代哲学家所主张的主客二分及其辩证运动。
日本学者广松涉曾模仿黑格尔的叫法,将异化的逻辑结构概括为“自我异化和自我回归”,或者干脆称之为“自我异化”①。
自我异化的逻辑结构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具有典型性。
基督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所遵循的是神自己外化为人的逻辑。
而费尔巴哈则正好相反,他颠倒了黑格尔主词和宾词的关系,自我异化的主体不再是神,而是人。
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状态。
鲍威尔兄弟、赫斯和施蒂纳等黑格尔左派的主张基本上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逻辑具有同构性,他们将费尔巴哈的人的自我异化逻辑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
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交往异化理论的主要 内容和历史地位
管元 生
( 侨 大 学 人 文 与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建 泉 州 3 2 2 ) 华 福 6 0 1
摘 要: 交往异化理论是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 这一理论长期没有得到应 有的重视 , 其 思想史地位远 高于异化 劳动理论。 交往异化是 当代人 面临的 困境 , 马克思的 交往异化理论 为我
量的证 明 , 生产力 的发展 即意味着人对于 自然必然性 的 自由
趋 向, 人往往被 消解 了情感 、 、 价值 多样性, 了庞大机器体 变成
系 中的零部 件。在这种情况 下, 人与人不是作 为有血有 肉有 情感的 主体, 而是作为抽象 的数字 、 符号 、 子进行交往 。因 原 此, 高度 非情感化 的和理性的现代交往在带来 巨大 的社 这种 会效率 的同时, 也使 当代人 陷入普遍 的异化之 中。在经济生 产系统 中合 理化 的劳 动分工 与机械化将 劳动者肢解为独立
马克思把交往异化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社会 分工 , 并把私 有制看做是异化实现的条件 。 马克思指 出 : “ 各个人过去和现
收 稿 日期 :0 9 0 — 1 2 0 — 3 2
作者简介 : 管元 生(9 2 1 8—— ) 男 , , 江西省 于都人 , 士研 究生, 硕 主要研 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格之 间复杂多样 的物质交 往和精神交 往, 但在市 民社会 中, 交往却蜕变为单纯的买卖关系, 蜕变为单纯 以物为中介 的商
人同人如何相异化--遵循马克思的思想脉络

人同人如何相异化--遵循马克思的思想脉络
孙夕龙
【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因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都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得到实现和表现,所以劳动异化能够过渡到人同人相异化、交往异化和社会联系异化。
《手稿》异化劳动的前三个规定与第四个规定——“人同人相异化”,与《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和社会联系异化,都遵从同一个异化逻辑。
异化的主体既可以是“孤立人”,也可以是两人或多人关系及其承载物。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阐释交往异化、社会联系异化的根源性概念。
“社会联系异化”比“交往异化”能更准确地概括《穆勒评注》的主题。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孙夕龙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货币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与相互异化——重估《论犹太人问题》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地位 [J], 李彬彬
2.马克思"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解读 [J], 李永亮
3.关于现代人生存悖论和自我异化的深层反思——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 [J], 杜松石
4.劳动异化还是人的异化——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失察与误解 [J], 赵磊
5.劳动异化、人的异化与消费异化——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J], 杨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穆勒主要思想笔记总结

穆勒主要思想笔记总结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主要思想贯穿了政治哲学、伦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我对穆勒主要思想的一些笔记总结:1. 自由主义:穆勒是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主张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优先地位,并认为政府只有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个人自由的基础上才有权力干预个人行为。
他强调政府宪法的重要性,认为宪法可以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公民免受政府滥用权力的侵害。
2. 快乐原则:穆勒认为快乐是最高价值,一切道德行为都应该追求最大化的快乐。
他提出了“幸福即快乐,快乐即是愉悦和无痛苦”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3. 具体而微的善:穆勒认为善和幸福是可以具体量化的,可以通过实际效果来评判。
他主张追求社会最大福利,通过实用主义的方法来解决伦理和政治问题。
他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经济利益的考虑来解决社会问题,并认为善的标准应该是基于最大化幸福的效果。
4. 女性权利和平等:穆勒是女性权利和平等的积极倡导者。
他主张给予妇女受教育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并支持妇女参与选举权。
他认为性别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一部分,并批评社会中对妇女的不平等对待。
5. 教育的重要性:穆勒认为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主张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强调知识和自由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造社会,并成为个体实现自由和快乐的关键。
总的来说,穆勒的思想融合了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和幸福追求的理念。
他强调个人自由、政府限权和追求最大幸福作为道德和政治的基本原则。
他对于个人权利、女性权利和教育的重要性的关注,为后来的自由主义和社会进步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对于塑造现代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异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

异化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手机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越来越普遍。
文章以异化理论为视角,以社会调查为基础,来理解和反思手机依赖现象带来的种种异化,旨在建立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理性,呼吁大学生群体正确对待技术理性,降低手机对大学生生活的不利影响。
标签:异化理论;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手机,当手机不在身边时表现出的“坐立不安”“情绪低落”的心理状态。
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有71%的人表示自己对手机过度依赖。
在大学校园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一方面,手机的功能给学习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手机依赖现象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愈演愈烈。
这实则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技术理性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泛滥,导致的人本质的异化和交往异化现象。
因此,将手机依赖作为交往中的客观现象,把握其中可能会造成的交往危机,有助于弱化技术异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概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的概念:“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劳动生产中人的种种异化现象,其中人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是手机依赖现象的生动体现。
人本质异化致使主体性缺失。
马克思将自由自觉地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而异化将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将人的本质作为人生存的手段。
正是这种手段代替目的的形式,使得原本应服务人、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的劳动成为约束人、压抑人的沉疴。
交往异化使得主体与交往对象疏离。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以理解为导向的,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社会活动。
马克思关于交往异化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穆勒评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在孤立人逻辑的基础上 ?
从表面上看 , 上述这一观点的确是能够成立 的 , 因为在整个 “第一手稿 ”中 , 马克思很少从 “关系态 ”的角度来谈论人的本质的内容 , 这与 《穆勒评注 》中基于交换关系而阐发的思想似乎 有很大的不同 。但这一观点度来理解 人的类本质 , 并进而把 “类存在 ”理解为 “类 关系 ”, 难道受其思想影响的马克思在 《184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下简称 《44年手稿 》) 中 会以孤立人的逻辑而落后于费尔巴哈本人吗 ? 我 们知道 , 费尔巴哈在阐述类本质的内容时是很强 调其关系性的 。在他看来 , 类存在是一种与个体 存在不同的关系态存在 , 它只有通过此个体与彼 个体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 “因而这种关系是一 种与我的个体性不同的关系 , 即类关系 , 我通过 它实现类 。”①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 费尔巴哈把 类存在界定为类关系 。只是由于他无法准确地把 握这种类关系中的物质性内容 , 才使他只从 “理 性 、爱 、意志 ”的角度来解读类本质的内涵 。而 导致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费尔巴哈只是从感性
of labor is neither based methodologically on the logic of individual, nor based on the logic of original inter2subjective relations, but based on the logic of labor in motion. It is exactly due to the stress on “labor”rather than“relation”thatM arx s early thinking leaves room for a developm ent into historical
疑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 。但如何在一个消化而 不是接纳广松涉观点的平台上来推进我们自己的 研究 , 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
3 本文系 “985工程 ”二期财政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33 作者简介 : 唐正东 (1967—) , 男 , 江苏省常熟市人 ,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哲学 系教授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我们再从整个 “第一手稿 ”的结构来看 , 马 克思在这一手稿的主体部分是透过工人的视角来 阐述劳动异化的 。这也许就是在此手稿的有些地 方给人以从孤立人的逻辑出发的印象的原因吧 !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 这是一种错觉 , 原因有以 下两点 : (1) 由于马克思是从自由自觉的劳动的 角度来阐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态本质的 , 因而 , 为了更好地阐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 , 马 克思当然要从人与人之间相分裂的线索来推进自 己的论证 , 这就是在 “第一手稿 ”中表现出来的
① 费尔巴哈 : 《〈基督教的本质 〉“导论 ”草稿 》, 卡罗 · 阿舍里整理 , 未刊稿 , 第 8 页 。引自侯才 : 《青年黑格尔派与马 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 第 6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56页 。
【关键词 】孤立人 ; 交往异化 ; 劳动 Abstract: A lthough it looks as though the alienation of comm unication in Karl M arx s“M ill Notes”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inter2subjective relations, in reality it turns out that the humanistic take on the alienatioin of labor should be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arlM arx s thought of alienation
存在而不是感性活动的角度来解读人的本质 。一 旦只立足于感性存在的理论层面 , 与人的外在生 活相异的人的内在生活即类生活的本质 , 就必然 会表现为某种精神性的东西 。因此 , 当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说费尔巴哈把人的本 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时 , 他是从本质 的层面而不是现象的层面来指称费尔巴哈的 。他 并不是说费尔巴哈是直接地从单个人的逻辑出发 来展开其理论思路的 , 而是说 , 尽管费尔巴哈从 “一种内在的 、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 起来的普遍性 ”② 的角度来阐述人的本质 , 但究 其实质 , 由于他没有展开人的现实本质中的社会 关系内涵 , 因而他仍然是站在单个人的逻辑之基 础上的 。
马克思在 《44 年手稿 》的 “第一手稿 ”中 显然是在首先超越了费尔巴哈的静态的感性存在 的理论层面后才开始自己的话语言说的 。这具体 表现在他从劳动这一动态过程的层面来理解人的 类本质 ,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 、种的类特性就在 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 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 就是人的类特性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 改 造无机界 , 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 就 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 , 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 质 , 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③ 这一思路 不仅使马克思用动态的人性观取代了费尔巴哈的 静态人性观 , 而且还使他可以超越费尔巴哈的对 人的本质的直接的关系态理解 , 深入到自由自觉 的劳动的 层 面 来 建 构 一 种 深 层 的 关 系 态 理 解 模 式 。在 马 克 思 看 来 , 在 自 由 自 觉 的 劳 动 状 态 , “我 ”不仅能够通过这种劳动享受自己的生命表 现 , 从而实现自己的类本质 , 而且 , “你 ”也可 以通过 “我 ”这个中介 , 通过享受或使用我的产
《穆勒评注 》中 “交往异化 ”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穆勒评注 》中 “交往异化 ”的准确 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3
唐正东33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哲学系 ,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 】虽然从表面上看 , 马克思 《穆勒评注 》的交往异化思想是以基始性的主体际性 关系为前提的 , 但实质上它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观之基础上的 。就像 《44年手稿 》 的第一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从表面上看是以孤立人的逻辑为基础的 , 但实质上却是以由自 由自觉的劳动所串起来的此个体与彼个体共享人的本质的关系为方法论前提的 。由此 , 马克 思劳动异化论的方法论基础不仅不是建立在单个人的基础之上 , 而且也不是建立在基始性的 主体际性关系的基础上的 , 而是以动态性的劳动活动为核心内容的 。正是这种 “劳动 ”, 而 不是 “关系 ”, 才使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具备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空间 。
对工人和非工人的异化性的分别论证 。由于从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开始 , 马克思就 已经明确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进行批判性 话语的言说 , 因此 , 在 “第一手稿 ”的主体部 分 , 他主要是从工人的视角来阐述劳动异化的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只关注工人的异化状况 , 事实 上 , 在这一手稿的最后 , 马克思也对非工人的异 化状况进行了阐述 , 尽管这种阐述与前者相比要 简单得多 。通过对工人与非工人异化状况的分别 考察 , 马克思想说明的是 , 由于劳动这一人的类 本质被异化了 , 所以 , 此个体与彼个体之间已经 不再是那种共享类本质的关系 , 而是被分割了开 来 。正因为工人和非工人在异化条件下事实上被 分割了开来 , 所以 , 马克思在 “第一手稿 ”中才 会对他们进行分别论述 ; (2) 马克思在这一手稿 中不仅考察工人与非工人之间的分裂关系 , 而且 还进一步阐述了非工人对工人的劳动产品及其劳 动过程的占有关系 , “我们已经考察了一个方面 , 考察了外化劳动对工人本身的关系 , 也就是说 , 考察了外化劳动对自身的关系 。我们发现 , 这一 关系的产物或必然结果是非工人对工人和劳动的 财产关系 。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物质的 、概 括的表现 , 包含着这两种关系 : 工人对劳动 、对 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 , 以及非工人 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 。”② 客观地说 , 如果马克思只是站在关系态本质的立场上 , 而不 是站在动态的劳动过程的立场上 , 他是不可能得 出上述思路的 。而恰恰是这种思路使马克思在以 后的思想发展中 , 有可能走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的角度来完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 判 , 而不是停留在对产品拜物教条件下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物化性的简单指认上 。
m aterialism.
Key words: isolated individual; alienation of communication; labor 中图分类号 : A8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7660 (2008) 04 - 0007 - 08
随着日本著名学者广松涉的 “物象化论 ”在 中国学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有关马克思早期 哲学形成史的研究也正在不断地得到深化 , 这无
③ 马克思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 第 57页 。
8
《穆勒评注 》中 “交往异化 ”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品来实现类本质 。也就是说 , 在马克思此时的思 路中 , 人的本质的关系态内容并不仅仅表现为此 个体与彼个体之间的主体际性关系 , 而是被赋予 了更复杂的内容 , 它是由自由自觉的劳动所显现 出来的 “我 ”与 “你 ”共享人的类本质的关系 。 正因为如此 , 马克思此时的劳动异化观不仅不是 建立在孤立人逻辑的基础上的 , 甚至也不是建立 在费尔巴哈式的直接的关系态之基础上的 。
7
《穆勒评注 》中 “交往异化 ”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题 。广松涉的思路中有明确的关系本体论倾向 , 这是与他当时的学术背景及理论旨趣相关的 , 在 某种程度上 , 我们的确可以把他的思想视为他在 当时日本的实践语境中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 “发展 ”。但一旦转到我们今天的解读视域中 , 我 们必须清晰地清晰地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 (1) 广 松涉的关系本体论思路是否就是马克思当年的历 史唯物主义思路 ? (2) 站在当今中国的实践语境 中 , 这种从 “关系的基始性 ”出发的解读思路是 否恰好符合我们发展马克思观点的需要 ? 本文试 通过对 《詹姆斯 ·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 书摘要 》 (以下简称 《穆勒评注 》) 中交往异化 概念的分析 , 来对上述两个问题作一点简单的思 考 ,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