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设计二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航天与航空”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详细内容包括: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太空生活的特殊性、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掌握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2. 理解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标准及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火箭的原理与构造,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
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箭模型、航天员模型、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与构造。
3. 例题讲解:讲解火箭的工作原理,分析火箭各部分的构造与功能。
4. 课堂互动:让学生模拟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会航天员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1. 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2. 火箭的原理与构造火箭的工作原理火箭的各部分构造与功能3. 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4. 太空生活的特殊性5.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火箭的工作原理。
(2)列举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主要内容。
(3)描述太空生活的特殊性。
2. 答案:(1)火箭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推进剂燃烧产生的气体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飞行。
(2)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选拔、专业知识培训、心理素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等。
(3)太空生活的特殊性体现在:无重力环境、极端温差、辐射防护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航天技术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组织与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最新的航天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2(精品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文章线索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20、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新华社记者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字词巩固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一、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最新4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
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
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
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
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
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
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和发展。
2. 掌握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基本构造。
3.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 分析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1. 人类对太空的早期探索2.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3. 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课时:航天器的发射原理1. 火箭原理2. 航天器发射过程3. 发射场的建设与运营第三课时:航天器的构造与功能1. 航天器的基本构成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3. 航天器的科研与应用第四课时: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1.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2. 我国航天器的发射与试验3. 我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地位第五课时:航天事业的意义与展望1. 航天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贡献2. 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三、教学资源:1. 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2. 网络资源:有关航天事业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科普文章等。
3. 实物资源:模型火箭、航天器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发射原理和构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实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航天事业的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太空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一种尝试,航天事业已经历了多个阶段,我们常常耳熟能详地听到“航天英雄”的故事,也不难在各种场合中看到航天器的身影。
本文将围绕学案《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展开探讨,逐个环节来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知识。
第一章:航天简介在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章节之前,我们可能已经对航天事业有了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比如人类航天的发展历史、航天器的分类等等。
但是这一章节所提出的问题更进一步,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航天探索,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我们将要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航天探索的意义。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将视线投向天空,寻求解答宇宙的奥秘。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远古时期,地球上曾经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比如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甚至彗星撞击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我们若要认真探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与规律,就必须展开航天探索。
另外,航天技术的不断提高,也会使我们在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然而,跨越千里的太空之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需要解决的科技和工程问题也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
比如,如何克服重力、如何为航天员提供足够的气压和氧气等基本的生命保障措施、如何确保航天器在航行过程中稳定、如何使航天器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对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在航天探索道路上必须面对的挑战。
而我们通过阅读这一章节,不仅可以了解到具体的问题,而且也对于探索过程中所需的先进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章:‘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神舟’飞船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航天器,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从追求突破、斗争生存到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等多个阶段。
本章节从神舟飞船的研发历程、技术知识以及通用技术和载人飞行系统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介绍,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一著名航天器的历程与技术。
七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太空探索过程,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英雄的情感;(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涉及的科技名词和概念;2. 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太空探索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太空探索相关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太空探索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空探索的主题;(2)学生分享对太空探索的了解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涉及的科技名词和概念;(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对太空探索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
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六、教学拓展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太空探索主题的实践活动,如编写科幻故事、制作太空探索主题的手抄报等;2. 学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太空探索的亲身经历和见解;3. 教师引导学生参观科技馆或航空航天博物馆,增强学生对太空探索的感性认识。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2. 准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题目,以及讨论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导入:1. 展示太空探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与理解:1. 分发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复制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 学生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师生共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标记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后面讨论时解答疑问。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题目,然后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
2. 小组讨论的题目可以包括:- 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太空探索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 你有没有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为什么?3. 讨论过程中,老师记录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可以通过画表格或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讨论结果。
写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短文。
2. 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逻辑和结构,以及语言的表达清晰简明。
展示和分享: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短文展示给全班,或者与小组成员分享。
2. 全班同学可以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建议,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学习。
总结反思:1. 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和体会。
2.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对太空探索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你在讨论和写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希望下一次还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拓展延伸:1. 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航天博物馆或参加一些与太空探索相关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太空探索的了解和体验。
2. 学生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或者探索其他的科学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对口语文学案编写:高亚飞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设计二
班级:姓名: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
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
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
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
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
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