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地质构造
地理月球知识点总结

地理月球知识点总结1. 位置和运动月球位于地球的近地点,距离地球约38.44万公里,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27.32天,这一周期称为月球的轨道周期。
同时,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因此月球总是以相同的面向地球。
这就导致了月球的背面在地球上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2. 大小和形状月球的直径大约为3474公里,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
其表面积为约3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地球陆地表面积的约14倍。
月球的形状呈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其表面相对平坦,但也存在一些高山和深谷。
3. 地表特征月球的地表特征是月球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月球表面有许多独特的地质特征,其中最显著的是月海和月球高地。
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一些相对平坦的地区,呈现出较深的灰色,由于它们在地球上看起来像海洋而得名。
月球高地则是一些较为崎岖不平的地区,被认为是月球上的火山平原。
4. 地质结构月球的地质结构也是地理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月球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陨石坑、环形山、月溪、月壳和月核等。
陨石坑是由宇宙中的小行星或流星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凹陷地形。
环形山则是由于大型陨石坠落形成的环状山脉。
月溪是一些看起来像河流的地质特征,但其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月壳和月核分别构成了月球的外部和内部结构。
5. 地球与月球的关系月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地质和地理联系。
月球上的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不仅对地球的地质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而且还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此外,月球的引力对地球的潮汐现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其地理知识非常丰富。
通过对月球的地表特征和地质结构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
同时,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野和思考。
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也为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了解月球地理知识,进一步激发对地理学、天文学以及宇宙学的兴趣。
月球的地形特点

月球的地形特点月球的地形特点2010-12-05 17:23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
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
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
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
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
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
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
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
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平均轨道半径384,400千米轨道偏心率0.0549近地点距离363,300千米远地点距离405,500千米平均公转周期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平均公转速度1.023千米/秒轨道倾角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升交点赤经125.08°近地点辐角318.15°物理特征赤道直径3,476.2千米两极直径3,472.0千米扁率0.0012表面面积3.976³107平方千米扁率0.0012体积2.199³1010立方千米质量7.349³1022千克平均密度水的3.350倍赤道重力加速度1.62 m/s2地球的1/6逃逸速度2.38千米/秒自转周期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同步自转)自转速度16.655米/秒(于赤道)自转轴倾角在3.60°与6.69°之间变化(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反照率0.12满月时视星等-12.74表面温度(t)-233~123℃(平均-23℃)大气压1.3³10-10千帕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
月球圈层结构

月球圈层结构月海是月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其表面呈现出类似地球上的海洋般的平坦状。
月海区的地质结构比较年轻,形成时间相对较近,其表面由玄武岩和玄武质玻璃构成。
月海区的形成是因为月球地幔内的熔融岩浆通过月球表面的裂隙喷发并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月海区的形成对月球表面的整体圈层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月海区主要分布在月球的西半球,其覆盖面积大约占月球表面的16%。
月球高原位于月球的南部和东部区域,其地质构造特征为较老的高地部分。
月球高原的表面较为崎岖,地势较高,而且地质龄比月海区要大得多。
月球高原主要是由月球表面撞击形成的巨大撞击坑和地下岩石层变形而成,这些撞击坑和岩石层形成于早期月球形成的时期。
月球高原地区的形成对月球的圈层结构和地质构造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月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和地表特征。
月球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在形成早期所遭受的撞击导致了表面的岩石层变形以及地表形态的改变,这些影响至今依然保留在月球表面。
月球陆地是指月球的其他地表区域,其不包括月海区和月球高原,主要是指月球表面的盆地、山脉、山丘和岩石地貌。
月球陆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所遭受的多次撞击事件所形成的,这些撞击事件让月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岩石地貌。
月球陆地所形成的地貌特征对月球的圈层结构和地质构造有着一定的影响,因为这些地貌特征是由月球表面所遭受的多次撞击事件所形成的,这些撞击事件既影响了月球的地表形态,也影响了月球的岩石地质构造。
月球表面的圈层结构主要是由于月球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所遭受的多次撞击事件所造成的,这些撞击事件让月球表面形成了玄武岩、月海、月球高原等地质特征。
月球表面的圈层结构主要分为地壳、中层和地幔三个层次。
月球地壳是月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玄武质岩石构成,其厚度大约在30~60公里之间,月球的地壳主要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月球的陆地地壳主要由高地地形和大陆地形构成,其表面地形崎岖,而且地表多为火山岩和岩浆岩。
深入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

月球是我们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之一,然而其内部结构却常常被忽视。
深入了解月球的内部结构对于科学研究和未来的探索任务至关重要。
通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对月球内部结构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
月球的内部结构主要由地壳、月幔和核心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月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厚度大约为 50 公里。
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岩石,与地球的大陆地壳相似。
月壳上分布着许多环形山、裂谷和平原,这些特征代表了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在地质学家的研究中,对这些特征的分析能够揭示出月球内部的动力学和地质活动。
地壳下方是月幔,厚约为 1000 公里。
月幔主要由较浓稠的岩石和矿物组成,其中可能存在着部分固态的熔岩层。
月幔是月球内部热力和地壳运动的主要来源,也是许多地质活动和地表特征的形成原因。
科学家们通过模拟实验和天体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对月幔的认识,以期了解月球内部的热力活动和地震现象。
月球的核心是由铁和其他金属元素构成的,直径大约为 500 至 700 公里。
与地球的核心相似,月球核心可能也存在自转和磁场生成的过程,这些特征对月球内部结构和地球-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科学家们依然在努力深入探索月球核心的性质和特征,以期为未来的月球科考和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对月球内部结构的深入了解将对未来的月球探索任务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地质勘测、地质样本分析和地震监测等手段,科学家们得以探索月球内部的更多细节,进一步了解月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揭示月球表面特征背后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基础。
未来,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探测任务的不断执行,我们对月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为人类探索宇宙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月球实验知识点总结

月球实验知识点总结月球实验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重要一步,通过月球实验,人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月球的地质特征、资源潜力、天体物理性质等,为未来月球探测和甚至月球基地的建设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在月球实验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各种观测设备和探测器对月球进行研究,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为人类探索宇宙的进一步路程奠定基础。
本文将对月球实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月球的地质特征、月球资源探测、月球探测器技术等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月球实验的视角。
一、月球地质特征1、月球表面结构:月球表面主要由月海和高地组成,月海是一些平坦而黑暗的区域,而高地则是一些起伏较大、颜色较亮的区域。
这两种地貌的形成机制仍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2、月球地质年龄:通过对月球表面撞击坑和岩石样本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月球表面的地质年龄,依据这些年龄数据,人们可以了解月球的历史演化过程,包括月球的形成、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月球内部结构:科学家们通过地球和月球的地震数据,推测出了月球内部结构,认为月球可能有一个由铁和镁组成的核心,外面包裹着一层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地幔和一层薄薄的月壳。
二、月球资源探测1、月球水资源:目前,有关月球上是否存在水资源的争论仍在进行中。
一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南极的极地区域可能潜藏着水冰,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些所谓的“水冰”实际上是一些氢化合物。
不论如何,发现月球上的水资源将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基地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2、月球岩石和矿物资源:月球上可能存在着丰富的稀土元素、铝、铁、镁等有用的矿物资源,这些资源在未来的月球探测与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在月球上开展基地建设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月球探测器技术1、月球着陆器:月球着陆器是载人或无人驾驶的太空船,在月球表面着陆,进行科学实验和探测的载体,它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影响着月球实验的成败,现代月球着陆器要求具备自主导航、软着陆、环境适应、长期运行等技术能力。
探秘月球知识点总结

探秘月球知识点总结导言在人类历史上,月球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天体,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化。
本文将探究我们对月球的知识,包括月球的形成、表面特征、环境情况、月球探测任务的成果,以及未来月球探索的计划和前景,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月球这个神秘的卫星。
一、月球的起源和形成1.1 月球的起源理论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较为广泛认可的是“大碰撞理论”,即4.5亿年前,地球被一个巨大的天体撞击,这一撞击事件产生了月球。
月球的起源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科学家们在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
1.2 月球的形成和结构月球是地球的唯一自然卫星,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4公里,表面积约为3795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地球的1/4大小。
月球的结构分为地壳、月幔和月核三部分,和地球的结构有些相似。
二、月球表面特征2.1 月球的地形特征月球表面由众多的撞击坑、月海、群山和断崖等地形特征构成。
在表面特征上可以分为高地和低地两种地形。
而月球的撞击坑是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形成于太空中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球表面。
2.2 月球的地质构造月球的地质构造主要分为月海和高地两类。
月海为较为平坦的低洼区域,又称Maria(意为海洋),在月球表面形成了一些幽暗的阴影区。
而高地则主要由月壳和月幔构成,表面多为山脉和高原。
2.3 月球的表面物质月球的表面物质主要是玄武岩和高地岩石构成,其中的高地岩石年龄相对较老,而玄武岩是较为年轻的地质构造。
此外,月球表面还存在一些矿物资源,如钛、铁、水等,这些矿物资源对未来的月球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潜力。
三、月球的环境情况3.1 月球天气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也没有气候,它没有云、风、雨或雪,也没有季节变化。
月球表面温差极大,白昼温度可以达到127摄氏度,夜间则可以降至零下173摄氏度。
这种极端的温差使得月球表面环境极其恶劣。
月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态

月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态引言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
自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以来,我们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介绍月球上主要的地貌形态,包括表面特征、山脉、坑洞以及月海等。
1. 表面特征月球的表面特征可以分为高地和低地两种类型。
高地区域为明亮且崎岖不平,由大量撞击坑和山脉组成。
低地区域则相对平坦,被称为“月海”。
2. 山脉月球上有许多山脉分布在高地区域。
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尔卑斯山脉,它是一座绵延约1,100公里的巨大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海因里希峰(Mount Heinrich)达到了6,400米。
另一个重要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它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东,也是一座巨大而壮观的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Mount Everest),高度达到8,848米。
除了这些大型山脉外,月球上还有许多小型的山脉和丘陵地形。
它们形成于数亿年的撞击事件和地壳运动。
3. 坑洞月球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是坑洞。
这些坑洞是由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形成的。
月球上有数以百万计的坑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其中最大的坑洞是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直径约为2,500公里。
这个巨大的撞击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和最深的地质结构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坑洞,如环海二号陨石坑(Copernicus Crater)、环海三号陨石坑(Tycho Crater)等。
这些坑洞不仅对科学家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成为了探索月球历史和进一步探索宇宙的目标。
4. 月海月海是指位于低地区域的相对平坦区域。
尽管称为“月海”,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海洋,而是由大量熔融岩石填充的撞击坑。
月海通常呈现出较暗的颜色,与周围的高地形成鲜明对比。
最著名的月海之一是雨海(Mare Imbrium),它位于月球正面,面积约为1,150,000平方公里。
雨海是月球上最大的月海之一,其年轻的撞击坑和山脊使其成为了科学家进行研究和探索的重要目标。
月球圈层结构

月球圈层结构
月球的圈层结构包括:
1. 地壳:月球最外层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和尘埃组成。
这是月球的外层,厚度不均匀,正面约50千米,背面约75千米,平均约65千米。
月壳由两大基本单元构成,即由斜长岩组成的高地月壳和由玄武岩组成的月海月壳。
高地斜长岩月壳较厚,而月海玄武岩月壳较薄。
月壳的最上部的1千米~2千米主要是岩石碎块和月壤。
2. 月幔:位于地壳下方,是由固态岩石和部分部分部分融化的岩浆组成的层。
位于月壳与月核之间,为硅酸盐构成,厚度约185~1388千米。
月幔的范围至少可以延续至1000千米的深度,穿过此深度后,月震波速很快衰减,表明其内部物质是不均一的,有可能存在熔融层,因此月幔被分为上月幔、下月幔和衰减带。
据估计,月幔的温度约为500℃。
3. 月核:据信月球可能有一个非常小的核心,但尚不完全确定其性质。
这是月球的中心区,半径约350千米,可能是半熔融状态。
从月球表面约1000千米以下的区域都属于月核,其厚度约为700千米,温度可达800℃。
相比地球,月球的圈层结构相对简单。
这些结构对科学家们研究月球的形成历史、地质活动以及天体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并且对未来有人类登陆月球的探测任务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球的地质构造: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在地壳之下有一层由矽酸盐形成的厚地函层,是地幔。
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
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
地函下可能是一颗由熔化的铁所形成的小核,直径约为三百至四百公里。
月球的质心往地球方向偏离了原本几何地理中心约2公里,所以靠近地球方向的地壳也较薄。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月球具有几乎没有大气层,没有磁场,弱重力场和稳定的地质构造等特征.月球表面土壤中蕴藏着几百万吨的氦—3,氦—3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核聚变燃料,1吨的氦—3所产生的电量足以供全人类使用1年;月球上丰富的硅、铝、钛、铁等同样是未来地球矿产资源的巨大储存库.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
月球的起源:在科学的概念里,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围绕着地球奔腾回旋不息,它诞生40多亿年来,从未离开过地球的身旁,是地球最忠实的伴侣。
任何天体都有它形成、发展与衰老的演化过程。
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对了解太阳星云的成分、分馏、凝聚与吸积过程、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地月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人类十分关注的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100多年来曾有过多种有关月球起源与演化的假说,但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
这些月球成因学说争论的焦点在于,月球是与地球一样,在太阳星云中通过星云物质的凝聚、吸积而独立形成,还是由地球分裂出来的一部分物质形成的?月球形成时就是地球的卫星,还是在后期的演化中被地球俘获而成为地球卫星的?任何有关月球的起源的假说都必须符合以下一些基本事实: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的公转是围绕地月系统质量的质量中心旋转,月球的公转平面与地球的赤道面并不一致。
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34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平均密度的60%。
月球与地球的平均成分差异很大,月球比地球富含难熔元素,匮乏挥发性元素和亲铁元素。
月球比地球缺水,比地球还原性强。
月球内部也有核、幔、壳的圈层状结构。
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一般均大于31亿年,表明月球的演化主要是在其形成后的15亿年内进行的。
月球现今是一个内能接近枯竭而活动近于僵死的天体。
关于月球起源,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有:1、俘获说:月球本是太阳系外一天体,某天不小心闯入太阳系,在绕太阳公转一段时间后被地球俘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2、地月同源说:地球与月亮都是太阳系的原始居民,都源自于太阳系形成之初的星云、太阳残骸及星际尘埃。
3、外星飞船说:一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外星人派来研究地球的飞船,因为它是中空的,且月球的大小及离地球的距离太恰巧了,以致于在地球上看上去日月一样大。
人类登月: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赛第一:1957年1 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与之相比,尽管美国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但同苏联的巨大成就相此,显得小巫见大巫。
在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四个星期,美国航天员阿兰·谢泼德中校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
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又陆续发射了“阿波罗”12至17飞船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层楼房高)在百万人的关注下缓缓升空从1969年至1972年美国阿波罗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相继登上月球,其中13号点火未成功,没有登月。
1970年苏联“月球”17号无人月球车登上月球,苏联发现这个工程浩资太大,于是停止了载人登月。
开发月球:月球上有储量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没有空气阴隔,太阳能也比地球要丰富。
月球与人类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第唯一一颗天然卫星,也是行星中最大的卫星,月球在轨道上不断旋转,把进入地球轨道的外来物体“吸”到月球上,使地球少受小行星和陨石的袭击,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受陨石撞击形成的,是月球保护地球的证据。
由于很多陨石虽然不直接撞上地球,但会被地球引力俘获,慢慢坠落到地球上,由于有了月球的保护,在地球俘获的很多陨石会撞上月球,这就保护了地球少受陨石的撞击,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安全性。
另外,月球是人类太空旅行的第一站,人类进入太空后,登月能够使人类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进而为人类远行提供宝贵经验。
将来的月球仍将是太空探测的前哨站。
月球的月貌:月球表面的环境,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大不相同。
月球上没有大气,处于一种高度的真空状态,声音都无法传播。
月球上也没有水,就是在对月球的岩石分析中,也没有发现水分。
那里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动的世界。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月面直接暴露在宇宙空间。
因而月表的温度变化非常剧烈。
白天最热时,月表温度可达127℃;夜间最冷时,温度则可降到——183℃。
没有大气,又没有水,月球上也就没有云雾雨雪等气象变化。
因此,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可以清楚地看到月表的各种形态。
从整个月球表面看,月海约占总面积的20%。
现在已经知道的月海有22个。
在月球的正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
其中,位于西部的有危海、丰富海、澄海、静海和酒海;位于东部的有风暴洋、湿海、雨海、云海和汽海。
分布在月球背面的月海,主要有理想海、南海、史密斯海、边区海、莫斯科海、浪海、洪堡德海、齐奥尔科夫斯基海等。
月海中最大的是风暴洋,其面积达500万平方千米。
月海的周围被山脉所环绕,大多呈封闭的圆形。
月球上的山脉,大多是用地球上的山脉名称来命名的。
如亚平宁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
比较高大的山脉有十多条。
其中,最长的是亚平宁山脉,其长度达1000千米。
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莱布尼兹山,是月球上的最高峰,其高度达9000米,比地球上的最高峰还要高。
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
无论是月球正面,还是月球背面,无论在明亮的高原,还是在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
环形山的数量非常多,总数达5万多个。
环形山的大小差别很大。
较大的环形山直径达100千米以上,小的直径则在1千米以下。
在月球的正面,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就有33 000个以上。
其中,直径超过100千米的约有40个。
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千米,是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
月球正面的第谷、哥白尼、开普勒等环形山,周围都有很明显的辐射条纹。
特别是位于南半球的第谷环形山,周围的辐射条纹最为壮观,数量多达100多条。
其中最长的一条长达1800千米,一直延伸到北半球的澄海。
在地球上,即使用最普通的望远镜,也能清晰地观察到那些较大的辐射条纹。
月面大部分地方的地势是平缓的,没有参差不齐的山峰和尖锐的岩石。
在月球的表面,普遍覆盖着一层厚薄不一的碎屑物质。
一般来说,高原、高山区碎屑覆盖物较厚,达1千米之多;而月海区域碎屑物较薄,多在1米左右。
覆盖物主要是碎石,上面是浮土。
月相: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
月食:地球在背着太阳的方向会出现一条阴影,称为地影。
地影分为本影和半影两部分。
本影是指没有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而半影则只受到部份太阳直射的光线。
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进入地影,这就生成月食现象(图1)。
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份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
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在月全食时,月球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这是由于太阳光在通过地球的稀薄大气层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令到月面呈红铜色。
视乎月球经过本影的路径及当时地球的大气情况,亮度在不同的月全食会有所不同。
有时月球并不会进入本影而只进入半影,这就称为半影月食。
在半影月食发生期间,月亮将略为转暗,但它的边缘并不会被地球的影子所阻挡。
月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1.月球刚刚和半影接触时称为半影食始2.月球同本影接触时称为初亏,这时月偏食开始3.当月球和本影内切时称为食既,这时月球全部进入本影,全食开始4.月球中心和地影中心距离最近时称为食甚5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内切时称为生光,这时全食结束6.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外切时称为复圆,偏食结束7.月球离开半影时,称为半影食终在.月偏食时没有食既和生光,半影月食只有半影食始、食甚和半影食终。
潮汐: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
月相:月相,天文学术语。
(phase of the moon )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