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影视名作欣赏》——《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课程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城南旧事》,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城南旧事》。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不代、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真挚的友情、亲情和师生情。
(2)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理解历史的变迁。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作品背景,作者及创作动机。
(1)介绍老北京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
(2)分析作品中的真实与虚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1)讲述英子童年的往事,分析英子、宋妈、爸爸、妈妈等人物形象。
(2)探讨作品中的善恶美丑,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3. 第三课时: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1)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2)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4. 第四课时:合作探讨,深入解读《城南旧事》。
(1)分组讨论,总结作品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第五课时:实践与拓展。
(1)编写一篇关于《城南旧事》的读后感。
(2)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作品中的场景。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情境教学法,模拟作品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 第一课 《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6

《城南旧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别样离愁,纯美格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影视作品欣赏》中的第一篇文章。
它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其“极强的贫民意识”“纯美的散文式电影”风格、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从容舒缓的电影音乐旋律赢得了观众,成为中国2021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
对学生而言,影视作品的赏析,是对其情感以及认知体系的视觉冲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的课本中曾学过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该课是小说《城南旧事》的节选部分,因此学生对《城南旧事》并不陌生。
而且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语文必修教材的学习,具备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
此本选修教材恰好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
而现在的高中学生,也容易接触到纷繁复杂的多媒体信息,影视作品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最近,通过好的影视作品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分析“英子的眼睛”,了解电影的视点。
(2)通过对人物的分析,理解电影通过视像、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3)加深对于电影视点的分析和认识,理解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下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收集《城南旧事》的相关资料。
(2)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20212021老北京的社会面貌,体会电影别样的离愁,纯美的格调。
(2)通过影片,引导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让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重点:(1)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分析,明确其与创作意图的关系,理解影片中“别样的离愁”。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视频教学。
2小组合作探究法。
3实践应用拓展法。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观看影片《城南旧事》,教师安排课前预习任务,各小组搜集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生成导学案,并发放给学生。
新人教版选修《城南旧事》教案2篇(1)

教学要求:一、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二、领略本文以速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三、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1.影片概况1982彩色片(宽银幕)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吴贻弓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主要演员:沈洁(饰小英子) 郑振瑶(饰宋妈) 张闽(饰秀贞) 张丰毅(饰小偷)袁佳奕(饰妞儿) 严翔(饰英子父) 洪融(饰英子母) 徐才根(饰冯大明)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2、剧情简介两匹骆驼驮着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牵引下缓缓地行走在胡同里,向前转弯,又向北走去。
井的主人正摇着辗轳提水。
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看着骆驼停在她家门前吃草。
不一会,她又到别处去玩,路上碰见一个疯女人秀贞。
秀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来淡淡一笑说:“我的小桂子。
”小英子家中的老妈子宋妈看见这情景赶紧走来,不让小英子搭理那疯子。
于是,小英子跟宋妈去了油酱店,在那里,看到一个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儿。
妞儿把酱碗递给伙计,伙计盛满了酱,妞儿伸手去取,可伙计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儿,妞儿不作声,快要哭了。
英子很生气,一下子窜到伙计面前,夺过碗说:“凭什么!”然后又把碗交给妞儿。
妞儿破涕为笑,转身走了。
过了几天,小英子又见到妞儿,邀她去自个家里玩,妞儿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让我去。
”别的小孩都怕疯子秀贞,可小英子却总到秀贞那儿去玩,秀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儿小桂子。
小英子曾听换洋火的人对宋妈讲,秀贞原来与到她家租房住的大学生好上了,可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了,这时秀贞已怀孕,不久一个女孩出生了。
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不是让人捡走,就是让狗吃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
新人教版选修《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
(二)词语解释
(三)林海音介绍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
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二)讲析课文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
【教学后记】。
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教案

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教案一、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对学生的阅读名著提出了量化指标,体现了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特别关注。
名著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
针对大多数学生不爱读书(尤其不爱读名著),不会读书的现状,利用名著阅读推荐课,用以将阅读效果落到实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品析人物形象,能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掌握分析人物、赏析片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同情弱者,能够全面地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把握本书主要情节,概括本书内容。
②掌握评价人物的方法。
2.难点:赏析精彩片段,感受“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童年,是生命起步的摇篮,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永远像梦一样珍藏在我们的心中。
有的人把它写成歌曲,有的人把它画成图画,也有人把它拍成照片,但是童年的时光却注定不能随生命远航,它像一朵秋天的花,在生命的起点独自摇曳,感伤而又美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城南旧事》这本书,和作家一起感受她童年的快乐与迷茫!(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中,在自我融入地过程中激发他们阅读书籍的兴趣。
)二、走进书本,感受“我”的童年:1、孩子的目光:展示一张《城南旧事》当年的电影海报。
(利用电影海报,继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透过观察图上内容,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也为下文关于小说内容的讨论奠定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小说的一个方向。
)①这是《城南旧事》的电影海报,同学们能从这张海报里看到什么?可以看到:天空、房屋、城市、人群,还有一双孩子的眼睛。
②这双眼睛让你看出了什么?(一双清澈、纯真的眼睛里透出点疑惑和迷茫,似乎在为某些事情感到不解。
城市的上空有一双孩子的眼睛,这双眼睛在审视着这个世界。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读书交流,促进个性化阅读。
2.引导学生交流《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想,点评人物性格,抒发自己的感想。
3.学生欣赏《城南旧事》影视作品,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读书交流,促进个性化阅读。
2.引导学生交流《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想,点评人物性格,抒发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学生欣赏《城南旧事》影视作品,进一步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通读了《城南旧事》整本书。
说起《城南旧事》,这本书可厉害呢!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读一读?2.(课件出示)《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小说一百强。
八十年代还被搬上荧屏,并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3.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二、谁是读书小明星大家已经完成了《城南旧事》的阅读,下面让我来考考你们吧!1. 歇后语接龙抢答大赛。
(1)惠安馆的“疯子”——秀贞(2)井边的小伙伴儿——妞儿(3)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北大学生——德先叔叔(4)藏在草堆里的小伙子——厚嘴唇的青年(5)每天回家都要浇花的是——爸爸(6)妞儿是从哪儿捡的——齐化门(7)文中的“吊死鬼”是指——绿虫子2. 同学们可真厉害,答得又快又准!老师要增加难度了。
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和主人公。
3. 在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的时候,同学们做了阅读记录卡,谁来分享你自己摘抄的段落,谈谈你自己的感受?总结: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在阅读记录卡上抄下了一段话并写了读书感受,这就是我们读书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有趣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并将情节、人物串联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内容复现的过程。
三、漫谈故事和人物3.通过大家的交流,英子天真可爱的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其实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令大家特别感兴趣的人物,你们对谁的印象最深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设计意图】当学生读完整本书时,以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自由交流,享受读书交流的快乐,提升阅读交流的质量。
《城南旧事》影视欣赏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影视欣赏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以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赏心悦口的音乐旋律久久激荡着观众的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被誉为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
【教学目标】1.教学中主要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训练而展开,通过观看《城南旧事》提高学生的影视欣赏水平,培养对这门艺术的兴趣。
2.教学前先布置预习,特别需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课前观看整部影片。
有条件的尽可能让学生事先阅读《城南旧事》整部剧本,让他们去重读作品以获得新的体会,并且能够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教学重难点】课文重点是电影的“散文化”特色。
所谓散文化特色,就是电影的叙事和结构都类似于文学中的散文,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特点。
课文的难点是电影叙事的视角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电影的叙事视角和小说、戏剧的叙述视角有不同,电影的叙事视角是摄影机的模拟视角。
一般来说,故事片的叙事采取的大多为全知视角,而纪录片的视角更多为客观叙事视角,很少有电影像本片一样采用限制性叙事视角,除非导演侧重于艺术形式的探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影视欣赏法、课文赏析法。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
活动一:观看电影了解拍摄背景首先,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城南旧事》的电影,看完以后,以讨论形式与学生交流。
《城南旧事》以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赏心悦口的音乐旋律久久激荡着观众的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被誉为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
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发表于1960年,她在题为《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出版后记里记录下了她创作的动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一课《城南旧事》完整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城南旧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电影通过造型——视觉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结合特定的剧情,品味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3.体味剧本中"淡淡的哀愁"和"浓浓的乡思"的情调。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初步理解电影表现人物心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设想:人物心理揭示是电影剧本中人物刻画的重要方面,电影作为造型与叙事相结合的艺术,要求剧本提供可以转化为画面的相应的人物动作。
本教学课时通过小说与电影剧本中人物心理描写的探究分析,让学生了解电影剧本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喜欢电影的理由:曲折离奇的情节、惊现火爆的场面等,而更能打动人心,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却是那些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电影,引出《城南旧事》。
二、课前尝试(检查预习情况)问题一:《城南旧事》电影、剧本及原文之间的关系。
提示;原著作者林海音、剧本作者伊明、电影导演吴贻弓。
电影获奖情况(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
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
《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问题二:教材节选部分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提示:林家一家五口人,宋妈一家,宋妈在林家做奶妈。
三、课堂探究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童年记忆中那个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一起回忆那尘封的旧事。
问题1:通读文章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能否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提示:文章中宋妈对儿女的深深的思念、宋妈失去儿子的痛苦通过英子的眼睛展示在我们每个读者的眼前。
作者对逝去的童年岁月的回忆,同样浸透着思念和忧伤,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问题2: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剧本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提示: 看照片时的“叹气”,表现了她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无奈和悲哀、宋妈哄孩子时哼唱儿歌“人家的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没有来”,文章写宋妈哄生病的弟弟吃药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用手背擦眼泪),都凸显出她对想孩子却又无法见到孩子的痛苦,让读者不由心酸、动容问题3:剧本中的主要人物是谁?英子在剧本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提示:主要人物是宋妈和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孙萍
教学目标
1.由《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入手,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推荐阅读整本书及片段的常用方法;
3.初步感受《城南旧事》中的人物形象;
4.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2.初步感受《城南旧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教学难点
了解《城南旧事》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赏读《送别》歌词。
2.朗读《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结尾:“夏天过去,童年便重临于我的心头。
”
3.出示图书《城南旧事》。
二、读序言
1.提问:猜一猜本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2.读序言,提问:什么是序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序言:序言,又叫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多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起、经过和特点。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为此书写的一篇自序。
主要内容:《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 7 岁到 13 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主人公小英子 20 世纪 20 年代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以及那个年代北京人的生活。
它透过小英子童稚的双眼,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写作初衷: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
三、知作者
林海音(1918-2001 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 年随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1948 年到中国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 10 年。
她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
短篇小说集,并多次获奖,其中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
社(1968-1995 年),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四、看目录
1.这本书讲述了哪几个故事?
《城南旧事》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 5 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2.了解这 5 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五、赏片段
1.认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秀贞、妞儿、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
每个故事的主要人物,
除小英子外都各不相同,小英子与这些人相处的过程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画面。
她的童年有丰富多彩的快乐往事,也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
2.回忆《冬阳·童年·骆驼队》的鉴赏方法。
(1)品题目:冬阳、童年、骆驼队组成了作者脑海中那幅难忘的童年画面,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冬阳”这个意象为文章创设了特定意境,作者的内心感伤与温暖的情绪交织;“童年”揭示了本文的主旨;“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它写了四个画面——学骆驼咀嚼、谈论驼铃的作用、想为骆驼修剪皮毛、询问骆驼的去处,表现了作者的童真和对北京城南人事的怀念。
(2)品语言: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反复手法)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不复返了。
(反复手法)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细节描写)
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皮毛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啦!(心理描写)
(3)品意境:结尾句“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意境深远,骆驼队是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事物,也是童年记忆最清晰亲切的画面,把这样的回忆置于冬阳之下,就算北京的冬天是冷的,也会给人温暖的感觉。
城南的一些街巷,不是旧日京华的遗迹,却是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热热闹闹的。
《城南旧事》满含怀旧的基调,将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
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与《冬阳·童年·骆驼队》深远的意境一脉相承。
六、看评论
1.学生谈感受。
2.读叶圣陶的评价。
3.了解《城南旧事》的艺术成就。
4.读影评。
七、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的读书方法自由阅读《城南旧事》,下节课分享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