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158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学 研 究,2 011,9(6):14 -15. [5] 李燕红,杜敏联.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外感染及免疫研究新进展[J ]. 围
外医学:儿科学分 册,2009,25(3):145-147. [6] 舒敏,范娟,陈桂华,等. 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循证评价[J ]. 临床儿科
婴幼儿轮状病 毒肠炎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临床主 要表 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脱 水等,主 要发病 群体为2岁以下儿童,且 以春 冬 季 节发 病 最 为严重。本 研 究中,2 岁以下儿 童 共5 6 例 发 病,占 9 3. 3%,春 冬 季 共5 4 例,占9 0 . 0 %,这与我国 某 些 研 究[5]相近。 3.2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治分析
(上接第161页)
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打鼾患者 病因和主 要危 险因素包 括 超 重与肥 胖、性 别、年 龄、 上气道解剖异常、家族 遗传 倾向、长期大量饮 酒和(或)服用镇静 催眠药物、长期大量吸烟、其他代 谢疾病等,目前不良生活习惯及 一些疾病导致打鼾人群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多 项 研 究 发 现 打 鼾 引起 的 缺 氧 与 冠 心 病 患病 率 明显增高 有关,打 鼾患者在 夜 间睡 眠 过 程中长间断出现 严重的 低 氧 血 症和 二 氧化 碳潴留,使 血氧饱和度下降,有时会低于60%,从而破坏了正常组 织 结 构 对 睡 眠的自发 性 血流动力学反 应,研 究 发 现,血流动力学反 应伴 低氧 血 症,高 碳酸 血 症,肾上 腺素能活性 增高或迷走神经张 力增高时,心率加快,血 压增高、心率加快,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 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导致或诱发心绞痛, 甚至夜间猝死的发生; 20 08年美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指出,与 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 在心血管患者中发 生率 非常高,并是心血管 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伴有阻 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冠心病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摘要】本文对6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进行临床检验分析,旨在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结果、病因、治疗策略和预防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常见的是腹泻样便、电解质紊乱等。
病因分析显示轮状病毒是主要致病因素,治疗策略以对症治疗和补液为主,预防措施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结论部分强调临床检验分析在指导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其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的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对儿童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检验、60例、分析、建议、引言、研究背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病因分析、治疗策略、预防措施、结论、意义、局限性。
1. 引言1.1 介绍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
该疾病常见于婴幼儿群体,尤其是在幼儿园或托儿所中更容易发生集体感染。
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和脱水。
实验室检验结果通常会显示病毒性腹泻的特征性改变,如腹泻便标本中检测到轮状病毒抗原等。
病因分析表明,轮状病毒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针对这一疾病,治疗策略主要是对症治疗,保持患儿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并且积极预防交叉感染。
在预防方面,加强卫生防护措施、定期做好手部卫生、避免食用生食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过临床检验分析对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 研究背景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肠道疾病,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
这种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急性轮状病毒肠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易引起集体暴发,对患者和家庭都造成了一定的健康威胁。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本文通过对6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通过对6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人群、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等。
建议对所有患儿进行疾病流行的调查,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信息,以便更好地控制疫情和采取预防措施。
二、症状及体征分析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时可伴有高热、脱水等并发症。
建议对60例患儿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包括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频率等,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
三、实验室检验分析对60例婴幼儿进行实验室检验可以帮助确定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建议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等,同时还可以进行病毒学相关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测等。
四、治疗及护理建议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及护理是关键,可以通过对60例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建议在治疗上采用综合措施,包括给予液体补充、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同时加强护理,保持患儿的卧床休息,定时更换尿布,避免交叉感染等。
五、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建议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严重时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建议对60例患儿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预防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个人卫生知识等。
通过对6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治疗及护理情况,同时也可以总结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分析

2 . 2 实 验室检 查 患儿入 院后立 即常规 测定血 生化 、 血气 分析 、 凝血 、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 细菌 培养 、 必要 时做心 电图 、 腹平片等 , 合 并其他感染者做相关检 查。检测异 常者 病情恢
1 1 月郑州 大学附属郑州 中心 医院新 生儿科 住院 7 5例新生 儿 R V肠炎 患儿临床资料 , 对 其临 床表 现 、 实验 室检查 、 治疗转 归进行 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
1 0 5 5— 1 O 6 1 .
[ 3 ] 李谨 , 卢青.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2 3 6例近远期并发症分析. 中国 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2 0 0 3 , 1 9 ( 2 1 ) : 5 3 . [ 4 ] L e e p e r K , G a r c i a R, S w i s h e r E , e t a 1 . P a t h o l o g i c i f n d i n g s i n p m p h y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复后再次复查 。实验室检查 6 2例有不 同程度心肌 、 肝功 能 、 肾功能 、 凝 血 功 能损 害 , 其 中心 肌 酶谱 ( C K MB) 异常 4 l例 ( 5 4 . 7 %) , 肝 功 能 异 常 9例 ( 1 2 %) , 肾 功 能 异 常 者 4例 ( 5 . 3 %) , 凝血功能异 常 1 1例 ( 1 4 . 7 %) , 2 5例 有代谢性 酸 中 毒, 3 3例 出现 电解质 紊乱 , 多脏器 功能损害 占5 1 . 3 %, c - 反应 蛋 白( C R P ) 、 降钙 素( P R T) 大多 不高 。心肌酶 改变者其 中有 3例心 电 图异 常 , 分 别为 房性 早 搏 1例 , 室上 性心 动过 速 1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症状临床分析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症状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诊治水平,研究分析轮状病毒(RV)肠炎的肠道外症状和损害情况。
方法对100例RV肠炎患儿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
结果100例RV肠炎患儿中有12例(12%)肝功能异常,有28例(28%)心肌酶谱异常,36例合并鼻塞、流涕、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7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2例。
结论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以引起肠道外症状和损害,对于RV肠炎患儿在诊治时应注意肠道外症状,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本病的预防。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症状轮状病毒(RV)肠炎是常见病,RV引起的肠道外损害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诊治水平,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00例RV患儿的肠道外症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0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住院患儿,年龄6个月~6岁,男44例,女56例。
均排除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肝肾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内分泌疾病等病史,以及起病前呼吸道疾病。
1.2方法患儿入院即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肝功、心肌酶谱、电解质,部分予以检测血气分析,对肝功异常检测乙肝5项,ALT异常及心肌酶谱异常者,腹泻停止后,复查ALT及心肌酶谱,仍异常者2周后再予以复查。
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X 线、心电图、脑电图和CT等项检查。
1.3肠外脏器损害诊断标准①心肌损害:ECG有PR间期延长,T波低平、倒置,ST段下移,室性早搏等异常之一者,出现心肌酶2项以上增高;②呼吸道损害:有咳嗽、流涕,听诊双肺呼吸音增粗,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可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小儿肺炎参照诊断标准[1];③肝脏损害:AST高于正常值,乙肝标志物阴性;④中枢神经系统:有抽搐或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
2结果100例中63例发热,多为病程初期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以上;72例在腹泻前或腹泻同时出现呕吐,67例腹泻次数≤10次/d,33例<20次/d,2例≥20次/d,83例合并脱水,多为轻~中度脱水,2例为重度脱水、休克。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66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66例临床分析
张淑霞;李丽;延永
【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年(卷),期】2010(021)006
【摘要】@@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性肠炎是由RV感染所致的婴幼儿腹泻,占非细菌性腹泻的47.5%,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的秋季和初冬季节,严重影响小儿健康,重者可危及生命.本院儿科收治166例RV性肠炎患儿,现将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总页数】2页(P348-349)
【作者】张淑霞;李丽;延永
【作者单位】261041,山东,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妇儿医院儿科;261041,山东,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妇儿医院儿科;261041,山东,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妇儿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伤46例临床分析 [J], 严佩瑜
2.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J], 张佩芳;肖满田;钱兴国;游炳源
3.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分析 [J], 许茜芳;赵树杰;何文刚
4.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J], 李俊利;朱华;刘炎洁;白玉新
5.18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肠道外损伤的临床分析 [J], 邓琼晖;彭灿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检验指标,本文针对6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对这60例患儿的年龄、性别、症状、病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患病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个月到2岁之间,男女比例接近1:1。
症状上,大部分患儿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并一般持续1-2周。
接下来,我们对这60例患儿进行了相关检验分析,包括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电解质和肝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患儿的血常规指标正常,个别患儿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电解质方面,部分患儿可能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等异常情况。
肝功能方面的检查,大部分患儿表现为ALT、AST轻度升高。
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的检测。
结果显示,这60例患儿中有51例(85%)为轮状病毒感染,9例(15%)为诺如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检测主要通过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检测主要通过免疫荧光法进行。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结果显示,患儿常常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并且血常规、电解质和肝功能等方面的检查指标可能出现异常。
病原学检测主要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其次是诺如病毒感染。
针对以上检验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发热情况下的婴幼儿需及时测量体温,注意保持水分平衡,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 腹泻情况下的婴幼儿需要密切观察便便的性状和频率,并注意避免交叉感染。
3. 对于白细胞计数增高和病毒感染相关的异常指标,建议继续监测以评估疾病的发展情况。
4. 对于血钾和血钠异常的儿童,建议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衡,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5. 在临床症状和病程方面,建议鼓励家长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分析是临床医生制定诊疗方案和指导家长护理的重要依据。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

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60例临床检验分析建议急性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中。
其病原体为轮状病毒,通过飞沫或粪-口途径传播,易引起肠道感染。
本文对60例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临床检验结果分析1. 病例分布特点根据对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轮状病毒肠炎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中,其中1岁的患儿最多,占30%。
男性患儿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1。
就诊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其中10月份为最多,占22%。
2. 临床表现特征所有患儿均有腹泻,其中40%伴有呕吐。
腹泻次数平均为6次/天,持续时间为3-7天不等。
除腹泻外,发热是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病程一般为3-5天,平均体温为38.5℃。
其他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
3. 实验室检验结果(1)粪便检查:所有患儿的粪便样本均检出轮状病毒抗原,其中50%合并其他肠道病原体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等。
(2)血常规:患儿白细胞计数略有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3)电解质:约30%的患儿血清电解质紊乱,主要表现为钠、钾的浓度异常。
(4)肝功能:少数患儿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
二、分析与建议1.原因分析本病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传染病。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轮状病毒侵袭。
流行季节多发生在秋冬季,气温较低,空气干燥,病毒易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
2.建议(1)加强预防措施:加强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时使用纸巾遮掩口鼻等。
定期对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如轮状病毒口服疫苗。
(2)提高医护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对婴幼儿急性轮状病毒肠炎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规范化。
(3)合理用药:针对患儿的病情轻重,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补液、抗病毒药物等。
同时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细菌性菌群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15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158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肠外表现的发病率依次为心肌损害(60.0%)、肝脏损害(47.4%)、呼吸系统(32.3%)、中枢神经系统(1.3%)及肾脏损害(0.6%)。
结论:轮状病毒腹泻不仅有胃肠道症状,还可以有其它系统的损害。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临床分析
对我院2007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腹泻患儿用胶体金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RV)抗原,158例确诊为RV肠炎,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58例患儿年龄40天~6岁,2岁7例,最大1例6岁,男102例,女56例,男女比1.8∶1。
母乳喂养34例,混合喂养48例,人工喂养76例。
城镇92例,农村66例,两者比1.4∶1。
入院时病程半天~5天。
春季27例,夏季19例,秋季50例,冬季62例。
112例发生在秋冬季。
1.2 临床表现:158例患儿中,腹泻≥10次/天40例,15 mmol/L 1例,血钾降低12例,等渗性脱水72例,高渗性脱水2例;肝功能检查116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55例,≤120 U/L 45例,>120 U/L 10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67例;心肌酶谱检查86例,肌酸激酶(CK)增高11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49例;心电图检查30例,正常10例,窦性心动过速17例,右室高电压2例,电轴右偏1例;脑脊液检查1例,外观清亮,细胞轻度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2 讨论
RV肠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在病毒性腹泻中以RV肠炎发病率最高,症状较重,其发病机制为病毒侵入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并复制,黏膜受累,绒毛被破坏,糖、脂肪吸收减少。
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糖类消化不全而淤滞在肠腔内,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
微绒毛破坏亦
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1]。
本组资料显示,男孩、人工喂养儿发病率高,6个月~2岁为发病高发年龄(79.7%),尤以6个月~1岁多见(52.5%),约占半数,与来自母亲的lgG全部消失,自身抗体产生不足等有关,应加强此年龄段的防治工作。
6个月以下婴儿有母亲传给的抗体,一般少发病,但本组资料最小年龄40天,占15.8%,应引起重视。
发病季节全年均有流行,高峰在秋冬季(70.9%),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呕吐,本组资料一半以上(59.5%)有呕吐,53.2%病例伴发热,约半数伴脱水(46.8%),以轻中度为主,大多数为等渗性脱水(97.3%),高渗性脱水比例少,但危害甚大,1例合并肾功能衰竭,未见低渗性脱水病例,可能与部分病人在门诊时已接受补液有关,血生化检查常见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血症,但程度较轻。
少数病儿可出现大便带血,有2例并不全性肠梗阻,发生机制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肠麻痹,应引起重视。
文献报道RV可引起肠外损害,本组资料显示心肌损害60.0%(49/86),肝脏损害47.4%(55/116),呼吸系统32.3 %(51/158),神经系统1.3%(2/158),肾脏损害0.6%(1/158)。
与雷文芳[2]报道基本一致,表明RV引起肠外损害比较普遍,应引起高度重视。
根据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本文CKMB明显增高的49例考虑为心肌损害,本组的心肌损害患儿主要表现为精神欠佳,无严重的心肌炎表现,并且预后佳,经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后复查心肌酶、心电图恢复正常。
引起心肌损害的机制可能与高热、脱水造成的血液浓缩、酸中毒及电解质等因素有关。
本组肝脏损害以ALT升高三倍以内为主,多数随腹泻的痊愈而恢复,出现肝脏损害的原因可能是经肠道血管,门静脉血行感染,或是经胆管系统发生的逆行感染有关[3]。
RV肠炎虽然为自限性疾病,但本组资料提示不仅有胃肠道表现,还可以并发肠道外损害,对RV肠炎患儿的诊治应有整体思路,治疗的关键是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并给出现的肠道外损害给予必要的早期干预,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1.
[2] 雷文芬.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81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8):1548.
[3] 张传仓,李宁.轮状病毒的病毒血症及肠道外损害[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